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什么妙方拯救中医?
    

中医讨论:什么妙方拯救中医?

什么妙方拯救中医?
网络发表声明:

中医中药在它的发源地陷入生存的苦难深渊已久,如何使之从新崛起,从新发扬光大,是人们近期非常关注的重要话题。笔者虽然不是医务工作者,但是,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对现实中艰难困苦的中医中药进行初步研究与分析后,写出《什么妙方拯救中医?万众献计 历史决策》一文,尽管剖析了中医中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文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什么妙方拯救中医?人人献计 历史决策》成文后,就随即在网络及时发表,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一定作用。欢迎大家共出高招、妙招、奇招,共同推动中医中药这个民族的文明瑰宝,能够早日从苦难的深渊中,从被动挨骂挨打的逆境中解救出来,从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上振兴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作者:王达水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什么妙方拯救中医?万众献计 历史决策 (初稿)
王达水 / 文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医的落后,是与两百年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整体性落后分不开的,更是与中医自身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分不开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医的不进步,与中西医结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非但没有让中医受益,反而使之更加受损、受难、受苦、受穷、受累、受骂,甚至发展到了大多数中医大夫在今天不开中医处方的被动局面,发展到了中医学院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的尴尬境地。停止中西医结合,进行起死回生的实质性改革:1、院改--独立行医,中医处方、中药治病;2、教改--回归传统,特色招生、扎实理论、强化技能;3、药改--创新,开创各类各型成药新局面,为中医崛起奠定坚实基础……这是中医从新崛起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停止、院改、教改、药改“食五谷,生百病。”这是大自然的一个基本规律。生病是个体的问题,救治是社会的问题。中医是医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使救治作用的社会性公共职能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举世文明的“为人治病、为人救命”的中医中药,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变换,如今却落得个举步维艰、奄奄一息的重病缠身状态,甚至被一些名流追着喊打喊杀,这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华儿女不得不痛定思痛与深刻反思的一个现实并突出的社会问题。

中医中药如何起死回生,如何从新崛起,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引领医学事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和全人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
1.尴尬的中医
中医是中国民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和民众的基本卫生保健与疾病治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其突出的成就,在于新中国诞生之际,历经上百年积弱积贫于一身的艰难困苦,历经了多次大的连续性战争洗劫之后的中国,一个缺吃少穿的当时的中国,其人口总量依然还保留着4亿5千万,这是50多年后的今天早已实现现代化的欧洲人口总量,是美国当今人口之总量的1.5倍。显而易见,假如当初没有中医这个普及性的卫生保障体系,中华民族稳定的繁衍生息与文化传承,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伟大的中医,在经历了共和国建国五十七年来的进一步实践,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一边是法律保护,一边是中西医结合;一边是人们信赖中医,求助于中医,一边是目前被科学院的个别资深望重的院士将之否定为“伪科学”;一边是西医医院设置中医科,一边是中医医院开出的中医处方越来越少;一边是西医利用中药为原料开发出大量新品西药,一边是中药几乎依然保持着陈旧与落后,并且节节败退;一边是中医中药在国内举步维艰,一边是中医中药在国外的应用越来越受欢迎,市场越做越大。

中医的国际现状是:中医是科学的,是受欢迎的,是在不断壮大的。在法国有4~5万名中医大夫,接受治疗的主要有忧郁症、风湿,椎尖盘突出、慢性肠胃病、皮肤病。在美国也获得2万个行医执照。在韩国和日本,看中医,只有非常有钱的那些人才享受得起,就象影视大牌明星定制演出服装一般,量体裁衣、特别设计、特别制作。

中医的国内现状是:多年来,在中国大陆这片中医的发源地上,尤其具有戏剧性的情况是否定中医的喧闹声此起彼伏,特别是在2006年深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否定中医中药的典型案例,集中体现于“四大明星”表演的震惊全国的“四重唱”: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6726728

(1)何祚庥,中科院物理学部院士,对中医中药不懂装懂,妄图一票否决:“中国传统文化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因此,网络上有许多学者早就质疑何祚庥:他除了物理学不懂之外,其它学科全懂。其中,有代表性的质疑文贴是:《从丁肇中的无知 看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2)方舟子,一个长期定居美国的,于十年前获得美国生物学博士,但却不从事生物学研究与工作的流洋者,一边说“否定中医但不否定中药”,转过脸就说“中药的毒性巨大,是不能作药的。比如牛黄解毒丸等等”显然一副神经病的思维逻辑。

(3)张功耀,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号称自学中医理论32年,可是,因自己不能理解中医的“寒、热、湿”等基本概念,进而精心炮制了《告别中医中药》http://www。med8th。com/humed/6/20060415kbzyzy.htm,且在网络进行签名实证,结果弄得个骂声四起,狼狈不堪。自学中医理论32年,难道中医仅仅是理论且可以关起门来自学成才的?一旦自己成不了中医大夫之才,就可以得出中医是不科学的结论,并要令其退出历史舞台?

(4)钟南山,抗击非典(SASI)的西医权威,近日接受《南方都市报 》采访时说:对于最近有人提出让中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问题,钟南山的观点是“不能消灭、不能否定中医。”

但是他指出,“中医药能一直流行至今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肯定是有其疗效的。但是具体有何疗效?这就显得有点模糊。长期以来,中医药临床主要靠经验,中医认为不需要现代医学方法,这是不对的,不然中医药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上。因为中医药带有一定的目性,靠的是经验,不少中医的方向和做法,不完全按照现代医学原理,同样的治疗方法,效果也许会不一样。因此,中医药要发展,就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方法,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强调不够。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延续几千年的中医药,废除中药的言论是不负责任的。”

钟南山说,广东正在建设中医药大省,这就不能单纯着重发展纯种、质量高的药材,而要注重研究中医治疗的机理、疗效以及适应症。

可见,在中医最危险的紧要关头,钟南山公开发表轻视中医的言论,显然表现为温柔一刀。他或是有意无意的个人态度。但是,公然发表如此言论,他竟然不知道作为医学权威和知名人士的话语引道作用和判定作用?

然而,人们要问:“中医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其中的“一定”之判定具有多大的盲目性呢?正好表明了西医权威钟南山先生对中医中药认识上多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呢?显然,一个用“一定”之盲目性的依据,来鉴定“盲目性”是不科学的判定,是极其荒谬透顶的,这难道是西医科学性的典型思维代表吗?

既然数学的“模糊理论”已经在工业、经营、经济、金融、科研、管理等方面非常好地应用,那么,为什么人们又不接受中医“望闻问切”对病理、病因、病症的理论性和实践经验性想结合的判定,特别是以中医语言的表达方式呢?

西医在诊病治病上的模糊性还少吗?
一个病,不同的医生难道就开出同样的处方?
一样的病,一个医生难道每个诊断都是一样的?
一个处方,难道都是一种药治病?大多数的西医处方,难道不是多样药的复合式处方治病方案?
一个消炎药,难道就恰好消除病灶部位的炎症?
什么病都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还不够严重吗?
西药的发展所带来的病毒的发展,谁更快些呢?
可见,西医一定非常科学吗?西医不模糊吗?

既然西医也存在并未检明病理成因的情况,可是,行医工作开展得上好。同理,往往还能对病理说出个基本情况的中医,人们为什么不公平地来对待呢?为什么要令其举步维艰呢?

中医遭遇围攻与无力回击的尴尬,一个共性的问题,在于言论上、理论上要求中医的治愈率是100%,但却忘了“病入膏肓”的基本规律;忘却了诊与治都是有一定成功率和风险度的基本实情;忘却了患者个人体质因素在治病上的内因关键。

如果说钟南山“中医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此番言论是无意的,那只能说明他的医学知识是局限的。

如果他的此番言论是有意的,那么只能表明他不仁、不义、不道德。因为,在全面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效果突出并明显的中医的巨大作用,举国上下众所周知。中医救助的非典病例,其费用低、转化快、效果好、后遗症轻或几乎全面健康。可是,西医呢,抗击非典的整体绩效与中医的对比情况(治疗效果、经济效果、环境效果、社会效果)如何呢?没有这些起码的对比,一个著名的医学院士,竟然就可以发表如此不负责任的结论性言论吗?

