原文:
【1.1】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
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
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
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
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
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
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①,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
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平脉”解: 中医关于诊脉的说法约略有:诊脉,平脉,切脉,持脉;习俗说法有:摸脉,按脉,清脉,号脉;对身份高贵者称请脉等等,不赘述。鄙意以为中医用语应该规范,故此处不论习俗说法。
诊脉,是诊法的指称;平脉,平者,准也,意在过与不及,意寓脉理,又指诊脉行为;切脉,指诊脉动作。
条文解: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此言脉诊的理论依据,即平脉为什么能诊病呢?此乃一元之法,亦即太极之法。
“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现于脉,故可以脉诊。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此二元之法,亦即阴阳之法。以脉察气血,则“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故脉非能诊病也,脉以诊气血也。
而气血者,病之本原也。故“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①,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注①: “欲知病变”:会通本无。
==
说明:“会通本”:黄竹斋先生撰述之《
伤寒杂病论会通》。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张仲景在吸取《皇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汉代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而著成。此书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对后来的中医学影响很大。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极大的实用价值。
由于战乱等原因,《伤寒》成书后并没有流行,以至流失不全。至西晋王叔和把一部分编纂为《伤寒论》,宋代又校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共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为135条,共涉及脉象约50多种。其中单脉10种,相兼脉40余种。(金匮要略大体相同)。因此《伤寒论》虽非专门的脉学著作,但是她的脉象与主病已形成体系。尤其“病、证、脉并治”的有机结合,成为鲜明的辨证论治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后世的医家们所无法比拟的。
-----------民间中医网之《伤寒杂病论》研习版,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教材,桂本全书共有 965条(简化的说法:可视为伤寒金匮合一),条文统计见本站所校对之电子档,附录四 条文编号对照表。
台湾整合中医版之桂林古本,在书末所附《脉象索引》(该书 313-320 页),列举脉象共 30 种,每种脉象下又列举相关兼脉及条文编号。学友可善加利用。本站校对之电子档无此《脉象索引》,不过电子档的方便之处在于可以利用 PDF 的搜索功能查阅关键字。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0/27 at 00:43 ]
-----------大熊
猫先生屡言:伤寒的脉与后世脉法有一些差别。
末学对注解本来就有相当戒心,看来现在更要谨慎,尽可能以原文解原文,万不得已时,才考虑求助于注解。
研习版跟贴的学友还不多,新学如我,没什么可以供养,在此试将一些并非心得,也许算是问题,或什么都不是的内容(姑名为"笔记"),暂寄贴在此,聊作顶帖之用。如有不妥,将来再移出。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0/31 at 22:32 ]
-----------脉与气、血、阴、阳
原文:
【1.1】…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后文解前文:
【1.4】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1.50】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
发热者,何也?师曰:
阴脉不足,阳往从之;
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
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
阴脉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
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待解:
从上所见,脉阴阳俱盛(衰)的 “阳” 当指 “阳脉”,在位置上指 “寸脉”;“阴” 当指 “阴脉”,在位置上指 “尺脉” ?
【2.1】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待解:
此条的 “脉有阴阳”,是否指的又是另一个概念?脉象的 “性质分类”,而不是前述的 “位置”?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1 at 12:55 ]
-----------原文:
【1.1】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暂出一图,还有些内容以后慢慢增修(或者说:有很多疑惑从此图衍生出来)…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