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自拟处方,求指点
    

四圣心源:自拟处方,求指点

患者女,56岁,湖南人,常年务农,接触水湿,劳累过度。
症状:右脚膝盖以下冷入骨髓,虽穿厚衣裤仍怕冷觉有风吹,膝盖处痛,痛处固定,肌肤麻木不仁,不觉痛痒,拘急转筋。
左脚踝处热入骨髓,肌肤触之时热时不热。其他地方冰冷。
动则气喘出冷汗,身体困倦,大便燥结不通。
眼睛红痛,口臭,听力下降,健忘,痰结难以咳出。
拟方:附子30川乌15干30炙甘草30砂仁15板10龙骨30磁石30生姜90yin羊藿30苍术10黄芪30白芍30桂枝30大枣9枚
犹豫未决,请老师指点。
-----------中老年妇女,很多问题表面看来是寒、是阳虚,但其实很多都是由阴虚发展而来。大力温阳初期可能效果明显,但销烁真阴,后面可能反而加重。建议楼主再把下脉,看看舌体。阴、阳药的比例再斟酌一下。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3/11/19 04:35 编辑 www.lindalemus.com/sanji/
lyj2671371 发表于 2013/11/18 23:38
患者女,56岁,湖南人,常年务农,接触水湿,劳累过度。
症状:右脚膝盖以下冷入骨髓,虽穿厚衣裤仍怕冷觉 ...

此病以从痰论治为妥!详请阅朱增柏著《中医痰病学》一书。
-------------------------------------------








我的消息(0)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



-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未阅书,近全品。图片一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未阅书,近全品。图片二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未阅书,近全品。图片三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未阅书,近全品。图片四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未阅书,近全品。图片五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未阅书,近全品。图片六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未阅书,近全品。图片七



朱增柏签赠本:精装厚册:《中医痰病学》 (第四版) ,未阅书,近全品。图片八


自然旧,未阅书。






-----------中医痰病学.pdf
说明:


收藏此资料 举报

立即下载0分6.56MB

保存到微盘



-----------朱曾柏
编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FOZf0WdXSs2ECu36pXe4vtK_0IVNP8y5shSNgTiekdxjTz1q2sxSoLWJ8_m0zlzSAVdNgA0y5ugjfnttw7WpK

朱曾柏(1931-),男,湖北省监利县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痰病学家。从小在药店当学徒,酷爱中医的他,干完了一天的活之后,每天必读《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心悟》等书籍。跟师侍诊之际,他研墨抄方,十分勤恳。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在抗洪抢险的战斗中,他出生入死,出色地完成了医疗救护任务,立下特等功,因而被保送到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学院的前身)进修学习。因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后移居珠海至今。



目 录

1朱曾柏教授强调:中医治疗乙肝要求“本”