在否定中医的“四重唱”表演中,“何、方、张”是主唱与主演,钟南山是迟到的后来者,尽管唱的是“伴音”,音节也不多,但是杀伤力巨大,因为他是国人皆知的医学权威。

几年来,尽管否定中医中药的声浪逐渐高涨,但是,民间人士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医的言论也愈发激烈,尤其在网络上大力支持中医中药的文贴与发言更是举不胜举。打个比方,如果说支持者每人吐口唾液的话,集中起来,必将把何方张淹没无疑。

无论如何,中医的现实是残酷的,中医的局面是被动的,中医的现状是尴尬的。深陷苦难的中医,他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艰辛与困苦,诉说着民族医学究竟该如何保护、突破、发展的紧迫性、抉择性、历史性、重要性。

历经苍桑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医学,在21世纪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将如何走出万分艰难的困境,是摆在当今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件大事。

中医衰落到当今的尴尬局面,一个不可否认的基本原因,在于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越来越模糊。即使中医理论体系自己对这些基本概念很清楚,但是,中医工作者、西医工作者、广大患者与读者、对中医进行否定与攻击者、乃至政府职能部门中的主管人员,其中的一些人对中医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也并非十分清楚。尤其在当今,社会上否定中医中药的激烈性愈来愈强烈之际,明确中医相关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是捍卫中医最重要的基础。

中医的落后是现实的,发展是必须的,创新是必然的。

1.1中医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统称。中国传统医学包括 汉医、蒙医、藏医等。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中医,不外乎是特指汉医(汉族医学)的意思。比如,日本、韩国就一直称中医是汉医。在本文,我们依然按照中国目前人们的习惯性称法,所说的"中医"实际上是指"汉医"的意思。汉医,即是中国汉族传承了几千年至今的医学、医术、医药。
中医的科学内涵,在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药理、药品、针灸、推拿、正骨等。

1.2中药
中药,取自于大自然的植物(草木)、动物、矿物。其中,以草木植物为多。中医关于药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万物皆是药,看你用几分。中医对病源的一个基本认识是:食五谷生百病。

尽管人们目前对中医中药的非议很多,但是,一个鲜明的事实是,西药的现代化研究、创新方案、成果中的许多,往往是直接对原始中药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随之形成一系列崭新的药品成果并投入临床运用,进而获得治病效果以及相应的市场和收益。

相比之下,我们的中药开发却依然步履蹒跚、一步一趋,还要受到巨大的来自各方面的讽刺与打击、干扰与阻碍。

几十年来,尽管我们的中药开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整体效果甚微。一是知名度不够,二是被认可和运用的情况并非很好,三是受到相关西药的围攻或阻击。

中药的创新发展,是整个中医中药生存与发展的至要。

1.3 中医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摘录于:http://www。zhentui。net/Jichu/200605/3058.html)
1.3.1中医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2).脏象经络: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3).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4).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从患者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等。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酌情况。在四诊之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四诊各有其特定的诊察内容,不能互相取代,必须四诊合参,才能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辨证即分析、辨识疾病的证候,即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种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
(5).预防治则
预防: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积极的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6).康复:康复,又名平复、康健。康复是指改善或恢复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即采用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碍进行医疗,从而使其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

1.3.2中医的理论体系
就学术分类而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学科群,以基础与应用分,则可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以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和预防的医疗行为过程分,则可分为基础医学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和养生康复医学学科三大类。

(1).基础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现代中医学科群的基础,其主要内容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以及预防治则康复等学说。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法和辨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联结理论与临床诊治的桥梁。

中药学:中医传统用以预防和诊治疾病的药类物质谓之中药,又称本草、草药、中草药,现统称中药。其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药。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包括中药药理学、中成药学、中药栽培学、中药药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等分支。

方剂学: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剂指调剂。方剂是根据配伍的原则,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是治法的体现,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变化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方剂的组成原则、药物的配伍规律、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及方剂的用法等。

(2).临床医学:中医学关于病证的认识及治疗病证的原则、措施和经验等,构成了中医应用学科的主体,并分别组合成为“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等临床学科。

(3).养生康复医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应用科学。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证等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学科,是一门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应用性学科。

1.3.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3.2.1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2).整体观念的内容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3).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
2)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3)整体观念与诊断:在诊断学上,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4)整体观念与防治:中医防治学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以及人体的整体性。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人的机体必须适应气候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阴阳变化相适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方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疏五过论》),"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否则"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3.2.2恒动观念
(1).恒动观念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和局部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2).恒动观念的内容: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3).恒动观念的意义: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然更新的状态中。“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永生,乃得尽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1.3.2.3辩证观念
(1).辩证观念的含义: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把生命尸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是机体自身所固有的阴阳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中医学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中医学辩证观念。

(2).辩证观念的内容:
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为辩证法的核心。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生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高度发展,是阴阳二相互作用的结果。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对立统一,以及机体同周围环境的矛盾统一。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2、中医深陷困境的基本原因与出路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医的落后,是与两百年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整体性落后分不开的,更是与中医自身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分不开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医的不进步,与中西医结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非但没有让中医受益,反而使之更加受损、受难、受苦、受穷、受累、受骂,甚至发展到了大多数中医大夫在今天不开中医处方的被动局面,发展到了中医学院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的尴尬境地。

50多年来,西医在中国的处境为何不难?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西医有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政策的投入与倾斜,有来自西医自身先进管理模式的保障,有紧急抢救体系的运作,有诊治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比之下,中医呢,"赃、乱、差"治理艰难;慢节奏难以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新药创新能力微乎其微;退化,守不住传统的诊病模式;陈旧,制药服药程序的繁琐;继续要求中医大夫个人的诊治能力 "大而全",系统分科的"小而精"诊治模式推广应用不足,是典型的闭关自守;团队意识不足,团队的力量不足,"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如此等等,随之而来,落后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不可回避。

中医的被动局面,还来自于自身发展的不足、时代性的滞后(思维理念与技术方案)、紧急抢救体系的缺省等因素。同时,医有风险,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对待中医却极其刁蛮。

中医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它毕竟是一门具有严密学术理论和技术含量的实用型医学体系,其显著的治病救人功效,毕竟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因此,如果中医的诊治个案有什么不那么科学的情况出现的话,毕竟是个案问题,个案显然不能否定中医这个主体。

冷眼观看当今的医疗改革,药品昂贵,民众看不起病,"医改"不得不宣布失败。如果有广泛应用并牢固的中医诊治体系依然存在,西医西药会如此昂贵吗?如果"望闻问切"就已经能够初步诊断病情,患者还需要花费什么高价进行昂贵并多余的设备检查吗?

设备一定很科学吗?设备仅仅是检测结果,并非是病症、病因的判定结果。因此,中医的系统诊治原理和"望闻问切"的方法,始终都是实际与实效的,是先进并超前的,尽管它很古老。

西医医院里设个中医科,是在把中医当摆设、作反衬。病员少,治病慢,局限多,用药啰唆,因此,中医市场必然没有发展前程。然而,针对病人的诊治过程,中医是一对多,西医是多对一,西医因此自然占据着系统性强大力量的优势。

中医的病根、病源、病症、病象?
中医的命根--文化根基、民族情节。
中医的命脉--和谐自然。
中医的命门--解除约束和枷锁(与西医彻底分离),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强壮劲骨,振奋精神,理清神智,开阔胸怀,放眼世界,吐故纳新,雄风再起。

私立的中医院、中医诊所、中药企业、中医学院,是中医从新辉煌的一个基础。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壮大正是这样进行的。

大禹治水--疏与通,排障与引流。
拯救中医--解压、独立、修剪、优化、规范、创新、拓展、强基、固本。


3、"十改"妙方拯救中医

3.1、院改,创建纯正的中医医院,实现中医诊病、中医处方、中药治病

中医在建国以来的中西医结合道路上一路走来,到如今,传统的中医诊治方式越来越少。看看现代中医院的结构与诊治方式,不难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已经衰落到了"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尴尬境地。因为,中医大夫的诊治,既有中医处方,也有西医处方,更有中西同时处方。既有中药、也有西药,更有中西药同时上阵的情况。我们不是说中医不能用西药,但是,必须是在中医理念和系统性处方的情况下用西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能够高质量地以传统中医的方式来诊病治病的大夫越来越少。

如果说现代中医院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话,既不负责,也肯定过分。但是,既"挂羊头卖羊肉",同时也附带着卖点"狗肉"的情况是现实。因为中医院的中医大夫开出西医处方的情况,现在是越来越普遍。

另一方面,在中医的发源地上,现代正规的西医医院中,往往都开设有中医科,资源很有限,单薄无力。
鲜明的事实意味着西医强盛、中医衰落:西医门前人头窜动,中医科前门可落。中医在西医医院的功效,实际上变成了为西医衬托的作用。说深刻一点,那犹如一个穷人于十冬腊月站在一个巨富的豪宅门口为之衬托其富有一般,简直让人心寒意冷、悲愤万分。

因此,拯救中医,势在必行。拯救中医,必须从源头上开始,从中医院的结构与诊治方案上恢复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开始;从中医处方,中药治病的根本性原则上开始;从过去中医大夫个人技术 "大而全、独立作战" 的诊治模式,向现代专业化、系统化的"小而精、分工协作"的诊治模式开始;从疑难重症的会诊制度上开始;从纠正中医大夫不开中医处方的滑坡被动局面开始;从中医学院的中医技能之教学质量的绝对提高开始;从全面提高中医大夫的经济待遇和政治荣誉开始;从中药的进步与创新开始;要从公司制的资本引入开始;从不合理不科学不公平的管理制度开始;从"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彻底终止开始。

中医就是中西,西医就是西医,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医学体系。中医只可学习西医的个别先进地方,决不可结合西医,更不可被西医结而不合,这是几十年来中医逐步衰落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的。这是中医在国外的发展、进步、壮大告诉人们的。因为,没有中西医结合的纯中医,这些年来在欧洲、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越来越受欢迎,市场越做越大。

中医的从头崛起,还要从改善医院的环境卫生、岗位卫生、设备卫生方面做起;要从改善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人格魅力上做起。要从杜绝无证行医、非法处方方面做起;要从杜绝地滩私自售药方面做起;要从保护中医的法制建设方面做起;要从清楚雍医诊病的现象上做起;要从处方资格的全国性统考上做起。

