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网校
题库
中医理论
中医临床诊治
中医药术语标准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疾病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中草药图谱
药物数据
药学下载
药物理论数据库
医疗器械数据库
民族理论
医学图谱
考试宝典
中医药名词
中医药主题词表
中医理论术语国家标准
中医名词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清兵入关的精良装备与明朝灭亡之共业(转贴)
中医学子:清兵入关的精良装备与明朝灭亡之共业(转贴)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经典教程
中医论坛
清兵入关的精良装备与明朝灭亡之共业(转贴)
古代清朝武将的个人装备
[
Last edited by xuefo on 2006/9/7 at 11:40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收藏0分享0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xuefo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xuefo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40
积分
946
注册时间
2006/2/10
最后登录
2008/9/20
在线时间
4小时
精华
17
日志
0
主题
0
帖子
636
高级用户
高级用户, 积分 9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4 积分
2
#
发表于 2006/9/7 11:37
|只看该作者
清兵攻入明朝末年「山海关」的精良配备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xuefo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xuefo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40
积分
946
注册时间
2006/2/10
最后登录
2008/9/20
在线时间
4小时
精华
17
日志
0
主题
0
帖子
636
高级用户
高级用户, 积分 9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4 积分
3
#
发表于 2006/9/7 11:39
|只看该作者
袁崇焕与明朝之亡(转贴)
袁崇焕与明朝之亡(转贴)
文/百志
读史﹐我常为英雄一掬同情之泪﹗英雄的事功﹐常与命运的悲剧为邻。意气风发只不过是星光最灿烂的一刻﹐随后急堕地面﹐留下惊叹与惋惜。
明朝的明天
明朝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朝代﹗在极度的君主专制中走向国力的顶峰。他的文化﹐上可融合儒释道﹐出了朱熹﹑王阳明那样的圣贤﹐造就一代讲气节的官僚﹔下者出现通俗文化﹐通行三言二拍﹑四大奇书那样的小说。中国的修炼常规﹐深植于明朝人心里﹗
这样的朝代依旧逃不过历史的安排﹐因为明朝的戏已尽了﹗缘也尽了﹗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新大陆正等着呢。问题是﹐明朝到底要如何淡出历史的舞台呢﹖明朝的亡国史﹐到底要留给后人甚么教训呢﹖我迫不急待地想知道﹗
想不到﹐上天安排了明末出现四个不可思议的昏君﹐各自具足了爱财﹑吸毒﹑昏庸﹑懒惰﹑放任﹑自是﹑妒忌等等卑劣的性格。如果他们只是布衣﹐倒也无甚危害﹐问题是﹕他们掌握着至高无上的君权﹐四周阴伏着把持乱政的宦官阉党。于是﹐诺大的朝代就在众臣的纷扰﹑无奈中﹐谢幕而去﹗
