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的‘中医借助电脑的方法’
电脑和中医结缘并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75~1979年,北京中医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第二医学院合作,研究编制出著名中医关幼波肝病辨证施治的电子计算机程序。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可见电脑是不能代替人脑的。要发展中医就要借助电脑,要想使理论适应电脑,必须对理论进行整理,根据这种想法,本人整理了《辨证施治提示录》,《辨证施治提示录》包括十五种辨证方法和572个病证,经过六年的实践,患者对这种做法很满意,并有中医同道所采用。现在通过网络介绍给更多的中医同道,如对这种做法感兴趣,我们可共同切磋,请见下文“临床工作借助电脑的操作方法”
邮箱 paozhuanyinyulk@sina。comQQ号2280257325
在线时间
下午9点至10点,每天一小时。
临床工作借助电脑的操作方法
为了临床工作借助电脑而先把读书笔记《辨证施治提示录》输入电脑,根据河北省医疗机构处方格式的要求又在计算机上设置了〝门诊中药处方笺〞,在具体应用时打开或搜索相应的‘病证’、看临床表现的特点属于西医何病和中医的何证,然后以中医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从该文件中的方剂或药物进行选择,当选择了第一种药物时则按住ctrl键,然后继续选择药物,最后把选定的方剂或者药物进行复制,接着双击〝门诊中药处方笺〞并把复制的方剂或药物粘贴到〝门诊中药处方笺〞,再将处方填写完整(如每种药物的剂量等)而打印。现以《辨证施治提示录》的“咳嗽”为例,如遇到咳嗽患者,可打开或搜索咳嗽一病证而按以上所述去进行。 为了便于以中药功能知识选药而增加了‘中药功能分类’内容,见第3页。 选药方法同上。
门诊中药处方笺
年 月
日
科
门诊号
公自保其
姓名 | ||||
住址/单位 | ||||
| ||||
剂 数
|
| 用法:日 剂,水煎 次,每次 分钟,共取汁 毫升,分 次
| 医师 |
|
医师代码 |
|
金额
划价
审核
调配
复核
发药
咳
嗽
咳嗽是《辨证施治提示录》的572个病证之一
西医对咳嗽的叙述:咳嗽是由于延脑中靠近呼吸中枢的咳嗽中枢受到刺激而引起的,有的刺激来自呼吸器官以外,但大部分来自呼吸器官的黏膜。根据病因咳嗽可分类如下:
一
炎症 1 上呼吸道疾患 如急性和慢性咽喉炎、喉结核、喉头瘤等。2、气管、支气管疾患:如急性和慢性气管及支气管炎、百日咳、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结核、支气管哮喘等。3 肺部疾患:如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肺气肿、肺充血、尘肺等。
二
物理因素:1 呼吸道异物 如食物楂屑、空气中的灰尘、浓烟、或鼻腔分泌物突然吸入呼吸道、而引起剧烈的阵咳。2呼吸道被压迫 如纵隔肿瘤 、支气管肿瘤、主动脉瘤、淋巴瘤患者的支气管与纵隔淋巴肿大及支气管淋巴结核或胸腔积液等,均可使呼吸道受牵引或挤压而引起咳嗽。3 气温刺激 吸入很冷很热的气体也可引起咳嗽。三 化学因素 吸烟常常引起咳嗽,吸入氯化物、溴化物或刺激性气体使肺或支气管充血发炎,甚至形成溃疡会引起阵发性或较持久的咳嗽。四胸外因素 1 精神性的,咳嗽成为一种强迫性习惯。2 外耳道内有异物或炎症。3 膈下病变 如膈下脓肿、肝脓肿并发反应性胸膜炎。
中医对咳嗽的叙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病因有外感六yin犯肺和内伤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摘自‘实用中医内科学’)
外因咳嗽
1、风寒咳嗽 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
节痠痛等,苔薄白,脉浮。
2、风热咳嗽
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
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3、温燥咳嗽
咳嗽少痰,或咯有粘痰不易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咽痛,唇、鼻干燥。
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而干,舌尖红,脉细数。
4、凉燥咳嗽 咳嗽 痰少或无痰 喉痒 咽干唇燥,头痛 恶寒 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5、火热咳嗽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红,脉洪数或弦数。
内因咳嗽
6、痰湿咳嗽 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7、痰热咳嗽 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