2朱曾柏教授对传统医学的贡献






朱曾柏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朱曾柏教授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60余年,中医学理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思想活跃,并注意吸取现代医学的长处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治疗疑难杂症、危急重症以及乙肝和多种癌症,独辟蹊径,富有独创性。公开出版的医学著作有:《中医痰病学》(4种版本)、《中医内伤热病学》(2种版本)、《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辩证施治》(2种版本)、《朱曾柏疑难杂症医疗经验集》(第1辑)、《朱曾柏治癌病案选》、《乙型肝炎的辩症施治》等九部中医学专著(14种版本)。发表有自己见解的中医药论文200余篇。国内外先后有20多家出版部门以及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介绍过他的学术思想、医德医术和他研究并荣获国际金奖的多种经验方药。如1993年2月新华社以《没有围墙的医院》为题,报道朱教授义务函诊2万余人次、免费赠送确有困难的疑难重症病人各类药物3万余人。《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2月发表题为《勤恳掘宝人――访中医痰病学专家朱曾柏》的专访。1992年12月加拿大多伦多环球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医走向世界》一书中,以《精湛的医术,卓著的疗效――记海内外著名中医疑难杂症肿瘤专家朱曾柏教授》为题,大篇幅介绍朱教授为国际友人治病疗疾的事迹。2000年11月在第二届全国中医科研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上,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医治疗乙肝要从整体调养、调控来达到抗病毒之目的,从提高机体自稳状态入手而立法谴药的思路,使其愈而不发。这一学术见解和实际经验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提高治疗乙肝的疗效起了很好的作用。有的报刊并以套红标题登载了这一学术见解和治疗方药。 20多年来他苦心研究、精心撰著的四部《中医痰病学》,奠定了他成为中国广义痰病学的创始人。 中医痰病学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实践性很强,能有效地提高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的医疗效果,降低医药费用,同时也为中西医在高层次领域中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故三版《中医痰病学》作高年级试用教材。一本专著,复又是一种大学教材,足见(广义)中医痰病学的实用性和中国医药学的前瞻性是极其宝贵的,应继续发掘,使其升华。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编著、1998年中国中医古藉出版社出版面的《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一书中称:“在临床实践观察基础上,不少医家提出了有关痰证的宏观辩证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教授,他多年临床研究提出的“中医广义痰病诊断标准”,其中包括体征特点和症状特点两方面赅括为28条”。为诊断和防治痰病痰证的宏观辩证起到积极作用,并为国内外学者、期刊、专著引用、转载30多次。 1993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首届国际中医学术交流会上,朱教授潜心研制、长期使用的三种经验方药荣获国际金奖,并受聘为美国中华医学会高级顾问而享誉内外。1994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首届传统医学大会上《朱曾柏治癌症病案选》一书获二等金杯奖。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东方医学国际研讨会上,朱氏乙肝散(ABC型)、朱氏胃药(AB型)、朱氏抗衰(老)9号药均获金奖。1999年11月,朱氏乙肝散(ABC型)再一次荣获国际金奖,暨99世界优秀传统医学国际博览会金奖,除授予金奖证书、奖杯外,并同时授予纯金荣誉勋章和纯金荣誉奖章各一枚。2003年1月应邀参加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国际医学创新成果交流及远程治疗技术研讨会”,其成果为朱氏6号药《辩症论治治癌》。 2004年朱教授被中国·珠海市评为“十大书香之家”。
