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黄元御的故事(内含黄师医案)摘自罗大伦《古代的医生》
    

四圣心源:黄元御的故事(内含黄师医案)摘自罗大伦《古代的医生》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5/11 17:2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ob/

       引子
      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时候,我被片子里小孩子的经历给吸引住了,一个小孩子,在街上碰到了个衣衫褴褛的人,此人向他推荐若干本书,有本书的名字叫《如来神掌》……
  这个经历很有趣,我在写黄元御的故事之前,突然想起了我是怎么了解黄元御的,和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类似。
  那是在我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有一天,在街头逛,看到街边有个人在摆摊卖旧书,那是非常热闹的一个商业街的街头,傍晚时分,有几个人在有意无意地挑着图书,我也走上去,随便看看,都是些过期的画报和武侠小说之类的书,我看着无聊,刚要走,突然,看到在诸多书中间,有一本书很不一样,这是一本很旧的书,灰色的封面(现在绝对没有书设计成这种颜色),上面黑字印着:《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麻瑞亭是谁,更不清楚黄元御是何许人也,但是当时觉得:嘿,这里还有中医书?而且这么朴素的封面,这么有勇气,里面的内容一定很不同寻常,于是那起来翻了几下。
  刚这么一翻,就被书里的内容雷了一下,什么“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阴;小肠为丙火,属手太阳……平人丁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寒不生,癸水上承,以济丁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一般教材里火就是火,不分什么丙丁的),这些内容看着新鲜,心里当时立刻就有了感觉:这是一个地道的老中医写的!
于是就问摊主,这书多少钱?摊主回答:五块钱!
就这样,立刻就买了回来,回来以后就开始狂看,尤其是里面如何诊脉的内容,我看得最仔细,结果很快就可以给别人号脉了。
  没多久别人就开始夸我号脉号得准,好多人都以为是家传的,其实还真不是,母亲还真没怎么教过我,我都是看这本书学的。
  可以这么说,我学习中医的起步,就是从学习黄元御的理论开始的。
  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早就绝版了,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好多同学都来找我复印这本书,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当年怎么会在一个卖画报的旧书摊上,凭空出现这么一本书。
这本书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这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了,上学时被几个台湾同学借去复印,迟了几天没还,都吓晕我了,别不是丢了吧?
  当年就是由于这本书,使我知道了黄元御,因为麻瑞亭老中医是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
那么,这位清朝名医黄元御,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又为什么能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呢?下面让我们来慢慢地讲吧,在讲黄元御的故事的时候,可能和前面所有医家都有些不同,以前的这些医家我没有见到任何的后人和传人,所以全部都是文献记载的历史,对于民间传说的名医事迹我一概不用,而黄元御这里由于麻瑞亭老先生是黄元御的直系传人,因此有些传说是可以相信的,所以会录入一些麻老说过的故事,各位知道就可以了。
-----------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5/11 17:22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红根正的出身
    在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的黄家辛郭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黄元御。
    要说黄元御的家庭,那还实在是有点历史,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豫州牧、太尉黄琬,那就是黄元御的祖先,过去的人家那是讲究祖上的功德的,如果祖上出了位名人,那是要世代牢记的(不包括秦桧那样的名人),这样可以教育后人像前辈学习。所以这黄元御的家族,就世代以读书为荣,在明朝时还出过一位尚书,据说这位一直连任六朝,这可是一位能干的国家干部,更让后代们羡慕不已。结果是造成了黄家上下一起读书发奋的状态,黄元御的父亲就是一个读书迷,擅长写文章,做诗词什么的,总之也算是当地的一个才子,但是似乎只是一个庠生,没有取得什么更大的功名,于是就把这个劲头都使到了黄元御和他的兄弟们的头上了。
    各位可以想象了,在黄元御父亲的爆炒之下,此时这黄家上下的读书气氛一定十分的浓厚,家里的堂兄堂弟的都在一起比,看谁聪明,看谁读书读得好。
要说这学习环境也的确重要,它能调动人的兴奋点,好嘛,黄元御就在这种气氛里,直学得是“诸子百家,靡不精熟”,简直就是什么书都看,博览群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不涉猎的。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国学的功底,我单这么说可能您还没有个概念,但是如果您知道日后黄元御解《易经》解得多么的好,您就该了解他现在都在打什么样的功底了,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的解释,那是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他提出了人家自己的一套解释,独树一帜,没有对天文历法的了解,能提出这么深刻的内容吗?搁一般人,能看懂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黄元御,本来就是挺聪明一孩子,再加上这么个比赛学习的环境,结果很快就考成了庠生。
此时,锦绣前程正在向黄元御招手,黄元御意气风发地望着远方,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这样的岁月里,黄元御渡过了他的少年、和大半个青年时光。

