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国饮食调查
    

转贴专栏:中国饮食调查

2012~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78.9

  国人最重视的“吃的问题”是口味、安全与营养。在口味方面,国人最爱“辣”的味道,最喜欢的中外菜系分别是川菜和韩国料理。对于饮食安全与营养的重视超过了食品价格与饮食健康,89.3%的受访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从不参考饮食营养类书籍的受访者还不到一成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一个简单而又普通的汉字,因为《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这两部贺岁片,在岁末年初之际,被许多中国人热闹地“调侃”着。不少人开玩笑说,这两部影片,一部告诉人们,“吃不上饭会死”;而另一部则告诉人们“去吃饭就会死”。幸好,如今时代变了,1942年因为一场旱灾而发生的“吃的问题”不会再现,而“鸿门宴”更是早已成为了历史。

  “民以食为天”——没有了饥荒与争斗,当今中国人最重视的“吃的问题”是什么呢?选择“口味”(36.2%)的人最多,其次是“安全”(18.5%),排在第三位的是“营养”(16.1%)。然后才是“价格”、“健康”、“方便”等因素。

  这是《小康》杂志社连续第九年推出的“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中的一项数据。这足以说明,在“填饱肚子”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中国人的饮食理念和饮食体验中,“舌尖”和“味蕾”才最权威、最具有发言权。

  中国人的“舌尖”最爱“辣”

  近六成受访者会在20分钟吃完一顿饭

  2012年11月底至12月初,《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对东中西部的公众进行调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此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分布。

  《小康》主要从恩格尔系数、食品供应、饮食安全、营养结构、政府监管体系及力度等五个方面来衡量饮食小康指数。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宏观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2~2013年度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78.9分,比上一年度的78.1分提高了0.8分。

  在衡量饮食小康指数的五个方面中,食品供应在2005年至2013年这九年中一直保持“高位”,据《小康》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的调查测算,有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食品供应很充足或比较充足,满意度达71%,2013年的食品供应指数达96.8分。在食品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国人不再为“吃饱”的问题发愁了,饮食越来越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79%的受访者保持着“一日三餐”的良好饮食习惯,早餐、午餐、晚餐都会享用,还有7%的受访者在早、午、晚餐的基础上又给自己增加了一顿“小灶”——吃夜宵,仅有6%的受访者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他们每天只吃午餐和晚餐。

  而在受访者群体更为年轻化的新浪网调查平台中,保持着“一日三餐”良好饮食习惯的受访者比例降到了74.5%,不吃早餐的受访者比例则提高到了9.6%。(《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调查中,“90后”占比10.2%,“80后”占比30%;而在新浪网的调查中,“90后”占比24.8%,“80后”占比34.8%)

  59.4%的受访者吃一顿饭所花费的时间是20分钟左右,26.1%的受访者会在10分钟之内吃完,10.7%的受访者吃饭速度较慢,在30分钟左右,只有3.8%的受访者能够真正享受“慢生活”,他们基本不考虑用餐时间,而是细嚼慢咽。

  用餐的过程中,最大的体验便是味觉感受,酸、甜、苦、辣、咸,中国人最偏爱的味道是什么?《小康》调查显示,在近三次(2010年、2012年、2013年)发布的“国人最偏爱的味道”排行榜中,“辣”均排在第一位,“甜”则一直紧随其后。2010年排在第三位的是“咸”,排在第四位的是“酸”;2012年排在第三位的则变成了“酸”,“咸”落到了第四位;今年“咸”再度超越“酸”而排在第三位。而“苦”这种常常被媒体、专家宣传推荐的清热下火的“良味”,却每次都被公众排到最后一位,只有2.6%的受访者喜欢这种味道。

  川菜、韩国料理三度领衔中外菜系

  最看重的还是口味:一个是透着鲜美的辣;一个是后劲十足的辣

  在《小康》近三次(2010年、2012年、2013年)发布的“国人最偏爱的中国菜系”排行榜中,以善用麻辣而著称的“川菜”均排名第一。讲究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渗透,调味尤重酸辣的“湘菜” 今年上升至第二位,此前在2010年则位列第三,2012年位列第四。有着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等特点的“东北菜”一直高居第二的位置,今年则降到了第四位。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鲁菜”,近两年一直保持着季军的位置,而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的“粤菜”,在三年中都保持着“老五”的身份。