传统中医一般分四个科:中医科、正骨科、针灸推拿科、皮肤科。而一般中医医生,往往都要学习各科的理论,并实践诊病治病。特别是在一些缺医少药的小地方,就更是如此。

现实的情况是,中医院所开设的科,几乎与西医一样: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男科、儿科、推拿理疗科、 针灸科急诊科、放射科、CT室、 检验科、中心实验室、体检中心等等。

显然,现在的中医院与西医医院在科目开设上,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应该说这是一项进步。但是,中医院在治病方法上坚持以中医为主,坚持着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与方案。因此,中西诊治方案和用药情况的比例关系,院内院外大家都不怎么清楚。现实的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是,关于目前中医医院的诊治功效,人们不知道究竟是中医在起作用呢,还是西医在起作用?进一步地,在无声无息中,坚持"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就是在主动地、默默地为中医中药的滑落推波助澜,更何况中医大夫直接开出西医处方的情况越来越多,而这种情况本身就是违规的,因为西医的处方权不是谁都可以拥有的,西医也并没有直接吸收中医为其所属部分。

对现代中医院如此大动作的"院改"--独立与分科,需要理清思路:一是必须建立"中医不可西化,更不可与西医相结合"的概念。二是现行中医大夫必须具备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合格技术技能。三是中医大夫的后来人,必须全面学习与具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四是中医中药的技术进步,必须排除西医的干扰,但可吸收西医西药的精华成为自己的新的部分,而绝对不是什么"中西医结合"。

院改的关键,不仅仅在中医院自己进行回归模式的改革方面,更在于国家医药管理部门要制定强制措施,要求与督促所有的中医院进行回归式的改革方面。回归的根本标志是:中医院不设西医科,西医院不设中医科。中医用"望闻问切"诊断,用中医处方,用中药治病(中药:传统中药、现代中成药、已经纳入中药体系的部分西药),用针灸和推拿诊治与保健,用现代医学设备辅助检查,以提供更加重要和具体的病症信息,进而为传统中医的诊治服务。

中医,"诊病、治病"必须以中医的方法来系统性地"诊",以现代化的中药来"治",切忌中西混合,最终让自己难堪。检测设备只是提供信息参考,是为诊病的进一步准确地判定服务的,是为用药的计量服务的,从而提高治病的成功率。因为中医医生诊病过程中的"望闻问切"有一定局限性,往往是定性的,没有定量的优势,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度。所以,诊病上人机结合,以"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法为主,以设备检测信息为辅,以"进步、可靠、全面"的姿态促进中医处方更加优化与可靠。当然,必须杜绝抛弃"望闻问切"而直接采用设备检测的诊断方式。同时,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就能够准确鉴定的常见病症,就一定不要让设备参与。当然,在"望闻问切"的诊治过程中,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应该直接参加到诊治过程的辅助作用中来,这是中医在诊治方面的一个进步。

用药不仅在于传统的熬药口服,更在于现代的"片、粒、丸、散、汁",也包括针剂、输液、外用等等。
同时,要建立以中药为主的紧急抢救体系和技术手段,推动现代化新型实用中药的创新。

在院改的过程中,要传输一个理念:医有可靠度,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业。
医药不包治百病,但要医治百病。不包治好每个人的病,但要医治好大多数的病。不包治好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病,但往往能够医治好他大多数情况下的病,特别是常见病、突发病、病毒性病、流行病。诊病治病不仅取决于医和药,更取决于患,这是主观客观想结合的过程。
生病是个人问题,治病是社会问题。

诊治水平问题,医生待遇问题,药品质量及价格问题,患者用药的配合默契问题(用量、用时、禁忌),患者用药期间的生活习性问题,饮食配合默契问题,休息问题等等,是医疗质量可靠性的各个方面。但是,医院的诊治过程与服务质量,要保障在群体上的诊治成功率。

西医也并非百分之百地稳妥可靠。误诊、错诊难免没有;用药不对路也偶有出现;手术很成功,但是效果有风险。当然,许多手术功效是特高的,效果是特好的,因此往往都已纳入标准化工作的模式,进而以更大的成功率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回报于民。

中医与西医各有自己的优劣:
中医与西医均属医学,中医绝对不是什么伪科学。
中医有医治不好的病症或病人,西医同样如此。
中医有理论与实践局限,西医同样如此。
中医有技术的局限,西医同样如此。
中医有系统论的长处,西医有生物学的优势。
中医有正骨科的强项,西医有外科的绝招。
中药主取植物,西药来自化合物。
中医复合配方,西医多药齐下。也即:中药处方多为多味药同时复合使用,西药治病同样如此。……

中医大夫诊病是技术活儿。每一个病例都是解决问题。所以,既要求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求过硬的实践技能。所以,中医医师的实践性作用或许更高于理论性。因此,要注意解决一般性问题和复杂性问题的区别。加强重症患者和住院病愈者的电话追踪回访工作,也就是做好通常意义上的"售后服务",是中医治病救人工作需要紧跟时代的一个方面。

"院改"的最根本之处,在于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诊病;用传统的中药和中成药治病,一方面中医科要从西医院中绝对地独立出来;另一方面,要把中医院里的西医科绝对地清理出去,让中医从此从新堂堂正正地行医、明明白白地治病。

在中医院的设置问题上,要坚持公立中医院和私立中医院并存,鼓励私立中医院大力发展。

冷静观察分析,仅仅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中成药之药品体系,实际上已经几乎覆盖了医治整个病症体系的能力。也就是说,对照西药能够治疗的病症,中医都有与之相应的成药在临床应用。同时,中医还有其强项-- "一病一治"的处方、配方诊治方案。因此,对于院改,要充满绝对的信心。况且,中药的改良与创新也在同步地进行之中,因此,后盾是坚实的,需求是巨大的。总而言之,"院改"进行与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理念的进步。

3.2 教改,实现高技能含量的中医教学
"生源不优,学科不专。"这是中医学院的一个现实问题。提出中医学院的教育改革,理由在于多年来中医学院毕业生能够以传统中医的方式诊病,从而开出质量合格之中医处方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暗中自学西医的却大有人在。同时,中医医院的医师常开西医处方的也是大有人在,这是中医最根本的危机因素之一。

因此,中医学院的改革,首先要从设置合理并科学的教学大纲、方法、技法、分科、等级诊病模式方面开始。

由于中医学院无疑是人们学习中医诊治技术和中药药理药法的专门高等教育机构,也是获得行医执照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可是,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持续和逐步深入与推广,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习方式、考试方式等等,已经越来越远离中医这个民族医学的基本特色和技术要求。教学中,中医内容越来越少,西医的内容越来越多,西医充斥中医传统教与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仅学生信心大减,就是教师和学院的信心也大大地减少。由于强化中医的诊治效果和市场广泛性、坚实性,是促使人们对中医恢复信心的根本基础与保障。因此,中医学院的教育模式必须回归中医的本来面目上来,从而为中医院提供合格并优秀的中医医师人才、中药药师人才,推动中医中药事业发展壮大与良性循环。

当然,中医学院开设一些西医基本理论的课程作为扩大知识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不一定要进行考试与实习,仅仅考核合格就给学分即可。

总之,教改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中医大夫个人的诊治技能和中医大夫体系的群体诊治水平。因此,一是要切实以大而全的医学观指导医学理念。二是要以"小而精"的诊治成功率、"细化"的医学分科,促进中医中药的产业进步、文明进步、技术进步。

3.2.1招生
中医学院的招生方式,是制约中医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整整30年来,中医学院的招生与普通大、中专学校的招生同步,没有任何优惠政策与特别限制条件。从多年来的高考招生情况看,第一志愿报考中医的考生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有考生主动报考中医专业,大多是第二、三志愿。

中医学院新生的录取情况,近三十年来,大约50%以上是从统一分配的渠道进入中医学院的。近些年来,往往是从补充录取名额中,是从那些未被录取的,但却填报了"服从统一招生"志向的考生中吸收的。因此,新生队伍中对中医中药真正有强烈兴趣的寥寥无几,甚至是汉语基础相当差的考生也被"服从分配"的招生原则招进中医学院。随之而来,这样的中医后来者队伍,对中医中药的继承发扬必将带来历史性的遗憾与困惑甚至是干扰与损害。所以,改革中医学院的招生模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中医吸引不到最优秀和最热爱他的考生,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中医行业的每况愈下。二是就业收入平平。三是中西医结合后,西医已经把热爱医学事业和最优秀的考生首先招收走了,剩下的才是中医学院来招收,而且还不一定招得够。比较全国一流的西医和中医大学的数量与排名次序,人们就不难看出这个问题的实质。

可见,为了中医事业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改革中医学院的招生体制迫在眉捷。如何改,笔者的意见是:
一是取消统一划线招收的模式,但要采用按艺术类招收的模式进行。这样一来,就可以首先选择。虽然降低一定录取分数线,但是,这样一来,才可以择优吸收那些汉语基础好并真正喜欢和热爱中医事业的优秀考生,参加到中医中药这个神圣的行业中来。

