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胡洽方》及其学术思想探析
    

伤寒杂病:《胡洽方》及其学术思想探析

作者:胡冬裴

关键词 胡洽 胡洽方 文献研究 中医学术发掘
  
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胡洽,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极具特色,其撰写的《胡洽方》一书,内容丰富,涉及伤寒、温病、霍乱等外感疾病,风毒、脚气、中风、痢疾水肿等杂病的治方、食疗。同时胡洽还精于药物炮制。《胡洽方》内容不仅包括内、外、妇科等各种病证的辨治,而且还记载了许多胡洽的学术经验,对现代中医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 胡洽及其《胡洽方》
  
胡洽,为东晋南北朝时道人,精通医学。又名胡道洽,自称胡居士。
  
刘宋时刘敬叔所撰《异苑》记载:“胡道洽者,自云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好音乐、医术之事。……死于山阳(今江苏淮安)。”刘氏卒于泰始中(465—471),因而推知胡洽在其先,当生于东晋,卒于南北朝刘宋年间。
  
胡洽的医术在当时已颇为知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称“宋有羊欣、王徽、胡洽……治病亦十愈其九”。故后来的张杲《医说》也说,胡氏“性尚虚静,心栖至道,以拯救为事,医术知名”。
  
胡氏著有《胡洽百病方》二卷,首载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作“《胡居士方》三卷”;《新唐书·艺文志》称“《胡居士治百病要方》三卷”。因知,在隋、唐之际,胡氏所著方书曾有不同传本。
  
北宋时,林亿等校正医书时曾屡引《胡洽方》,而在此前的《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乃至《补阙肘后百一方》中,均曾载录其方。其他如日本的《医心方》中,也偶有载引。然而,《胡洽方》原书不知亡佚于何时。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曾引据《胡洽居士百病方》,其书乃同于《新唐书》所载。
  
作为魏晋时期医方医学的一个时代特征,是方书众多,然而至今却大多亡佚,《胡洽方》也在其内,殊为可惜。有感于此,我们根据《补阙肘后百一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医心方》等所载,将《胡洽方》佚方汇辑成帙,并据实际存方,分为治伤寒温病方、治风痹风湿风毒脚弱方、治卒中风痱口呙僻方、治飞尸疰病方、治蛊毒方、治虚劳病方、治诸气膈病方、治积聚痰澼痰饮方、治呕吐下利方、治水肿病方、治妇人产后病方、治疮疽方,以及食治等十三部分。虽难以恢复“百病药方”的原貌,但也足存其大略面目,并藉以探索胡洽的学术经验。
  
《胡洽方》诸方,其所治广涉内、外、妇科等各种病证,不仅继承仲景、张苗等人的学术思想,而且还记载了许多胡洽的学术经验。
  
2 《胡洽方》要方初探
  
2.1 用仲景法,变而通之: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曾说:“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也。”明代医家缪希雍也强调熟读仲景书后须“师其意,变而通之……如是则法不终穷矣”(《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实乃晋唐医家们开风气之先。
  
据《胡洽方》所载,其对经方的变化加减,有一定的代表性。不仅善于化裁古方,而且更切合临床实用。其有关方剂涉及外感、内伤及妇科病等领域,灵活加减,扩展成许多类方。兹略举数方说明如次。
  
仲景《金匮要略》治虚劳有小建中汤,《胡洽方》有其衍变类方小建中汤、大黄芪汤、乐令黄芪汤等。《胡洽方》小建中汤与仲景方同名,云:“凡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或少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方用甘草(一两)、桂心(二两)、芍药(六两)、半夏(六两)、黄芪(三两)、生(三两)、干枣(十二枚)、胶饴(一升)。胡氏在仲景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入半夏、黄芪。亦即仲景黄芪建中汤加半夏。按小建中汤中有甘草、大枣饴糖,其味甚甘,因“呕家不喜甘”,所以仲景云:“呕家不可服。”但在必要时可权宜应变,加半夏以降逆止呕,其法值得思考。另在《胡洽方》中所叙述的小建中汤适应症,其症状较诸《金匮》所载详细得多,所以更能方便地指导临床运用。《胡洽方》中尚有乐令黄芪汤“治虚劳少气,胸心痰冷,时惊惕,心中悸动,手脚逆冷,体常自汗。补诸不足,五脏六腑虚损,肠鸣风湿,荣卫不调百病,又治风里急”。方用黄芪、人参橘皮当归、桂心、细辛前胡、芍药、甘草、茯苓麦门冬蜀椒(各一两)、乌头(五枚)、生姜(五两)、半夏(二两半)、大枣(二十枚)。此方较大黄芪汤多人参、麦门冬、当归、茯苓、前胡、橘皮、细辛、蜀椒、乌头,增加了益气养心健脾、降气及温里的作用。将小建中汤加减变化而治疗虚劳诸证,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故在《千金要方》中亦有转载。
  