袁崇焕崛起了﹗他远离家乡广东东莞﹐来到东北。他面对的是战无不胜努尔哈赤﹐这个男子汉正领着女真的精兵﹐横扫东亚。他连着三次以寡击众﹐大败明军。可是﹐袁崇焕背后却是腐败的朝廷﹐昏君﹑宦官﹑奸臣﹑言官。这些不懂军事﹐贪生怕死的长官们﹐到底是支柱还是敌人呢﹖袁崇焕死后多年﹐我们看一看﹐还真是难下断论。
声势悬殊﹐这仗到底怎么打呢﹖明朝的明天会如何呢﹖
袁督师崛起
他是一个书生﹐熟读诗书。不过﹐他更多的是豪放的气质。他就像李白那样的人物。他当了多年的举人﹐考了多次的进士﹐都落榜了。不过﹐他胸有大志﹐只认为是未逢时遇主而已﹐反而利用赴考途中﹐遍游山水﹐四处游历。该他的必然就是他的﹐万历四十七年﹐他中了进士﹐随后便被分派到福建去做知县。
怀才不遇时﹐他如何能意气风发呢﹖他的一首诗〈下第〉说出了他的心情﹕「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这首诗用了的「八千」﹑「三十」两个数字﹐其实南宋名将岳飞也用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有意自比于岳飞﹐不过他们征讨女真人的经过﹐与被构陷的奇冤﹐竟是如此地相似。不同的是﹐岳飞是中兴名将﹐面对的是盛极而衰的金国﹐他直捣黄龙﹐还我河山﹔而袁崇焕则是明末的悲剧英雄﹐面对的是即将入主的大清﹐他一夫当关﹐守土有责。
天启二年正月﹐他被破格起用﹐担任兵部职方主事﹐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国防部某单位的文职主官。当时明朝决定守在山海关﹐袁崇焕却单骑出城﹐观察关内关外。来后﹐他发出豪语﹕「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袁崇焕的性格便是如此﹐既有本事﹐又毫不掩盖他的本事。我想﹐若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失败便在于他的性格太冲﹐触怒了皇帝。他这种把话说满了﹑把事做绝了的习气﹐正是他日后冤死的主因。
一夫当关﹐清人难犯
熹宗继位后﹐每天忙于作木工。明朝竟把持在一个流氓出身的宦官-魏忠贤手上。说起这个魏忠贤之祸﹐唐朝的推背图早有预言﹐说十八女鬼乱朝纲。十八女鬼就是「魏」字﹐指的就是魏的党羽。
朝政虽糜烂﹐但是边关得人﹐满清对明朝还是客气的。可恨的是﹐明朝荒唐﹑主帅无能﹐明朝的态度是退﹐不是战﹐袁崇焕不得势的情况﹐满清人也看在眼里。朝廷忌惮边关将领﹐要钱没钱﹐事事牵制﹐袁崇焕心里必然有说不出的苦。
经过数年的懦弱﹐明朝养敌成功﹐大清已兵健马肥﹐兵员达十三万。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挥军攻宁远。明朝主帅高第早已决定弃城﹐袁崇焕知道﹐自己只有兵员一万﹐不得增援﹐螳臂如何挡车﹖
袁崇焕决定死战了﹗他把母亲与妻子接到城中来﹐决心与诚意是他最大的力量。这一战﹐袁崇焕打破众人的眼镜﹐守住宁远城。这一仗﹐提振了明朝的士气﹐不过清军主力却丝毫未损。
努尔哈赤大败后不久﹐便死了﹗继位者却是同样精明的皇太极。面对这位大清英主﹐王气隐隐起于东北﹐袁崇焕并不轻松。
说也奇怪﹐女真人的索求纯粹是经济性的﹐他们只希望能保有所占有关外苦寒之地﹐希望明朝给予承认。他们自愿比明朝低一级﹐议和的条件只是交换他们需要的物事。不过﹐大清最后的获得﹐竟是政治性的﹕他成了中国的一个朝代。
熹宗崩﹐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一伙被清理干净。明清步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清朝和议之声不断﹐袁崇焕也主张一边和议﹐一边在边关筑城﹑屯田﹐拉长国防纵深﹐强化防御。
可是﹐朝代越是积弱﹐就越是爱面子﹐不顾现实。袁崇焕赞成和议﹐是因为他对大清知之甚详﹐知彼知己﹐为国设谋。可是一谈到和议﹐人们往往便避开﹐似乎和议便等于投降﹐便等于叛国﹐这顶大帽子﹐除了袁督师愿意顶住﹐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去承受呢﹖那么攻打无力﹑和谈不成﹐只能不降﹑不和﹑不战﹐保持漠然﹐不去面对。