-----------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5/11 18:22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icheng/

    眼睛到底有多重要
    一转眼,黄元御已经二十九岁了,此时是雍正十二年,就在黄元御“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呢?相信大家都有过体会,就是由于过度劳累,眼睛给累坏了。
    这眼睛可是人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眼睛累出问题的,比如打网络游戏,连着好几天,然后眼睛痛得睁不开的(建议在网吧设立眼保健操时间),还有写毕业论文的,很多同学也累得眼睛通红。 黄元御那个时候没有电脑,但是当时的读书照明环境却是很不乐观的,因为如果想用功,那就要晚上点蜡烛,那点儿光,飘忽不定晃来晃去的,您想啊,这眼睛能不出问题吗?
    黄元御的眼睛出问题是在那年的八月,黄元御自己说,本来自己身体挺好的,也没得过什么病,但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份,左眼睛突然开始发红,自己感觉眼睛特别的发涩(左目红涩),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觉得过两天也就该好了。
    结果,三天以后,整个的白睛就开始都红了,像出血一样,并且开始肿了起来,渐渐地把黑睛给包围上了。
    这回可就让人担心了,估计当时黄元御的样子一定是十分的骇人,大家看着都绕着走。
怎么办呢?请医生吧,此时我们的黄元御还对医学一窍不通,当然要请其他的医生来瞧瞧了。
    于是,一位令黄元御非常厌恶,甚至是痛恨终身的医生出现了。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笔下,这位医生的形象吧,这位一出场,造型就很是别致,戴着个很威严的帽子(高冠),表情极端地严肃,说起话来,那是吐沫横飞,黄元御的原话是“口沫泉涌”。
    按说这人家是什么造型,我们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因为人家也有扮酷的自由,但是您治病倒是用点心啊?这位可到好,上来就判断黄元御是有大肠之火,即用大黄黄连等药,他的意思是使用泻下之法,让热从大肠泻出。
    可是服了药以后,黄元御居然没有什么动静,这医生也奇怪了?怎么回事儿?大黄都不灵?加大药量!于是就又用大剂量的大黄泻下。
    结果,黄元御只是微微地有些泻,还没有什么大的反应。
    可是眼睛,却没有见到好转的迹象。
    于是这位医生就判断:泻下的方法不对,应该是外有风寒,应该散寒。
    我来插一句,这就是这位医生的不对了,我们现在不知道黄元御当时的情况,可是如果您真的要是判断大肠有热,使用泻下之法,那就要加大药量,真的让他泻,在临床中有的人对大黄就是不敏感,甚至需要加到上百克才能泻呢,您怎么能看到不泻就打退堂鼓了呢?
    这回好,该发汗了,这位医生的法儿也真多,他弄了盆热茶,把黄元御按在上面,然后用厚衣服给盖上,让蒸汽熏蒸黄元御。
    要说如果真是外感风寒了,这还可能真的起作用,但这和眼睛红肿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想明白,估计当时的黄元御更不明白,结果被折腾得汗流浃背,连脚后跟的出汗了(汗流至踵),但眼睛可还是没有任何的好转。
    这下这位扮酷的医生傻眼了,连忙告辞,说我回家再想想办法去,就走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急了,连这么酷的医生都没办法,这病别不是个很严重的病吧?
    于是就又到处请人,这次找来的是一个老太太,据说这位老太太非常的擅长针灸,这位老太太一看,这白睛里面的瘀血已经这么多了,应该刺血,把瘀血放出来。
    这位看来的确是有两下子,她“轻刺白珠”,结果是流出来数十滴的浊血,黄元御的感觉说是像胶一样的粘稠。
    然后,红肿的部位开始消退,黄元御自己也感觉很是清爽。
    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太太还真是有两下子,如果让她继续治疗,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
    但是命运却偏偏不是这么安排的,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的那位医生又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又开始吐沫横飞地报告:“我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很着急,天啊,这么久想出来的,一定是个好的方法啊,于是就请这位接着开方。
    这位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清热解毒,用苦寒之药,这个方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药性知道,是苦寒的药,他给黄元御连着服用了几十付,就是这个方子,把黄元御的脾胃彻底地给搞垮了,黄元御的身体到最后也没有彻底恢复。
    服了这些药以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开始出现了白膜,中医叫翳膜,慢慢地开始覆盖眼睛,这位医生一看,又开始使用一种叫揭障丹的苦寒药物,给黄元御口服,然后用一种苦寒的药面,熬水熏眼睛。
    最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就基本全废了,翳膜覆盖了整个眼睛,有增生的组织还突出到了眼睛外面(睛突出外眦)。
    各位可以看看,这位医生就像是个蹩脚的猎手,枪是好枪,但是这位上山东一枪西一枪,打得全是自己的同伴,没一枪打准目标,这样的技术真是令人悲哀啊。
可见,中医诊断学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诊断学就好比是枪的瞄准设备,您不瞄准,再快的身手,子弹也会奔着同伴去的。
    我们未来的名医,这次算是被一个庸医给折腾惨了。
    在经过这次生病以后,黄元御的脾胃系统彻底地被伤害了(中医认为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到脾胃),从此一辈子都没有恢复好。
    更为严重的是:黄元御从此成为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用的人,他的左眼,不但不能使用,还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形象。
    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不能够被委派官职。也就是说,科举的大门,从此在黄元御的面前,彻底地关闭了。