1朱曾柏教授强调:中医治疗乙肝要求“本”
乙肝是一种难治之症,要求正确、准确地又赋予医家本人的实践经验,而采取辨证施治,就显得尤为重要。说他重要,重要在那那个环节上,不能是“一本糊涂账”,朱曾柏教授认为是求本。中医治病2000年来都强调“治病求本”、“治病必求于本”。然而“治病必求之与本”的“本”,由于见仁见智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朱曾柏教授认为治疗乙肝的“本”,就是治不同人群乙肝病人不同病程进行中最显露、最突出的症。而证又是病机的核心表现,因此按当时的病机施治也是治“本”。中医常常将病因、病机连在一起讲,但乙肝的病因已经明确了,治乙肝求“本”,中医又没有专门抗乙肝病毒的所谓“特效药”和“特效方”,那么这个求“本”就只能求其各型乙肝病程演变过程中突出的病证(即当时病机外现的症状)。乙肝治病求“本”还应包括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因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则也应该包括在治病必求之于“本”之中。就朱曾柏教授个人而言,这类实例不少,俯拾即得。当然乙肝治病求“本”,必须客观、正确地赋予现代因素。如因人(包括人的体质、嗜好、年龄、性别,素有的宿疾以及文化素养和对科普知识的了解程度等等)、因地(如我国南方、北方,以及居住地域人口密度等等)、因时(如季节,是否常年流动以及是否长期上夜班等等)、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而制宜,是不可忽视的。朱曾柏教授还注意到,治疗乙肝除本症外(即乙肝),还有几类人群的治疗又有差异:一是长期生活、工作在高楼大夏、玻璃门窗占据十之七八者;一是贫困农村,经济、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一是餐馆端盘子的“打工仔”、小发廊的“洗发妹”;一是经济、生活条件较优裕、打干扰素无济于事的人群。这些人除了内服朱氏乙肝散、外涂朱氏乙肝外擦药比较固定,都要1~2个月或者2~3个月增损进退一次煎剂处方。凡能坚持20个月以上者,症状都有明显改善,乙肝病毒标志物也有明显的好转,这就是中医治疗乙肝采取辨证论治的结果。  治疗乙肝当前尚缺乏理想的特效药,这是许多西医同道经常见诸期刊、报端的见解。因此,中医治疗乙肝,正确地采取治病求“本”的治则,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发现中药治疗乙肝新的苗头,创新中医治疗乙肝的基本理论。
2朱曾柏教授对传统医学的贡献
朱曾柏教授公开出版的医学专著有9种、14种版本,公开发表的中医药论文210余篇,共约260万字。
其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
一、痰病学类。痰病学是广义的,以广义痰病学为主线,论述临床各科50余种病症,并折射出许多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五种版本的《中医痰病学》开创了我国中医痰病学的先河。三版《中医痰病学》并作为中医学院高年级教材。1998年8月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一书第21—22页记载:“在临床实践基础上,不少医家提出了有关痰症的宏观辨证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教授”。在长期治疗各科痰病、痰症的基础上(即所谓怪病责之于痰、百病多因痰作祟等疑难病症),提出五脏生痰的学术见解。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五脏生痰说是正确的,在诊治多种痰病、痰症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为病患者减轻费用,也为众学者所引用,是中医学、中药学按自身规律发展、创新的正确途径。不能不提到的是,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医疗,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对看病贵、看病难,群众反应极其强烈,这是人所共知的),应视为一个政治问题,而中医痰病学的许多具体内容确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做人、做事不要自傲,但要自尊,更要自信,这是朱曾柏教授在医疗实践中运用、拓展中医痰病学中反复证实了的结论,故敢为来者言。业务是为政治服务的,朱曾柏教授从不吆喝这种高调,所以上世纪中页的“文化大革命”他从来不参加,长期在毛泽东思想医疗队工作,这里讲到中医痰病学,倒是要说研究、推广中医痰病学确能为政治服务(指上述范围),话是讲远了一些,似乎有些离题,但确实是朱曾柏教授30多年在实践中探索中医痰病学的切身感受。
