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广东清远脑瘫儿生存调查:近千人患病仅救助42人
    

转贴专栏:广东清远脑瘫儿生存调查:近千人患病仅救助42人

含辛茹苦照顾双胞胎脑瘫儿13年,只求孩子能生活自理,但在经历无数次希望破灭的打击后,不堪重负的母亲选择了放弃,在溺死两个双胞胎儿子后,自己也服药自杀。今年5月,韩群凤杀子消息披露后,引发了一场关于情与法的大讨论。在人们探讨是否要对韩群凤定罪时,更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脑瘫儿童和他们的家庭。

  那么在清远,究竟有多少脑瘫儿?这些脑瘫儿有多少得到了救助?脑瘫儿们及其背后的家庭,会有着怎样不为人所知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清远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脑瘫儿童康复指导中心,与这里的42个脑瘫孩子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灰色现状

  生活变好

  脑瘫儿童却越来越多

  在清远市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像俊仔这样的孩子还有41个。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这样的孩子正越来越多。

  据了解,目前清远市有残疾人约2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6%。在这些残疾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听力残疾,约25.21%。随后是肢体残疾,约22.52%。

  肢体残疾人士的增多,与脑瘫孩子的增多不无关系。专业人士指出,肢体残疾不全是脑瘫,但是脑瘫儿童几乎都有肢体残疾的表现。部分症状严重的脑瘫儿童,还伴有听力和智力方面的残疾。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姚兴军还告诉记者,脑瘫孩子多是由于中枢神经发育不全,失去了肢体活动机能,从而导致残疾。部分脑瘫孩子的症状甚至比肢体残疾更为严重。

  今年49岁的李碧霞是清远市残脑瘫儿童康复指导中心的主任,在清远市残联已经工作了20个年头。她在脑瘫儿童康复方面有绝对的发言权。她和同行认为,现在社会生活越来越好,孩子应该越来越健康。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她说,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多,人们生活、生育观念的改变,医疗技术的发展,孩子患上脑瘫的风险和几率也越来越大。她指出,2002年,清远市成立了专门的脑瘫儿童康复指导中心。时至今日,已经接受了324人、2000人/次进行康复。“最初来康复的只有六七个人,现在已经有42个人了。”李碧霞说,目前在中心康复的42个人都属于国家和省重点救助对象,但是实际上清远市有康复需求的并不止这42个孩子。“没办法,国家和省分给我们的只有42个指标。而且,我们人员和场地也有限,只能优先照顾指标内的孩子。”

  记者了解到,目前清远市已有24000多名肢体残疾人士办理了二代残疾人证。其中,0-10岁肢体残疾的孩子约有915人。按照专业人士意见,这些已经办证的915名孩子基本都属于脑瘫。然而,清远市脑瘫儿童的数量远不止这些。“现在清远市残疾人办证的意识并不强,很多人不愿意给孩子办证。”相关人士透露,清远市目前只有约4万残疾人办理了二代证。

  干预越早

  恢复的可能就会越大

  以前,由于社会对脑瘫的认识不足,很多家长误以为脑瘫就是智残。认为这样的孩子无药可救、无医可治,只能放弃。这一错误的观念,耽误了不少脑瘫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家长在发现孩子患有脑瘫后,不再目等待或者放弃,而是在第一时间为孩子进行各种干预治疗。很多脑瘫孩子的命运因此得到改变。

  3岁的小昊便是这群不幸孩子中幸运的一个。他在出生后不久,便被诊为脑瘫。确认信息后,父母便带着他四处求医。他们先后到过广东省广州市儿童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番禺区中医院、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清远市妇幼保健院等地方。在他20天大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各种干预治疗,打补脑针、肉毒素。

  54岁的陈扬土(音)告诉记者,为了给小昊治病,儿子媳妇在外拼命赚钱,他和老伴也拿出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到现在我们已经花了18万。”

  3年18万。这笔账,让不少清远人为之一惊。陈扬土却对这笔钱表现得十分平静。他说,虽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从孩子的现状来看,花得值得。

  “他现在已经学会走路。医生说只要继续治疗,可以恢复得更好。”据陈扬土介绍,前段时间带孩子去省儿童医院做检查,医生对孩子的现状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说,他10多年来就只看到2个孩子康复得这么好。

  医生的肯定让陈家人对孩子的康复更有信心。现在除了每周带孩子到残联做“运动”,还会每天花钱到清远市妇幼保健院,给孩子做电疗、体疗和口语康复训练。其中,仅口语训练半个小时的收费就要40元。

  由于长期带孙子做康复,陈扬土现在也成了半个“专家”。他告诉记者,孩子干预做得越早,会恢复得越好。“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花钱就有收效。但是不花钱和心思,孩子肯定是好不了。所以,只要有希望,我们就要去试试。”

  没钱看病 无法上学

  脑瘫家庭艰难维系

  近年来,国家对脑瘫儿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出台了不少政策进行救助。清远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相应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对于广东省其他发达地区而言,清远市残疾人保障工作仍相对落后,脑瘫儿童救助工作任重道远。