-----------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5/11 17:24 编辑 www.med126.com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此时的黄元御坠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没有比这种事情再悲惨的了,你的学问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此时却因为别的问题,失去了和其他人一起学习、竞争的机会,这就好比是在高考前,突然告诉您,您因为某某原因(令人愤怒的是居然是相貌的原因),您不能像同学那样参加高考了。
    您想想心里会有什么滋味吧,当您天天远远地望着昔日的同学们去走进课堂,您这个昔日的高才生却只能在一旁呆呆的望着,您是不是有种想痛哭的欲望?
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呢?
    我都可以想象得到,黄元御当时远远地躲开人群,徘徊在村边,想着同伴们都在读书,自己的前途呢?前途在哪里呢?难道自己真的要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渡过这一生吗?!
    走在街上,世界也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阳光明媚了,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是啊,自己英俊的相貌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而且,人们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学子的典范,而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废人了!
    自己的志向呢?那些致仕报国的志向呢?全部都灰飞烟灭了,自己只有在梦里,才能又回到健康的时光,仿fo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可是一旦从梦境中醒来,冰冷的夜色告诉自己,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两行清泪从黄元御的眼中流出,滴落在枕头上。
那些时候的黄元御,经常跑到周围的山坡上,望着远方,放声大哭。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在这种磨炼中,有的人会无力地倒下,但是,有的人会再次站立起来,在磨炼中脱胎换骨,从此获得重生!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再次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分明要滑向谷底的人生轨迹,生生被黄元御用自己的毅力,再次扭转过来,重新走上了正轨!
    各位,黄元御是怎么办的呢?他觉得,既然自己是被疾病给害了,那么,他就要重新在这里站起来,他要和疾病做坚决的斗争。
    就在那天,就在黄元御自己望着远方的时候,他暗暗发誓,自己这一生,都要献给同疾病做斗争的事业,拼尽全力,用不后退!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短暂的这一生里,他没有过一刻的停息。

-----------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5/11 17:2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hushi/

