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章,我把它贴出来,让明眼人辩之
--------------------------------------------------------------------
杨复青医师说:中医的《六经
伤寒病辩证》和《卫气营血温病辩证》都是归纳法的辩证方法。
伤寒病和温病是中医对各种传染病(有
发热为特征)广泛代名词。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的病和西医的流感、
疟疾、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胆囊炎、风湿病、赤痢和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等传染病相同。吴鞠通《温病条辩》记载的病和西医的大叶性
肺炎、
肠伤寒、
斑疹伤寒、
猩红热、
白喉、恶性间歇热、
流行性腮腺炎和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相同。中医通过归纳法
把冬春季好发的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归纳为《六经伤寒病辩证》理论。把夏秋季好发的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归纳为《卫气营血温病辩证》理论。何祚庥院士说“中国传统科学归纳法没有”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方舟子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更是站不住脚的。
《中医学》中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和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病学说》是中国传统科学归纳法的范例。
什么是《中医学》中的“证”?孙弼纲说:所谓“证”者,是一群症状与体征的综合。“证”,不是指孤立的症状,“证”是从考虑病人全身情况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疾病演变的趋势,并指示了治疗要求的观察的综合。其可贵之处,便是在于反映了病人的整体情况,它使医生从思想上直到具体治疗措施上都不脱离“人”而单独去治“病”,不脱离“整体”而去治疗“局部”。这正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这一观点来对人体变化进行考虑的结果。(节录于孙弼纲《论中医“辩证论治”中的辩证思想》一文)。
《中医学》中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就是:把疾病的发展变化按其表现的证候不同分为六个阶段或类型(即六经)——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疾病发展过程中,六经证可按次递传变(叫传经)或不按次递传变,只固定于某经(叫不传经)或几种传变结合(叫合病),或疾病一开始就出现较晚阶段的证候(叫直中)。根据六经类型给以相应的治疗措施,这种《六经辩证》方法由汉朝长沙市市长张仲景首创(有案则审案,无案审则“坐堂”行医,一身兼两职,著《伤寒论》)。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创立温病学说,吴鞠通《温病条辩》,以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作为治疗温病的基础,开劈了“随证疗法”的另一溪径,作为六经辩证之外的另一体系。
㈠《六经辩证》方法
⒈太阳病(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热病初起阶段,证: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鼻流清涕、
咳嗽等(表证),治疗方剂有
桂枝汤、
麻黄汤和
麻杏石甘汤。
⒉阳明病(胃肠热症状为主):热病入里的阶段,证:高热不退(阳明实热证)、口渴、
便秘,治疗方剂有
白虎汤和
大承气汤。
⒊少阳病(肝胆症状为主):热病亚急性阶段,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半表半里证),治疗方剂有大小
柴胡汤。
⒋太阴病(胃肠寒症状为主,急性肠胃炎症状):证:
腹泻、
呕吐、不发热,治疗方剂有理中汤。
⒌少阴病(心功能低下症状为主):证:不发热,肢冷、困倦、
嗜睡、脉微细,治疗方剂有
四逆汤。
⒍厥阴病(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证:四肢厥冷、神志紊乱、治疗方剂有
当归四逆汤、至宝丹。
㈡《温病学说》: 温邪上受首犯于肺逆传
心包。病程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治疗时在卫汗之,在气清之,入营透热,入血凉血。
⒈卫分(上焦病,急性支气管炎):证:恶寒发热、有汗不透、头痛、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浮数,治疗方剂有
银翘散、桑菊饮。
⒉气分(胃肠热症状为主):证:高热不恶寒、烦渴
自汗、舌苔黄、脉浮洪而数,治疗方剂有白虎汤。
⒊营分(乙型脑炎症状):证:发热、舌绛红、苔黑、
神昏谵语、脉细数弦,治疗方剂有
清营汤、
紫雪丹、至宝丹。
⒋血分(斑疹伤寒、猩红热):证:有营分症状、斑疹、
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发狂,治疗方剂有化斑汤和银翘散加减。
