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转贴专栏: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据经济之声报道,日前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则认为,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业内资深专家建议,中国应该大力提倡巴氏奶,消除现有常温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在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百分之九十五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他认为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王丁棉:“提了20条意见,只接收1条。伊利、蒙牛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是他们起草的,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细菌总数调到2百万,甚至蛋白质调到2.80。”

  王丁棉介绍,过去中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就不算高,如今中国牛奶质量标准,其中的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每百克降低了0.15克。在他看来,这样的标准是全球最差标准:

  王丁棉:“这个标准是世界上最差、最低的标准,像蒙牛出口都退回来啦,出口转内销,牛根生走后门,把牛奶推到广东,在广州消费啦,2500吨呐。”

  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

  对于王丁棉的这些说法,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并不认可。作为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那达木德认为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

  那达木德:“我们国家72%牛奶和72%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产奶旺季,春季和夏季这两个阶段,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2.95.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乳品企业按照2.95国标来执行的话,这样的牛奶都要到倒掉。农业部做了大量的调研,主要从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这样把标准降低了一下。”

  同样,牛奶中的细菌总数上调,也是考虑到农民散养奶牛的环境现状:

  那达木德:“养殖环境比较差,这就包括乳房炎的发病率,这样细菌数真正按50万来规定,也是绝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在这样情况下,定格2百万,就能保证奶农生产合格的奶。”

  现有标准下生产的常温奶 显然不安全

  为了奶农的利益,降低牛奶标准,会不会以牺牲众多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代价?面对记者的疑问,那达木德这样回答:

  那达木德:“我国70%牛奶全是液态奶,喝牛奶的目的就是让国民获得优质蛋白和补偿钙,这两个目的通过常温奶完全可以达到。”

  我国把在牛奶加工过程中,137度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这样的牛奶与国际上普遍实行的,60度到85度缓慢加热杀菌的巴氏奶形成了两大阵营。那达木德承认巴氏奶是中国奶业发展的方向,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物流条件、冷链条件和储存条件在现有的情况下,只能发展常温奶。

  曾4次参与国家乳业标准制订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明确告诉记者,在现有标准下生产的常温奶,由于存在有害菌,显然不安全。

  魏荣禄:“如果有害菌的话,200万里边,它的代谢产物是有害的。那么有害菌代谢产物,杀菌是消除不了的。所以这对人体的安全是有害的。所以细菌数越高,安全系数越低。”

  魏荣禄提出,未来我国需要大力提倡发展巴氏奶,而牛奶的质量标准不能只限于产品标准,更关键要规范生产工艺标准。

  魏荣禄:“控制就要控制在前端——生产工艺标准。在国外有些国家都有一百多年的法定标准嘛。”


记者:王凯山

来源:中国广播网


-----------奶农的利益重要,喝奶的人利益同样重要。
-----------婴幻儿吃的食物都没有保障了,悲哀啊!
孩子是国家的花朵,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啊!
再这样下去,人们就会失去强健的体魄,全都身体虚弱,智障,脑残,中国将没有未来了。
难怪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话:毁灭人类的将是人类自己。
-----------取决于国情?这样的话也说的出口?找这个逻辑,卖毒奶粉也是情有可原了?当官的有特供,可以不用担心食物是不是有毒,但百姓呢?有何可选择?特供不除,百姓的食品不可能解决。
-----------取决于国情?这样的话也说的出口?找这个逻辑,卖毒奶粉也是情有可原了?当官的有特供,可以不用担心食物是不是有毒,但百姓呢?有何可选择?特供不除,百姓的食品安全不可能解决。
-----------这帮家伙都不是好人
-----------专家批乳业标准“国情说”


昨天,素以敢讲真话而闻名并有“中国奶业第一大炮”之称的王丁棉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再次反击并直接点名: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的中国乳业标准“国情说”是完全站不住脚;同时,新国标的制定甚至会导致多年前备受争议的“禁鲜令”死灰复燃。

  >>反击

  降国标“国情说”站不住脚

  “这是完全没有理由的”,王丁棉称,奶农主要给牛吃饲料,只要是饲料和优质牧草蛋白物质充分的话,牛吃了这种优质饲料,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量含量就会得到提高。也就是说,蛋白质标准调低只会对企业有利,一方面企业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另一方面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收到质量低的奶源,更容易抢占市场。