医案举例:背冷或背部作胀,主要是指患者自觉背部凉冷或作胀而言。背部凉冷如冰,却检查不出相应的病理变化,西医一般是不作病态的,但患者却很痛苦。本症临床并不少见,古医籍中亦早有记载,《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称“背寒冷”,刘完素《河间六书》则称“背怯冷”。
本症无外感兼症,故不属于外感症(当然也有由外感风寒或恣食生冷而诱发或加重者)。无阳虚全身畏冷等症状,故不属于阳虚之症。本症主要讨论痰饮内伏、阳气被阻遏不能伸展之背冷作胀实证。
主症:背部凉冷或发胀,其冷、胀部位及其特征,常表现为背心有手掌大小一片寒冷或作胀。少数患者冷胀感呈直线沿背正中沟向下延伸。经年累月,时轻时重,每遇寒凉之季,阴雨之天,或案牍过劳,多卧少动,饱食、恣食水浆则病显而症重;反之气候燠暖,明静晴朗,体力劳动,体育运动,背部捶打,热敷,则症情缓解,甚至可暂时消失。有的病人并兼有前额凉冷、胸膺满闷、胃脘痞结、纳谷不馨、运化迟滞、咽喉有曀塞感,但不妨碍食纳,时或咳唾清稀痰涎。舌淡,苔微腻或少苔。
按:中医将背部凉冷之症,称之为痰饮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按温化痰饮为治,累试不爽。背部凉冷一症,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痰湿内伏,遏阻阳气不能展布,以致背部凉冷或作胀;一是寒邪客于经脉,阳气被郁而凉冷。然本症特点是背部凉冷仅如掌大,症近乎怪,故不属于后者,而是痰湿内伏之候。类似本症的论述,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已有记载:“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王隐君《泰定养生主论》言顽痰怪证时说:“痰证古今未祥,••••••或脊上一条如线之寒起者。”明代戴思恭说:“其人素有痰饮,常流注肩背作痛。”(引自《证治要诀》)。提倡“百病多有兼痰者”的治痰大家朱丹溪,他在论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之后说:“背心一片常如冰冷,••••••皆痰饮所致。”(《丹溪心法•痰》)可见古代医家对由内痰而引起的肩背疼痛、凉冷诸症是很注意观察的,究其病理,乃因寒痰冷饮积留胃中,上凌胸膈,阻遏胸中阳气不得流行展布使然。脾胃为仓禀之官,职司水谷纳运,脾胃失和纳运失常,水谷津液化失其正,积成痰饮,留着心下胃脘。故本病多有纳谷不香,运化迟滞,胃脘痞结等症。病症初起,人多不以为然,渐至痰饮潜滋暗长,遏积而上渍胸膈。胸膈内居心肺,宗气汇聚其间以为一身之气的流行出入。《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吸吸。”《灵枢•刺节真邪篇》又云:“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一合经文之义即知胸膈宗气,一合肺气走息道以司呼吸,一合心阳贯注脉中以运血行,周流展布,运化舒展,有如离照当空,旷然晴朗,而痰饮上犯,则宛如地气阴浊升于天际,阴霾重合,失去明朗之性。宗气流行碍滞,于是胸部郁闷,息道喉咙受阻则感曀塞。《脉要精微论》说:“背者,胸中之府”,背属阳,心之脉转行于背,痰饮阻膈,宗气不能贯心脉,合心阳转于背,背失温煦,故背部凉冷、发胀。阻滞严重者症情则重,故可一直延伸至尾骶。
本症虽以背冷发胀为主症,但病情初起,背部寒冷发胀,时有时无,时轻时重,经捶打、热敷、阳气暂得流行而症状消失。故患者于此多不经意,或仅以为气血运行不畅,抑或背部偶受风寒而然。就诊时往往忽于主诉,反以纳谷不馨,运化迟滞,胸胃痞闷,喉咽曀塞求诊。医者不悉心诊察,则多误为食积、气滞、梅核气等症。采用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半夏厚朴汤等理气消导之法为治,投以上述药物,积饮少去,也可得三五日轻松。但毕竟未中綮要,甚至中气益伤,痰饮旋复凝聚,病情则又依然。患者不明病情真相,求诊不愈则情怀苑结,以致气机愈郁滞而痰饮愈聚而不化,彼此相因为患,因而本病经年不愈者屡见不鲜,尤以女性为多。