     青灯孤影读伤寒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是怎么开始学习中医的吧!
     他首先去书店买来了一本《伤寒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读。黄元御是什么人啊,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聪明,所以就信心足足地以为就此可以学会中医。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在《伤寒论》面还是败下阵来。
     黄元御自己说的,刚一看《伤寒论》的时候,整个一完全看不懂:这,这都说什么呢?张仲景老师的这些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啊?(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天啊,难道《伤寒论》这么难学吗?可人人都说这是医学的基础啊,怎么这上来就这么难呢?以后这还不得更难学?
     要搁一般人,见硬就回了,毕竟自学是一种特费功夫的学法儿,过去一般都是先跟着老师出诊,看若干日子以后,有个耳闻目濡了,心里对这些名词熟悉了,老师再给慢慢地讲理论。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父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我们的黄元御同学也真是个牛脾气,还是不想去找师父,要接着自己憋,但是毕竟人家是学国学出来的,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的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的师父,有了问题就挨个师父的问。
     到底买了多少本《伤寒论》的参考书呢?买了至少几十本,也有可能是上百本(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
     各位,这就是人家的学习态度,人家黄元御为什么后来成就那么大啊,人家态度太好了,看官中有学中医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藏书,看看现在读书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您的《伤寒论》的参考书是否能和黄元御有得一比。
     您再看看这个时候的情景吧,可谓是蔚为壮观,只见我们的黄元御同学手里捧着一本《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就这样,废寝忘食,苦读了三年。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整整读了三年,这种用心的确是够专一的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还是不懂。
     当黄元御最后把书一合上,不禁长叹一声:这也太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估计有朋友该疑惑了,这不可能吧,《伤寒论》我们一读可就读懂了,没有那么难啊?怎么号称学冠一时的黄元御居然这么笨?
     我给各位解释一下,不是黄元御笨,您能明白的内容黄元御还能不明白,人家黄元御是对自己要求的太高了,人家所说的懂,那是要融会贯通,那是要把整个《伤寒论》吃透。
     反正当时黄元御是觉得自己距离要求差得太远了,甚至产生了这也的疑惑:是不是我们就达不到张仲景先师要求的水平了?
     于是他对自己很是失望,最后干脆就把书合上,叹了口气:“唉,我这辈子到底能不能领会到《伤寒论》的灵魂呢?
     怎么办呢?黄元御决定暂且抛开这件事,先放松一下,看看别的书。
     在放松的这段日子里,黄元御到底看什么书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没有任何的记载,等到公元1737年,其实就是转过年来的春天,黄元御重新翻开了《伤寒论》,开始再次凝神研究。
     这个时候,黄元御的心已经完全的安静了下来,他自己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又复摊卷yin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然后他自己是完全的融入了书里面,他在生活中的各种时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黄元御当时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人和书完全一体的境界。
     在这种学习状态里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就是一个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
     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黄元御终于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研究《伤寒论》方面一直站在很前沿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在提到研究《伤寒论》的流派时,还会经常提到黄元御。
     写到这,我感觉黄元御的学习方法有点像我们前面写过的徐灵胎,也是拿着参考书自个儿学,然后开始批注这本书。
     黄元御也是,当时豁然开朗以后,他觉得以前别人注释的都不够完善,于是就想自己写本注释的书。
     结果,人家立刻就开始写书了。
     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当时只是打了草稿,然后由于生活动荡,就没有写下去,在十年后,这本书将在黄元御的手中被完成,并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一本重要的著作。
我曾经告诉过各位,这个《伤寒论》就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这黄元御把《伤寒论》给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只不过这个底子打得也太费时间了,一本书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要是搁现在,学校领导早就急得跳起来了。