  在《小康》近三次(2010年、2012年、2013年)发布的“国人最偏爱的外国菜系”排行榜中,韩国料理则三度居首,而“辣”同样也是韩国料理的主要口味之一,看来,中国人的“舌尖”的确不怕“辣”并且深深地爱着“辣”。

  在选择“最偏爱的中外菜系”时,受访者最看重的还是口味。关于川菜、湘菜以及韩国料理的“辣味”,有人如此描述:川菜的辣是麻辣,透着鲜美;湘菜的辣是火辣,直冲冲的,不加任何掩饰;而韩国菜的辣却入口醇香,后劲十足,会让你着着实实地把汗出透。

  若不是真的喜欢这种口味,并亲自体验过,便很难“吃透”这样描述生动的语句。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0年和2012年的“国人最偏爱的外国菜系”排行榜中,日本料理均紧随韩国料理,排名第二。但2013年日本料理的人气则降至第四位,法餐和意大利餐双双超越日本料理,分列第二、三位。

  在很多人看来,真正完美的旅行,一定饱含着感情充沛的美食记忆。因此,很多美味云集的地方便通过打“味道”牌来吸引旅游者,并把饮食与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大家不仅能够“体验”吃,更能够“享受”吃。

  西安便是这样的城市。在2012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召开期间,西安市旅游局副局长康立峰向《小康》记者介绍说,“西安是最早把文化、旅游、餐饮融合到一起的城市,到西安旅游,不得不提西安的美食,羊肉泡馍、饺子宴、白吉馍、凉皮、臊子面,等等,西安的小吃多达300多个品种。西安的餐饮业还特别火,二环路上几乎全部是餐饮店,即便如此,到了晚上,还常常找不到座位。”

  在康立峰看来,西安小吃不仅能够吸引本地人,还能招来游客的主要原因还是口味方面的优势,“西安小吃的口味适合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人,不同民族宗教的人也都能接受,西安饮食也有中国人普遍喜欢的辣味,但是这种辣并不刺激,很多人都能吃。”

  公众期待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89.3%的受访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54.1%的受访者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不满意”

  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涉及到的知名企业包括真功夫、立顿、星巴克等等,《小康》发布的“2012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中,调查了当年度公众对于住房条件、就医环境、家人身体状况、食品安全状况、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结果“食品安全状况”排在了诸多项目中的最后一位。

  尽管食品安全状况如此堪忧,但仍未唤醒一些食品企业的良知。年末爆出的肯德基40天速生“白羽鸡”事件令公众感到震惊,用药贯穿整个养殖周期、千分之一的药检比率、花钱能买检疫合格证……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民众的高度关切。“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有89.3%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表示“关注”,有54.1%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不满意”。

  怎样才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小康》调查显示,公众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长期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管理学博士胡颖廉则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饮食的问题是由三组不同的关系构成的,分别是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市场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而现在社会上一提到食品安全,就把问题归结于政府监管,这并不完全错,但也并不完全对。

  “从技术的角度说,食品安全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政府拟定的标准以及对标准的检验检测,第二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质量管理水平,第三是消费者在食用时的安全意识和理念。这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只注重了第一个方面。”胡颖廉分析说,“从社会科学的理论上说,国外研究食品安全,主要的理论是监管政治学,它是政治经济学底下的一个分支,它最核心的前提假设便是一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是和这个国家的市场、社会基础息息相关的,而并不是说只要把监管能力提升上去,食品安全就没有问题了。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有它的市场基础和市场根源,同时也有它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根源。”

  “现在,国家已经把食品药品安全纳入社会问题的范畴了。”从十八大报告中,胡颖廉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他告诉《小康》记者,政府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以前,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监管都是作为政府的监管职能提出来的,而在十八大报告中,“食品药品安全”被放入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一章节中。

