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ngxeng 于 2012/10/11 01:54 编辑 www.lindalemus.com/yaoshi/睡了一觉,已经是夜深了,醒来精神尚可。中午喝了小酒酒,刚刚读了一会《中医火神派三书》,又用手机看了会民间中医,有很多感慨,想一吐为快,与广大中医学者共勉,目的一个,促进大家客观正确的看待中医。
学习研究中医已经很久了,自2008年末(大概),我开始学习中医。当时是自学,从最简单的入手,那就是听讲座。我在网上下载了很多中医资料,现在这些资料都丢了,很可惜。我依稀记得最早学的是《
黄帝内经》讲座。我是一集一集的看完了的,当然那个时候接受能力还很差,所以似懂非懂,但总算是正式开始了,也获得了一些最基本的中医知识,那就是天人感应,说白了就是要崇尚自然。里面有些五腑六脏啊,天人感应啊,顺应自然啊,保护脾胃啊,五行学说啊、阴阳学说啊等等。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有一个活了一百三十多岁的山野村夫,还有一个百岁村,还有一张有像男人阳具的石头图,和像女人外阴的石头图,自然天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养生的观点,但是于治病缺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养生和治病的距离很大,病了不是靠养生就能好的,当然这是今天具备了多年中医素养的看法。
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黄帝内经》不讲用药,那还得看看用药的书籍,要使用药物才能治病。于是网上搜索中医经典书籍。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四大经典《黄帝内经》《
伤寒论》《金贵要略》《神农本草经》。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神农本草经》换为《温病条辨》组成四大经典。甭想了,《内经》已经领略了,那就学没有争议的《伤寒》和《金贵》吧。依然是从简单入手,看视频。网上一搜索,出现最多的当然是郝万山版本的《伤寒论》,王雪华版本的《金贵要略》。就从这两个视频开始学。呵呵,当时是学得一知半解,最喜欢听的是讲条文时,附带讲的医案。我现在还记得郝万山老师讲的用
芍药当归散(大约,没查资料)治好一个长期拄着拐杖的人,这个方子拿去给别人传抄,但是就没有效果,证不一样。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王雪华老师讲的一个换肾病人用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她有一句经典的话,面黑要么为
虚劳,要么为有淤血(大约这么说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两个视频给了我入门中医的知识。不过那个时候还是不满意,觉得中医不好学,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很耗费精力,所以两个视频都没有看完,都只选学了部分,应该有一半以上,感兴趣的章节应该是看了两三遍的。现在想来,大概是这两个视频的讲解都太全了,太详细了,太中规中矩了,特别是王雪华老师的,或许是女人的细致,讲得更是全面,没有半点遗漏,理法方药都给你讲全了,还有很多比较归纳,好是好,学到很多,不好的是乐趣少了,完全是灌输性的学习。有趣度讲,郝万山老师医案多一点,比王雪华老师更有趣味点。但比起后来接触到的胡希恕版的《伤寒论》《金贵要略》生动性,简洁性,乐趣性,要差多了,听胡希恕的讲座一点都不感觉很累,不知不觉听了好几个小时了,都还滋滋有味,或许这就是大家。
那时候我疯狂的收集所有的中医资料,也接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这大概在2009年的时候。我依稀记得有一段视频是《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很多名医大家都来讲。像何任讲护脾胃,治疗癌症扶正驱邪,颜德馨讲活血化瘀,路正志,朱良春,焦树德,王洪图等等。很久没有再去看,细节记不得了。这些视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大家的方言特别的重,听起来比较费力。当时我听了一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当然看了还是有收获,只是很多很难理解,毕竟当时的功底太浅,还没学走,就学跑了,呵呵。还有一些资料,是属于pdf的,像什么中医学啊,一些清朝的医案等等,这些我更没有看过,就中药学(确切说是很多味中药的详细解释,有古代归经,现代药理解释,方书引用,很全)看了一下。