治则:温阳和胃   行气化痰
方药:薤白   桂枝   杏仁   橘红   郁金   浙贝母   半夏   莱菔子   旋覆花   威灵仙   炙甘草  
方中薤白性温味辛苦,辛通滑利。自仲景《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明其用以来,古今皆奉为开胸痹、祛膈间阴邪痰浊之要剂。桂枝辛温而甘,合甘草辛甘化阳,益心阳而助宗气。威灵仙除痰湿,通经络,性急善走,每剂中不得少于50g,合桂枝辛通,促使胸背阳气展布流行,松弛背部肌肉。上述四药专从温阳行气着眼,即如喻嘉言所谓“补天浴日”,一旦离照当空,何患胸际阴霾不开。天气之窒塞因于地气之上升,故还当用化橘红、半夏和胃化痰,以靖痰饮之源。旋覆花、浙贝母、郁金化痰散结行气,与橘、夏配伍,化痰之力益增。莱菔子化痰积而兼消导,以灭减痰饮再生之势。
本症虽以寒痰冷饮遏阻阳气为多见,但偶也见到因痰饮久郁,气机郁滞渐变化热,症成寒热夹杂,背部作胀时,伴有口苦、尿黄赤。凡此,则可于上述药物中稍事变通,适当加入瓜蒌甘凉清润,连翘清热散结,枇杷叶化痰泄热,亦不难治愈。痰血同源,痰疾旷日持久不解,势必兼夹瘀血,症见凉冷而胀痛甚,用肉桂水蛭、橘红、威灵仙等制成蜜丸与服。如病致阳气虚馁者,又当适当选用补脾乃至补肾阳之剂,如补骨脂蜈蚣鹿角片等等。
1967年冬,笔者在湖北省神农架“开门办学”,一日见一年轻司机(解放军战士)开车时,将背部紧靠司机台椅背,频频挨动,并时而以手猛捶打背部。其痛苦之情,益于颜表。约莫十日后,又见此司机在开车时复如前。我问:解放军同志,何故如此?答曰:在一次野营“拉练”之后,部队加餐改善生活,食肥肉油腻过多,不久即出现背部胀满凉冷,故时时以背部紧挨椅背或使劲捶打以解其急。说话间,取出旧棉衣两件,棉衣背部均已磨烂,棉衣中的棉絮一片无存,而卫生队又说没有病••••••。因其部队战士煎药不便,即以外敷药为治(即本症附方),制送威灵仙、蜈蚣、橘红••••••等化痰丸一料。约半年后,该同志荣升某车队队长,一日他送我一挂包“红宝书”(《毛泽东语录》),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件很珍贵的礼物。往事重提,意在说明许多疑难杂症,从痰论治,是一条有效的思路。
禁忌:笔者治病,除癌症、癫痫等特殊病症之外,极少讲禁忌,本“天人合一”之理,以患者自感适宜之衣食住行为准。比如:讲茶叶萝卜绿豆••••••等等解药,我历来是不苟同的,但痰饮留伏背部寒冷作胀之症,即要在某些方面作些适当禁忌:即治疗期间、或病情初愈之后,必须少食腥荤油腻,少食冷饮冷盘,少饮酒,甚至多带汤水的菜肴也应少吃(我在深圳遇到十多位先生、女士喝早茶稍一过量,即感背部不适,并作呕恶!他们常开玩笑说,有了金钱,没有口福!其实这是痰饮作祟。本院87级有几位同学,早餐只吃馒头或油条等干焦食物,不能喝清稀之稀饭,稍进稀食,即感背部作胀,胃中有水气荡漾然),多吃些干、焦、烧、枯、香食物,待痰饮化净,脾胃气复如强壮者流,肝气疏泄而不郁滞时,方可“解禁”。这样作,对杜绝痰饮病复发大有俾益(由于不注意饮食禁忌,或房事过度,愈而复发者不少)。《儒门事亲》有言:“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素问•至真要大论》讲的“湿yin所盛••••••,民病积饮••••••。”等等,是泛指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以及地区方域、大气运行致痰致饮之言,张子和等人是单言饮水过多而为痰饮留伏之说,至今仍有临床价值。
改革开放的政策好,食客、请吃、白吃之辈多,恣食豪饮、冷盘冷饮者众,痰饮病愈而复发者屡见不鲜,可不慎乎?
附:外敷经验方一则
威灵仙    辣椒粉    肉桂    茴香    苏叶    麻黄   白芥子   樟脑
上药共研极细末,装于布袋内,拍整平,用线含缝,不使药粉聚落在一起,干敷于背部凉冷胀满处。布袋另套一布袋,一则脏了可换,二则使药力缓慢释放,延长其药效。布袋周围各系一条布,以便随挂随取。此药袋最好是热敷,即:先将布袋挟在两个暖水袋中间约十分钟,再从速挂于背上,或以火烤热后挂于背部。越热越效,越热见效越快。有不少这样的实例,热药袋挂上,不到三分钟时间,患者即感到背部及浑身轻松,或几声快意的呃逆之后,宛如平人。“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此之谓也。