  胡颖廉所提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和“社会”基础、根源,也得到了一些食品企业、相关社会机构的重视,他们正尝试着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来改变食品安全这一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性问题。

  “故乡车站”便在默默地做着这方面的努力,他们尊重每一种食材,让食材保持天然的状态,并对每一种食品“追根溯源”,见证生产的全部过程。故乡车站温东龙的理念是,第一必须保证食品好吃;第二必须保证它是一份体面的东西。“体面包含着对食物的尊重,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对做食物的人和食材本身的尊重,我们不去添加防腐剂,力争遵循自然规律、季节、土壤的特质,并用市场化的方式去兑现它。”

  而内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则首开国内食品质量信用见证的先河,对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将食品安全的根源控制在萌芽期。据内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信用评价师张文清介绍,信用工作人员会定期深入食品企业走访调查,亲自见证车间工作人员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并随机对不同样品取样,检验抽样人员与被取样单位人员共同对样品进行确认后,装入样品袋、加贴内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食品信用见证标识,将制备的样品送达自治区符合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只有食品通过各项安全检测,才可以获批信用合格认证,从而使信用变成资本在市场上流通。”在张文清看来,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引发了公众的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从它的根基,即社会信用的角度出发,必须把信用数据库完善,一旦有失信行为,就不得再进入食品行业。”

  国人常饮品:白开水、茶、牛奶、豆浆、酸奶

  五成人饮食注重荤素搭配,六成受访者会“相信大多数营养专家的意见”

  在最受国人重视的“吃的问题”中,“营养”被排在了第三位,而向来被国人所看重并且小心呵护着的“健康”问题却只位列第五,公众对于“饮食健康”的关注度,甚至还不及排在第四位的“食品价格”。

  中国人对于食品营养的关注,也激发了人们对各种美味所隐藏的神奇奥妙的关注。《小康》调查显示,56.5%的受访者在每日的菜谱中注重荤素搭配,还有24.6%的受访者虽然也吃荤菜,但是会以素食为主;27.5%的受访者能够坚持每天都吃水果,36.8%的受访者能够做到经常吃水果;在平时经常饮用的饮品中,除了排在前两位的白开水和茶之外,牛奶、豆浆、酸奶这三种被公认为营养价值较高的饮品分别占据了第三至五名。

  不少做出以上选择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认为这样的“吃法”很有营养。

  每一种美食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营养奥妙?通过怎样的食品搭配才能让自己的营养更均衡?这样的疑问多了,便为饮食营养类书籍提供了市场空间,《吃对食物营养百分百》《这样吃最营养》《蔬果养生堂1000例》等书籍出版并快速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小康》调查显示,仅有7.2%的受访者从不参考这些饮食营养类书籍,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参考,其中16.2%的人会经常参考,49.4%的人有时会参考,27.3%的受访者会偶尔参考。

  而对于营养学家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饮食主张,六成受访者表示自己会“相信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其中46.6%的人依然保持自己的饮食习惯,16%的人会按照专家建议饮食;另外还有12.3%的受访者会对自己愿意相信的主张表示信任与肯定;16.7%的受访者对此并不在乎,“他说他的,我吃我的”;7.5%的受访者感到很迷茫,“彻底被搞晕了,不知道该信谁的”;而只有极个别(0.9%)受访者“谁说的都不信”。

  “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受访者对于营养问题的关注度进行了分析,“50后”对于饮食营养的注重明显超越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他们当中经常参考饮食营养类书籍的受访者比例为35.2%,而在“60后”、“70后”、“80后”、“90后”中,这个数字则分别是16.6%、17.2%、15.0%和0。

  98%的受访者会买有机或绿色食品

  今年1月1日,我国首个《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正式实施,不同的食品里含有多少营养?自己每天应该摄入多少?随着我国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的实施,这些问题都将有答案。