按照艺术类方式招收新生,但是要与之有所区别。考生除了体现自愿并有强烈兴趣、爱好之外,招选优势在于高考前几个月从基本素质方面提前筛选人才,尤其要注重人才的体质与体感特征,也要注重人才的外表形象与气质。

二是为保证考生质量,要建立身体情况特别限制条件。即,在考生健康状况体检通过后,增加体感项目的素质要求:视力正常(无高度近视、无远视、无弱视、无斜视、无散光、无色盲色弱),语言流畅、嗅觉灵敏、听觉灵敏、手感(体感)灵敏。确保"望、闻、问、切"所需的基本身体素质。

三是取消外语考试。中医是以中文为背景的医疗技术,主要是为中国人服务的医疗技术。即使发展,也是中医中药的发展。因此,中医师中药师不需要什么外语知识和技能,况且,高中的外语课程也相当可观了。

四是提高语文、生物两科的成绩比重,每科150分,其中语文必须85分以上。减少数理化的成绩比重,每科100分。甚至可以考虑数学分值总额不妨从100分减少为50分,因为,一个高中生的数学知识足够中医医师的职业需求了。显然,有的放矢,加重了语文素质的份量,对学生学习中医理论,强化中医基础极为有利。

五是建立雄厚并良好的奖学金制度。有条件的话,在拯救中医的初期阶段,不妨把中医学院的学费也适度降低。以利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优中选优。

六是提高在职中医医师、医士的待遇和荣誉,以经济和名誉手段吸收优秀考生。当然,这是一个涉及面较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如意实现的,但要给新生提供这个良好前景的信息,比如,广东目前就正在大规模地建立"中药大省"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2.2科目设置
中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操作技术两大方面。课程设置中,务必不要再开设什么"数、理、化"这些不实用的基础课和外语课,要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中医的根本点上。一定的汉学、文学基础课是必开的。当然,药剂学科根据需要,不妨开设理化课。艺术课与体育课,可以不妨开设一些自由选修的科目,操作上可以不考试,以考核方式给学分,这是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途径,是建设现代中医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3.2.2.1理论部分方面
课程设置既要保持传统,更要体现时代特性。也就是说,要在保持中医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知识面的教学之际,要介绍现代医学的一定新知识新信息,以扩大知识面。传统中医的课程是必学、必考,合格得分。现代医学知识是选学免考,得积分。

要增加新科目,使之纳入现代中医的范畴("纳入",绝对不是什么"结合"的意思,要区别这个重要概念)。其中包括:生物学、解剖学、血液学、细菌学、病毒学。其中,仅仅生物学是考试得分制,属于学而必精的要求,其余的属于补充知识的体系,考核得分制,学而不精,属于扩展知识面而了解性的学习要求;西医常识只是了解性的学习,不考试,仅考核给学分;要丰富学生的文体修养,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努力让每个学生至少喜欢一项艺术或一个体育项目,从而提高未来大夫的综合素质与气质修养。

3.2.2.2技术部分方面
开设"望、闻、问、切,针灸、推拿、正骨"专业技术课程,不妨请有丰富经验的大夫讲授和传授。"望、闻、问、切,针灸、推拿、正骨"的内涵外延相当丰富,技术含量非常高。开设此类课程之前,中医教育体系要提前编写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教材,要让高质量技术教材的编写人员名利双收。

吐故纳新的呼吸技能与理论,需要学习与掌握。这关系到"望、闻、问、切"技能的基本功方面。因为,"呼"或"吸",或者是"不呼不吸"这三种情况下的 "望、闻、问、切"所捕获的信息,是有差别的,甚至有本质性的差别,是影响大夫诊治能力的重要因素。

要建立技能培训的专项教学大纲。大家知道,烟酒行业的品酒师、品烟师,他们在选择人才时,首先要选那些五官功能特别灵敏者。然后,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同时,对身体健康条件、生活习惯提出限定与强制性要求。同理,以"望、闻、问、切"为医术特长的中医,其新生力量的吸收和培养教育,一是必须选择符合其基本技能要求之体质的考生。二是必须严格培训"望、闻、问、切"的基本技能。这样一来,才能从员工体系上,为诊治质量提供首要的基本保障。

既然烟酒行业都如此严格地筛选、培养、要求鉴定人员,那么,诊治人的病情的大夫,其基本素质和技能更应该如此严格要求。

3.2.2.3教学方式
可以是传统的师生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电视课、网络课这种最优化资源的教学方式。因为"电视课、网络课"的主讲,他们往往是国家一流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当然,对提供与公开关键技术操作技巧和技能的有功人员,特别是在这方面著书立说人员,要在经济和荣誉上给予保障。

3.2.3实习
3.2.3.1
中医学院学生的实习课(一年或两年),不外乎是接触病例的临床过程,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主要学习了解诊治过程、方式,了解与积累对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病症信息。因此,要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注意初步分析归纳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诊治技能的领会。还要注意观察分析"医与药"的结合点,"病与治"的结合点。

3.2.4毕业论文
针对医师类,毕业论文不妨以实践处方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不妨针对具体病例,进行学习型诊治十例。注意病历资料、诊治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要形成原始文本,以便鉴定。考核方式要结合资料评审。对病例的实际情况,要进行审查与追踪访问,防止抄袭事件发生。

针对药剂师类,毕业论文不妨以实践配方、验方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作出创新成果,进行学术探索或直接写成论文或申请专利。以实践操作的文字记录、成果或专利的文本信息为准。

针对针灸推拿科类,毕业论文自然以"具体的针灸、推拿学习和操作的病例情况、治愈过程、治愈效果的实践过程极其相应的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总结的为原始文字文本"为依据。

3.2.5资料查阅信息化
中医学院要配置现代网络设备,方便学院收集、查询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这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这种资料信息查阅与收集的方式,要推广到临床实践中,是资源共享的时代特色。

3.2.6就业与待遇
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将彻底改观。经济效益、社会地位都将彻底地提高。

3.2.7级别划分
中医院或医疗体系,要建立严格的行医资质考试合格制。没有资质,严禁无证行医。无论是谁,无论处方治病的技术多么地高超,都必须持证行医。
中医大夫要分等级。不妨划分为医师1、2、3级,教授正付级和高级,院士、资深院士。
级别从低级往高,按年限(时限两年或三年)逐级报考,原则上不许越级,除非特别从重大的医学贡献者。
级别划分的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于疾病诊治的难易程度方面,会诊的权威性方面,特别是体现在经济利益的待遇上。

3.2.8 见习期技能培训
"望、闻、问、切"不仅是中医的最基本功,更是行医可靠度的关键,是典型的技术活儿。"望闻问切"的内涵外延非常丰富,技术含量非常高并微妙。因此,一个优秀的中医大夫,他的第一功夫在于通过一流的"望、闻、问、切"获取准确的病症信息、系统信息;第二功夫在于系统性地处方;第三功夫在于第二疗程(处方)的用药微调。手到病除、药到病除,是上上者。当然,小毛病也无须几番周折。诊治疑难重症,那才是见真功夫的时候。因此,一个好的中医大夫,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总结提高。
可见,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是中医永远的特色,是学院对学生理论与技能教育之后于见习期间必须的重要培训内容。因此,要建立师傅带徒弟的荣耀观:多带徒弟多荣耀,带出高徒大荣耀。诚然,徒弟要从内心深处尊敬师傅,重视学习和继承,努力发扬光大、开拓创新。

教改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保证毕业生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全面可靠性。尤其是以"望、闻、问、切"为特征的诊病和中药处方的治病基本功,必须达到应诊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具备撰写中医学术论文的初步理论水平。

3.2.9 在职提高
学术交流是中医医务人员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能力与技能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术交流的操作方式不外乎"研讨会,阅读专业期刊、发表著述、论坛讨论"这些形式,因此,要鼓励在职人员、在校学生积极参与。这是收集信息的途径,是交流的渠道,是表现与锻炼和提高的场所。要把一流的著述作为人员晋升的有利依据。


3.3 药改
3.3.1药改的紧迫性
中药的不足之处,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传统中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中药的传统生产和使用方式,并非都发挥出药的最大功效,同时也未展现出深层次的进一步广泛作用。可是,西医从来就没有放弃对一些传统中药进行持续性的探索研究,所开发出各类全新的药品层出不穷,并及时纳入西医西药体系,且为临床治病应用。

归纳起来,中药材的时代特色不外乎是这样的:
中药材,见火一烧,是柴不财。
中药材,隔火一煮,有治有补。
中药材,或磨、或炼、或蒸、或煮,新药品类层出不穷。

显然,中药材的不开发,就是不敢有新作为。比如,每年大量的中药材出口,卖出去的几乎是草,按斤计量,简直不值钱。但是,别人一经初步加工,摇身一变,按片或毫克计量,草变宝,价格成百上千倍地翻。再比如,长白山人参,出口某国,别人一经形状修饰,豪华包装,详细说明,再贴上国际著名品牌,不仅价格猛翻,而且推销全球。

因此,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与开发,是中医中药发展的必须,是中医崛起的关键。

冷静观察与分析,我们其实不难看出传统的中药实际上已经包含"丸、散、粒、液、药酒、膏" 等等,尽管品类不多。而现代中药的成药已经开发出相当广泛的品类,治疗各类病症的中成药都几乎有,甚至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只是系统性不足,配套性不够,开发面不宽。

一个进一步需要拓展的意识还没有打开:既然传统中药是复方式,那么,在传统中药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初加工中成药、细加工中成药、精加工中成药,为什么又不可以作为中医处方的复合用药呢?