  作为清远市脑瘫儿童康复中心主任,李碧霞和其他残联工作者一起,尽着最大努力帮着脑瘫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但是,由于人员、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他们只能优先接收0-6岁的脑瘫孩子,且这些孩子多住在市区或者离市区较近的县市。“我们也没办法,下面县(市、区)的孩子前来康复一般都要寄宿,而我们只有10个这样的床位。”李碧霞表示,目前中心内一个老师要负责六个孩子的康复,这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一对一的情况悬殊太大。

  而为了让7岁以上的孩子继续康复,残联工作人员只能建议家长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然而,直到现在,清远市特殊儿童学校还没有开始上课。

  “听说现在已经在招生,今年9月上课。但是,学位十分紧张。”一位家长透露说,为了让孩子进特殊学校,曾四处奔走,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不得已就将孩子送到了普通学校。她指出,几乎所有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继续康复并接受教育,但却担心找不到学位或者承担不起学费。

  “清远脑瘫孩子的家庭几乎都一贫如洗,一些基本的费用可能都无法承担。”李碧霞指出,脑瘫儿童与聋哑、智障儿童不同。即使成年,生活自理也成问题,仍需要家人的照顾。这样一来,一个家庭就会损失一个正常劳动力,原本拮据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她的话道出了不少脑瘫儿童家长的心声。

  据了解,为了给脑瘫孩子看病,很多家庭陷入了赤贫状态,不得已部分家庭曾去申请低保,但是多因申请人有劳动能力,不符合条件而被拒绝。“即使一个月只补几十块,对大家也是一种鼓励。”脑瘫儿童家长陈扬土指出,为了照顾孙子,老两口辞去了工作,一家五口全靠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养活。每个月三四千块收入基本只能用来维持生活和孙子看病。“我们家两个年轻人工作都这样,那些一个人工作养家的就更难了。”他认为,如果穷苦至此,还得不到政府的帮助,那么发生“韩群凤事件”就不足为怪了。

-他的心声6岁的俊仔(脑瘫患儿)

  “我不认输,我也想学会走路”

  6岁的俊仔,家住阳山县。因为脑瘫,一年前,由妈妈带着来到清远市残联康复中心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他总是哼着一句“我不认输!”

  俊仔的妈妈告诉记者,这是《感恩的心》里的一句歌词。老师以前教的,不知他怎么就记下了这么一句,并时不时哼上一会。“有时,边做‘运动’边哼;有时,觉得开心或者见到生人也哼。”

  在康复中心,“运动”是老师和家长对“康复治疗”的另一种说法。只要听到说要做运动,孩子们就会十分高兴。在他们不听话时,老师们会使出“杀手锏”。只要一听到“再不乖就不帮你做运动了”,孩子们就会乖巧起来。

  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曾丽云告诉记者,学会走路是这里所有孩子的愿望。为了早日实现愿望,他们都很努力。蹲下起身、抬腿落地、坐下起立……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这里的孩子要做好十分不易。

  记者看到,一个蹲下起身的动作,俊仔都做得很是吃力,常常要靠手撑住膝盖才能起身。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但是,更多的时候,老师还是在鼓励他,“俊仔真棒!继续加油!”对此,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的需要严厉教育,有的喜欢老师宠和哄,有的喜欢老师表扬和鼓励。俊仔是需要表扬的孩子之一。老师鼓励的话语,让他十分受用。受到表扬后,会做得更卖力。多次受到表扬时,还会自我鼓励一下,说声“我不认输”或者“我好叻”。

  -那些母亲

  年轻患儿妈妈汤哲

  没帮助不要紧 最重要是包容

  “常人不会明白我们这样家庭的压力和痛苦。我们不奢望社会或者他人能帮我们多少。只是希望,大家能包容我的孩子,不歧视我们和排斥我们。”和记者聊到儿子时,年轻的妈妈汤哲几次落泪。

  一旁正在做康复训练的阿聪看到妈妈流泪,原本开心的脸上也多了一丝黯淡。康复老师说,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能理解母亲的一喜一怒,一颦一笑。平时,为了能让母亲高兴,无论多么难做的动作,他都尽心尽力去做到最好。

  记者第一次见到阿聪的时候,他正在老师的帮助下,做着平衡训练。当问及年龄时,他害羞地将脸扭到了一边,伸出了右手的5个手指。老师说,这是他在回答问题。

  “他怕说错话别人笑话。”老师说,阿聪是她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聪明孩子之一。虽然年纪不大,却会用脑子想问题。除了坚持做“运动”,时常央求妈妈带他去图书室,给他讲故事,教他学知识。与别的孩子不一样,阿聪还很关心自己的康复情况。“他经常会问我,‘曾老师,我什么时候能学会走路啊?’”老师说,为了能早点学会走路,阿聪每次的训练都很认真。

  “这孩子和他妈妈都很努力。他妈妈早上8点背他来,中午11点就出去上班。下午2点再过来,晚上5点又去上班。”一位知情家长告诉记者,相比于其他母亲,阿聪的妈妈对孩子的康复更悉心,虽然每天要工作,但仍一直坚持亲自陪着孩子康复。