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
8、肝火咳嗽 咳嗽气逆,咳则连声,甚则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胸胁串痛,性急易怒,烦
热口苦,咽喉干燥,面红目赤,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9、阴虚咳嗽 干咳无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10、气虚咳嗽
咳嗽声低无力 气短 痰多清稀 神疲 畏风 自汗 易于感冒 苔薄白舌质淡,脉弱。
11、阳虚咳嗽
咳嗽反复发作 痰涎清稀 头旋 心悸 畏寒 肢体沉重
或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
对各种咳嗽的治疗原则、代表方剂和药物组成
病
证
治疗原则
代表方剂与药物组成
1、风寒咳嗽 疏散风寒 宣通肺气 杏苏散 杏仁 苏叶前胡 甘草 桔梗 半夏 橘皮 茯苓 枳壳 生姜 大枣
2、风热咳嗽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桑叶 菊花 杏仁 甘草 桔梗 芦根 连翘薄荷
3、温燥咳嗽 清肺润燥 疏风清热 桑杏汤加减
桑叶 杏仁 沙参 象贝母 豆豉 栀子 梨皮
4、凉燥咳嗽 疏散风寒 润肺止咳 止嗽散加减
桔梗 荆芥 紫苑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5、火热咳嗽 清肺泻火
凉膈散加减
大黄 芒硝 甘草 栀子 薄荷 黄芩 连翘
6、痰湿咳嗽 健脾燥湿 理气化痰 二陈汤加减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7、痰热咳嗽 清热肃肺 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黄芩 栀子 桔梗 麦门冬 桑皮 贝母 知母 瓜蒌仁 橘红 茯苓 甘草
8、肝火咳嗽 清肝泻肺 黛蛤散 青黛 海蛤壳 和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粳米
9、阴虚咳嗽 养阴润肺 宁嗽止咳 二冬二母汤
天门冬 麦门冬 贝母 知母
10、气虚咳嗽 补益肺气 化痰宁嗽 补肺汤加减
人参 黄芪 熟地 五味子 紫苑 桑白皮
11、阳虚咳嗽 温阳散寒 化气行水 真武汤加减
附子 干姜 茯苓 白芍 白术
具有治疗咳嗽的中药
摘自中药大辞典
半夏 天仙子射干 紫苏叶 麻黄 竹茹 紫苏子 知母 五倍子 橘红 香橼 补骨脂 枇杷叶 麻黄 杏仁 熟地 黄连 冬瓜子 蝉蜕 款冬花 茯苓 紫苑 牛蒡子石苇 厚朴 杏仁 龟板凤凰衣 海浮石 升麻 人参 柏叶 金沸草 马勃 天门冬 麦门冬 阿胶胆南星 诃子 马兜铃 前胡 莱菔子 刺蒺藜 远志 黄芩 细辛 白芥子 南瓜子 干漆
瓜蒌 没食子 桑叶 白果
太子参 玉竹 冬虫夏草 金缨子 硼砂 桔梗炙甘草 花椒 fo手
车前子
泽漆 孩儿茶
枸杞
百合
桑皮
沙参
五味子 白花蛇草 贝母
葶苈子 柽柳
陈皮
丝瓜络 干姜 蜂蜜
礞石
瓜蒌子
具有治疗咳痰的中药:摘自中药大辞典
刀豆
砒石
枳壳 木蝴蝶
芫花
硼砂
海浮石
孩儿茶
毕澄茄
乌梅 射干
金缨子
莱菔子
白胡椒
苍术
白芥子
苏子 五味子 白矾 橘红
半夏
车前子
白前
陈皮
乌头
白果 礞石
远志
丝瓜络
枳实
中药功能分类 摘自《中药学讲义》选药方法见5页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桂枝紫苏( 苏梗 苏叶)荆芥 防风 白芷 藁本 细辛 辛荑 生姜
2、辛凉解表药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荆子 浮萍 葛根 柴胡 升麻 木贼 菊花
三、泻下药1、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2、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
牵牛子 甘遂 大戟 芫花 商陆 续断子 乌臼根皮 巴豆 千金子
四、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
青葙子 夜明砂
熊胆寒水石 知母 竹叶 莲子心 芦根 夏枯草 决明子 谷精草密蒙花
2、清热凉血药 犀角
牛黄赤芍药
紫草
地骨皮
白薇
银柴胡 生地黄 玄参 丹皮
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大青
板兰根
青黛
地丁 蒲公英
鱼腥草 败酱
红藤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白藓皮 土茯苓 白薇
白蔹 山慈菇 马勃
山豆根
射干 漏芦
六、利水渗湿
茯苓 茯苓皮
防己 泽泻 木通 灯心草 通草
瞿麦 扁蓄萆薢
地肤子
七、祛风湿药
独活
五加皮 木瓜
威灵仙
秦艽
蚕砂
海桐皮
苍耳子 海风藤
八、温里药