袁崇焕是儒将﹐风度比外交官都好。他一边打仗﹐一边和敌人书信往返﹐寻求最大利益。当初宁远血战﹐双方死伤无数﹐努尔哈赤退去后﹐袁遣使﹐修书一封至努尔哈赤。这就是中国文士的古风﹐努尔哈赤﹐乃至皇太极不仅是震慑于袁督师之用兵﹐更心折于他的气度。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将﹐岂是朝中不明边防﹐不知兵事的官员所能瞭解于一二的﹖
我敢说﹐满清入关创建朝代﹐这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若不是朝政腐败﹐天下大乱﹐吴三桂开门揖盗﹐他们说甚么也难进得来。要不是明朝降将当先锋﹐帮着满清打天下﹐中国只怕在那时又会陷入战国之局面。说到头来﹐这一切上天都安排着呢﹗
君臣的矛盾
可笑的是﹐明廷对满清是忌惮的﹐但态度却是高傲的。皇太极致信袁崇焕求和﹐照例重申大清之七大恨﹐信中说﹐明朝官员到辽东时﹐自以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欺压弱小部落﹐他说用兵的理由是﹕「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皇太极给崇祯的信更是谦卑。
此时﹐崇祯皇帝对这个关外大敌根本不予承认﹐不予理会。我想﹐崇祯皇帝不全然是装强﹐他知道﹐只要袁崇焕在﹐大清是不足为惧的。
一开始﹐崇祯重新起用袁崇焕﹐两人处于蜜月期。袁崇焕向崇祯提出三项基本策略﹐循序渐进﹐以克竟全功。他上疏还表示﹐希望皇帝全力信任﹑支持﹐不要听信朝臣的妒忌之言。皇帝自然满口答应﹐还给他蟒袍﹑玉带与银币﹐前二者袁崇焕以尚未建功﹐辞而不受。
崇祯皇帝能够当上明朝的亡国之君﹐绝非偶然。他自私﹑他固执﹑他妒忌﹑他狠辣﹑他小气﹑他无能﹑他缺乏心胸与见识﹐他缺乏作一位皇帝应有的种种美德﹐却在命运的摆弄下当上皇帝。崇祯没本事却爱面子﹐因为他是皇帝﹐最要命的是﹐他不相信自己的臣子。
我不禁想﹕崇祯皇帝内心真正的假想敌或许不是大清﹐而是袁崇焕。
袁崇焕由红转黑﹐不仅在于他那蛮子的脾气﹐更在于他和崇祯之间的心结。他知道﹐明朝边关重任﹐就在他自己身上。我认为﹐以他的处境﹐他很难不以岳飞﹑诸葛亮等人的情况自许﹑自怜。矛盾的是﹐他自己越强大﹐满清人越怕他。可是﹐崇祯皇帝也越怕他。在压制他的力量这一点上﹐崇祯和皇太极的战线竟是统一的。
金庸先生写〈袁崇焕评传〉时指出﹐崇祯皇帝杀袁崇焕不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是两人的性格冲突。我深感其然﹐不过﹐更多的是﹐明朝的君臣矛盾﹐已成为一个结构上的败因。
袁督师的处境﹐本就是崇祯的处境﹐弄到崇祯杀他﹐只能说是私怨。私怨之下﹐国难反倒是次要的。皇帝的妒忌下﹐国家的安危先摆在一边了。对皇帝而言﹐亡国是遥远的﹐可是眼前让自己难受的朝臣却是真实的﹐袁崇焕是崇祯迫在眼前的敌人。
所谓「叛逆」﹑「擅杀毛文龙」﹑「擅主和议」只是藉口﹐都是不能成立的。真正杀了袁崇焕的法律只有一条﹕「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这场荒缪剧来自人性的弱点﹐妒忌﹑猜疑与残忍。
事实上﹐袁崇焕主张议和时﹐群臣皆曰不可﹐这是犯大忌讳的。等到袁死后﹐崇祯皇帝私底下﹐却打算实行袁生前所主张的议和策略。不过为时已晚了。这说明﹐对满清﹐崇祯与袁崇焕是一致的。所不同是﹐他是皇帝﹐袁崇焕不懂得如何发自内心地满足这位少年的君王。
我想﹐如果袁崇焕能再忍一忍﹐把个性的锋棱﹑尖角磨得圆容些﹐让少年皇帝以为都是自己办成的﹐过足英主的瘾﹐也许局势就不至于恶化。例如﹐他杀毛文龙时﹐可奏明后再说﹐皇帝必然不会心怀怨恨。例如﹐他向皇帝要钱﹐也可忠心委婉﹐那么好讲大道理的皇帝﹐或许就愿意妥协。
可是﹐袁崇焕就是那种硬的个性﹐他文采﹑武功﹑韬略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唯一缺少的﹐是修炼﹑是道家﹑fo家的出世境界。汉初张良遇圯下老人﹐先折其锐气﹐养其大忍之心。
袁崇焕毕竟少了这种机缘﹐他不是修道之人﹐事事便少了超脱的心胸与智慧。于是袁崇焕本事越大﹑越忠心﹑越为社稷着想﹐便越凸显出皇帝的无能。功高震主﹐袁崇焕又不急流勇退﹐下场也就可想而知。