-----------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5/11 17:2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
    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写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的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感觉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的(那时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付药就见效,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我才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伤寒论》,自己感觉收获就是如此之大,人家黄元御却如此玩命地读了若干年,您想想吧,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呢?
    有的网友问,怎么这位黄元御就单是憋在家里看书,就能写出著名的中医著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会在心里提出这个疑问,那到底他有没有临床的机会呢?难道中医不用临床就能写书吗?
    其实,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您学了中医以后,就不会闲着的,大家知道你在学中医了,就会有亲戚朋友来问,我出现了什么什么毛病,你能帮助琢磨琢磨吗?这种情况多去了,一开始还不敢答应,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基础理论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好多同学在亲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放假回家,患者在家里都站排来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一听说这人回家了,就都来了。
    那么黄元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没有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行程中来分析,他在读《伤寒论》的这段时间里,是在山东的,然后又在山东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从那以后,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为后来当了几天御医)和江淮一带来回走了,到山东的时间很少。
    可是,现在在山东却流传着很多黄元御治病的传说(至今老百姓还给黄元御去上坟呢),当时还有“南藏北黄”的说法,就是说当时山东治病最好的医生有两位,南边的是诸城的藏枚吉,北边的是昌邑的黄元御,也就是说,当年黄元御在山东已经是以医名著称了,那么,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他一生的行程,我们就可以知道,黄元御就是在读《伤寒论》以后,或者就是在读的同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了。
    也就是说,从他写读《伤寒论》笔记开始,到十年后,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书,这十年期间,黄元御已经是医名很盛了。
    再看十年以后,他到北京,他的医术居然让乾隆皇帝大为倾倒,可见他的临床经验是在前推十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
    很遗憾的是,黄元御自己没有提过这事儿。
    没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努力和精神专一,的确能够制造像天才一样的人。

-----------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5/11 17:28 编辑 www.lindalemus.com/yaoshi/

    脾胃是我们的宝贝
    现在有个问题,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是在什么时候行程的呢?
其实,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特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证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
    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行程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这位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的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来了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
    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
    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吗?想听听这里面的道理吗?”
    患者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也很好奇啊,忙回答:“当然想听,先生请给我们讲讲吧!”
黄元御说:“这样吧,我给乡亲们讲讲我们自己身体里的圆圈的故事吧。”
    这一说不要紧,有分教,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里面的理论就是通俗版的黄氏圆圈。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还是对我们自己体内的圆圈有个了解的好,所以就不嫌啰嗦,给各位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圆圈。
  那么,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体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现在我就代替黄老师来把这个圆圈描述一下吧,我描述的语言当然和黄老师有差距(黄老师的语言能力太强了),不过意思大概如此。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也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和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在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的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的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这本书我以后会给各位讲),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九克、元参九克、杏仁九克、橘皮九克、半夏九克、茯苓九克、甘草六克、生九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橘红)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的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这圆圈我给画大了,抱歉,我们还要回来,看看这位钱叔玉老乡的吐血问题(钱老乡一定都等急了)。
  黄元御认为,这是湿气重,严重地影响了脾土的上升,这样,这个轮子就不转动了。
  轮子不转,后果是很严重的,心火本来应该下降,结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烧,这肺金能受得了吗?胃气也不降了,也往上逆,这下,热气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该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气。
  这下所有的症状就都能够解释了:您看这位钱老乡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气机逆行啊;您看他胸腹发堵,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他晚上无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阳气不能收藏啊;您看他发热汗出,那是肺金受热,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给蒸出来了;您看他遗精,那是下寒啊,肾不封藏;您看他泄泻,那也是下寒啊。
  这回,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老乡们听得估计也是晕晕的,赶快说:“黄先生,您就开方子吧,我们相信您!”
  黄元御一看,那边钱老乡还吐着血呢,甭谈太多的理论了,那就开方子吧,于是提笔写下了药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
  这个药服用了一个月,这个病就痊愈了(月余病愈)。
  有人看到这个方子该奇怪了,这也没有止血的药啊?这也没有治疗吐血的成份啊,怎么能治病呢?这么简单一个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拨动这个圆圈的呢?
  我给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这个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湿气的,黄元御认为湿气去掉,这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药;这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这个圆圈的轴心;半夏,药性下行,也是燥湿的药,有了半夏,这个胃气就会下行,所以各位,这个茯苓、甘草、半夏正好构成了这个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这也是麻瑞亭老中医开方子时候必开的药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之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在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蛎呢?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把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师的解释,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是肝气温暖,不至于瘀滞。
  实际上,在这个医案里,黄元御老师自己没有说,我替他说了,他的这个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别的重视肝气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药都是调肝气的,这也是黄元御的一个思想,他认为这个圆圈不转,原因的根本是水湿过多,导致脾气不升,但脾气不升最大的结果就是肝气横逆或者下陷。其实现在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很多人的病是因为肝气不舒,单位里受了气,肝气不升,才导致一起上升的脾气(脾土之气)也出了问题,脾土本来是管制水气的,结果脾土弱,导致水湿就会在体内泛滥。
  我们常说这人郁闷,然后脾气不好,您说这发脾气和脾有什么关系啊?这么看还真有点。
  我给人诊脉,发现现在的人,舌苔白腻厚的多,这是湿气重的舌象,而脉象是弦脉的多,这是肝气不舒的脉象。这么看来,现代人该怎么养生,其实就很清楚了。
  自从黄元御给这位钱叔玉老乡治好以后,钱老乡非常的高兴,而额外的收获是:他对这个世界上的圆圈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种田之余,坐在田间地头儿会出神地想一会儿,这个圆圈很有点意思嘛。