当然,一是需要从新进行用药的计量探测与规范和标准化。二是厂方在成药的包装上需要实现多种计量分别包装,配套包装,真空化包装,以利处方之用。三是"片、丸、散、粒、液、剂、汁"都可以是复合处方的用途。

要对成品中药建立符合现代医学观念的书面资料:组成、药效、用法、用量、保值期,保管方式、禁忌、符合式用药建议等等,甚至提供主要成份的化学分子式。

在新品中药的开发中,经验与创新、历史成果与创新需要密切配合。对新产品,既要做到标准化的定型,更要做到市场开发的知名度创建。

通俗点说,只要对对传统中药的开发创新,哪怕是在"形"上进行一次变革与加工,都意味着是一次进步与飞跃。因为,以化合物为物理化学特征的西药都可以直接口服治病或注射治病,那么,难道土生土长的中药就不可以改变外形而直接服用,或者是熬制或加热后服用?

进一步地说,只要对各类中药进行深入的组成分析,提炼出所需部分,一种新药就会诞生。防治禽流感的"达菲", 抵抗疟疾的有利武器"青篙素"不就是现实并典型的案例吗?

总之,中药的改进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中药的炮制方法需要改进。二是配方成品药(片、剂、汁、颗粒、液……)及使用技术(口服、注射、输液、外用……)需要改进。三是单味半成品药(片、剂、汁、颗粒、液……)为一药一治,但往往又是处方复合诊治的基础。四是中草药种植的标准化、制药厂的标准化,药品生产的厂场一体化,是中药产业链中的一个个关键环节,需要现代科学管理的介入。五是药品合理的价格,是制约新型中药立足、发展、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

3.3.2 中药新品崛起的四项绝招-- "两快、一慢、一非"
中成药的全面兴起,需要寻求一个振兴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实现如下所说的"两快、一慢、一非"是可行的。
"一块",就是快速诊治感冒发烧类新药。"二快",就是块速诊治心血管突发症新药。"一慢",就是按疗程诊治常见慢性病、机能衰竭性病症、疑难病的新药。"一非",就是非处方药品的现代化、市场化。

3.3.3 新药与市场
新的中成药所涉及的一次性与市场性问题,在于要主动适应工业文明发展的现实。一次性,主要针对感冒发烧,拉西跑肚;系统性,针对处方治疗。

在市场开发方面,要注意宣传广告。宣传要有所投资,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比较性。更要注意与学习外来药品的广告宣传经验、操作技巧、文化品味、收益成就。比如,大家知道的那几种感冒药的广告特色,是可以学习与借鉴的。

国外胶卷为何在中国卖不起高价,甚至比国外的出产地还要便宜,原因不外乎在于中国有"乐凯"与"公元"的市场挺立。

打虫药的"两片"为何横行,原因不外乎广告效益、产品的市场运作与市场冲击、同时,我们自己中药的打虫药不创新与不发展,就是不作为,就是主动放弃。两片药,零售单价一元,平均每人每两年使用一次,近20年来,"两片"在中国赚了多少钱财,挤占了多少市场啊?

经验与教训,值得注意。重犯低级错误,既是最大的忌讳,更是最不可原谅的错误。

3.3.4 走出误区
中医中药的发展,要走出"偏方、单方"的误区。偏方、单方,是传统中医中药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偶有成效,但是,成功率不高,可信性度不强,科学性不足,操作性不规范。因此,是中医中药发展中的一个不利因素,更是无证行医的一个巨大漏洞,必须坚决杜绝。

3.3.5 优化科普
中医中药的理论深奥性,是中医难以被大众接收的一个瓶颈。因此,要进行符合现代特色的注解与科普,要在如何让人们理解上下足功夫。因此,注解虽然不能直接修改原始理论,但是不妨学习易中天讲《三国》的特色,要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与比方,描述最深奥的中医理论,从而让普通大众对中医中药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当然,要突出新理论的创新发展内容,要注意承上启下的结合与说明。

3.3.6 中药的盲区:熬汁、去渣
几千年来,在运用中药的治病过程中,中草药的熬汁去渣制药法,是持续至今的传统使用方法,是用药治病的主要方法。当然,中医药还有制成好的"丸、粒、散"药。可见,中医药是可以进一步初加工和细加工或者说是精加工的,从而为治病救人服务。

尽管熬汁去渣制药法具有其优越性,但是,也具有其不足之处。同时,其药效上的优越性,绝对是可以通过处方优化、成药的量级与储备保管优化而弥补的。

显然,不足之处就是迷盲之处,就是值得开发之处。既然中药的大多数以草本植物为主,那么,一切入药的草本植物几乎都是可以食用的,当然,是在正确的计量和配方条件下。正如目前广泛使用的×××颗粒、×××冲剂、×××药片、×××药丸、×××药散。可见,药渣不是渣,变渣为药,将发挥其药效的最大作用。

从人的消化吸收原理上讲,液体在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比较短,而且通过小肠、大肠的数量也较少,因此,被慢慢吸收而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方面并非十分占有优势。可见,广泛开发"药粒、药剂、药液、药片、药丸、药散。"是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是必然的进步道路,不仅是更加先进的治病方案,而且更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广东省正在建设中药大省,走的就是这样一步别人还没有开始的新科技与新经济道路。

药改是医改的先头军,药改医自改,药不改医难改。当然,昂贵的中药材的药改要慎重。

3.3.7 中成药的复合处方
既然中医处方是复合用药,那么,每一味药都经或初、或细、或精的加工好、包装好之后(药粒、药剂、药液、药片、药丸、药散)那么,将是现代中药必然的发展前景。

中药过去为何都是粗加工或不加工呢,那不外乎是农耕时代工业落后的局限性,而中草药来源丰富、直接,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较慢,所以,中药的原始性制作与使用方式的保留,是生产力的局限,是与当时的生活状态相适应的。

所以,中药的初细精加工,将是推动中医药在一夜之间火热的转折点,更是中医药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

上工治下病,重在预防为主,从苗头抓起,但实效往往被忽视。上工并非用上药。普通药治疑难重症,那才是绝对真正意义上的上工。

3.3.8 中医中药的现实境况
中医现在的处境是,端着金碗讨饭吃,还被恶狗咬着追,悲惨、悲哀、悲愤……

既然西医把许多的化学品都可以制成西药来治病,甚至输入血液中,那么,以草本植物为主的中药为何不可以大量地开发出安全可靠、有效实用的新一代中药呢?显而易见,中药是宝山、是宝海、是银山、是金山,只等我们醒来之后,用先进的思维与工具和方法来探索、研究、开发、享用、发家、发财、富国、强民、服务全人类。

既然传统中药的"丸、粒、散"本来就是加工好并行之有效上千年的,既然一味药可以制成"丸、粒、散",那么,所有的中药几乎都应该是可以这样实施的。

既然现代中药能够把某一味中药开发成液体药,并进行针剂或静脉点滴与注射使用,那么,许多的中药是可以进行同样技术方式的探索与开发应用的。

3.3.9 药改的现代先驱
药改,是中医崛起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中医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积累财富回报社会的重要历史转折点。目前广东建立中药大省的开拓创新,就是对中医中药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超前之举、明智之策。中药的开发,是现代企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难得机会。

药改的现代先驱,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积极投入,二是民间资金的涌入。

在政府的投资方面,由于中国的国际货币储备即将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可见,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所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开发与投资新的增长点势在必行。因此,及时着手开发与投资现代中医药,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性决策。

大家知道,近年来国际上是流行"创造效益型的慈善事业"。比如,一些慈善家把资金投在电脑等信息领域,一边做慈善,一边还有资金回报,从而推动着进一步的慈善事业。

因此,一些正在做着慈善的,或者是将要做慈善的华人富翁们,不妨在中医中药上做一次可以创建效益并流芳百世的慈善事业吧。特别是李嘉诚先生,不妨把您巨大的慈善之心,在中医中药的事业上留下一点芬芳吧。

慈善于中国的现代中医中药事业,这是一个行大善、积大德、获大利的宏伟事业。所获大利,又可进一步地"行大善、积大德、获大利",从此,又一个巨大的雪球飞滚起来。以行善为目的所获得的大雪球,最终拿来做什么呢?历史的故事早有启发:瑞典的发明家、爆炸大王诺贝尔,用其巨资的部分利息,建立了一个推动科技进步的最高荣誉奖--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和全体中国公民不是望"诺"心叹吗?因此,可能的情况下,不妨用"大雪球"建个 "嘉奖"吧,以资鼓励探索科技进步的中国一流科学家和世界一流科学家。

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滚出新中药的经济大雪球呢?笔者认为,十年时间必须,十五年时间足已。

无论如何,中药的现代化"药改"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与保障、促进与推动。早介入者早受益,多介入者多受益。正在积极建设中药大省的广东,已经走在前头。那些拥有中草药优势的省份(比如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以及东三省),务必要有紧迫性和使命感。

3.3.10 现代化中药企业
中药厂要以现代化公司制来运做,以生产中药为根本原则和命脉。要发挥传统中药老企业和现代中药大企业的引领作用。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山东的阿胶集团、云南的白药集团、四川的地奥集团、武汉健民、广东白云山……

3.3.11 摸清家底
现代应用中的中药不外乎包括传统中药、创新的中药、从西医引进的中药(比如维生素C等)。
现代中药的成药清理,要从药效上分、从用药方法上分。要摸清每种药的治病的覆盖面,找出差距,探索与研究、创新解决方案,推出新产品。同时,对药品的功效报告,使用说明,需要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即使有原版的中医说明,最好也加上现代语言的说明,因为是面对大众的,不仅仅是对中医工作者的。

针对每一个常见病,已经有对应的中成药上市与应用,为什么不形成模块化的诊治方式呢?