国贫欺良将
袁崇焕行事太直是一个原因。但是﹐国家财政困难﹐发生种种末代景象﹐更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明朝之积弊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他一到边关﹐部队面临的是欠饷。所谓「皇帝不差饿兵」﹐没给钱怎么打战呢﹖明朝财政本来富厚﹐自从贪财聚敛的神宗皇帝搜刮全国财富以充实「内库」(皇帝的私人财产)﹐明朝百姓越来越穷﹐连军费都积欠不发。
唐朝开国的办法是行府兵﹐兵农合一。明朝在边关也行屯田﹐希望自给自足。不过﹐军费庞大是事实﹐欠饷不发闹兵变也是事实。可是﹐崇祯的性格本来就小气﹐此时国家没钱﹐他就更斤斤计较了。
他一方面再加税﹐另一方面以高道德标准要求﹐希望将士效法唐朝张巡死守雎阳城时﹐宁以捕
雀
﹑捕鼠充饥的死守精神﹐镇守边关。
这时﹐国库虽虚﹐内库却实。袁崇焕眼见欠饷为患﹐兵变时起。便向皇帝挖肉﹐要求以内库支应﹐发出军饷。当时百官众口一词﹐都赞成拿出内帑﹐因为国库实在没钱了。
崇祯皇帝固执的个性凸显出来了﹐他不认为他应该给钱(事实上﹐这些钱本来都是百姓的)﹐而是袁崇焕应该待下如父子﹐那么属下必定会怀德而不忍叛。他拿着这种大道理掩盖自己的自私与小气﹐明朝能不亡吗﹖他待下如此刻薄﹐是君父对臣子之义吗﹖
说到头来﹐成功的方法各有不同﹐亡国的途径只有一条。崇祯皇帝太年轻了﹐他还没学好如何当皇帝﹐国家已然处于危急之秋。当一个领导者﹐是需要具备很大的德﹐要有大忍之心﹐能舍﹐能容。他的肚量必须得大﹐有几个意见是不能视之等闲的。其一是时势或天命﹔其一是好的部属﹔其一便是不可忽视的敌人。形势大好时要见其隐懮﹐形势不佳时要发掘机会﹐知人善任﹐肚大能容。这几个条件﹐往往见于开朝之主﹐却少见于亡国之君。明朝也不例外。
这些事情﹐崇祯皇帝都不懂。崇祯不是修道人﹐可是如果他能如先祖一样﹐善听修道人的建议﹐垂拱而治﹐不教而化﹐明朝转危为安﹐有何难哉﹖
如同刘邦能忍﹐封韩信为王﹐以攻打项羽。如果崇祯皇帝能忍一忍﹐放心﹑放手交给袁崇焕﹐明朝的边防便不至溃决。如果他能舍得内库的私人钱财﹐甚至减少赋税﹐把财政搞到万历初年时的情境﹐大清必惧其声威﹐自来臣服。
天意难违
明朝之亡﹐或许是天意吧﹗想当年﹐朱元璋驱逐蒙古人﹐重振汉家光﹐他何尝有什么学识武功﹐竟能推翻蒙古的铁蹄军。他是皇觉寺的小和尚﹐竟能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心悦诚服﹐还有一班奇人异士辅助他。这难道不是天意﹖
朝政日衰﹐廷臣党争于内﹐大将失意于外﹐连袁崇焕这样的将领﹐尚且在对敌之刻﹐被皇帝召回﹐关入牢中﹐后遭千刀万剐﹐含冤而死。这难道不是天意亡明吗﹖历史的巨轮依着宇宙的律动而行﹐这就是天意啊﹗
朱元璋创建了君主的极权专制﹐视廷臣如仆役﹐要打便打﹐要杀便杀。有明一朝﹐几乎是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化的过程。太祖﹑成祖英明神武﹐故一世之英主也﹐随后君王江河日下﹐权臣﹑宦官把持权柄﹐为祸不小。神宗初﹐张居正以大学士掌大权﹐使明朝国力重振﹐不过权臣的政治﹐从此蔓延。
崇祯皇帝之妒忌权臣﹐其来有自也。太祖破坏了君相的权力均衡﹐末代的皇帝对权臣的依赖与妒忌﹐造成了明朝的衰亡。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换了50个宰相﹐14个国防部长。他眼见北京即将失守﹐还在案上写下﹕「文臣人人可杀」﹐他对臣子的恨﹐可见一斑。于是﹐皇帝的权力﹐就在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心驱使下﹐葬送整个朝代。
明朝亡于无道
国王的妒忌﹐袁督师的冤死﹐岂是偶然的吗﹖百年孤寂后﹐重看历史﹐我不禁掩卷思索。历史似乎重演一遍﹐然而大多数人只是眼睁睁地看着。
我知道了﹕明朝之亡﹐非亡于外族﹐非亡于昏君﹐非亡于权臣﹐乃亡于无道﹐国无道﹐于是上下交相亡﹐明朝谢幕而去矣。
于是﹐我只能叹息﹗
-----------可惜袁
将军
不是死在战场上啊!