收获不是很大。
还是回到看郝万山《伤寒论》讲座吧。那个时候,我一边看视频,总是有不舒服的地方,那就是没有文字。网上下载吧,读屏幕又不舒服。于是上当当网买书。买中医书成立我的嗜好,因为我有一个理念,学中医,不读个几十本书,怎么能够学好呢?就像你做其他事情,学个技术一样,过一门考试一样,要真真正正的学到东西,必须都有大量的书籍做基础。就本着这个理念,于是一路下来买了将近30多本中医书。最先买的是黄本何任编的《金贵要略》,刘渡舟讲座版本《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书我一直没看过,因为胡希恕讲得太好了,没抽出时间来读刘渡舟版本的),后来又根据《金贵要略》书前的介绍陆续买了黄本的《伤寒论》《脾胃论》《温热论,湿热论》《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后来又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祝味菊医案经验集》《扶阳论坛》《扶阳讲记》《扶阳食疗法要》《扶阳名家治验良方》《吴佩衡医案》《扶阳论坛》,之后又有《岳美中论医集》《王洪图内经讲稿》《岳美中医案集》《从病例谈辩证论治》张锡纯系列《中药亲试记》《中医论说集》《医案讲习录》《屡试屡效方》,《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魏长春中医实践经验录》《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金贵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中医火神派医案全集》《经方临床运用一》《经方临床运用二》《经方发挥》,《丁甘仁医案》《经方试验录》《金贵发微》《曹氏伤寒发微》。当然买书的顺序不是这样,这些都是09年到10年之间胡乱买的。当时还想买很多书,但是想想节约钱,先读了再买。
说说读书历程吧,这或许对朋友们更有帮助。这些书有的精读过,有的翻阅了就没在看,有得根本就没怎么看,为什么呢,还多从开始说起。网上看《伤寒论》视频,底下就在《伤寒论》书上做记录,因为胡希恕,所以自己不知不觉都成立一个纯经方派的弟子了。当时厌恶一切时方,接着又读了他的《金贵要略》也是一个思路。他这个讲座里面,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
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他说一个口腔医生就这个方,真是治好了不少人,疗效显著。我对于自己身体也搞不清楚,看到
四逆汤,治寒,所以就网上查了查,眼前一亮,扶阳派就在我心中落下了根。我转向扶阳派,接着就买了很多扶阳派的书籍。特别是热心《中医火神派三书》,因为这个郑钦安是火神派的开山祖师爷,我还做了批注,当然其他的扶阳书籍也读。可是服用四逆汤后没效果,当然是少量的服用。我我记得我给别人服用了后,她月经倒来了,想来是有效果。不行我又转回来,继续学习经方派。然后网上啊到处找经方大师,又眼前一亮,《经方实验录》不错,于是认真读,这本书我完整的不下读了三遍,还不算有时候随便翻阅,当时的感觉是这个作者
姜佐景咋个这么有学问,在书中批评这个,批评哪个,当然同时也接触到了他批评的对象。像陈修园啊,陆玖芝啊,柯韵伯啊,吴鞠通啊,章次公啊,挥铁樵啊,王孟英啊,喻嘉言啊,祝味菊啊,叶天士啊,张隐庵啊,成无己啊,吴又可啊,刘河间啊,黄坤载啊,陆自量啊,尤在泾啊,熊廷诏啊,李时珍啊,丁甘仁啊,孙思邈啊,张锡纯啊,章太炎啊,吴香岩啊等等。这些人,姜佐景都一一道出其观点有不足的地方,当时我就很崇拜这个人,绝对是儒雅之士,饱读医书,所以要好好读这本书,并且这本书写得也是非常的好,很有文笔,有点读文学著作的感觉。但是网上就没有姜佐景公的医案,也没有他的介绍,后来通过极少的资料了解到他解放后去了台湾,那边出的书大陆就不得而知。并且啊这个《经方实验录》中只讲三阳病,对于三阴病没有,不得不说是个遗憾。如果台湾有姜佐景公的著作,我一定买,不知道到台湾旅游可不可以带书回来。