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的中药已经开发成中成药,为何不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中成药,进而为中医的处方服务呢?而且,这类中药同样可以发挥因病、因人、因症的不同或相同,在用药计量上的不同或相同的处方作用。

中药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成粒、磨成粉、制成片、榨成汁、做成剂、熬成液……随之而来,中医中药就会一崛而起、威风凛凛。

总之,药改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保持传统中药的延续,推动现代中成药的全面发展和应用,促进中医中药稳步崛起与发展进步。


3.4 术改,恢复手术与扩展手术
3.4.1 手术是古老中医的一个技能
外科手术,本来就是传统中医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几百年来不仅没有发展,反而越来越萎缩。因此,恢复手术,是中医的必然选择,是与现代医学的临床和发展相一致的。因此,继承与拓展手术,是中医的历史使命。

当然,中医手术在现代应用得比较好的方面就是骨科。因为现代工业社会导致的骨伤、烫伤、创伤病例较频,尤其是交通事故引起的,而正骨科正好是中医的一个强项,因此得以发挥和强盛起来。

中医实施手术改革的特点,虽然在于手术方式与现代西医基本类似,但是,这不是结合,而是吸收,与西医手术不同的关键之处在于术前、术中、术后用药要尽最大可能地用中药,并且向中药市场提出强烈所需,以促进新型中药的全面开发。要坚信西药能够达到的效果,中药通过开发与创新也一定能够达到,甚至超越西药的药效与适用范围。。

3.4.2 术改的紧迫性、目的性
术改的最根本之处在于,恢复和拓展中医的技术领域,让中药难以治愈的重症,通过手术快速切除病灶,消除痛苦与隐患。同时,处方中药,以配合术后健康恢复与巩固之需。这是保障中医治病可靠度的有效手段,是生存之技,是权衡之计。当然,能够不手术的,就一定不要进行手术。

引入手术技术时,对付急性阑尾炎之类的小手术,不得不解决急功近利的事情,以小立大,树立整体形象与效应,增强可靠度,可信度,获取市场占有额。要有利益取向的意识,是生存意识,同时也是一块试金石,因为这是小手术,必须从小处做起。

中医开拓手术领域,并非抛弃中医基本的诊治原则和技术风格,而是对技术全面性的一种补充和提升。是紧急救助与及时解脱疑难重症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能够不用手术则最好不用。因此,慎用手术,要成为中医的一个基本原则。

3.4.3 西医手术的基本特征
西医手术一般不外乎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开堂取物,清淤消肿。一方面,主要工作程序不外乎是:消毒、麻醉、开刀、取物、清理、缝合。另一方面,开刀,主要是开四腔(口腔、胸腔、腹腔、脑腔)与剖四肢,切取病变组织、结石、肿块等。2)、搭桥铺路(心血管搭桥,血管、气管、肠道、神经组织的连接缝合)。
3)、整形校骨(医治创伤、骨伤)。
4)、美容换肤(医治烧伤、烫伤的大面积生皮、植皮,美容)。

西医的手术先进技术,是中医恢复和开拓手术领域需要虚心学习和吸纳的。当然,按照中医的诊治原则,不开刀就能治愈的病症,一定不要开刀手术。可见,即使中医恢复和拓展了手术领域,那也是备选项目。

中医就是中医,中医学习西医的一些优秀的管理与运作方法要坚持与提升,要讲实效,引进西医的手术技术和现代检查设备为己所用,这不是结合,是吸纳,是为我所用,不仅要自成体系,更要坚持。


3.5 技改,中医理论与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创新
3.5.1 引进先进检测设备
现代检查设备是工业技术发展的产品,不是西医的专属。设备与"望闻问切"的诊之手段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成为很好的助手。西医可用现代检查设备,中医同样可以引进,作为参考手段,帮助提高诊治的可靠性、定量性,是辅助"望闻问切"的手段。

引进先进的医疗检测设备辅助诊病的技术改进,并非是抛弃"望、闻、问、切",而是在"望、闻、问、切"诊病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现代检测设备的使用,获得更加重要的定性、定量信息,从而为诊治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需要明确一点,"望、闻、问、切"是诊病的基础,设备检测是辅助作用,能够不用设备就能很有把握的诊治的病例,那就一定不要轻易使用设备检测手段。

3.5.2 引进西医成功的一些理论和技术方案
引进西医成功的一些理论学科和技术方案,决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取其精华。比如,一是要引进解剖学,让中医医师在系统论的中医指导思想下,对人体结构有个明确的了解,把握人体的物理化学机能,进而为系统诊治服务。二是要引进生物学及相关工作方式,因为,生物学不仅涉及到中药的药理,也涉及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和防病治病。三是引进血液学及相关工作方式,对系统性诊病治病,对中医中药的发展提升,有着更加重要的科学价值。四是要引进病毒学,促进阴阳五行理论观念上的系统性诊治。五是要引进细菌学,拓展环境治病因素的思维理念。

3.5.3传统中草药之外的新药引进
西医引进中药或在中药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中药,他们并内有认为那依然是中药,而是西医体系中新的成品药。因此,中医中药要有同样的概念和方案。因此,实践中,要把中药不可比拟或替代的,被中医认定的、行之有效的、安全可靠的、毒负作用几乎没有的个别西药,直接纳入现代中药的品类中,名正言顺地为己所用。

总之,中医技术改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提高中医中药的操作规范性和可靠性,增强时代性、先进性。


3.6 职改
职称改革,是中医进步与发展过程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3.6.1树立差别理念
人与人的差别,不仅在个体的身体素质上,更在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处理能力、学习能力、经验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融合能力、交际能力等等各个方面。因此,差别是必然的,经验不同是必然的,能力不同是必然的。因此,建立与认定技术等级是自然而然的,实施待遇与荣誉的差别方案,是顺理成章的。

3.6.2医生的技术差别
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点。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这就是自然特征的体现。对于医学而言,尽管两个人所受教育一样,经历也一样,但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病例)的判定与处置上,差别总是客观地存在的。当然,对于同样的病例,如果诊治差别太大,那只能说明差者的技术水平太底或失误。
医生之间的技术差别,无论是西医领域还是中医领域,差别始终存在。当然,技术差别本身,也是客观上存在的一种风险因子。

3.6.3病体的差别
同样的病,不同的患者,其体质差别是必须需高度重视的诊治现实。
患者体质差别的基本要素不外乎包括:年龄、体质、精神状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环境压力等。因此,中医以系统性观察分析而诊断,专题性处方,是绝对科学的,即使不同的大夫"对同一个病例开出不同的处方",也并非是模糊或不科学。仔细观察,西医难道不存在"对同一个病例开出不同的处方"之普遍情况?遗憾的是,西医开出的处方恰好不具有系统诊治的原则与技能。

医疗风险的三维情况(针对同一种病):
X维,医师的技术等级:1低、2中、3高
Y维,患者的病症等级:1低、2中、3高
Z维,患者的体质等级:1低、2中、3高
因此,当"技术等级最低(为1时),病症等级最高(为3时),体质等级为最低(为1时),即:(1、3、1)情况"出现时,诊治风险最大。
反之,当 "技术等级最高(为3时),病症等级最低(为1时),体质等级为最高(为3时),即:(3、1、3)情况"出现时,诊治风险最小。
当然,这是诊治风险的基本规律。实践中,高职称者看不好小毛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实践经验决定的操作技术水平。因此,这里所说的"技术等级"并非专指职称等级,它应该是一个综合要素,是对诊治能力的概述。


3.6.4中医不是救世主
医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不仅是理论,更包含实践。更加准确地说,医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一门实用性技术,专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诊治服务的一门技术。因此,医学仅仅是诊断、治病救人,不是救世主。

由于现代工业化之后,医学技术,已经被系统化、规范化、群体化,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全面实现的。现代医学技术,实际上已经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产业。

由于中医的历史局限性,特别在中国过去落后时期,治病救人往往被神化,个别中医大夫自然或不自然地把自己的诊治作用潜移默化地等同救世主的作用,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现代的中医大夫,在诊治技术上,个别人也不乏唯我独尊的观念。然而,医有风险,治病救人并非百分之百地成功。因此,救世主观念害人害己害行业,必须彻底消除。