-----------按:*朱熹生平*
作者:当代理学网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76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晚号晦翁,云谷
老人,沧洲病叟,遁翁,别称紫阳。祖籍微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宋建炎四年
(1130年)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南平)尤溪郑氏草堂。幼年从父朱松学,绍
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遗命,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
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建紫阳楼,以供朱熹母子居住,朱
熹遂定居武夷。
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朱熹年仅
十九即登进士。
绍兴二十一年(115年),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
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
读,卒缢太师,封信固公。
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
职16年。仕宦虽短,政绩却十分斐然。他在一生中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自14岁
定居武夷山市,至64岁迁居建阳考亭的五十年里,武夷山几为他的后花园。他不但
童年、少年时期常随其师刘子翬来武夷山讲读,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除去外地为
官七载和各地论道外,其余时间多在武夷山。
淳熙十年(1183年),他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
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四方前来就学的学子多达数百人,同时引来许多知名学
者,纷纷聚集武夷山创办书院、学堂,使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
理窟。
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相继撰写和编次了《程氏遗书》、《论语精义》、《资治
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
源录》、《程氏外书》、《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等二十余部
著述。
-----------袁崇焕生平
作者 : 王丰明
袁崇焕为官的十余年﹐就像一幕大剧﹐混合着各种各样的元素﹕监军﹑红夷大炮﹑孤城抗敌﹑尚方宝剑﹑擅杀﹑勤王﹑反间﹑见驾被擒﹑下狱﹑磔死(磔﹐zhé﹐指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奇冤。一个人完不成一幕大剧﹐在主角袁崇焕身边﹐崇祯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毛文龙﹑满桂﹑祖大寿﹑钱龙锡等人纷纷配合出场﹐而演出的背景则是后金与明廷之间的交战以及明末党争。
无疑﹐这是一幕大悲剧﹐以袁崇焕被磔死结尾﹐伴随着明廷东北防务的一蹶不振。然而﹐悲剧的主角在明朝末年一直没有得到过同情。据说﹐崇祯十四年(1641)时有一个叫梁非馨的人﹐上疏白袁崇焕之冤﹐朝廷有赐葬之举。但是﹐此事很少为人所知。据清代学者全祖望的考证﹐南明弘光帝﹑永历帝都曾有昭雪袁崇焕之意。永历帝还追谥袁崇焕为“襄愍”。不过﹐南明小朝廷僻居一地﹐影响不大。直到清朝编修《明史》﹐编修者检阅《清太宗实录》﹐才发现袁崇焕被冤杀的背后﹐竟有着清太宗皇太极的反间计。
干隆四十七年(1782)﹐干隆皇帝给军机大臣下谕旨说﹕“我昨天批阅《明史》﹐发现明朝袁崇焕督师蓟﹑辽﹐虽然是与我朝为敌﹐但却能忠于所事。那时明朝主暗政昏﹐不能让他尽其忠诚﹐以致身遭重刑﹐深可悯恻。”随后﹐干隆皇帝命广东巡抚查寻袁崇焕后裔﹐加以抚恤。至此﹐袁崇焕的冤屈才渐渐为人所知。民国初年﹐北京建袁督师庙﹐庙内正中塑袁崇焕石刻像﹐石刻像上悬袁崇焕手迹“听雨”一额。梁启超先生首开袁崇焕研究之学﹐称袁崇焕为“明季第一重要人物”﹑“千古军人模范”。此后﹐袁崇焕的形象渐趋伟大。今天﹐对袁崇焕的研究已经涉及其各个方面﹐包括袁崇焕的籍贯﹑后裔﹑军事业绩﹑议和﹑杀毛文龙﹑诗文﹑文物故迹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袁崇焕的认识。