  作为妈妈的汤哲虽然不愿过多提起照顾孩子的难处,但还是坦言,社会让她感到了压力。旁人的不理解和异样的眼光,曾伤害过她和孩子。在和记者聊天中,坚强的她几次落泪,说到痛处时,还背过身不让儿子看见。“我们可以靠自己,也能自食其力。因此,有没有物质帮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对我们的理解和包容。”

  坚忍患儿母亲李女士

  为了孩子 再辛苦也值得

  每天清早,清远市清新县太和镇的李女士都会背着儿子,准时来到清远市残联康复中心做“运动”。除了节假日,3年来几乎风雨无阻。在她的坚持不懈下,儿子阿震现在基本学会了走路和表达。

  在跟着老师做“运动”时,阿震还当起了老师的“传声筒”,提醒妈妈换器械。虽然发音并不标准,但是李妈妈却听得很清楚,并准确回应孩子的要求。

  “别人可能不懂,但是我听习惯了。”她告诉记者,未做康复前,阿震连最坐和爬都不会。现在不仅都学会了,还开始尝试走路了。

  说到儿子的康复,李女士显得有些激动。2年前儿子第一次开口说话的情景她仍记忆犹新。那时,她在一家制衣厂做临工。有一天,10岁的女儿急匆匆跑到找她。她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没等她开口问,女儿就激动地告诉她:“妈妈,弟弟会说话了。他说,‘你去哪?’”

  等了、盼了4年多,儿子终于开口了。这一消息差点让李女士落泪。此后,为了照顾儿子,她当上了全职妈妈。养家的重任落在了老公一人肩上。然而,一个月1000元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交完房租,每个月什么都不买,每天饭菜钱也控制在5元以内。

  让她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很懂事。“我每次让女儿去买菜,她都买最便宜的或者人家卖剩的。有好吃的也尽量让着弟弟。她说,弟弟要长身体,需要营养。”

  女儿的乖巧和懂事让她觉得内疚,也让她对儿子的康复更加上心。每天早上7点左右背着儿子出门,8点左右准时到康复中心。做完“运动”后,又背着儿子回家。虽然儿子越来越重,但她一点也不觉得苦。因为懂事的女儿跟她说,要勤快一点帮弟弟做“运动”,争取让他早一点学会走路。说到这里,李女士有点哽咽。她表示,为了两个孩子,再辛苦也值得。

  时尚患儿妈妈向女士

  跨过那个坎 生活一样能精彩

  脑瘫孩子从出生开始,便注定了要经历一段坎坷的人生。生养他们的父母,也注定了要承受一些不为人知的苦与痛。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心理和生理上,他们所面对的都不是一般家长能想象的。但是,在茫然、徘徊之后,有些家长依然能将不一样的人生过得一样精彩。

  家住清城区北门街的向女士今年30多岁。她时尚、漂亮。像其他年轻女士一样,曾经很喜欢逛街、看电视、上网。11年前,这样悠闲的生活因为儿子小健的出生而改变。由于早产,小健成了脑瘫。为了照顾这个特殊的儿子,她辞去了工作,放弃了所有的兴趣爱好,几乎一天24小时陪伴伺候。

  让她无奈的是,虽然四处求医,悉心治疗,儿子却始终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6岁时不会走路,站都站不稳。更让她郁闷的是,年幼的儿子还时常对她发脾气。丈夫又忙于工作和应酬,经常很晚回家,也很少过问儿子的事情。公婆更是不愿意和儿子沟通。

  这种生活状态让她觉得身心疲惫。在尽了力又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她准备放弃,将儿子交给了母亲带,自己去上班。但是,让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6岁多的儿子居然站起来走路了。“在广州做完手术后,我母亲就带他去清远市残联康复。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开始学走路了。”向女士说,在老师的照顾和小朋友的陪伴下,儿子不仅学会了走路,性格也变得开朗。

  6月14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康复后的小健。他正在一台电脑前,开心地玩着游戏。在妈妈的介绍下,很有礼貌地跟我们问好。向女士告诉我们,现在小健除了不会自己冲凉,其他的都能自理。

  为了让小健尝试过群体生活,他们还将小健送到了学校。“现在他每天上午去上学,下午去做‘运动’。晚上就在家看电视,玩游戏。”向女士说,虽然小健读书不大好,但对电脑游戏却能做到无师自通。”

  说到这些,向女士满脸轻松。她说,随着小健的好转,她的心态也越来越好。开始尝试让小健一个人在家,自己出去走走、散散心。“这样我们都有彼此的空间,不会再像从前那样难过了。”她认为,只要能够迈过4-6岁这个坎,脑瘫孩子的家长一样可以过得好。


记者:高薇

来源:南方日报



-----------脑瘫的原因真的只是这些原因吗?
-----------生活环境污染,人为制造的有毒食品。归根到底还是这个政府无能。
-----------回复 yangyangboo 的帖子

放在中美精英在共济会的领导之下 中华区未来百年内要消减六到十亿人口这个长远目标规划里面 就再自然不过了
-----------现在是精英强势强权 肆意强取豪夺 从不回馈的年代 【要回馈 也只向它们的第二祖国--子孙们的移居地回馈】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