《经方试验录》还没读完,我对姜佐景的老师曹家达更是崇拜不得了。弟子都如此了,更何况老师,于是网上又找曹家达的著作。就两本,《曹氏伤寒发微》《金贵发微》。接着又读,联系胡希恕来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那是绝对的经方派。我这个时候就不再读扶阳派的书籍了,只看经方派,对经方派那是崇敬有加。一路下来,我就读找胡希恕的书,但很少,找到一本《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勉强读懂了一些,因为有很多方,很多理法是温病的方,温病的理法。所以看得个似是而非。但是这不影响我对经方的崇拜。带着这些,我又读了《经方发挥》啊,《金贵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啊,反正就是围绕《伤寒杂病论》的书籍。读得最多的当然是《伤寒论》《金贵要略》,不下五遍详细阅读。对书中的理法方药,应该说已经熟记于心。完了,我就在网上继续查,太多的书没读,很多经典没看。比如日本经方派叫什么空洞的有个《药编》这么一书。还有个什么《重庆堂随笔》怎么的一书。反复学习,我觉得既然条文弄得差不多了,该看看实际使用了,因而又重新来到民间中医网。我虽然等级低,可是注册时间是2009年的,看来资格还是蛮老的(嘿嘿)。中间有间歇,原因是当时水平很低,无法看方,也不懂方,所以到民间中医网上也没多少用,所以自己在下面学习。学好了再上来,拿别人的验方来用,来学习,来研究。直到今天才能看懂别人的方,当然民间中医网上也是鱼龙混杂,有高手也有小虾。感觉还是虾多龙少,有很多人喜欢在上面问医问方,其实很多人给了方子,但是大部分都是供参考,因而对于一个患者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我倒是喜欢高人,把自己的验方拿来晒,给别人启发。像水火中,的确是高手,当然还有几位。
学习了经方,我就本能的到处要找医案来验证。可是少啊,我就在原来30多本书中找,最近读了《岳美中医案集》《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屡试屡效方》等等,读出了点苗头。中医不能偏颇。以前受胡希恕的影响太大,不用滋阴药物,总认为滋阴药物是腻,伤脾胃,不好。这个认为之后,就太偏了。后来看《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批
评王孟英,仔细的阅读序,才明白王孟英的温病条辨的方子就两个类型,治阳明的
白虎汤和承气汤,再加一个发表的类
桂枝汤的
银翘汤,还有一个就是滋阴的方。我就在想,人家王孟英就能够用这些方取得这么好的疗效,说明人家还是有人家的优点,至少是在方子上大大发扬了经方。只是王孟英太不谦虚,自己要好仲景并立,另起炉灶,只好被纯经方的人攻击了。这让我曾经一度很反感王孟英,其实平行而论,客观来讲,王孟英也应该说是一代医学大家,不能容忍他的人品,连他高超的医术也一并摒弃,确实不该。有了这一层意思,现在更能客观了。
后来在看张锡纯的《屡试屡效方》,他的用药规律依然是宗仲景的,只是喜欢用一些强壮的药。其实很多还是补气的、滋阴的强壮药。他最常用的药有
知母啊、
白芍啊、
生地啊、
玄参啊、
黄芪啊、
鸡内金啊、
人参啊,
山药啊等。既是食物,也是药物。这是他的用药特点。还有一点是张锡纯这个人很博学,知道得很多,连西医也知道很多,这大概和他的时代有关。他用药就不偏不倚,自己还观察到了很多病,命名了很多证。例如大气下陷证,脑充
血证等等。当然这些还都没来得及一一研究学习。不过应该说张锡纯是一位大家,一位学贯中西和古今的大家。
进来又翻到了《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又有所获。刚才不是讲过了吗,我当时从伤寒转到火神派,又转到伤寒派,又从伤寒派转到各家各派。我今天没带立场来读这《中医火神派三书》,才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火神派,确切的说是伤寒派,不过稍微注重用扶阳的法子。认真读了之后,郑钦安一样要用滋阴的法子,他就明确提过三法滋阴,急下存阴,利水育阴,还有清热润燥扶阴,灭火救阴。可惜大家都看到人家用姜附,不看到人家用归、地。片面理解他的思想,还把人家三本书合为一本取名《中医火神派三书》简直就是哗众取宠,吸人眼目,误导大众。曾经我也被误导了,现在才得以纠正。说实在的,这三本书写得相当的好,特别是作者以阴阳来统方,加深了我们的对于《伤寒论》的认识,唯一不足的是这本书没大提到《金贵要略》的理发方药。这种统方思想,对于我们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无从下手的疑难杂症,给力一个启发,对于假阳证的治疗,根本上还是要以驱邪为主,阳虚的还得要扶阳,真正不偏不倚才是辩证论治的根本。
我想,在不断阅读中医经典中,才能获得进步,依靠医案佐证来获得提高,这是中医学习的门径。特别是要客观的看待中医经典《伤寒论》《金贵要略》,其方还是多有不备,有耐于后世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但基础还是不变的,他所创造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永远光辉。以前因受胡希恕老师的影响,对医经派既用《黄帝内经》来讲《伤寒杂病论》很反感,因而也就不看《黄帝内经》,现在想来《黄帝内经》还是要看的,医经派的也有精华,也可以补充完善《伤寒杂病论》,可以治病养生。这也算一个修正。