历史总是有它的两面性。袁崇焕的丰功伟绩及旷世奇冤背后﹐也有其性格的因素。从一介书生﹐迅速崛起为边疆重臣﹐说明袁崇焕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敢做敢为的性格。在一个自命不凡而多疑的崇祯皇帝看来﹐袁崇焕的才能是值得重用的﹐也同样是需要防范的。所以﹐当明末政治盛行虚矫爱国之气﹐而又不敢相信袁崇焕不会通敌时﹐袁崇焕就必死无疑。
-----------望中祇树隔红尘──读《袁崇焕评传》(转贴)
网上很多关于袁崇焕的文字﹐大部分采用抒情笔法﹐而引用史实则基本出自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袁崇焕的一生纵横捭阖﹐惊涛骇浪﹐用他自己的话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与盛极一时的清军交战﹐三战三捷﹐最后却在北京西市受凌迟处死﹐北京市民对他恨之入骨﹐一口口咬碎了他──这样传奇的生平﹐落笔处很难不动情﹐金庸也不例外﹐读到书的末尾﹐实在是引人落泪。
《袁崇焕评传》脱胎于梁启超的《袁督师传》﹐而《袁督师传》则与《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中关于袁崇焕的部分相合。大致上可以说﹐干隆年间由大学士张廷玉等编撰完成的《明史》为所有关于袁崇焕的文字提供了基本史料。文中说明了皇太极用离间计令崇祯逮捕尚于阵前拒敌的袁崇焕的经过──“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由敌国史官为前朝上将翻案﹐一方面使拥戴者扼腕痛惜﹐悲叹“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康有为作袁督师庙门联)﹔另一方面又使反对者质疑这是满清政府为了丑化末代明帝崇祯﹐消除民间反清复明情绪的一种策略──是想要昭告天下﹐“灭明者﹐明也﹐非清也”。
关于政治和历史的问题﹐我从来不敢轻下断言﹐而永远抱着怀疑主义的态度。固然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写史的笔捏在史官手里﹐史官的脑袋又捏在皇帝的手里﹐梁启超自己都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既然是家谱﹐文过饰非的事情自然难免。好比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但若这铜镜凹凸不平﹐就成了哈哈镜﹐是断然正不了什么的。所以我写笔记绝不打算判定是非﹐一则正史野言大相径庭﹐难辩真伪﹔二则资料书籍浩若烟海﹐没有精力去一一论证。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里判了崇祯和牛金星的罪﹐那是因为他是大才子﹐孰是孰非的事情自有他们或者老雕虫去琢磨﹐而我不过是胡乱读书胡乱议论罢了。
金庸先生是位英雄主义者﹐如果不是﹐他绝对写不出那么汪洋恣肆的武侠小说。英雄是用来崇拜的﹐所以英雄身上必须具备常人所不能具备的种种人格。在中国文化中﹐这些理想人格最典型的概括之一应该是曾子曾经曰过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大概意思是说﹐自己反复想想﹐如果确实没错﹐那么哪怕天下人都反对﹐我也要去做。在金庸小说里﹐最具这种气概的大英雄是萧峰﹐他在聚贤庄的一战绝对是惊天地泣鬼神﹐且不论对错﹐单单这睥睨天下的气势就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而袁崇焕是拥有这种理想人格的另一位盖世英雄﹐比起萧峰﹐他是真实而非虚构的人物﹐更加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于是金庸在书中写道﹕“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有了这样的景仰﹐就很难避免小说家的写法。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神﹐只有人﹐如果把人描述成了神﹐那么就有自欺欺人之嫌﹔而既然是人﹐就多少会有缺陷和弱点﹐也必然会做错事情。我对照《明史》读《袁崇焕评传》和《袁督师传》﹐至少能读到袁崇焕两处错误﹐却都被着书者一笔带过﹕