5.三焦:①上焦(手太阴肺系温病,人体上部,热病初期,或叫呼吸系统疾病),证:头痛发热口渴面赤咳嗽。治疗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②中焦(足阳明大肠经即消化系温病,人体中部,热病中期),证:舌苔黄有芒剌,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眼球颜面充血,甚则谵语神昏,治疗方剂有白虎汤和大承气汤。③下焦(足厥阴肾经,人体下部,热病末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证:少腹硬满、大便秘结或腹泻、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舌硬神昏、脉结代甚则一息才2次或脉细促。治疗方剂有
当归四逆汤、至宝丹。
㈢伤寒和温病的《寒热疗法》:同病异治。寒者热之(病者呈
迷走神经亢奋状态,“阴亢阳衰型”,用温热药治疗)和热者寒之(病者呈交感神经亢奋状态,“阳亢阴衰型”, 用苦寒药治疗)。
症状 寒法 热法
咳嗽
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腹泻
白头翁汤
葛根芩连汤 理中汤、四逆汤
尿少
五苓散 龙胆泻肝汤
吐血
犀角地黄汤
侧柏叶甘草干
姜汤
㈣六气(风寒暑燥湿火)的病因学和疾病分类学
①风:大风的天气(《气候学》)。风为物质运动之性的表征(fo说:“四大”即地水火风)。甲木生风,甲木在头(《命理学》)。中医的风证:神经系统的病理状态,如中风;或急性热病的前驱期症候群,如头痛,全身酸痛,四肢疲乏等。
②寒:寒冷的冬天天气(《气候学》)。空气的温度低。副交感神经系统偏亢奋的状态,或机体反应迟缓,如疲乏不堪,脉沉缓迟,舌质淡白多津。
③暑:酷热的暑天天气(《气候学》)。交感神经系统偏亢奋的状态,如
中暑,多汗、心率快,全身酸痛,四肢疲乏等。
④燥:干燥的秋天天气(《气候学》)。空气的湿度不够。机体内如气管分泌物减少,干咳无痰的情形。
⑤湿:潮湿的辰三月春天天气(《气候学》)。湿度(水)为物质之性的表征(fo说:“四大”即地水火风)。空气的湿度大。机体内如胃肠功能下降,舌苔黄厚有津、或皮下浮肿(心肾功能下降)或痰涎涌盛(气管分泌物增多)的情形。
⑥火:酷热的夏天天气(《气候学》)。温度为物质之性的表征(fo说:“四大”即地水火风)。空气的温度高。交感神经系统呈亢奋的状态,如高热不退,脉数,舌质绛红,津少等。
㈤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共通症状(归纳法):发热、舌燥、口渴咽干、心烦、出汗、头痛、衄血、发狂、儋语、昏睡、
抽搐、脉洪数。
⒈解热生津:白虎汤,白虎加
人参汤。白虎汤中的
知母和
石膏,退热止渴有奇效。人参、
生地、
麦冬和
玄参,生津有奇效。阳明实证“急下存阴”,用生地、麦冬和玄参加入承气汤内(即
增液承气汤)有特效。温病初起,不用麻黄和桂枝,而用
银花、
连翘、枝子之类。
⒉对症疗法。如寒者热之,热者汗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祛则重之,壅则宣之,滞则通之,秘则泄之,著则滑之,脱则濇之,燥则湿之,湿则燥之。
⒊强心提神救脱:“温邪逆传心包”(神志紊乱),神昏儋语时用至宝丹、紫雪丹、
牛黄丸。
⒋慎用汗吐下法:因温病为热性病消耗体液不少,故慎用汗吐下三法。
[
Last edited by 白茅 on 2006/5/19 at 16:21 ]
-----------黄元御
字坤载,号研农,又号玉楸,1705~1758年,山东昌邑黄家辛郭人。黄元御青年时被庸医误用药物损伤眼睛,致使左目失明,自此深感业医之重要,遂弃儒习医,拜在金乡(山东金乡)于子遂(司铎)门下。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钻研颇深,他是一位很有抱负而致力于学问的人,先后学医12年,自其奋发于医术之后的数年,医名大盛,曾被诏为乾隆治病。并召为御医,后辞官归里,潜游江南。黄氏一生非常勤奋,在他短暂的行医生涯中,编撰的医学著作达15种之多。这些著作主要有:《伤寒悬解》15卷,《金匮悬解》22卷,《四圣悬枢》4卷,《四圣心源》10卷,《长沙药解》4卷,《伤寒说意》11卷,《素灵微蕴》4卷,《玉楸药解》4卷,《素问悬解》13卷,《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玉
楸子堂稿》。
叶天士
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公元1667——1746年(清康熙六年——乾隆十一年。一说1665——1745年)清代苏州(今江苏省苏州。一说清.吴县)人,对温热病,甚有研究,奠定了祖国医学“温病学”基础,创立了温热学派。开辟了清代医学的另一生面,至今大江南北一些医家,在处方用药上,还保留着叶氏学说的影响。叶氏的医术虽然很高,但很谦虚,不愿意将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著书立说遗害后代。再加上一生忙于诊务,因而著作甚少。虽然活了八十岁,但其亲手所写的著作,很难找到一部。现传《温证论治》一卷,也是他的学生顾景文,根据他的口述笔录而成的,后章楠改题前一部分为《外感温热篇》,后一部分为《三时伏气外感篇》,相传《幼科心法》一卷,为叶氏手定。《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为其门人所辑。另外,如《本事方释义》十卷、《景岳金书发挥》四卷、《叶氏医案存真》三卷、《幼科要略》二卷、《叶天士女科》等,根据文辞,体例,用药习惯等,恐怕不一定为叶氏所著,或出自其学生、或出自他人假叶氏之名所著。叶氏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除了他不随意著书立说外,在他临死之前,还叮嘱亲友,不要胡乱服药,以免影响健康。并说,作为一个医生,要多学习,多见闻,然后才能对社会有益,并把不按病症投药的医生,比作用刀杀人一样。