二、肝病类。朱曾柏教授治肝炎,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除发表多篇辨证施治慢性病毒性肝炎论文外,还出版了两种版本《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辨证施治》和《乙型肝炎的辨证施治》三部肝病专著。在治疗20000余人次的基础上(也包括失败的病例和教训)指出:“治疗病毒性肝炎,仍然要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即所谓乙肝个体化治疗),而清热解毒治则要贯彻始终”。清热解毒治则贯彻始终这一思路,20年来被公开引用者达数十次之多。1991年11月,朱氏乙肝散(A、B、C型)再一次获国际金奖,暨99世界优秀传统医学国际博览会金奖,除授予国际金奖证书、奖杯外,并同时授予纯金荣誉勋章和纯金荣誉奖章各一枚。
2000年11月在第二届全国中医科研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上,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医治疗乙肝要从整体调养、调控来达到抗病毒之目的,从提高机体自稳状态入手而立法谴药的思路,使其愈而不发。这一学术见解和实际经验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提高治疗乙肝的疗效起了很好的作用。有的报刊并以套红标题登载了这一学术见解和治疗方药。
医案举例:屈XX,男,43岁,医师。肝区不适三个月。近三月来肝区时觉不适,并日益重坠和加重。精神欠佳,食纳不馨,不安于寐,经B超和CT检查,发现肝右叶有二、三个约蚕豆大阴影,但都不认为是肝结石。转氨酶偏高。患者操西医有年,临床经验丰富,鉴于肝癌等肝脏疾病发病率高,故自感肝区不适,情志不安等症日益加重。患者面色晦暗,表情抑郁,脉弦滑而沉,时而口苦,舌苔薄黄,舌根部覆少许腻苔不化。1983年10月4日就诊。症属痰浊郁结于肝。治以化散痰结为主,兼以解毒活血。方药:柴胡夏枯草、浙贝母、威灵仙、海藻内金青皮茵陈板蓝根、炒川楝子丹参、甘草。五剂,水煎服。另用川山甲、鸡内金、浙贝母,共研极细末,每次随药吞服3~6g。按:肝主疏泄而司情志,疏泄失司,可造成津液、水液、血液停聚而发生多种病症:可病血,可病水,可病痰,可病精神情志之患。本症为肝郁不畅,津液聚而为痰,复因CT等检查发现阴影,因而情志更加抑郁,肝气更为郁滞。气郁化热,津液流通不畅,疑结于肝中使然。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唐容川说:“心主血,肝行之”。这种解释是很科学的。因此,肝脏亦常有淤血症状发生。然一病有一病之症,一人有一人之异。本症症状,舌、脉均系肝郁化热,痰结于肝。治以化散痰结为主,兼以解毒活血。方中柴胡、炒川楝子、青皮,疏肝柔肝行气;浙贝母、鸡内金、威灵仙、海藻,化痰软坚。海藻、甘草二药相激,对顽痰痼结之症,疗效尤佳。茵陈、板蓝根、丹参,凉肝解毒活血,是肝有病,多兼有毒和血行不畅。另以山甲、浙贝母、鸡内金为末与服,意在取平和之剂,胜顽痰之疾,并兼以强胃化积。服药一月,肝区不适之症大减,情绪、食欲转佳。上方大发不变,只稍事增减,服药十月(有时嘱其停药,以防服药过久戕伤胃气),诸症悉除。后二次经B超和CT检查,肝中阴影消失。类似的案例尚多,中医治病,应该重视和参考西医的检查和诊断,但也不能为西医的检查和诊断印定眼目。
三、医案、医话类。整体恒动观是中医学的灵魂,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而医案、医话正是体现上述二者之最佳形式和载体。出于此种认知,故朱曾柏教授公开发表的医案、医话较多。医案、医话有借鉴、有继承,但更多的内容是他长期临床实践的体会;即在借鉴、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不创新义,何以辨雄”(梁·刘勰《文心雕龙》)这二句话他在医案、医话和有关著作中多次引用。公开发表的医案、医话,主要是疑难杂症和某些难治之症,一般常法、常方难以奏效,故在组方、遣药时,不得不独辟蹊径;时而单骑独战,时而四面出击,时而以轻制重(包括多种外治法),时而以重取轻,时而正面疗疾,时而剑走偏锋,这正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提倡治病要注意个体化的真实写照。从中医的历史和近百年中医、中药发展或低落的情况看,具有中医灵魂、精髓的医案、医话,是中医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中医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医案、医话它首先重视诊治生了病的人;并特别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现在医疗模式的转变,之所以广泛的为全球医学、生物、化学等各个领域所公认,也就是整体恒动观中的个体化,中医的医案、医话就体现了这一特色;它展示了医生辨证论治、立法组方的自身经验,反映了医生创新的学术水平和思维倾向。是中医学按自身规律发展的源泉的基石。从中医文献学研究中不难发现2000多年这一历史性现象。从现在和今后的状况讲,要发展、创新中医学、中药学,留住中医的根,也要重视中医医案、医话的积累和升华。我们叨念、乃至呐喊了几十年的优势、特色和创新,究竟应该落实在中医、中药的哪些靶点上?哪些是通过医疗实践容易做到的?朱曾柏教授认为正确的积累好的医案、医话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医案、医话也要不断规范化、有易于书写之模式,扩大其重复性,便于推广)。