其一﹐崇祯皇帝召见袁崇焕﹐询问平定辽地也就是清军的策略。袁崇焕立即奏对﹕五年就够了。事后经给事许誉卿反问﹐袁崇焕才意识到过于夸口了﹐这纵然不算欺君罔上﹐至少也算敷衍了。事实上﹐袁崇焕那时固然已经两战两胜清军﹐但两战都是防守战役﹐而野战明军则是屡战屡败﹐袁崇焕的策略也是高筑城墙﹐坚守城池。防守的成功距离反攻收复实在太远了﹐袁崇焕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明史》中写道﹐事后“崇焕怃然自失”﹐而在梁启超的《袁督师传》中则完全回避了这一段﹐仿fo五年之诺必然成功一般。到了金庸的《袁崇焕评传》﹐将其处理为“袁崇焕和崇祯第一次见面﹐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大概他见这位十七岁半的少年皇帝很着急﹐就随口安慰……这基本战略持久的推行下去﹐就可逐步扭转形势﹐转守为攻。”持久推行﹑逐步扭转和五年成功是矛盾的﹐而所谓“随口安慰”就更是小说家言了。
其二﹐袁崇焕诛杀毛文龙。毛文龙究竟是良将还是匪首并无定论﹐该不该杀更无定论﹐有定论的是袁崇焕无权杀他。金庸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袁崇焕这件事做得不对﹐过分的横蛮”﹐另一方面又将其归结于袁崇焕“刚强果决﹐熟读兵法”﹐如果当真是妄杀﹐何来“刚强”之说﹐而应是“刚愎”﹐若真是熟知兵法杀的对﹐又何来“过分的横蛮”﹐而应是“有勇有谋”﹐此处金庸也多少难以自圆其说﹔而梁启超评论此事时则干脆将其上升到了“夫以举国不能杀﹐不敢杀之人﹐而督师毅然去之﹐若缚一鸡而探一彀也。指挥若定﹐声色不惊。呜呼﹗非天下之大勇﹐其孰能与于斯﹖”的层面﹐俨然成了替天行道。然而说“举国皆曰可杀”的却是袁崇焕的布衣之交﹐最后追随他死去的程本直﹐除此之外再未引用其他史实佐证。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叹书生意气﹐虽然是字字珠矶﹐但未必就真的毫无偏颇之情。
文人的春秋笔法并不尽于此﹐方舟子在《袁崇焕之墓与民族之气》中写道“袁督师《入狱》诗云﹕‘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又云﹕‘心苦后人知。’表达的就是这种信念。”前一联确实是袁崇焕狱中望月所作﹐而后半句却是《南还别陈翼所总戎》中的句子﹐时间上早于前者﹐却被“又云”二字巧妙的连接在一起﹐让不知情者误以为同为狱中感叹之作。这便是文字的玄机。
大部分人在引用《明季北略》中关于北京市民残杀袁崇焕的文字──“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时﹐都绝口不提该书把袁崇焕杀毛文龙比作秦桧杀岳飞的暴行。金庸在说明该事件时也仅仅引用了赞赏袁崇焕的《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记》﹐而认为同为小说体﹑赞赏毛文龙的《辽海丹忠录》和《铁冠图》只是村夫野语﹐不值一提。只信其欲信之辞﹐而把其余部分作为妄语和诋毁﹐这也是文字的玄机。
我在感情上是崇敬袁崇焕的﹐这一点和金庸﹑梁启超﹑方舟子以及其他很多人并没有分别。我只是无法完全相信﹐或者说无法分辨那些在政治﹑在利益﹑在感情驱使下撰写的历史文字。我以为﹐与袁崇焕一生的忠勇智慧相比﹐他的错误毕竟暇不掩瑜﹐相反﹐却是那些过分的赞誉混淆了历史的真实﹐令人心怀疑虑。我心目中的历史说明应
当更
冷峻﹑更简练﹑更坦然﹑更朴实﹐这样也许能有望真的做到“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这终究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往事早已尘封﹐其中是非曲直也早已被埋葬在故国明月下的土冢之中。心苦后人未必能知﹐成败利钝恐怕只有自己才能明了吧。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中进士。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领十三万大军攻打宁远﹐袁崇焕率部一万人拒敌。清军败﹐努尔哈赤为袁军大炮所伤﹐不久后卒。
天启七年﹐皇太极领军攻打宁远﹐袁崇焕再次率部拒敌。皇太极败﹐史称明“宁锦(州)大捷”。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领十万清军突袭北京﹐袁崇焕率九千人星夜急驰﹐赶到广渠门外﹐激战一日﹐击退清军十余里。
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三﹐袁崇焕被崇祯下令捕于殿上。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杀于北京西市﹐终年四十七岁。
