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怎样看待中药“有毒”
    

中医讨论:怎样看待中药“有毒”

新闻背景:日前,有外国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报道引述研究人员的话说,中国人在制作药物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复杂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药含有麻黄细辛,而细辛是带有剧毒的植物,过量使用会引发很强的副作用,但这些中药的包装和说明书上没有注明药物的毒性有多大。

  如何看待中药毒性问题?中药能放心使用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有效成分无法全面反映中药功效

  山东省交通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辛凯旋说,西药结构非常简单,大都是单一化学成分的“单体”,大部分可用分子结构式表示,很多药物是按分子结构式合成出来的,其有效成分一目了然。而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其成分非常复杂。

  任何一种植物也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例如人参,用现代方法已研究了100多年,研究报告、文章、专著也能放一个图书馆了,可是仍然还有许多成分没有搞明白。

  反过来,即使知道了某些成分的化学结构,也不知道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作用。比如麻黄,按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来认识,它味辛性温,有发汗、平喘、利尿三个功效,可是它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只有平喘的作用,而没有发汗利尿的作用。提取一个有效成分,反而失去了两个功效。也就是说有效成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功效。

  从复杂的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给某成分定性、定量,本身就是一项尖端的科研项目,花费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例如蒲公英有清热解毒、降脂降压的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很难确定其有效成分,更不要说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了。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草纲目有中药1892种,而我国药典能定量有效成分的中药标准体才135种,如果只用这些来开发新药,那将是对中医药很大的限制。

  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和人类同步进化而形成的。它们以动植物细胞的形式存在,有细胞膜的保护,在正常环境下很稳定,所以适宜人体,毒副作用少。中药不属化学药品的范围,不能把中药按化学药品来管理。

  中药功效恰是借助中药毒性

  “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辛凯旋说,在传统经典中,中药按毒性分为“大毒、有毒、无毒”三大类。

  在中药的临床使用上,一般有3种方法减毒增效:一是炮制减毒,通过特殊的炮制工艺,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中药炮制属于保密技术,通常禁止外国人进入,国外对此不了解,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中药配伍减毒。在中医临床上,不是单用其中一味药,而是多种药物一起作用,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三是有毒中药按处方药管理。凡有毒的中药,在遴选过程中都不会划入到OTC(非处方)药物中,此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辛凯旋说,中药是天然生长的植物,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复杂,其功能与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一种。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会带来不良影响。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只占10%左右,远远低于西药,且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尽管如此,但为了防止对身体的伤害,中药也不应久服。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患病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应用有毒药物时要针对每个人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的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服用,以防过量和蓄积中毒。

  邵建民说,中药不是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调动人体积极性起作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中药是很安全的,只要按规定使用,就不会出问题。有时吃药后会出现一些看似不良反应的症状,实际上是病情在好转。比如,咳嗽时吃过中药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咳嗽得更厉害,咳痰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把痰排出来病就好了。中医有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不可用西医理论来使用中药

  辛凯旋说,古人把复杂的人体、变化万千的疾病与复杂莫测的中药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辨证的“四诊八纲”和用药的“四气五味”。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能分割的。

  在当代西方文化背景下,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有3个基本要求--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如果按照这个路子,使用中药就要查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如某药含有抗某菌作用,某病是该菌引起的,就用该中药,不含这种抗菌成分的中药就不用。这样就出现,诊断用西医病名,用药按化学成分,割裂中医“理、法、方、药”全过程的情况。按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用中药肯定降低临床疗效,道理很简单--它割裂了中医的完整性、统一性,两者不是一个体系。

  如某老年人腹胀,按西方思维模式认为是胃动力不足,属中医“气滞”,用含有增强胃蠕动作用成分的中药如枳实厚朴香附;而按东方思维模式则认为是胃阳不足,用温胃健脾的干白术砂仁。前者越通越虚,疗效一般;后者疗效满意。

  再如某老年人被诊为冠心病,表现为胸闷、胸痛,按西方思维模式认为是瘀血,用含抗凝血成分的中药如丹参白芍仁、红花;按东方思维模式则认为是胸阳不振,用治疗胸痹栝楼薤白半夏、丹参。前者疗效一般,后者疗效显著。

  所以把握中医理论与中药的统一性,摆脱所谓“有效成分”观念的羁绊,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理论指导用药,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非常重要。

  中药中毒错在庸医不在药

  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食品,既然是治病,就会有功效。中医讲究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热过头或者寒过头,就成了副作用。

  济南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邵建民说,在中国,“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药也已经应用了几千年。没有毒性的药就没有治疗效果,因为治病本身就是一个以毒攻毒的过程,是用药的负毒素来中和因人体内里不平衡而产生的正毒素。

  药的产地、采集、加工方式、炮制方法、使用剂量、配伍方式等都会影响药的毒性,所以说,中药是否有毒不在于药本身,而在于如何使用。根据人不同的体质辨证使用就能治病,不对症用药就是用毒。水喝多了会中毒,饭吃多了能撑着,任何事物不恰当地使用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使用把药的毒性降到最低。

  辛凯旋说,中药中毒多是因为服食剂量或方法不对,如砒霜胆矾马钱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乌头、附子等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可致中毒;甘遂甘草同用可致中毒。但如果用法得当,有毒药物也可用来治病,如砒霜有剧毒,但却是治疗寒痰哮喘、梅毒疮、癣疮等疾病的良药。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中药是用多种药材混合在一起用水煎煮后服食,各种药材相生相克。因此,评价中药毒性应从总体入手,并不能因为其中一种成分有毒性,就判定它对人体有害。

  例如,中医临床的常用药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这些成分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毒品。但麻黄的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而且临床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 南方成人不超过每天3克,北方人不超过6克。如果超量使用,也需要医生双签字。麻黄的副作用主要有使人兴奋、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在临床上,麻黄有严格的适应症:热证、内热、容易出汗的患者,肾气虚的患者,不允许使用,否则的话,哮喘会加重,严重的会造成休克

  再如,细辛也是中医临床的常见药,主要功能是辛温解表,可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痛和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细辛中含有黄樟醚,这种物质会作用于人的呼吸中枢,阻止氧代谢,严重的会破坏肝细胞,引起肝中毒,甚至诱发癌症。但黄樟醚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通过水煎煮20~30分钟,95%的黄樟醚都会挥发掉,而且,我国药典对细辛也有严格的使用量规定,成人一天的用量不超过3克。如果超过用量标准,实行临床医生双签字制度,医生除了在处方上签字,还要在药物旁边签字,以确保用药安全。因此,只要用法得当,不会出现中毒。


来源:当代健康报
-----------你说这些几克的药,没多大效果只要对症才能下重药,所谓毒才是治病的好药。
-----------其实就是药物的偏性,西药也是如此,副作用就是偏性。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出现,那就是患者自身体质不一样,也就是我强调自身内环境不一样。
-----------又是这种无聊的争论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