如此说来,像什么方剂学里面的君臣佐使的配方方法,辛甘苦燥,甘寒滋阴等之类的提法也是可以借鉴的,不并全部反对。好的东西就拿来用,不好的不用就是,不必一竿子打死。
至今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药物归经,呵呵,也许有的归经有道理,也许有的纯粹就是胡乱扯。
说完了,我在中医学习上走了很多弯路,最近看这本书,就喜欢用这本书思路的方子,最近看另一本书,又觉得这本书也不错。想想,真是以偏概全,学习中还不够客观,不够实事求是。这些经验我想写出来和大家共勉。我们再看看那些名医大家,哪一位不是读
百本书,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辩证一步到位,辩证对了,几味药就可以治病,辩证不对药而无功;而这个功力是要对《伤寒杂病论》有深入的研究,有扩展性的研究,了然于心的结果。最后还想说说,中医不是万能,有很多病中医也治不好,你看很多老中医写的医书上也说什么病不治,十治一二,说明同志们不要怪中医,不要给中医太大压力,还中医一个本来面目。
闲话很多,拉杂谈之,语言不够精炼,没浓缩,还望见谅。
-----------你看的书还真的多啊。我也是差不多那个时候开始接触中医的。也自己开始看郝万山和王雪华的视频,郝万山的那个伤寒论大概我只看了3、4集的样子,看不下去了,好多专业的东西不懂。王雪华的视频大概只看了2集,大概像你说的,她太细致了,我看了有点抓不住重点,再者,他们的医案太少,难吸引人。
我后来入门是看了汉唐的一些视频,老倪虽然有点吹嘘的嫌疑,但是课程讲得很风趣,一下子吸引了我,我至少反复听了有3遍。但年初老倪去世了,让我也在怀疑他的讲法是否靠谱。现在也在看火神派三书,还有李可的一些书,觉得他们的书也很有意思。
-----------老倪的没看过,但是上次在论坛上看到有人纪念他,觉得应该是个人物吧,搜索了一下他的视频讲座,看他讲课时的面色就感觉是人不是很健康,面色暗黑夹黄,结果人就去了,气色真是很重要。对于讲课的内容没怎么听,模糊了。火神三书的确不错,不过对应书中的卦象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力好可以看看,还是有些道理,《易经》统百书嘛,精力不好这部分可以忽略这部分,免得把人搞玄了。其他内容真是很客观,整部书是真伤寒,假火神,大家一定不要被火神派名字给忽悠了;但心中藏有两个疑问:用姜附抚阳可以,但是长期用是否不放心,况且在《伤寒论》中多见用四逆,而《金贵要略》少用四逆,有人就此判断认为这是四逆适宜治疗伤寒,不适宜治疗杂病(即慢性病),适宜危症绝症起亢奋作用救急用,不适宜长期服用。这一点我还没有判断。既然都是强壮作用,是否可以像张锡纯哪样用健胃药物加滋阴强壮的药物代替姜附长期服用呢。这一点我依然是没有判断。所以啊,接下来还得认真读书,联系医案仔细分析,希望多交流提高。
-----------恭喜。请问你为什么爱上中医学?
-----------呵呵俺也是用中药
弄好了困扰了很久的鼻炎而喜欢上了的
-----------你看过刘志杰的书没?我觉得你可以看看。咱俩的经历挺像的,实际上看了许多书,最后还是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子。
-----------
回复 jasonzyx 的帖子《金贵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就是刘志杰编的,看了小部分。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将《外台》《千金》等唐朝及以前的书籍中许多源于或是发挥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子补了进来,这应该是这本书的精华,大大丰富完善了仲景学说。只是感觉书太厚不便阅读,其实该书定位在进阶阶段的话,基础的《金贵要略》讲解可以少一些,着重讲解补充的《外台》等东西就好了,书本就薄些,读来更舒服。认识也仅仅在这个程度,以后估计有时间了再详细阅读。
-----------向你学习!
-----------这个网友写的很实在,我的感受搞中医一是理论,二是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实践尤其重要,你只有亲自给患者看病,取得了活生生的疗效,才能有真正的发言权,否则就是言之无物。
-----------喜欢就边学边试吧,自己试验。
至于扶阳滋阴,药物归经。六经病欲解时等等,至于自己经历过,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我个人认为都有道理。
药物配伍还是要研究伤寒杂病论,很多东西不理解没关系,信而好古,试试知道效果就行了。
没有几个人能知道1+1=2是为什么,但是不妨碍大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