  有着“全国长寿之乡”之称的江苏省溧阳市,一直很注重饮食营养的宣传、研究与推动。据溧阳市旅游局局长汤全明介绍,溧阳人注重本地食材的开发,普普通通的青菜、萝卜,被他们加工后不仅成为了健康营养的食品,还登上了大雅之堂。天目湖砂锅鱼头,用的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的鳙鱼,但溧阳人却将它做成了鼎鼎有名的招牌菜。在汤全明看来,虽然大部分人都不是营养饮食方面的专家,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营养饮食的热心参与者和积极倡导者,溧阳市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饮食方面的大赛,开发出不少食材,并把这些汇编成书,“现在菜谱都印了六七本,我们举办过中国淡水鱼肴大赛、中国农家菜大赛、中国茶肴大赛等等,2012年还推出了中国养生长寿宴烹饪大赛。”



  在2012中国养生长寿宴烹饪大赛暨天目湖美食节上,一个名叫王新华的人成为了“大赢家”,王新华家乡菜馆的长寿宴组合和“田园狮子头”分别获得了美食节金奖和最佳菜肴创新奖的殊荣。在溧阳,王新华有着“食痴”的美誉,他研发的长寿宴全年12席,共288道菜肴,季季宴席不同,席席菜品不同。王新华向《小康》介绍了他的三个理念和一个感悟,“首先要有丰富的食材,把各种食材进行搭配,并在食用的过程中做到不挑食、不偏食,这样营养才能均衡、丰富;第二,工业化时代污染问题严重,如果食材不能摆脱污染,营养便无从谈起,所以要寻找无公害的食材,我们在百分之百地向‘无公害’目标进行努力,并且50%左右的食材是‘有机’或‘绿色’的;第三,要有科学的烹饪方法,火候上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使用工业化调料,坚持低盐、低油、低糖,基本不使用味精、鸡精和糖。而我悟出的道理就是,‘健康烹饪,吃了不口干!’”

  王新华所追求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也受到了公众的推崇,《小康》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会买有机或绿色食品,其中8.4%的受访者每次都买,31.9%的受访者经常买,45.4%的受访者有时候会买,12.3%的受访者偶尔会买。

  如果时间、空间、经济等条件都允许,45.6%的受访者表示,也许会尝试着自己耕种农作物,25.4%的受访者则更为坚定地表示一定会自己耕种。

  饮食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营养状况吗?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医师于康的经验是,这要因人而异,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营养不均衡,想要通过饮食来改变,需要3个月能够初步见效,6个月至1年便能彻底改变。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吉吉提供的支持。《小康》特约记者欧阳海燕对本文亦有贡献)



  白羽鸡事件的深度发酵,再度挑动起公众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敏感神经,“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非食用油流入餐桌”和“病死牲畜肉”是中国人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公众则认为最需要加强和治理的是生产加工、检疫检验、安全监管体系这三个环节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谭畅

  白羽鸡,中国各大城市肯德基的餐盘纸上曾隆重推介过的“贵宾”,近日再次闯入公众视野。一时间,“速生鸡”检验检疫“走过场”带来的安全隐患,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药物残留问题,再一次令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感到担忧。

  在“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中,《小康》对“公众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调查,“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被排在了第一位,其次是“非食用油流入餐桌”,“病死牲畜肉”列第三位。

  “白羽鸡”事件深度发酵

  谁“丧失了道德底线”

  “白羽鸡”事件缘起于2012年12月18日,央视节目《朝闻天下》中一则题为《40天长5斤白羽鸡如此速生》的调查报道。该报道曝光了山东部分养鸡场使用违禁药物催肥一种名为“白羽鸡”的食用速生鸡,而这种鸡未经药残检测就直接流向了肯德基等餐厅。

  短时间内,“白羽鸡”事件迅速发酵,据北京农业部门调查,吉野家快餐也涉及其中,消费者比较信赖的“洋快餐”纷纷中招。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69.2%),其次是“法律手段太软,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够”(52.8%),认为“国家相关法律及标注制定不健全”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受访者也很多,分别占到了47.2%和42.7%的比例。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管理学博士胡颖廉研究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多年,在他看来,消费者的需求是产业不断扩张的根源所在,“产业无序扩张,如果监管跟不上、自律跟不上,质量就一定会出问题。”