----------- 本帖最后由 山上月 于 2011/5/11 17:31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ob/

   追仲景之神思  
    我们前面说了,黄元御的学问是从仲景这里起步的,他学习仲景的思想那可是费了劲了,若干年,一头扎进去,迷住了。
  要说这张仲景的学问确实迷人(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儿),把我们的黄元御给弄的神魂颠倒的,为什么呢?黄元御自己说的,自个儿以前看诸子百家什么书的,那都当的是课外读物看的,眼睛一扫,就知道那些书里面在说什么呢,用他自个儿的话说那是:“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可就是看这位张仲景的书,感觉那是太难了,感觉那理论深度简直是没有个边(譬犹河汉无极)。
  我估计在那些时候,黄元御一定特憔悴,吃嘛嘛不香的,简直丢了魂似的,脑袋里就一个念头:仲景的书怎么如此的深奥啊!
  这种饱受折磨的痕迹可以从黄元御同志的言语中表现出来,他还曾经在私下里表达过,他说这“《南华》之奇,《太玄》之奥”,可以说是够奇幻微妙难以理解的了,可这跟张仲景的这些书简直那是没法儿比啊(然何至如此之闭结不解也)!
  结果,黄元御从公元1737年开始看《伤寒论》,一直极其投入地研究,又在临床中进行体会,最终在公元1748年,最终完成了这本《伤寒悬解》。
  完成这本书的过程是这样的。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黄元御出门办事,来到了阳邱,正好有个姓刘的朋友,家里有个没有人住的荒斋,黄元御一看很高兴,说:这正好,我正愁没有个清闲的地方写东西呢,要么你这房子借我住几天得了。
  这位老刘一听,好啊,这房子没人住,你就随便用吧。
  这个房子所处的位置这个好啊,黄元御站在房子的前面,向北边望去,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河水在秋天的天空下显得深蓝,冷峻异常;向南边望去,远远的那是一片崇山峻岭,在雾色中泛着青色;房子的附近,那是树林成荫,秋天的树叶斑驳陆离,五颜六色,充满着成熟的色调,远远的望去,山坡上满是秋天的野菊花,一片璀璨(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这种环境搁现在相当于郊外的别墅啊,黄元御呼吸着没有污染的空气,感觉到心胸豁然开朗,心里突然涌现出了创作的欲望。
  那年头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行李,一个人收拾收拾就搬进来了。
  在这里,黄元御把院子的柴门一关,开始集中精神,我从黄元御在序中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黄元御每当这个时候,就会让自己的心彻底地安静下来,进入一定的境界中,他自己说这个时候的状态是:“灵台夜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幽思,三月而就”,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黄元御就把这本书给整理出来了。
  其实,我在看黄元御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同时也在想象着黄元御的生活,估计他在这里,什么好的东西是吃不到了,一个农村,能有粮食就不错了,写了三个月,每天也就是青菜而已,不知道他吃的都是什么粮食。
  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过去这些读书人,连自己吃什么都没有解决好,为什么总是要关起门来写书呢?
  他们就不想想搞点什么盈利的东西?多搞点钱?鱼翅燕窝搞不到,猪肉总得多吃点吧?
  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写书呢?去悟那些难懂的东西呢?
  黄元御自己说,在屋子里狂写了三个月以后,自己的两鬓都突然变白了,可见精神损耗的严重。