3.6.5医学的风险
治病救人,这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准则的。它起码涉及救治的及时性、诊治的准确性、处方与用药的可靠性、药品质量、患者自身体质(对病菌的抵抗力、对药品的吸收力)的差异性等方面,因此,医学是一个具有操作风险的行业,这是客观规律,必须面对。当然,在每一天的具体实践中,让诊治可靠度最高、风险最小,这是基本工作原则。

3.6.6 等级模型
1)、等级设定:
等级模型不妨按三级台阶方式设计如下:
护士1、2、3级。
医士1、2、3级。
医师1、2、3级。
教授正、付、高级。
顶级:院士、资深院士
依据职称等级,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的鉴定方案、标准、操作方式。其中,毕业文凭、临床工作年限、医疗重要贡献、医疗事故、学术研究成果、学术讲座、专利发明等,要作为技术职称等级考核与认定的硬指标。技术等级的认定工作中,原则上不许跳级。因为医务工作,是一个临床经验非常重要的职业。而且,医院的等级不同,业务量必然不同,所见病例种类也必然不同。因此,评定职称的年限条件,要因所在医院等级的不同而相应地不同。比如,一等丙级与三登甲级,评定技术职称上升一级的工作年限条件,可能是4年与2年的关系。

2)、基本待遇标准
待遇不外乎主要体现在经济收益方面,什么级别获得什么样的基本待遇和荣。
每个技术等级的收益差别,保证在30~50%的递增幅度,可能比较合情、合理、合适。

3)、挂牌行医及现实的的问题点
挂牌行医是医疗体系的一个法制性问题,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根本措施,是医疗可靠度的技术基础。杜绝无资质的行医,是中医确保声誉与提升权威性的关键环节。无论对谁,都必须坚决始终地贯彻这一法律要求。即使是专家教授级大夫所带的高徒,没有行医执照,依然不得行医与处方。否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随便行医与处方治病,进而必然损害整个中医体系的声誉。

4)、对医师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与执行"什么级别、科别,就诊治什么类疾病"的医疗管理模式,个人切勿包医百病。二是落实重难疑病症的会诊制度。三是建立与落实规范的转院制度。

鼓励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带徒弟。师高弟子强,徒弟带得越多、高徒出得越多,相应地给予师傅的经济和荣誉鼓励就应该越高。尤其要建立经济利益的优惠政策,鼓励那些拥有诊治绝技的老中医们,将其绝技、绝招进行开放式的身传口授,或者是著书立说的传播。


3.7 制改
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对中医管理方面存在的一定错位,不仅需要反思与立即纠正,更要开始行动。政府的引导、医界的请示、请求、提示,是相互相承的。重要制度方面对中医宏观上的管理方向,实际上也就决定着中医中药的机遇和命运。切合实际实际的制度保障,是中医中药彻底崛起的一个基本前提。

3.7.1 终止结合
57年来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实际上不仅并没有给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已经让中医的更加困难重重,而且几乎走向灭亡。既然如此,选择"分离"应该说是明智的、符合科学精神与科学原则的。

近年来,在中国大地长,对重大社会问题流行 "听政制",这是民主集中制的进步。因此,在关系中医生死存亡的时候,何不"让中医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是"中医从西医医院里分离出来"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听政?当然,"退出"显然是不科学的,更是不符合国情民情的,是要被历史唾弃的。

中医在诊病治病的理论与操作上的"中西医结合"既然代价惨痛,而且深陷困境,因此,停止"结合"是明智的,是科学的,是符合中医中药基本实际的。因此,停止中西医结合,要从理念上开始,从管理制度上落实。

3.7.2 优化政府职能部门对中医的管理
一是政府的医疗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比例,要合理平衡来自中医体系的人员比例。避免中医没有发言人、中医无力参与社会医疗抉择的被动和尴尬局面。
二是政府的医疗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资质,要考虑学历与医学实践资历双项条件。
三是在拯救中医的历史进程中,要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院抓典树标,促进独立自主的回归。
四是从新建立与完善统一的转院制度,是中医或西医自己体系内部的转院,或者是从中医转往西医,或者是从西医转往中医。转院过程中,要填写好入院体征,入院后诊治情况,转院时体征报告与初步诊治报告,医疗建议,医患双方签字,形成转院手续的程序化、标准化。
五是选好中医中药的行业掌门人、部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确保中医中药队伍的先进可靠,推动与时俱进。
六是建立中药保护与创新的相关制度。比如,保护措施、税收政策、教育引导、行医条件、舆论导向等等。

针对中医,政府职能部门既然要管,那么就要做到中医西医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尤其是体现在专职管理机构与法制保障方面,医疗卫生领导部门的人员分布方面,关键领导岗位的人员分布方面。
针对中医,政府职能部门如果真的不想管、不愿管、或者是无力来管的话,那么,就不妨及时地让中医回归民间,中医在历史的发展道路中是这样从民间走过来的,现代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壮大正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坚信,对于中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的政府主管部门是绝对有能力来履行基本职责的。

总之,在对中医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无论如何,中国,给中医公平与公正吧。


3.8 创建品牌效应
中医之所以越来越弱小、越来越艰难,显然的缺陷在于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救治各类病症的高可靠度,通俗地说,其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就是明显地缺乏可圈可点的、名声显赫的看家本领。可见,创建品牌效应,是中医强盛与否的关键。

3.8.1 强化紧急救助能力
大家知道,一说起中医,似乎什么病都能治。可是,一到关键的急诊情况,现在的中医往往缩手缩脚,把握性不大。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化的管理水平较低,医院的系统性抢救能力不足,因此风险较大。久而久之,可信度越来越低,市场面越来越小,能力与作为越来越弱,作用越来越小。

所以,重整中医雄风,一个根本性的立足点,就在于中医院如何建立安全可靠的属于中医自己特长的急诊抢救体系。

急诊救治是医院生存的靠山,不外乎主要是体现在突发心血管急诊病例的抢救方面、病毒性急诊的解救方面,也表现在对感冒发烧的速战速决斗争中。只要救好这几方面的急,中医的威望将从此从新树立。因此,这就要求中医医院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特色的紧急救治方案、救治措施、救治设施、救治队伍、救治可靠度,从而有备无患、力挽狂澜。

3.8.2提高的疾病防治能力
一是建立中医对常见病的预防与诊治模式和标准,是生存的基础。
二是建立中医对常见流行性疾病的预防与诊治模式和标准,是生存的耐力。
三是建立中医对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诊治模式和标准,是生存的支柱。
四是有效诊治各类慢性病,是中医生存的靠山。
五是积极推广养生之道,这是中医展现完美科学性的一个广阔平台。

3.9 走出中西医结合的误区
中西医结合50多年来,非但没有让中医受益,反而受损、受难、受苦、受穷、受累、受骂,甚至发展到了大多数中医大夫在今天不开中医处方的被动局面,发展到了中医学院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的尴尬境地。历史的事实告诉人们,中西医结合是误区。走出误区,才会进入春天的季节。

3.9.1 理论、处方、用药难结合
中医走了5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道路,结果怎么样呢?诊病难结合,理论难结合,思维结合,方法难结合,技术难结合,处方难结合,用药难结合,学术难结合……
现在的情况是:不中不西,岁月蹉跎,命运衰落,留给他人说是"伪科学"。
可见,诊病理论不能结合,仅可借鉴、参考、对比分析。

中西医四个方面的绝对不能结合:
一是诊病理论不能结合,仅仅可以借鉴或参考。
二是处方不能结合。因为理论依据不一样,治病目的不一样。
三是用药不能结合。因为,中医用中药复合配方,西医用西药多药齐下。中药西药没有用药的共同准则。不能结合的一个重要理由还在于,治疗效果难以真正落实到中医身上,尤其在西医绝对说了算的社会背景下。况且,中西医结合中,没有中药如何用药的具体标准与模式,因此风险巨大。
四是空间上不能结合。也即,中医院不能设有西医科,西医院不能开设中医科。否则,中医中药将永陷深渊。

3.9.2设备检测要引进
中医的发展在否定"中西医结合"模式之后,与之相反的是,检查设备要引进,合理分科要学习,科学管理要紧跟。

现代医学设备,实际上是工业技术的创新成果,它不专属于西医所有。西医可以使用的那些先进的现代检查设备,中医同样可以。但是,引进设备的使用目的要区分:中医引进的医学设备,是为"望闻问切"服务的,是对病症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辅助性信息来源。因此,处方的前提依然是"望闻问切",设备检查获得的信息,只可为诊治的更加准确性提供参考,是为中医诊治处方服务的,要始终做到不可本未倒置。

3.9.3合理分科要学习,科学管理要引进
合理分科是中医的先进管理模式,是更加专业化、高可靠度的操作方式,特点在"小而精",从而发挥每个部门或诊治系统的最大优势。
中医院在分科诊治与管理的实践中,要做到诊断上的"小而精",处置上的"大而全",确保医院诊治体系的高可靠度,与低成本治愈度。


3.10 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一项科学管理方案,对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科技进步、探索创新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利好作用。西医医疗体系的发展进步,与"标准化管理、程序化工作"密切相关。

企业管理标准化,是对"人、财、物、设备、资料文件、环境(周边环境、整体环境、岗位环境)、材料、包装、半成品、成品、储藏、运输……"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是对这些先进科学方法的规范化。