  食品安全:追根溯源、知根知底

  2010年,北漂多年的江西青年温东龙,在北京经营起了一家地方特产购物网站,名字叫“故乡车站”。网站的广告语只有九个字:知根知底的故乡美味。

  温东龙告诉《小康》记者,他经营这家网站的初衷是为了让城市里的异乡人吃到地地道道的故乡美食,而知根知底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帮助食客们寻找到他们的“根”。知根知底还有第二层含义,就是“追根溯源”。打开故乡车站的网页,轻点任何一个地方特产的链接,展现在网友眼前的便是充满乡情的故事,详细记述了手工艺人们制作特产的原料、制作工艺等等。“我们选择东西的时候很谨慎,每一样食品都是我们亲自去看过的,要了解它制作的全过程,拿回来之后还要一样一样地做质检,每一种产品从开始寻找到最后的售卖环节,我们都会像一个中间机构、贸易平台那样,去全程见证。”

  食品安全需要通过农户、企业、供应商、零售商等诸多环节紧紧相扣来保证,在《小康》关于“目前潜在风险最大,且最需要加强和治理的食品生产环节”调查中,生产加工环节(45.2%)、检验检疫环节(41.7%)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39.5%)分列前三位。而像故乡车站这样,能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食品生产的各项环节,并通过文字、图片等直观方式呈现在网友面前的做法,不仅是对传统手工业者的尊重,更是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高度重视。

  告诉顾客它是怎么做的,把顾客变成行家是温东龙的目标所在。“中国的饮食问题要被解决是需要我们大家都共同关注的,当整体意识提高之后,作假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

  据故乡车站产品总监孙路介绍,他们所销售的每一种食品平均要做四到五项检测,每一项的价格为一百五到两百块,“我们希望用社会化的方式寻求到一个更安全的结果。我觉得除了国家规定的一些标准我们要达到之外,我们会尽量做得比标准更好。也许假以时日,食品行业也会有故乡车站的标准。”

  社交饭vs日常饭 国人肯在哪方面花钱?

  七成受访者请客吃饭花销在100至350元之间

  中国人会在乎用于满足味蕾享乐所花费的金钱的多少吗?《小康》调查显示,家庭每个月在食品上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过半数人会在外请客吃饭,他们更注重吃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美国摄影记者Peter Menzel和作家Faith D’Alusio在2005年出版了纪实摄影集《Hungry Planet》(饥饿的星球),他们走访了24个国家,记录他们一周的食物消费。他们在中国找到了生活在北京的董姓人家,这是一个“四口之家”。这个家庭最喜爱的食物是糖醋里脊,一周的伙食费是155.6美元。

  在这七年当中,中国经历了物价上涨,而食品价格被普遍认为是这一轮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那么,中国人会在乎用于满足味蕾享乐所花费的金钱的多少吗?“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显示,35.3%的受访者表示食品价格上涨对自己的饮食结构“影响比较大”,28.7%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影响”,17.6%的受访者甚至感到“影响很大”,还有18.4%的受访者则表示“影响不大”或是“没什么影响”。

  月家庭食品消费比重下降

  据有关专家及机构统计,2012年1至9月份,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为36.5%,比上年同期的36.6%有所下降;农村居民食品现金支出占现金消费支出比例为35.2%,比上年同期的35.6%也有所下降。预计2012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会有所下降。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会下降。

  《小康》调查显示,家庭每个月在食品上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0%~39%(23.9%)的最多,其次是50%~59%(23.2%),再次是20%~29%(19.5%)。这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在“2012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中,家庭每个月在食品上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0%~59%(25.0%)的最多,其次是40%~49%(22.4%),然后才是30%~39%(22.1%)。

  不过,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已经呈现出了营养化与多样化的趋势,注重安全、追求质量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食物结构逐步优化,主食消费持续下降,主要副食品消费持续增加,肉、禽、蛋、奶等副食品消费量显著增加,副食消费更加倾向于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绿色安全为主。

  七成人请客花费在100至350元之间

  兼具热情好客、爱面子、讲礼仪等特点的中国人,在“外出就餐”问题上的表现是:对自己可以“冷酷”,但对别人一定要“温暖”。

  《小康》调查显示,一个人独自在外就餐时,七成(78.1%)受访者都会把一顿饭的消费控制在40元之内,在这其中,绝大部分(44.0%)受访者更是非常节俭地在20元以内就能“搞定”自己的胃口。