仲景治寒疝腹中痛、产后腹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胡氏有小羊肉汤,治妇人寒疝,虚劳不足。方用当归(二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除当归少一两外,其余均同。胡氏又有大羊肉汤,“治产后腹中、心下切痛,不能食,往来寒热”诸症。方用羊肉(三斤)、生姜(四两)、当归、黄芪、芎藭NF8E8?、甘草、防风(各二两)、白术(三两),加重了羊肉剂量,还增加黄芪、芎藭NF8E8?、白术、防风、甘草五味,加强了温中补虚、调营固卫的作用。患者往来寒热而不用柴胡,却加黄芪、白术、防风等,即后世所说的玉屏风散用药,其构方思路,耐人寻味。这种灵活加减变化经方,不拘一格,善于辨证的治学态度,堪为后人楷模。
  
2.2 治卒中,辨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对于中风的辨证,《金匮要略》有中经、中络、中腑、中脏之分,历代医家多宗其论。然而在《胡洽方》中,却又详细论述了偏枯、风痱、风懿及风痹的辨证论治,以及预后吉凶。认为:“偏枯者,小身偏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往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知可疗,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治之先补于阴,后写于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风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腹中、股胫yin泺,烦心,头痛,呕眩,时时汗出,目眩悲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据其所论,可知病人患中风半身不遂,而语言、思维均无异常者,通过“益其不足,损其有余”的正确治疗,病可以恢复。患中风而手足瘫痪,语言、智力有不同程度障碍,病名为“风痱”,其轻者尚可疗,而重则不可救。若卒中神昏,咽喉痰气壅塞,舌蹇不能言语,则为中于“脏腑”,名为“风懿”。从其病机分析“先入阴,后入阳”,治则“先补于阴,后写于阳”分析,可知这种疾病属于阴虚而阳亢,即后世所说的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之证,故用补阴泻阳之法。从其预后“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说明阴分得复,气液宣通,乃是恢复的关键所在。当然,这里所说的“发汗”,绝非辛温解表,发散风寒,而是通过补其阴,而使津液渐复,自然微汗。至于这里所谓的“风痹”,并不同于风寒湿痹的“风痹”,其症状除手足忽冷忽热,胫股不适之外,还有烦心、头痛、眩晕、呕吐、汗出、气短等症,故其预后不容乐观。

《胡洽方》对于偏枯、风痱、风懿和风痹的记载,是胡洽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也是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论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其同时代的《小品方》,下迄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都很重视此论而转载之。甚至宋代的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也都继承仿效,可惜其后临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小续命汤是古人治疗中风的名方。自元王履有“真中”、“类中”之论,明代张景岳有“非风”之说后,人们多认为以上方剂属于“真中风”的治疗方,方中麻、桂等意在驱散风寒之邪。
  
《胡洽方》载有大小续命汤。小续命汤,“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并云:“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小人方。”看来此方属于体虚中风殆无疑义。然后对于大续命汤(《千金要方》名西州续命汤),《胡洽方》却明言为“治中风痱,……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方”。方用麻黄(六两)、石膏(四两)、桂心(二两)、甘草、芎藭NF8E8?、干姜黄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枚)。其中用药,虽然有类外感病方,但从用于治疗中风痱而言,则石膏、黄芩清里热,当归、芎藭NF8E8?养阴血,甘草安中益气,至于麻、桂、干姜虽有疏散风寒之功,但主要都在于“开腠理,致津液”,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辛以润之”。如周身之气液宣通,则在体表可见汗出溱溱。同时强调服药事宜,必须注意观察,说:“初服一升。犹能自觉者,勿熟眠也,可卧厚覆,小小汗出已”,“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汤。若虚羸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有辄行此汤与产妇及羸人,喜有死者,皆为顿服三升,伤多,且汤浊不清故也,但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无害也。”在《胡洽方》中另有秦艽散、鲁王酒、茵芋酒、蛮夷酒,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随。经验甚为丰富,值得深加研究。
  
