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药配伍中七情的相对性
    

本草求真:中药配伍中七情的相对性

中药配伍七情的提出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完善,使之成为讨论两味药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临床效应的重要理论,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七情中各情的含义本是固定不变的,但具体到药对中,药物之间的七情关系却可能因多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呈现出相对性。
  中药配伍七情的含义
  中药“七情”,就是前人将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其中除单行(指用单味药物治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指配伍关系。相须指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其原有疗效;相使指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后,能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疗效降低甚至丧失;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配伍七情的临床意义
  弄清中药配伍的七情关系,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使之更加安全、增效。现代一般将上述六个方面的配伍关系概括为四项:其一为相须、相使,能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当充分利用;其二为相畏、相杀,能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物或烈性药物时,必须选用;其三为相恶,由于相互拮抗而减轻或抵消原有疗效,用药时应注意;其四为相反,能使药物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要避免应用。
  中药配伍七情的相对性
  相须、相使配伍的相对性
  相须、相使的论述在理论上是不够严密的。首先,“类”的划分标准不是惟一的,因为每味药的功效是多方面的,是以药物主要功效或整体功效作为分类标准,还是以配伍所取的药物功效作为划分标准,无明确规定。如干细辛均有温肺化饮的作用,相须为用,为温肺化饮的有名药对,主治肺寒咳喘之证。但细辛的主要作用是解表散寒,主治阳虚外感风寒表证,故归类在解表药中;干姜的主要作用是温中祛寒,主治中焦虚寒证,故归类在温里药中。二药的主要功效或整体功效并不类似,只能说二药具有温肺化饮的共性,又似相使配伍,但二药中以何药为主,何药为辅,难以界定。
  其次,以二药之间是否有主辅关系作为标准,也不能将相须和相使严格区分开来。因为,不仅相使二药存在主辅关系,相须二药之间同样存在主辅关系。在麻黄桂枝石膏知母附子与干姜、大黄芒硝等相须药对中,麻黄、石膏、附子、大黄分别在其药对中居于主药地位。性能功效是否相类似,与是否有主辅之分这两点并非相须、相使的本质区别,不能以之作为区分相须、相使的标准。
  相须、相使与相恶配伍的相对性
  药物的作用必须在作用于人体后才能表现出来,即使二药合用后发生的变化是固定不变的,也无法据此确定二药之间的七情关系。二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七情关系,只能落实到具体病证才能确定,这是导致二药之间的七情关系相对性的主要因素。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药物之间的七情关系真正弄清楚的不多,以致临床用药只能根据对单味药的认识,认为性能功效相类似或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使用能提高疗效。如不少有黄芩的名方中常配有黄连黄柏、大黄三味中的一味至二味,在中药教材中,黄、连、柏三药均属清热燥湿类药,均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合用可增强疗效;黄芩与大黄虽不同类,但也存在共性,如教材中的相使配伍多以此为例,认为大黄“釜底抽薪”或提高黄芩清热泻火之效。但根据四川医学院学报1960年报道,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耗氧量的实验中,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四药中的二三味配伍,凡有黄芩者,效果均差,黄芩大黄组更差。除黄芩外的三味药中任何两味药均有显著作用。由此可见,传统的相须、相使也可能不协同增效,反而造成药材的浪费。
  另一方面,二药相恶,既可能两败俱伤,二药的治疗效应就会削弱,也可能只是药物的某方面或几方面的治疗效应减弱或丧失,并非药物的各种治疗效应全部减弱或丧失。如一般教材举例提到生姜恶黄芩,只是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与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相互拮抗而使各自的治疗效应降低,但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止呕,黄芩还能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此类方面,二药并不相恶。
  相畏、相杀与相恶配伍的相对性
  二药相畏或相杀,被减轻或消除的是毒害效应;二药相恶,被削弱或消除的是治疗效应,理论上,二者有所不同,不容混淆。但二药合用后,某方面或几方面作用被削弱或消除,究竟降低的是毒害反应或是治疗效应,即二药间的配伍关系应属相畏、相杀还是相恶,仅从药物的角度是无法判断的,必须落实到患者的具体病证。二药合用后,某方面作用削弱,这对甲病而言,其配伍关系应为相恶;但对乙病而言,可使毒害效应减弱,其配伍关系则为相畏、相杀。如干姜与黄连合用,干姜的温中散寒作用和黄连的清胃泻火作用相拮抗,对于单纯的中焦寒证或热证而言,可使治疗效应降低,所以具有相恶关系。但对于寒热中阻之证,如单用干姜温中散寒,有助热之弊;单用黄连清胃泻热,又于中寒不利;二药合用,相互制约,存利除弊,可使毒害效应降低,其配伍关系应属相畏、相杀。相恶配伍的另一个典型是人参莱菔子,若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纯虚无邪之证而配伍莱菔子,不但补气效果会降低,而且正气会受到损伤。但对于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单用人参益气,则于积滞胀满之证不利;而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对会加重气虚;二药合用则彼此相畏、相杀,相制而相成,有利无弊。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
  相须、相使与相反配伍的相对性
  相须、相使配伍增加的是疗效,临床须充分利用;相反配伍增加的是毒性,原则上为配伍禁忌。但临床辨证错综复杂,如辨证有误差,则本来用来协同增效的相须相使配伍变成了相反配伍。药物配伍后某些方面作用增强,这对甲病而言,可增强治疗效应,其七情关系应为相须或相使;但对乙病而言,可能增加毒性效应,其七情关系则属相反。如石膏与知母为相须为用治疗气分实热证的典型增效药对,若误将气虚发热误辨为阳明经气分实热证,而用白虎汤治疗,使气虚更甚,此时的石膏知母配对则不是相须配伍,而应属相反的配伍关系。
  相反配伍的相对性
  相反配伍如“十八反”、“十九畏”能增加毒性,属配伍禁忌。但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并不意味着配伍后一定会对人体或动物的机体发生剧烈的毒害。只要运用适宜,十八反有可能产生更理想的疗效,“反”意味着异乎寻常或反常。《普济方》、《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内服方剂,多达782个。现代一般认为十八反、十九畏不宜作为法定配伍禁忌使之绝对化,但也并非百无禁忌。如得到公认并写入教材的甘草甘遂的配伍:二药合用,毒性的大小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用量若等于或大于甘遂,则毒性大;甘草的用量若小于甘遂的用量,则甘草能减轻甘遂的部分毒性。其配伍表现为有条件的、相对的配伍禁忌。
  综上所述,中药七情理论还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不但要清楚药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七情关系,而且要弄清楚是在何种条件下具有该种七情关系,这样,中医临床用药将会更加安全,更加合理。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此之谓也。
七情不过是前人示以大法,药与药之间又岂是七情所概括?
一药有一药之性与灵,又深知人体阴阳,方才合拍。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