  可是,自己的胃口容易知足,别人的味蕾却也许很难满足,况且,“请客吃饭”在中国,还常常被加载上更多地饮食之外的因素。于是,请客吃饭时,中国人一顿饭的消费金额便比独自在外用餐时的花费有了“火箭式”的蹿升。七成(72.5%)受访者在请客吃饭时,通常每餐花费100至350元。

  每个月花在“社交饭”上的钱与花在“日常饭”上的钱孰多孰少?两成受访者“相差无几”,三成受访者在“社交饭”上的花费比在“日常饭”上的少了一点,还有23.9%的受访者花在“社交饭”上的钱比“日常饭”上的钱要“多一点”甚至“多很多”。几乎不吃“社交饭”的受访者仅占比5.8个百分点。

  2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在外就餐,56.5%的受访者有时候会在外就餐,只有15.7%的受访者很少在外就餐。

  在外就餐时,78.4%的受访者会选择中餐馆,46.8%的受访者会选择中式快餐,29.3%的受访者选择大排档,20%的受访者选择西式快餐,还有少数受访者选择路边摊、西餐馆、清真餐厅,等等。

  七成人有路边摊用餐习惯 烧烤类食品仍受欢迎

  国人重口味 带来一身“富贵病”

  80后中患神经衰弱的最多;70后中患肥胖症的最多;60后中患高血脂的最多;50后中患高血压的最多;病从口入,更年轻一代的“吃法”使国人步入全民“三高”时代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已经当了近20年家庭主妇的王希玲,自从跨入“知天命”的年龄后,便越来越痴迷于研究养生了,“以前只要到了爱人和孩子下班回家的时间,我肯定准备好了饭菜,让他们能够进门就享用,而现在做晚饭的时间,正是我看电视节目《养生堂》的时间,只要讲到饮食健康,我都要做笔记,并且还要在实践中运用,所以做饭的效率都降低了。”

  王希玲今年58岁,却已经有15年的高血压病史和6年的心血管病史了,她还患过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不过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善,她认为自己所患的这些病症与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年轻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高压”社会 “高血”时代

  王希玲身上所反映出的,其实并非个例,《小康》调查显示,在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中,年龄段越高,患有疾病的人群比重则越高。在90后中,没有任何疾病的受访者占比97.1%;在80后中,这个数字则下降到了61.5%;在70后中,没有任何疾病的受访者只勉强占据了“半壁江山”(54.1%);而到了60后和50后这两个年龄段,这一数字则直线下降为20.3%和5.7%。

  80后中患神经衰弱的最多,其次是妇科病和高血脂;70后中患肥胖症的最多,其次是高血脂和神经衰弱;60后中患高血脂的最多,其次是心血管病和高血压;50后中患高血压的最多,其次是心血管病和高血脂。

  从患有疾病的类型来看,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名符其实的“高压”社会,“高血脂”困扰着各个年龄层次的受访者,较为年轻的80后和70后没有表现出“年富力强”的形象和状态,而是饱受着“神经衰弱”的折磨与羁绊;而年龄稍大的60后和70后则被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血管病这“三座大山”压得气喘吁吁。

  身体健康已经不能再被中国人忽视了,在参与“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的1005名受访者中,没有任何疾病的受访者(49.2%)占比还不到受访者总人数的一半。排在前五位的患病类型依次是高血脂、高血压、神经衰弱、肥胖症和心血管病。

  “吃货”酿成的“吃祸”

  王希玲坦言,年轻时的自己,是一个比较贪吃的人,不仅爱吃“重口味”的高盐食品,还喜欢吃大鱼大肉,就连涮羊肉之后锅里剩下的汤,她都要留下来在吃饭的时候喝。“饮食习惯的培养,要从年轻时开始,不然年纪大了,病就都找上门来了。”王希玲尤其替80后、90后们担心,她的80后儿子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在外面吃饭。“餐馆里做的,几乎都是高盐、高油的食品,而且滥用调味剂,很不健康。但年轻人似乎还挺爱吃,他们喜欢互相请客,聚餐,还爱吃快餐以及垃圾食品。”王希玲说。

