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四圣心源》,里面的方大部分都是三钱,少点的一钱。用药讲求君臣佐使,怎么黄师用药都是一个样呢??不像
伤寒论中用药,多至八两,少则一两,明显是有偏重的。但黄师用药却看不出来,都一样。。。什么道理?
-----------这要认识《四圣心源》立于什么状态成书。是谈理推论多于临床案例举证,故立足点不同,也无须面对患者复杂的证变,这类著作只须把作者心中想象的见解“理论”构述出来即可。这也是该书不足的地方。临床操作性太少,远不及《伤寒论》以临床为主,说理在其中。谈理太深的书初学者一头裁进去容易云里雾里,应从临床结合入道是最佳的途经。学其他理论也一样。
-----------黄师的方子,都是用来说理的。
实际应用时可以用,但不必拘泥于其中的分量。中焦问题偏重,就把脾土药加大量或者加味;右路不敛,就加重右路药的分量。一切皆在灵活变通,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可拘泥于成方(这正是中医与西医相比的优点所在)。
-----------
还是反复读伤寒杂病论比较可靠!
-----------黄师用药不论君臣,更从整体布局上考虑.高出一筹.
-----------伤寒的用量的计量是汉代的,一两为现代的15克,黄师用量的计量是清代的,一两为37.5克,计量标准不同而已。
-----------
yfkzzl 发表于 2011/4/16 20:19
伤寒的用量的计量是汉代的,一两为现代的15克,黄师用量的计量是清代的,一两为37.5克,计量标准不同而已。
汉代的这个量似乎太大了,我看到的是一两差不多是现在的三四克吧
-----------楼上两位,你们跑题了。
我说是君臣佐使的问题,看你们俩扯哪儿去了。
这个汉代一两是15克,如果分三服,一服中的一两则是5克,如果是顿服,那就除以2。清代的一两当然是30克,一钱就是3克,这个问题,其它贴子里已经讨论过了。
-----------楼主说的是君臣佐使分量都一样,看看现在人的理解能力
-----------嗨,我那个只是针对6楼说的古今单位换算的,跟楼主提的问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