  “至于新奶业标准将细菌标准调低的理由,那达木德的观点也太过牵强,降低标准实际上根本照顾不了奶农的利益”,王丁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细菌群落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根本没有关系,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因为牛奶在刚离开乳房的一瞬间,其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不过3000-5000个,最多也不过1万-2万个,而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在牛奶离开乳房进入加工环节这一时间段造成的;同时牛奶刚挤出来后一个小时内也没有迅速将其从30多度降到4度,也就是说,造成细菌超标完全是收奶站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提升到200万个,这样收购来的牛奶是没办法加工成质量好的低温巴氏鲜奶的”,王丁棉说,不过用来加工超高温杀菌的常温奶比较适合。据了解,中国常温奶阵营以伊利、蒙牛为代表;而与常温奶相对应的是低温巴氏奶,则以三元、光明为代表企业。

  >>现状

  行业恶性竞争依然存在

  “中国奶业现状其实十分混乱”,王丁棉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个行业并未达到整顿的效果,一些大企业还没有从中吸取教训,问题奶粉事件仍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竞争也是非常恶性的。

  “制定乳业标准,行业内引发争议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就不正常了”,王丁棉表示,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奶业标准被伊利、蒙牛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所左右。

  “今年以来,中国又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被称之为史上最严厉的‘清理门户’乳业大整顿”,王丁棉昨天说,按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三聚氰胺事件前的统计口径,全国的乳制品生产企业拥有1800~2000家。而至今年3月底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重新认证审核的才有1176家,获得审核通过的有646家(当中包括前三家大企业的子公司196家,实际上保留下来的为450家)。

  >>观点

  呼吁政府尽快重新制定国标

  “当年‘禁鲜令’未禁掉的结果和目的,在这一次的大清剿行动中都实现了”,王丁棉说,当年“禁鲜令”的要害,就是将新鲜有生命的“牛奶”,贬值为或视为无生命的“水”和奶粉、乳清粉、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添加剂相混在一起的一堆化学混合物。如果当时“禁鲜令”执行下去,乳品加工企业将不会去收购高价的生奶,也不会去做巴氏消毒奶了,并且有可能采用奶粉加工还原奶。“禁鲜令”最终被宣告流产

  “但是现在看来,新的乳业质量标准的出台和清理门户实际上是‘禁鲜令’的继续”,包括王丁棉在内多个中国乳业专家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显然,原本想通过“禁鲜令”达到的目的现在都以这种方式和渠道达到了,这完全是不正当市场竞争。

  “我们现在也正在积极呼吁,希望政府能尽快重新制定相关国标,从而与国际标准接轨”,王丁棉昨天这样表示。


来源:京华时报
-----------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国内奶业标准“世界最低”争议追踪



细菌总数放宽了4倍,蛋白质含量标准降低——近期,中国奶业标准“世界最低”引发公众质疑。据悉,这一生乳“新国标”是有关部门2010年出台的。

  为何在食品安全之弦越绷越紧的今天,乳品质量标准却不升反降?这样的标准究竟维护了谁的利益?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围绕一系列热点问题,“新华视点”记者作了追踪调查。

  “最低”奶业标准会威胁消费者健康吗?

  围绕有关部门新修订的生乳“新国标”,部分公众质疑“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2.95克。新修订的标准变为: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

  对此,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新国标”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则比美国、欧盟10万个的标准高出20倍。这一标准堪称“世界最低”。

  作为主要消费地区的奶业协会负责人,王丁棉的质疑很有代表性,引起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一些消费者担心,这一“世界最低”的奶业标准,是否会对人身健康有影响?

  四次参与乳品“国标”制定的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禄,研究乳品加工学已长达50年。他说,从25年前的每毫升50万个的菌落总数标准,到现在定为200万个,确实令人匪夷所思。“200万个是什么概念?形象地说,就是在牛场挤奶的牛舍里,苍蝇乱飞”。魏荣禄说,原奶细菌包括乳酸菌、酵母菌、霉菌以及致病菌,如此低的标准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安徽益益乳业公司董事长吴明楼坦言,从消费者角度看,菌落总数控制在50万个以内是比较合适的。“新国标”主要针对以137℃高温瞬间杀菌制作的常温奶,如果细菌过多,有些菌很难杀死。菌落过多不会致命,但“好比原来喝纯净水,现在喝自来水,对健康肯定是不利的”。