  王希玲并不知道,80后、90后们还喜欢以“吃货”自居,常常在微博上和微信空间里“晒美食”,但她说自己第一次听到“吃货”这个词的时候,还以为是“吃祸”这两个字,因为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很多病症是“祸”从“吃”起,“祸”由“吃”生的。

  《小康》调查发现,像王希玲一样认为患病与饮食“有很大关系”的人并不多,在参与“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的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511位受访者中,认为患病与饮食“有点关系”的受访者居多,其次是“有很大关系”,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好说”,少数人认为“没有关系”。

  垃圾食品:想说“弃”你不容易

  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的肉类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食品;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这十类看似不同的食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这些食品放在一起公布出来,称这些食品是我们肥胖的罪魁祸首,也是造成健康问题的重大因素,号召大家远离这些垃圾食品。

  然而,WHO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中,有些虽然也被中国人视作公认的“垃圾食品”,却仍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例如烧烤类食品——烤肉烤串烤翅,以43.0%的占比居《小康》“公众最爱吃并经常食用的街头小吃”榜首;排在此榜单第三至六位的油条、腌制类食品、麻辣烫和薯片,也都属于中国人公认的“垃圾食品”范畴;位居第二位的烤红薯,虽然因为红薯的高营养价值而称不上“垃圾食品”,但“烤”这样的吃法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争议。

  虽然常常伴随着有关垃圾食品的争议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路边摊不仅成为了越来越多普通城市居民的就餐“根据地”,还成为了大多数都市白领的“早餐点”。

  《小康》调查发现,七成受访者有在路边摊用餐的习惯,其中12.0%的受访者经常选择去路边摊就餐,60.0%的受访者有时候会去。很少去路边摊用餐的受访者只占比25.7%,仅有2.3%的受访者从来都不在路边摊吃东西。

  应该如何把握去路边摊吃东西或者食用所谓“垃圾食品”的“度”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医师于康说,如果只是偶尔食用一次,应该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偶尔的“度”是每两至三个月吃一次,每次少量,但于康并不提倡去路边摊吃东西或者食用“垃圾食品”,因为一旦进食了,便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了。

  “重口味”可以改

  “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发现,在中国人最重视的“吃的问题”中,“口味”排在第一位,远远地超过了排在第五位的“健康”,于康说,“辣味自然是重口味,因为一方面辣,另一方面高盐。”

  不过,于康有个观点,即“25天就可以形成一个饮食习惯,不要以为你的‘重口味’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他告诉《小康》记者,“口味改变没有特别的办法,只有坚持。好在这种坚持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加容易。”

  结合中国人平时经常饮用白开水、茶、牛奶、豆浆、酸奶等饮品的特点,于康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每日定时饮水,早晚各一杯200毫升的白开水;可饮用淡茶,不饮用浓茶和隔夜茶;不要空腹饮用牛奶、酸奶,患有高脂血症、肥胖症等人群可饮用脱脂或低脂牛奶、酸奶;豆浆不宜放糖。

  当然,关于吃,既有人以“吃货”自居,也有人“偏食”、“厌食”,甚至“节食”、“绝食”。您是否曾经试图通过控制饮食实现减肥瘦身的目的?面对这道题,有多达59.4%的受访者坦承自己有过“节食”经历,其中29.3%的受访者“减肥阶段性成功,之后又反弹了”;15.9%的受访者“通过控制饮食,减肥成功”,还有14.2%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效果”。

  虽然“腰围增加,将显著增高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单纯节食是不够的。”于康表示,减肥需要节食加运动,每日以10分钟走1000步的速度快走30分钟,加上腰部和负重锻炼,还要定期查体。“必要时要看营养门诊。”于康建议说。

  而在中国,“营养”与“健康”的饮食理念,要跨越“安全”,超越“口味”,可能还需要走过一段路。而在这段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首先确保食品的安全。

来源:小康
-----------饮食健康的观念还须深入人心。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