提倡中医医案、医话积累的重要性时,也要提到现在人们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大样本、多中心、以随机、双的方法对中医、中药的理论和疗效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达到共性疗效,或以一种药、二种药治疗多种病症的规律,这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工作,对中医、中药的发展具有前瞻性。但我们冷静的回顾一下,近40多年来,这些随机双盲总结出的假说和药物疗效,有多少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朱曾柏教授认为:现在应该重视二股力量,一股搞个案的医案、医话的整理、提高和规范化,一股大样本和动物实验,二者互为借鉴。说到底,西医学、中医学都是治病的,看不好病,看不好某些难治之病(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还应包括少花钱看好病这个问题),何谈优势?中医又怎么能按中医自身规律发展?
医案举例:
某男,老年。咽嗌干涩,时时呛咳,目胀,或咯唾稠痰。胸膺痞闷,心烦,口苦,尿黄,常便秘。上症时轻时重匝月。侍医以二方见示:一为温化痰饮剂,一为养阴润肺方,谓愚孰可取孰可弃?
望形色,察色脉,径问其所苦,是中医立方遣药之前提,而患者形色、舌脉未见,却要定方于俄倾。岂可为呼?遂告知曰:中医疗疾,不独四诊八纲不可弃,而形体之强悍羸弱,性情之亢奋抑郁,以及劳心劳力之不同等等亦不可废。医之使剂,犹将之用师,适则健体除病,反则罔效,甚至牋身益疾。侍医信然,始悉患者已年逾花甲,虽形体魁梧,然公务繁多,运筹帷幄,日理万机。吸烟多而只只相继,饮食清淡而酷食辣,且素有便秘宿疾,殊为所苦。
盖人身津液几何?年半百而阴气自半,就年龄、工作而言,津液耗损势所必然,复为神思过度,彻夜“操刀”之累,肺胃阴伤已不待言。患者久受烟、辣之气灼炼,津液耗伤,燥痰之疾又首当其冲。人身津液,五脏一气系之,一损具损,一荣具荣,肺胃津液耗损,势必下汲肾阴,遂致阴伤而燥咳之疾诸症作。操劳太过之人,久受烟、辣灼炼,其伤津耗液之势,又较他人为害为烈。自信推断无错,当取滋阴润燥之方为治,药用:
川尖贝20g、全瓜蒌10 g、麦门冬20 g、清半夏10 g、甜杏仁10 g、五味子10 g、柏子仁10 g、蜜甘草6 g等13味药为伍,复以甜梨100 g入药,寓食疗于药疗之中,以溉救沃。滋阴养液可润肺燥,可柔肝直,亦可滋养胃肺之阴。津液充而金木得养,燥痰为祟之势自可减灭,咽嗌干涩、呛咳、口苦、心烦之症自平也。顾松园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顾松园医镜》)一般患者尚应如此,本案尤需慎审为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肥而修者饮剂丰”云云,只言其常,未达其变,若不深究其隐微,误投辛温、甘温之品,自不啻拥薪就火,焰上添油,势必轻症致重,重症致危矣!
汤液入咽,自感咽嗌滋润,胸中快然,口苦、呛咳减。一剂毕,愈疾过半,越二日,药晋五剂,疾痊。并亲勉慰其劳。至此对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认识又深悟其一仞。歧黄术,自古迄今,一直是一门综合性、辨证性很强的学科,为上工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这是中医学理论的优势和特色。为医者务必洞悉人情,谙练时务。细心的读者当不难发现为本案患者选方制药难度的!愚不忍私其密,兹将其医理、事理条贯成文,与同道共勉。