中医中药这个医疗体系,引进"标准化管理、程序化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医中药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中医诊治质量、中药产品质量的需要。是中医中药发展里程中必不可少的进步环节。
"标准化管理、程序化工作、系统性诊治", 是中医进步的显著特色。

3.10.1药品标准化
中药的标准化改革,不仅涉及到成药,更涉及到中草药。要从药品的名称、特征表述、制作方式、工艺、成份、含量、化学分子式、物理形状、计量、包装、说明书、保管方式、使用要求、使用禁忌等方面加强。

3.10.2管理规范化
"标准化管理、程序化工作、系统性诊治",务必要落实到诊治过程的操作中。无论哪一级的中医院,对病历的建档工作尤其要严格进行。诊治后,务必要在病历本上写出中医详细诊治报告、处方内容。病历不妨一式两份,医院、患者各持一份,特别要案注意建立先进的电脑病历。事实上,医院这份病历,不仅是医院治病功效的有利证据,也是医术进步的原始性科学研究资料,还是市场维护和巩固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中医维护自己尊严的切实措施。

3.10.3培训标准化
中医学员的临床培训,虽然要建立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但是,操作中务必要以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要建立师徒合同书,提出教学计划、培训内容、技能方式、培训时间、学习(实习)报告、考核方式、论文方向或题目与提纲、考核情况、培训结论。师带徒教学合同书,是中医医师获得上岗资格证的一个必须条件。

3.10.4 正规监控
国家标准化机构和技术监督机构的介入,实施严格的正规监控机制。

3.10.5认证标准化
建立世界级的行业标准。中医要以中国标准来认证,绝不是以国外标准来认证。
标准化的功效,就是对中医体系进行固本强基。
分科模式要标准化,医的学科细分与合作,值得中医学习。对疾病的立竿见影效果,需要学习西医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之目的性。比如说,心血管急诊、高烧、痢疾的紧急救助与抢救,一个原则,必须坚持用中药,是现代化中药、成药(片、粒、剂、善、液、汁……)

拯救中医过程中的根本建树,在于获得民众的真正信任。取信于民,必须是中医自身越来越强盛,作用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处境危难的中医,其强盛的根本,不外乎在于要体现中医体系的先进性及其诊治的切实效果这些方面:
1)、紧急情况下的抢救体系及其成功率。
2)、中药治病的可靠性与效果突出。
3)、个人、环境、设备的卫生条件好。
4)、大夫个人的现代文明程度高。
5)、现代科技设备更加准确的诊断技术的辅助性应用。
6)、药品推陈出新,更加有效可靠,给人创新发展的概念。
7)、对细菌、病毒的深层次认识与防治。
8)、手术对疑难重症病灶的手到病除。
9)、是多对一的服务,要体现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
10)、养身之道的应用普及。


4、展望中医发展前景
人类需要更加先进的医疗体系与医疗技术,中医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对病理系统性认识和系统性诊治的理论,是优势之一。几千年的诊治经验是优势之二。丰富的药品资源是优势之三。中药的广泛开发创新是优势之四。人们越来越信赖的巨大市场需求是优势之五。西医西药的副作用后遗症越来越多的现状,要求西医学习中医的先进之处,更推动中医的崛起,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之六。

中医的崛起,将会形成两个支柱型资本体系的参与:一是国立中医企业的鼎立,二是私立中医企业的全面成长。无论怎样,拯救中医的巨大的历史功绩,将属于中国人民自己。

总之,随着拯救中医的系统工程的持续进行,中医的救治可靠度提高,救治面扩展,防治结合更实效。
中成药的创新发展,将如雨后春笋,繁荣昌盛。对中医的崛起,将起到决定性的巨大作用。中医的巨大需求市场与巨大商业机会,将开拓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普通大众将从中医中药的从新崛起中,享受到这传承了几千的古老文明的现代丰功伟绩。


5、结语

食五谷生白病。病是个体问题,医是社会问题。中医是医学的重要部分,属社会公共职能的范畴,它具有神圣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吃喝玩乐,而在于对大自然之伟大与神奇的感受与体验,对生命的伟大与神奇、探索与奋斗、创造与创新之乐趣的体验。

生病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生病的坏作用在于破坏人体的健康和心理,产生不适或痛苦,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生病的一个正作用在于及时提醒人们注意保重自己的健康。生病的另一个正作用在于一些小病或许能够促进人体健康的进步。比如病毒预苗,恰好就是利用微量病毒,从而建立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量的过程。
治病是责任问题,救治是选择问题。治表(救急)是初步问题,治本是深刻问题,问题能够一次到位最好。走出病痛的困境,不外乎是生命的另一个意义。

病与亡,实际上是大自然的一种生态平衡机制,一个自然的规律。当然,病是可以被认识的,是可以被治疗的。注意,病入膏肓是大忌。总之,健康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中医的理论中本身包含着整体性、系统性的思想与方法。《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就是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或主题),具何基本要素、特性、功能、作用、环境适应性、目前处境、优势、弱势、难点、支承点、发展点。其次,统计、归纳、找出规律性、分析、判断(诊断)、提出措施、办法(出据处方)、实施、监控、微调。系统论在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之际,其科学性的诊治理论和方法,对当前身陷困境中的中医中药的诊治与拯救是同样切实可行的。

关于中医进与退、兴与衰,媒体上不成体系的吵吵闹闹,于中医的振兴作用甚微。重大的政策方向,才是拯救中医中药与水火的决定性因素。让中医中药回归独立自主的道路,是中医中药重获新生的关键。

文章写到末尾,冷静反思,笔者自己虽然是医界之外的人士,但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中医把脉,无疑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在这场历史性的中医保卫战、突围战、持久战、拉锯战、决战决胜之宏大战役中,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而开出的上述拯救中医之处方(作战方案)显然与众不同。尽管有许多不尽之处,相信是不影响其向着胜利方向突围的优秀方案,甚至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优秀方案,也或许是一支清醒剂、活血剂、振奋之剂。

人们知道,"9.11"事件之后,美国军界倍感想象力不足,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军事的需求。为及时扩展想象力、应变力、决策力、战斗力、攻击力、防御力,他们及时聘请大量的艺术家为之讲授艺术课,以扩展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在艺术思维的启发下提高军界人员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境界与活力,进而适应新的历史时代。

同理,在中医深陷艰难困苦的生死关头,各界人士对中医及管理职能提出善意的建议和意见,这是中医的幸事,应该得到医学界、管理界、公众的公平公正的理解、欢迎、支持。

走过风雨,中医的崛起是必然的。

祝愿中医中药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九日 第一稿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二稿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三稿

作者简介 :王达水
从事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业余研究物理前沿,特别是在时间中研究时间:“时间是天体在宇宙空间的确切位置及其运动的过程本身”。著有理论物理前沿的研究论文(成果)20篇,登载发表于光明网论文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earch.asp?author=王达水
在博客中国的专栏:http://column.bokee。com/blogger/name/_%CD%F5%B4%EF%CB%AE.html
E-mail:wang-da-shui@tom。com
-----------分析问题透彻,提出建议合理,确实一篇不可多得的有用文章,呼吁相关人士仔细研读。
-----------中医士那么少,会治病的不准治,不会治的霸着治,这里面有利益攸关呀,怎么改,我要什么不会上着班,不会日语也函授买一个顶着用,为了不下岗就得让老中医学了日语,英语再准行医,否则就非法.呵呵,看你咋办!
-----------中医士那么少,会治病的不准治,不会治的霸着治,这里面有利益攸关呀,怎么改,我要什么不会上着班,不会日语也函授买一个顶着用,为了不下岗就得让老中医学了日语,英语再准行医,否则就非法.呵呵,看你咋办!
-----------中医士那么少,会治病的不准治,不会治的霸着治,这里面有利益攸关呀,怎么改,我要什么不会上着班,不会日语也函授买一个顶着用,为了不下岗就得让老中医学了日语,英语再准行医,否则就非法.呵呵,看你咋办!
-----------关系吃饭的问题不对头他也要阻挠,我要在医院上着班,不治病也要霸着治,别人要来治也不准,不然我下岗了谁给我饭吃.我要当了权,就人为让你那能治病的人治病不合法,就要让你学那八杆子打不着边的各门外语,过不了关就不准治了,你也没话说.这是什么东东,要取缔中医,老百姓最知道,其实有识之士只要传承技艺就行,争那权是政治家的事,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有时间再回头评论一番。
-----------作者的动机是好的,希望发展中医。但是,对几个关键问题没有搞清楚。
1、什么是中医,它与西医的比较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2、目前,国内的中医情况与很多人为因素有关。应该把中医的本质与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分开处理。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日前在谈到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时表示,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他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10月10日中国新闻网)。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健康祛病之本,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繁衍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长盛不衰,中医可谓居功至伟;时至今日,中医仍然以其特有的对人体宏观机理以及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与注重微观与技术的西医互为表里,发挥着西医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对卫生部发言人的此番表态,深以为然。
-----------试问何麻子:没有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哪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吗?!没有中医药地治疗和养育,你们何姓能延续至今吗?!即便你接受西式地教育,大概你血管里流的还是中国人给你的血液吧?!何某人依你这种人,怎能做一名科技人员?!真的怀疑你的学历和学位的真实性!!!!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