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帖:仲景、天士两大家对麻仁应用的一点思考
    

本草求真:转帖:仲景、天士两大家对麻仁应用的一点思考

丁香注:
历来对仲景炙甘草汤中麻仁的应用考证解释颇多,然似乎离临床甚远,解释有牵强处,甚至有认为非为麻仁者。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中认为应用“枣仁”半升,并注明旧书用麻仁者误,而同是清代的另一位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引“炙甘草汤”时则认为应用“芝麻”五钱。余注意此也有一段时间,就搜集所得来看,从临床角度最近,解释也较为贴切者为关氏所解。近又读得道少斋主人一文章,也涉及麻仁,论述颇妙,能启人心思亦。前后相互对比发挥,觉甚为满意,今发于下。

教后学,理论为本;重实践,学以致用

家父不仅在中医理论上有较深的研究,而且对理论联系实践尤为重视。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然而学术不是无源之水,绝不是凭空想像得来的,而是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并通过实践验证得来的,故家父对我们在理论上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条文及中药、方剂等,熟读熟背,曾坚持每年对四大经典读一遍。告诉我只有熟,才能窥其奥旨,触类旁通;只有熟,才能感而有悟,抓住要领。同时又应博采众长,师从各家,不可囿于门户之见。家父常曰“医乃仁术,一个对医理不通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在学习四大经典的时候,不但要求熟读熟背,而且要求善于思考,不可浅尝辄止。读书最怕不求甚解,博而不精,今天学明天忘,最后一事无成。所以我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作为座右铭。时时警告自己学习不可懈怠,不可浮于表面,要潜心研究,勤学敏思,广开思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单有很好的理论,没有实践的验证,到头来只是一副空架子。所以家父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告诫我必须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道路。如在学习《伤寒论》182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一条文时,如不结合临床,很难能理解炙甘草汤中为何要用火麻仁。在临床中曾了解到一例心肌梗死病人,当用药治疗后,症状得以控制,病情缓解,但患者大便干结,未予注意。一日在用力排便时,猝死于厕所。这说明,排便时要增加腹压,同时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使心肌梗死复发而猝死。从而说明了炙甘草汤中火麻仁并非可有可无之品,而是“点睛之药”。实践对真理的验证可见一斑。

注解:以上文章引自〈关思友医案医话选〉

关于叶天士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我不想深谈,大家看看这本书便能知道。我只想说一下我在读案时遇到的一个疑惑。叶氏治疗中风常在方中加上“火麻仁”一味,因叶案精简意赅,很少详细的描述症状,所以对于叶氏的用药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对于叶氏用火麻仁一味治疗中风,多数医家都认为火麻仁在方中的作用是“滋阴熄风”,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火麻仁有滋阴熄风的功能即出于此。诸位不知想过没有,火麻仁滋阴不及生地、首乌等味,熄风不及天麻钩藤等品,叶氏真的是使用火麻仁滋阴熄风吗?我一直非常怀疑,但在十余年内问过不少前辈,答案都一样!

后来我遇到了全国的一位中医史学家彭坚教授,该人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当我向他提到这个问题时,他先是问我你看的中风病人多吗?我说看过一些,他说请你想想中风的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很差,常常多有便秘的症状,是这样吗?试想叶氏为一代中宗师,其病案常言病机用法,用字极简,症状亦多不描述,很显然,为什么大部分的写书人多说火麻仁的功效的滋阴熄风呢?写书的人多是理论好,而缺少临床经验,因此,有些见解不免会出现一些误差,火麻仁在方中是润肠通便!我认为这种解释不仅符合中药理论,而且与临床极为一致,近十年的疑惑在这位名家寥寥数语间便化解了。

读书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有些爱友可会问,当基本功能尚未完全扎实的时候,对于很多问题是不能够鉴别怎么办?那你就先接受,在临床中慢慢地体会,用心思索,慢慢地你就会有收获。

注解:以上文章引自〈道少斋主人中医讲座〉


愿就炙甘草汤与大家继续探讨。现在从麻仁这个药的角度转移到生地这个角度来。
我先提出问题,这周忙事,一心不能二用,下周来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大家可以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交流才能提高。
问题:
“《伤寒论》的剂量就应该是东汉时的那个剂量(这个“知道”不但有考古的依据,而且还有临床实际的依据。何以见得?因为炙甘草汤你按照现在一两3克的常规用量,这个房颤就是转不过来。而一旦你用回东汉时的剂量,生地用250克了,炙甘草汤还是这个炙甘草汤,剂量一变,火候不同,房颤很快就转复成正常的心律)”
注:以上引自《思考中医》P315。

这里想与大家探讨的是生地的这个量,伤寒论中用了一斤,为什么用这么大的量呢?可能有朋友不认同柯先生的考证,比如按黄煌先生的说法就是,伤寒论中的剂量,一两按今4--6克来算,比较贴近临床,但是取其中5克,那方中生地也是80克。刘力红老师说你要用这个量,不用这个量这个脉就复不了。但是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大的量呢。

此文转自丁香花先生在伤寒论坛发的帖子。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