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蔚
喜在产业初具规模 忧在邻国强力挑战
中医药学是中国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然而,目前中医药产业和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符。
日前,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效民,在该中心刚刚举行的中韩传统医药政策研讨会上提交了一份题为《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总结了中医药产业的现状、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现状:企业研发投入多于政府
目前,中医药制造企业中的研发人员,占整个医药制造业的比例约为20%左右,2005年达到了25.4%。从研究人员数量和研发经费上看,企业似乎已成为中医药产业研发的主力。200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企业界研发人员达到5748人,而研究机构为4578人;研究经费方面,企业投入12.8亿元,而研究机构仅投入3.4亿元,企业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中医药体系是使用人口最多、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医学体系。从政策和举措看,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是很明确的,发改委主持建立的124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就有4家是针对中药研发方面的。中医药制造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从1995年到2006年年均增加29.9%。
2006年,中医药制造企业数为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年平均增长1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出口额达33.7亿元,比2000年增加一倍多。中医药产业与化学药品制造业相比,专利持有情况基本相当;在出口规模上,相差较大,但增速明显,2000至2006年年均增长17.4%。
这些数字表明,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重要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规模建设已逐步完善,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
挑战:来自邻国的竞争压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名列68项“优先主题”中。创新与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推出新药种类虽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却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草药贸易额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出口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额的15.4% 。
据统计,我国中医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只占其销售收入的5%,而广告投入却占了10%~15%。朱效民说:“这个数字表明,企业基本是靠广告维持,而不是以稳定和持续的研发来谋求发展,严重地影响了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拿不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中药新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难免要大打折扣。
日韩两国在传统医学国际化进度上对我国构成较大的挑战。俗话说:船小好调头,随着上世纪60至80年代,中医药在国际上不断升温,日韩纷纷增加了在传统医药研发上的投入。1994年至2007年,韩国在传统医药研发上的总投入平均每年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我国在“扶持中医药”的政策支持下隆重推出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也才刚刚达到这个数字。
有了研发投入的支持,日韩两国更早地把现代化技术手段引入传统医药产业,部分占领了国际市场份额,成为中医药的竞争对手。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被日本拿来进行加工,不仅成果花落别家,并且国内企业恶性竞争,争相压低出口价格,使我们这个中医药“大国”,在国际竞争方面多少有些名不符实。
前景:与竞争对手合作
目前,中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前景还是可喜的。至2005年,中国已与70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协议;中医在澳大利亚、南非等国以法律形式得到承认和保护;针灸在许多国家获得法律许可。每年全世界中草药、中成药贸易额已突破150亿美元。欧洲约有30%的人使用过中药,10%的德国医生接受过针灸入门训练。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下已经设立了中医药的科技合作项目。
朱效民的这份报告是与韩国韩医学研究院合作展开“传统医学政策研究”的一份中期总结,作为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初韩方提出合作研究时,我很惊讶。尽管早先对中医发展也有关注,但没想到会与我们有这么大的关联。课题做下来,越来越感觉到国际合作在中医产业发展上的重要性。”
抛开竞争不说,我国和东亚邻居在传统医学国际化问题上面临同样的问题。特别是中医药的标准化如果不解决,国际化就很难真正实现。朱效民说:“中医药产业标准化问题,很大部分是文化问题,中韩两国文化相近,特别是在传统医药领域两国有一定的相互认同,因此共同解决问题,是有着深远意义的现实需求。”
他表示这个课题还会继续下去,将关注焦点锁定在后续政策的调整、国际化进程中的反馈上,对新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思考解决的办法,希望以此对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起到推动作用。
来源:科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