-----------陈念祖
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公元1753—1823年(清乾隆十八年——道光三年),福建长乐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陈念祖把毕生的主要精力,用在了从事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医疗技术,启发后学门径的重要工作上。他一贯本着“由浅入深,从简及繁”的精神,进行自己的研究。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医籍汗牛充栋,卷帙又极浩瀚,文字古奥,义理深邃,往往意存文字之外,历代后学均苦于没有明晰浅显的注解,很难理解其精神实质,因此,他一方面竭毕生之精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我国医籍中的一些古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书,都本着“语语为中人所共晓”的精神,或节注或全注,以浅显出之。另一方面,集先秦以至元明诸大家之说,采取“返博为约”的方法,著成《医学实在易》一书,为医家病家畏难而不能深入习医者,敞开了方便之门。不仅如此,为了使医药学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和初学医学的人,便于系统了解和记诵,他还先后编写了《医学三字经》、《医学从实录》、《时方妙用》、《时方歌括》等著作。所有这些,都给当时和后世医学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张锡纯
字寿甫,1860~1933年,河北省盐山县人。他是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自幼留心医学,广泛收集医书,勤奋攻读10余年,为人治病,颇能得心应手。在医学界声誉卓著。由于他治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精华,还能独出新意,融汇中医西医之长,使有些西医视为难治之证也取得令人瞠目的疗效,因而名扬海内,被誉为“医林四大家”之一。他的医学论文很多,汇编成《医学衷中参西录》7期30卷,于1918年起问世,以后陆续出版。
-----------张景岳
名介宾,号景岳,字会卿。因为他善用
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公元1563——1640(明嘉靖四十二年——崇祯十三年。一说约1555——1632年),明山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人,著名医学家。景岳十四岁时,即跟随父亲到北京,跟当时名医金英学医,并学得金氏全部医术,及年长,专心攻读《素问》、《灵枢》两书,甚有收获,试于临床,每每取得良效。于是,他边临床边钻研灵素两书,以三十年的功夫,编成《类经》一书,并作《类经图翼》,以佐诠释。对《内经》的理论有所发挥,贡献很大。晚年,又著《景岳全书》,为理法方药兼备之巨著,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影响深远。
-----------“火神”郑钦安
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
附子、
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陆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四川邛崃人。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
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
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诸如咳嗽、呕吐、
泄泻、
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
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
失眠、
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躄……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 ......
-----------曹家达
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1866~1938年,江苏江阴周庄人。曹家达工于文学,善于词章,并且精通岐黄之术。他早年专攻儒学,曾经中举。后来进入南菁书院学习,从师黄从周,黄氏是著名的汉学大师,也兼擅医学,可见,曹家达的医学知识确有其师承根基。曹家达在治学之余而治医,专宗长沙。1927年行医于上海,1937年“八·一三”事件后,他激于爱国义愤,拒绝向日军投降,竟被杀害,时年71岁。他的崇高民族气节,为后人传颂。他的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氏是近代著名中医,他专治仲景之学,以善于经方闻名于世,有“经方大师”之誉。
吴尚先
原名安业,字师机。约生于公元1806——1886年(清嘉庆十一年——光绪十二年),清代钱塘人。一生对外治法很有研究,人称之为“外治之宗”。吴氏著有《理瀹骈文》一书,专门阐发外治的机理和方药用法。是祖国医学独具一格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