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读书与临证-------彭荣琛漫谈大黄
    

伤寒杂病:读书与临证-------彭荣琛漫谈大黄

大黄又有将军之称。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李时珍认为,大黄入这五经的血分,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但是近年来,用大黄攻下,治大便不通,肠胃阻塞的急腹症颇为盛行,故又有人认为大黄攻气滞,是解决肠道功能问题,故应入气分。该如何认识这一分歧呢?
   我们认为判断是入血分还是入气分,关键是看大黄的作用机制是直接对肠道起作用,还是间接对肠道起作用。若是前者,就说明大黄主要是入气分的;若是后者,则说明大黄主要是入血分的。
   根据近年来的药理研究来看,大黄的泻下机制,是大黄中的大黄酸蒽酮和大黄酸蒽酮苷在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再作用于骨盆神经和黏膜神经丛,使大肠蠕动增加,促使水分滞留肠腔,  明显增加Na+向肠道内移动,从而提高肠内容物而发挥导泻作用。可见大黄不是直接刺激肠道,而是间接刺激肠道,以增加肠道的蠕动,故不能说是入气分药,或者主要不是入气分。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中医理论和药物作用认识的深刻。
   在肠道急性病的时候,大黄常和芒硝一起使用,如承气汤  系类就是此种用法。因大黄需要经过吸收以后才能发挥作用,而  芒硝很少在肠道吸收,主要是在肠道内形成高渗,以促使肠液  流向肠道内,相对来说时效更快,与大黄作用较慢而力强的特  点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大黄除了治疗肠道内干结性的疾病外,还可以治疗泄泻性的疾病,感染性的疾病。其中主要的道理,除了有苦寒清热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常说的“通因通用”治法。
   大黄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有人报道用大黄醇提取物对50株痢疾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2.048---4.609mg/ml,对20株肠炎菌(如产毒大肠菌、鼠伤寒杆菌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512-4.096mg/ml,相似或相等于黄连素的抑菌作用。但是杀菌也好,抑菌也好,时效相对较慢,在急性病时(如中毒性痢疾、节段性肠炎等),解除体内的毒素往往是首位的,故用大黄以增加肠道等脏器的分泌,将肠道或脏器内的毒素尽快排出体外,这往往能提高治疗效果。所以大黄除了治疗肠道的急性炎症(如痢疾、肠炎等)之外,还可以治疗其他脏器感染。如肠(包括急性阑尾炎)早期使用大黄牡丹皮汤,就是排毒消炎的方法。据近年来的报道,有用大黄治急性胰腺炎的,有治急性肺炎的。这些都是利用其对感染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而使用的方法,都有较为可喜的疗效。大黄在和清热药同用的时候,多以黄芩为之使(见《本草纲目》),以加强大黄的清热能力,这与黄连的使用有相同之处。
    过去,曾有一赵姓肖的中医,因用大黄出名,而得肖大黄之美誉。其制作的“长生不老丸”,曾经轰动一时,成为保健养生的常服药品。其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大黄。肖大黄根据“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滓。”的理论,正确的使用大黄,达到清热排毒,养精提神,从而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大黄一节内认为:痰为百病之长,用滚痰丸,其中大黄为主药,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缓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用温水吞服,即卧勿动,候药逐上焦痰,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未下再服。并说王隐君,岁令40余年,愈疾数万也。可见,无论何种情况,有病、无病均可服用大黄,只要注重剂量和服法,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对身体有益。
   大黄由于气、味俱重,所以在制法与煎法中很有讲究。现代常用的是水煎,煨,烧炭和研末四种方法。水煎又分久煎取其味,短煎取其气的方法。久煎之后味厚下沉,多用于攻下。短煎则气重,多用于清上。大黄煨后则味轻,在攻下之时,力量变缓,成为缓下之药。烧炭则能和血、止血。研末则多为外用。但在古代还有醋浸煎、酒浸煎、童便浸煎等方法。