在距离袁崇焕激战皇太极的战场广渠门外一步之遥﹐有后来的袁崇焕墓﹐传说那块“有明袁大将军墓”的碑下安葬着袁崇焕的头颅。这位写过“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书生﹐感叹过“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的将军在秋虫低鸣﹑月光如水的子夜﹐是否还能清楚的追忆从前那些山河呼啸的岁月﹐是否还能记得放言一兵一马可镇守山海关的豪情﹐是否还能想起面对疯狂的北京市民生啖其肉时的心情……
这一切﹐除了他自己﹐还有谁知道﹖
2006/8/24
-----------我们现今的明史观,主要来源来一部清撰伪史《明史》,这是康熙、雍政年间,由张廷玉主编的一部经过刻意歪曲、修整过的伪史。试想在当时,文字狱疯狂肆虐的时候,一大帮被文字狱弄寒了胆的御用文人,他们能秉笔直书么?不敢!他们笔下除了歌功颂德、无限赞美大清王朝英明神武外,剩下的就是极力贬低明帝国腐败、无能、君昏臣朽了。
真实的明代是这样吗?不是的,完全不是的。
明代是一个开明的时代,特别是中后期,君权受到来至于儒家学派以及制度的大力遏制,以至于从嘉靖到万历都对此无能为力。
明代对外开放,西洋思想和文化前所未有地被大力引进,当时的儒家仕子们主动虚心向传教士们学习请教,以至于当时翻译的外国数、理、化、天文、历法等等著作多达数千部之多。明代洪武初年,中国就绘制了当时最精准最全面的世界地图,这幅图的原件现存南非的博物馆内。
反过来,我们来看看满清时代又有什么?他们连洋人的腿能不能弯都不知道。甚至于连当时的精英人物林则徐也以为英国是一个葺尔小国,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不守妇道,还写去一封信对人家进行训导和污辱。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主要是两大原因:天灾、财政双重危机,导致内外同时进行两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以至于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兼之明人过于刚强,不知一时退让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出击。所以两场同时开战的内外战争差不多都是在同一时间开战,从未消亭过。
我读有关明史的书藉时,感慨良多:原来历史是可以造假的,可以有选择的通过一些事件、人物丑化或颂扬同一段历史,目的是看你的需要而定。
明代的开明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制度设计或许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它灭亡的主要的原因却不是于此,而是它的许许多多社会精英们过于纠结于一种理想、道德的高度,而放弃了现实的原因。
对于历年来的贬明颂清,这是现今政治的需要,而非历史的本来面目。
-----------崖山之后无中国。
宋代末年,蒙古人将当时大宋不愿归降的二十多万军民逼到崖山绝境。为了捍卫华夏文明和民族尊严,二十多万军民随着陆文夫和他们的皇帝一道蹈海自尽,宁死不屈。
日本人闻之大为动容,全国举哀,素服三日,并誓不向蒙古人称臣。
至明代建立,日本德川幕府率先向明帝国称臣纳供。至明亡之后,日本人誓不朝清,禁海锁国,不与满清往来。
历史啊!我们何时才能看到真实的历史?
...
上一篇文章:
艾灸治验坐骨神经痛
下一篇文章:
女性穿的过少危害男性健康(转帖)
中医理论最新热点
紫菀汤(《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济生》。)
双解散(《种痘新书》卷十二)
丹毒
参香枳术丸(《奇效良方》卷十九。)
一名西医应用中医药的经历
白龙丹(《本草纲目》卷十一引《经验方》)
请哪位大师帮忙看看这个方子主要治什么?
甘草饮(《圣济总录》卷一四六)
紫花杜鹃
关于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研究
民间中医最新推荐
昨天无意间发现蚕豆的作用
脾虚湿瘀
请问河北邯郸有好的中医吗
胸闷主要是心的问题还是肺的问题呢?
神经衰弱10年未服用任何药物
河北:1人打完狂犬疫苗发病
关于酒与肝的问题?
漫话发烧
中药炼蜜为丸和粉末,药效有分别吗
浅析相火
相关资料
萧京生平考略
天下地黄数怀庆--怀地黄趣谈 (zt)
名字的问题。
崇祯皇帝艾灸的故事
话说化橘红
《不生病的智慧》入选“最烂书榜”
《四圣心源》在淘宝中医类图书销量排第一,先
明朝一两是几克?
名字的问题。
关元中脘直接灸,两人之图你我看。
话说化橘红
关元中脘直接灸,两人之图你我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