  他图的是什么呢?
  黄元御自己说:他太喜爱仲景的书了,可是,仲景写书到现在,已经是多少年了,千载之下,竟没有人能够彻底理解仲景书的玄妙,这是多么的遗憾啊,这会淹没了仲景先师那颗仁慈的救人之心啊,所以,我黄元御即使是耗尽精神,也要把这件事情完成。

  在这一年,黄元御已经四十四岁了。
  一个四十四岁的人,身有残疾,却不想怎么尽力去讨生活,却在这里耗尽精力给后世之人写书,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在《伤寒悬解》的序言里,我找到了黄元御自己的心里叙述,他说:清苦就清苦吧,昔日文信侯如果不迁,那么也就没有机会做《吕览》,如果西伯侯不被囚禁,也写不出《周易》啊,贫苦对我来说,是激励我写书的动力啊。我已经四十四岁了,岁月不会等着我,时节就象流水一样消逝,我要趁着身体还好,赶快写啊,等到精力衰乏,就来不及了。
  古人在清贫的环境里,争分夺秒、殚精竭虑地为我们写下了经验之书,如果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连看都不看,太对不起古人了。

  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要肯德基有肯德基,要吃什么有什么,您还不好好的看看书?人家古人那可是在郊外的荒斋里,自己忍饥挨饿给你留下了宝贵的书籍,您还不好好看看?
  总听到有人说,这个鼻炎中医效果怎么不好啊?那个什么病我开中药也不行啊,其实这些古人在书里都写了,都是人家治疗成功后的经验,您都看了吗?甭说没时间,再没有时间,救人的本事也要长啊。

  写完这本书以后,黄元御心里想,既然已经步入了仲景的门墙,那干脆,我就顺势把《金匮要略》也给注释一遍得了。
  于是,他再次静下心来,“心游万仞,精鹜八极”,开始写《金匮悬解》,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在第二年的二月份,黄元御又写下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四圣心源》。
  在这本书里,黄元御更加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中土回环”的理论,他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举例子说的那个自己治疗鼻炎的网友,就是从这本书里抄的方子。
  提到这本书,我要给各位讲一个同学的故事。
  我们在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批特别要好的同学,都是致力于发展中医的人,在食堂一碰到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心得,一放假,就到各处拜访老前辈,求取经验。
  有个山东的同学,回到老家,听说在某个地方有个老中医,治疗妇科病十分的拿手,疗效很好,患者如云,于是就动身前去拜访。
  到了那个村子,等到空闲的时候,就和老中医请教:“您疗效这么好,都是读什么书学来的啊?”
  我这位同学以为还不说出一大堆的书名?
  可这位老中医特谦虚,说:“嗨,我们这个小地方,能买着什么书啊?我这就有一本叫《四圣心源》的书,我一辈子就翻来覆去地看它来的。”
  
  您瞧见了吗?这位农村老中医,人家就是把黄元御的心法给琢磨透了,结果疗效还那么的好,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黄元御开的方子,走的是张仲景的思路,方子的药味组成特简单,也都是非常平淡的药物,没有什么大毒猛烈之药,所以自己如果有了病,周围又没有就医的条件,在《四圣心源》里找个对应的方子,试着服用一下,服三付,有疗效就接着服,没有疗效就放弃,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是个谨慎的人,通常我是不会让患者自己服用什么药物的,但是黄元御的方子实在很平稳,近乎食疗,算是一种经验方,可以放心。
  
  就在写完《四圣心源》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黄元御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的医术把乾隆皇帝给吓了一跳。

-----------版主继续哦!
我想问一下,左升右降,到底是从病人的人体左边升,右边降,还是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左边升,右边降。好多书上都没写清楚。
我一直都是认为 人本身的左边降,右边升。因为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左升右降了。
-----------无论是什么人但是左升右降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