2.3 治疗水肿,逐水扶正,并重食治:胡氏治疗水肿病证,有泽漆汤和水银丸二方。泽漆汤,“治水气,通身洪肿,四肢无力,或从消渴,或从黄疽、支饮,内虚不足,荣卫不通,气不消化,实皮肤中,喘息不安,腹中响响胀满,眼不得视”。方用泽漆根(十两)、鲤鱼(五斤)、生姜(八两)、茯苓(三两)、人参、甘草(各二两)、泽泻(五两)、杏仁(一两)。制方服法甚为详细,云:“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鱼及豆,减七升,去之纳药,煮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弱服二合,再服;气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时小便利,肿气减,或小溏下,若小便大利,还从一合始,大利便止。若无鲤鱼,鲖鱼亦可用。若水甚不得卧,卧不得转侧,加泽漆一斤;渴加栝楼根二两;咳嗽紫菀二两、细辛一两、款冬花一合、桂三两,增鱼汁二升。”从其说明看来,此方中还当有豆,故云“先煮鱼及豆”。历来,人们多熟知《千金》鲤鱼汤为治疗水肿病的名方,殊不知早在《胡洽方》中,已用鲤鱼五斤与豆同煮,与通利药泽漆根十两、泽泻五两,以及参、苓、甘草等同方,则祛邪扶正,各奏其功。至于加减方法,也值得留意,如:弱人少服,得效增服,小便利肿减,或大便溏下,则应减服。又如:肿甚不得卧者加泽漆利水,水去津伤口渴者加栝楼根养津液,咳嗽加细辛、紫菀、款冬,并用桂以加强气化,增鱼汁以扶正消肿。凡此等等加减进退,如宿将用兵,指挥若定,秩序井然。
  
胡洽水银丸在古代传为名方,又名大水肿丸,“疗大水肿,腹如鼓,坚如石”。其方用葶苈(一升,熬)、椒目(一升)、芒硝(六两)、水银(十二两)。方中用水银,炮制甚精,“水煮水银三日三夜”,“捣药六万杵”。病人服药尤为小心,先食服一丸,日三;日增一丸,至十丸,不知,更从一丸始。病当从小便利,当饮好牛羊肉羹,昼夜五饮,当令补养。禁猪肉、生鱼、菜。勿忘饮浆水,渴饮羹汁。在利水同时,强调食养,并补充水液,以免祛邪而伤正。胡洽水银丸是古方中运用汞制剂治疗水肿病的典范,其配伍运用,更值得深入研究。
  
2.4 治下痢、热毒、疰病,效著方奇:胡氏治下痢病证,颇具特色。治下痢方,胡洽曲蘖丸,“疗数十年休息痢,下,不能食,消谷下气,疗虚羸”。方中用麦蘖(炒)、曲(炒,各一升)、附子(炮)、桂心、乌梅肉(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患者数十年久痢,脾肾虚弱,运化乏力,失于收敛,故用参、苓以补益,附、桂以温化,曲、蘖以化谷,加之以乌梅敛阴生津。此方用药简要,功效可期。又猪肝丸,“疗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皆完出”。方用猪肝(一斤,煮焙干)、黄连阿胶(炙)、乌梅肉(各二两)、胡粉(七棋子)。因肠滑故也用乌梅肉,久痢伤阴,故用阿胶,与黄连同用,用黄连阿胶汤意。胡粉一药,究竟为何药,不明。方中并用猪肝一斤,是食疗方法。后张子和用此法治痢,想也得法于此。如上所述,曲蘖丸治疗休息痢,猪肝丸治疗滑肠下痢对今天临床治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除上所述,《胡洽方》中还有不少方剂值得重视研究,如治“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的大青汤,药用大青、豆豉、阿胶、甘草;治“脚弱风毒,挛痹气上,及伤寒恶风、温毒、山水瘴气、热毒,四肢痹弱”诸症的大鳖甲汤,药用鳖甲、升麻、麻黄、防风、石膏、知母犀角羊角、青木香、大黄、麦门冬、甘草、雄黄、杏仁等。以上二方,对于临床外感天行热毒诸症的治疗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疗江南三十六疰”的金牙散,用药复杂奇特,有金牙、曾青硝石礜石、石膏、莽草、玉支、雄黄、朱砂寒水石龙骨蛇蜕皮、芫青、当归、龙胆、大黄、细辛、防风、大戟芫花、野葛、苁蓉天雄、茯苓、附子、乌啄、干姜、人参、桔梗、桂心、椒、贯众巴豆狸骨、蜂房、鹳骨等,包括许多毒性药物。但据胡洽记载,此方“疗江南三十六疰,人病经年,羸瘦垂死,服之皆差。并带之能杀鬼气,逐尸疰,诸恶疠不祥悉主之。”可见对于结核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其治疗、预防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这种如《素问》所说的“大毒治病”的方药,较之后世中医的所谓“王道之法”大相径庭,实际上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郡斋读书后志》还有胡洽重订《雷公炮炙论》的记载,可知他也精于药物炮制。
  
总之,《胡洽方》一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外感疾病,也包括杂病治方、食疗及药物炮制。为后人研讨当时的医学发展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素材。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