   如《医梦集要》曾介绍武当高士孙碧云所制的无极丸,用大黄一斤分作四分,其中一分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分用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粒同炒;一分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分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切晒。从本方可以看出,大黄的制法确实丰富多彩,含义深刻,值得我们认真地发掘。
大黄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可见同样用酒制,其结果也不相同。酒制后可以运用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引经;其二是寒因热用;其三是可上行。过去对大黄的引经作用认识较少,因为阳明腑用大黄多为攻下,医生多知,不会想到和引经有关;而阳明经用大黄则多为清热,医生拘于攻下之说,上行之法则很少敢用。其实牙龈肿、咽喉肿痛都可以用大黄,此时的大黄多与当归或四物汤同用,此时的大黄就具有引经、清热两大作用,近年来也渐有此类报道。
除此之外,大黄酒制入太阳经则更少为人知,实际上八正散治膀胱湿热就是此种用法。这时的特点是:①大黄的用量相对来说较小;②多与利水药同用。《备急千金要方》中治妇人阴部肿痛,用大黄一两,酒一升,煮一碗,顿服,也是引、清同用的方法。不过是因为单味药用量较重而已。
   另外,大黄虽然一般使用在热证,若虚寒病症需使用时,只要炮制得法,也可使用,如张元素认为大黄可用酒煨熟,以达到寒因热用,因为酒性热,煨熟后,攻下之力减弱,所以不会产生不应该有的副作用。至于药性上行,则自古以来就有此类用法,但外用较多。上行除用酒制之外,还可用升麻与其相配,我的老  师姚其蔚教授在治疗眼结膜发炎时,就是此种配伍方法,效果  相当理想。近年来治红眼病我们多借用此法取得满意疗效。
   大黄生用泻下力较强,所以需要泻下时,不能煎得太久,煎的时间越长泻下的力量就越弱。据有关报道,大黄经一蒸一晒其蒽醌和鞣质分别下降55. 5%和20.7%,五蒸五晒分别下降66.9%和20.7%,九蒸九晒分别下降72%和42.8%,加压一蒸一晒分别下降61.8%和24.7%,加压三蒸三晒分别下降71.3%和41.2%,说明大黄中的蒽醌和鞣质含量都随炮制时的蒸晒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又以蒽醌的下降最为明显,因而其攻下能力也就逐渐下降。但要注意的是,煎煮的时间加长以后,其清热的力量也会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不大,所以相比而言,清热能力保存较好。因此需要大黄清热时,用量可以增大,煎煮的时间可以延长,不必担心因用量增大而闹出拉肚子的毛病来,并以此来解决清热和攻下不能两全的矛盾。
   除了攻下之外,攻瘀也是大黄的一个主要作用,而且常常被今人忽视。其实这个作用在古代很被人们重视,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的功用为“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等,可见在秦汉时期.首言其治血,后言其治气。《伤寒论》中用核承气汤、大陷胸汤及丸、鳖甲煎丸等就是以泻瘀为主的处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治妇人血癖,产后血块都是以大黄为主药,《董氏集验方》治干血气痛就是用大黄酒、醋制后服用,并称其为“调经仙药”。
   为了说明大黄攻瘀的能力,李时珍曾经对一些方剂作过对比,如“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日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血分脾胃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亦不知亦不知分辨此意。”
   近代除了治疗妇科病之外,在脑血管疾病中也常常用到,在中风后遗症的病人、脑震荡的病人、老年痴呆的病人等也多在常用处方中加入大黄。这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大黄用量相对要轻;二是多与活血药配伍。另外糖尿病,证见血中瘀热者也常在主方中加入大黄。据报道用大黄治疗的动物,肝细胞内糖原及核糖核酸的含量明显增多,表明大黄有促进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糖原和转化成其他物质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肝糖原的分解而发挥治疗作用。由于血管中的瘀血得到治疗,所以还能使血流通畅,血压下降。近年来气滞血瘀的病人逐渐增多,所以大黄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