  吴明楼表示,为了安全起见,“包括我们在内,有些企业在收购原奶时,仍规定菌落数不超过50万个”。

  作为国内存栏量最大的奶牛养殖公司,现代牧业董事长邓九强表示,目前公司没按国内的低标准,而是盯着国际标准生产原奶。“牛奶运到加工企业检测微生物都在2万以下,体细胞平均在25万以下,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这些只是部分企业的自律,并非食品安全的制度性约束。过宽的奶业标准必然给部分加工企业留下“问题”空间。

  一些养殖户透露,“新国标”过低的蛋白质标准,给“注水奶”提供了空间。一些乳品企业收购原奶时,要求蛋白质含量标准达到3以上,但加工时却加水稀释奶源,按2.8的“新国标”执行,从中谋取暴利。

  “降标准”是保护奶农还是保护企业?

  对于降低乳业标准,一种理直气壮的解释是“国情决定论”。

  有关部门曾在去年7月称,“新国标”设置主要考虑我国奶牛养殖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中,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这一标准也符合我国奶牛泌乳规律及国内的养殖现实。

  近期,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更明确表示,如果中国现在按乳业发达国家标准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殖户中,绝大部分要倒奶、卖牛或杀牛。

  但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不少养殖户、奶业专家,甚至包括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合肥市一家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坦言,宣称降低质量标准是为保护小型奶农利益,这是一个借口,实质问题是“对奶源的管理问题”。

  这位负责人说,牛奶挤下时微生物含量很少,只是后面收集、保管、运输中才呈几何数增长。如果采取分散养殖、集中挤奶等方法,加上后续的冷链运输,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关部门和一些大型加工企业不想解决问题,而是以此为借口,迁就降低奶业质量标准。这是不负责任的。”

  一些养殖户表示,他们曾向加工企业提出建集中挤奶站,但企业不愿意干,一是不愿增加奶站投资成本,二是怕管理出了问题承担责任。

  “企业不愿做、养殖户做不了、政府推动又不够,这是一个尴尬局面。”魏荣禄说,最终只能迁就降低质量标准。

  实事求是地说,降低标准成为“最省事”的做法。既可以名正言顺说保护奶农利益,又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有关部门也容易管理。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最低标准”对国产奶业伤害有多大?

  记者调查发现,牛奶质量“低标准”,不仅涉嫌侵害消费者利益,也让饱受诟病的国产奶业“伤不起”。

  邓九强分析认为,“低标准”会导致养殖户和企业不愿投入成本控制奶源质量。

  现代牧业集团原奶体细胞平均25万以下,目的是控制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乳汁、或者初产牛的奶汁被作为商品奶出售。质量标准控制得比“新国标”高,企业利润就会下降,又没有政府奖励政策,消费者也不知情,企业就缺乏坚持的动力,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格局。邓九强坦言:“虽然我们一直在坚守着高标准,但做得很辛苦。”

  业内人士担心,“低标准”会助长奶源争夺战,带来行业竞争混乱局面。据介绍,奶源收购半径正常应是250公里范围内,但现在很多企业为抢奶源,收购半径达到四五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这导致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要翻好几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低标准”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国产奶品质的信心下降,转而青睐洋奶粉,从而导致国产奶市场萎缩。

  另据记者调查,除了牛奶质量标准低,我国奶业标准还存在其他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奶业产品定名不科学也是突出问题。“现在有些企业把奶粉还原为液态奶,还称为纯牛奶,这是糊弄消费者。”魏荣禄说,无论是还原奶,还是高温杀菌液态奶,都必须加香精、稳定剂,否则牛奶口味会大大改变,这怎么能称为纯牛奶呢?

  据悉,我国奶业中的不规范问题正引起国家相关方面的重视,中国奶业协会会长、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表示,目前我国乳品加工方面,部分企业重市场开拓轻奶源基地建设,争抢奶源、压级压价现象交替发生,影响了生鲜乳正常收购秩序。在监管方面,奶业生产环节多、链条长,基层监管单位人员不足、经费短缺、手段缺乏,与监管任务的要求不适应。解决乳品质量安全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

  相关人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提高奶业标准的同时,应建立牛奶分级制度。不同标准实行不同价格,强制牛奶产品标识达到几级标准。这样不仅对消费者有利,对奶农有利,也有利于加工企业不断追求产品质量。


记者:杨玉华 张辛欣 刘大江 周相吉

来源:新华网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