附子 乌头 天雄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蜀椒 胡椒 丁香 荜拨 八角茴香 毕澄茄
良姜 小茴香
十一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
玳瑁 石决明
代赭石 天麻
钩藤 白蒺藜
白僵蚕 全蝎
蜈蚣
地龙
十二、理气药 橘皮
橘核
青皮 大腹皮
枳实
枳壳 香附
木香 乌药 沉香 檀香 香橼 甘松 荔枝核
楝实(又名金铃子、苦栋子) 柿蒂
薤白 陈皮
十三、理血药
侧柏叶
百草霜 白茅根
藕节艾叶
降真香
花蕊石 伏龙肝 血余 棕榈
2、活血祛瘀药
川芎
乳香
没药
郁金
姜黄
三棱
莪术
丹参 延胡索
益母草
茺蔚子 鸡血藤
泽兰
红花
藏红花
月季花 凌霄花
五灵脂
瓦楞子
川牛膝
苏木
刘寄奴
自然铜
穿山甲
皂角刺
王不留行
桃仁
干漆
水蛭
虻虫
十四、补益药
1、补气药 人参 党参 黄芪 山药 白术 炙甘草 甘草 大枣
黄精
蜂蜜
2、补阳药 鹿茸
鹿角 鹿角胶 腽肭脐 蛤蚧 人胞 冬虫夏草 肉苁蓉
锁阳 巴戟天
葫芦巴 胡桃 补骨脂
骨碎补 仙茅 yin羊藿
蛇床子 杜仲 狗脊
怀牛膝
续断 菟丝子
4、补阴药 沙参 西洋参 天门冬 麦门冬 石斛 百合 黄精 胡麻仁 旱莲草 桑寄生龟甲
龟胶 鳖甲 女贞子
十六、化痰止咳药1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 胆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皂角 旋复花
白前
桔梗 郁金
2、清化热痰药
|
十七、收敛药 山茱萸 赤石脂 禹余粮 乌梅 肉豆蔻
诃子
五味子 乌贼骨
桑螵蛸 复盆子 金樱子 五倍子
十八、驱虫药 使君子
苦楝根皮
鹤虱 芫荑
雷丸 大蒜 槟榔 贯众 石榴皮 榧子 南瓜子
以上内容是个人的“读书笔记”和临床工作方法,其“读书笔记”主要摘录于以下书籍。
1、中医学概论 南京中医学院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年·北京
12、中药大辞典
江苏新医学院 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
13、新编伤寒论 河北中医学院编
3、中医内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 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
14、伤寒论条辩
明 方有执著
4、中医方剂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 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
15、伤寒论中级讲义 成都中医学院编
5、中药学讲义 上海中医学院 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
16、实用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6、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
编著
17、金匮要略讲义 湖北中医学院主编
7、温病学讲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
18、石家庄市中医函授学校全部教材
8、温热论 清 - 叶桂
19、周易与中医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
9、温病条辩 清 吴鞠通
20、辞海 医药卫生分册
10、温热经纬 清 – 王孟英
2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方药中
编著
11、针灸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7年
结束语
1958年出版的《中医学概论》记载:“……见载于各种文献的中医书目,当在五、六千种以上”。1984年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记载:“……中医内科,……其专著数以千计……”。如此大量的中医书籍让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所掌握的知识是“辨证施治”。按道理说,作为一个中医,当弄通了“辨证、辨证施治”的概念和内涵以后,对有关指导临床工作的知识都应该熟记在心(如‘本人读书札记中的572个文件’),这样起码能避免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但具有博闻强记者毕竟是凤毛麟角。由于本人的记性差,因此把读书笔记进行整理而输入计算机并用于临床工作,从而形成了人的思路和计算机的记忆相结合的一种临床工作方法。患者对这种方法很满意,并有中医同道所采用,医者意也,除了掌握辨证施治的理论其辨证施治的水平如何还要看一个医生的悟性。因为悟性是运用辨证施治知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