四、肿瘤类。癌症,当前还是一种难治之症,故朱曾柏教授从不讲他治疗癌症的效果如何如何好。患者执意求诊时(都是晚期病人),他总是对患者家属讲,一定要治,可以试试。由于他发表治癌的文字较多,1993年4月台湾佳恩出版社就出版了《朱曾柏治癌病案选》专著,所以求治的癌症病人仍日多一日。通过30多年的治疗实践,有经验、有教训,但也从中总结出了他自己认为中医、中药治癌、防转移、防复发方面的三条体会:一、组方遣药时,要突出补肾、解毒、化痰三种治则。根据病人当时的主要症状、体质以及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或一法独取、或二法、三法并进。有时还要根据患者特殊的体质条件和特殊的个性和生活嗜好,剑走偏锋,行反治、重治之法(但方、药必须平和、无毒性),挽狂澜于既倒。二、外治法。不论什么情况,外治法一定要用。为什么外治法不可缺如?朱教授认为外治法(药)可自达病所,几乎没有毒副作用。外治剂有外敷剂、有外搽剂、有喷雾剂、有作垫具垫于身下以及吸闻药气之吸闻剂(放于患者头部两侧或房间里即可)等多种剂型。西医常以介入、栓塞药物治癌,中医外治法之优势为什么不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和发挥?近几年来国外多次报道,以吸入药物分子治肺癌,据说效果很好,并说这是发明,是分子水平的高科技。朱教授认为这种发明至少比在中医和民间用吸闻药气治病疗效晚了两千年。古代以燃烧中草药治病疗疾、驱散毒气以及畅通气血、增强食欲等等,就是明证,只是吸闻药气治病疗疾,在继承、创新工程中是一个被遗忘了的角落!而常常可以见到的则是在桑拿房、足浴房、星级酒店等场所供有钱人享受,工毕,确能使人神清气爽,浑身舒畅,这也正是中医外治法在救治危重病症之一大优势。三、畅达情怀,忌食发物。这一条对缓解病情,控制转移,非常重要,已为众多的病例反复证实,限于篇幅,只能意到笔不到。
医案举例:刘XX,男,82岁。 1990年3月18日就诊。病人于1990年3月11日经医院肿瘤科诊断为膀胱癌(细胞学检查)。因惧怕手术而于3月18日来诊。其时患者头晕甚,精神萎靡,语音低微难续,步履艰难,小便滴沥难解,夹脓血较多,但不甚疼痛,口淡无味,食欲极差,形体消瘦,舌质淡而微紫,黄腻苔,脉象微弱无神。 [辨证]痰瘀交阻,凝聚化毒。 [治法]补肾益气,解毒抗癌。 [方药]自拟方:枸杞子,天麻,炙黄芪,新开沙参,白木耳,香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海金沙三七(研极细末,分次吞服),灸甘草g。浓煎,每次服10~20ml。 四天后,自称头晕不减,整天如坐舟车,小便中仍时有脓血,望其舌质似有由淡白转为红润之势,语声较前清晰有力,上方枸杞子、天麻、炙黄芪、新开沙参、白木耳、香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加一倍量,去三七,再加败草60g,薏苡仁60g。另用六号抗癌粉50g(自制药),三七粉20g;琥珀20g,共研极细末,每日2次服药,用药水化服0.5~1.0g。 一周后复诊,头晕有所好转,小便中脓血减少。上方再加炒薏苡仁20g,猪苓60g,生蒲黄30g,再服3剂。药粉照服。一周后复诊,头晕进一步好转,便中夹杂之脓血进一步减少。上方将白木耳、生蒲黄各减去20g,继续服用。此后每月诊治1~2次,解毒扶正大法不变,药味略事增损,有外感不适时停药,纳差、口味不好时药量酌减。一年后头晕、小便中夹杂之脓血渐次减少以至消失,随之心怀喜悦,精神好转。 1992年4月、5月经两次细胞学检查,尿液中均未发现癌细胞。后以上方加紫河车300g熬膏。每天2~3次,服3个月。六号药粉每天仍服1~2g。 1992年12月20日,小便中脓血从未复发,仍嘱其每隔3~5日服上方1剂,6号抗癌粉不辍。 本病人年高体弱,又头晕、疲惫、虚证也。故首次即径用大队炙黄芪、新开沙参、天麻、白木耳、香菌、枸杞等扶正药,以期留人治病。癌因毒成,故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败酱草、甘草,一用3年不衰。败酱草对腹腔、肠道肿瘤效果较好。故药量尤重,再与薏苡仁、白木耳、香菌,使毒解而不伤正,相得益彰。生蒲黄、田三七、海金沙、猪苓止血清利湿热之毒。6号抗癌粉具有解毒扶正双相功效,故亦用3年不辍。


-----------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
----------- 本帖最后由 chufengwei 于 2013/11/20 16:40 编辑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关注
感觉有点象缩阳症,李可医案有关于缩阳证的治疗,是不是可以参考下
温氏奔豚汤用附子30g,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15g,山萸肉,生龙牡30g,鲜生姜10大片,大枣20枚,逐在里之寒,温肝肾而固元气。
关注此案
我姥姥自从老爷去世后2个月开始后背发热,而且是流窜性的,到晚上10点左右睡一觉就没感觉了,早上7.8点又开始,跟楼主的症状有点相通的地方吧。可能会有借鉴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