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发泡餐具历经14年解禁背后:450万公关协议曝光
    

转贴专栏:发泡餐具历经14年解禁背后:450万公关协议曝光

工厂门口的招聘信息显示,深圳龙华大浪的鑫恒塑胶制品厂(以下简称鑫恒塑胶)正准备“大干一场”。

日前,鑫恒塑胶等10家广东发泡餐具生产商被曝向北京君泽君(深圳)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君泽君律所)联合出资450万元“公关费”,由后者向发改委等部门推动发泡餐具解禁。

就在450万元公关费事件曝出的时候,国家发改委正好发出通知,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

被禁14年之久的发泡餐具重出江湖,与450万元“公关费”是否存在关联?发改委对发泡餐具的解禁是否受君泽君律所推动?10家小企业为何愿意投巨资为全国的发泡餐具行业“做好事”?围绕这些疑问,《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450万“公关”协议曝光/

近日,一份《专项法律服务协议书》在网上曝光。这份签订于2012年1月的协议,甲方是10家广东企业,乙方是君泽君律所。在协议签订的5天内,甲方(企业联合体)向乙方(律所)支付前期服务费50万元,主要用于“乙方办理本协议所涉及的相关公关、应酬、接待、差旅、员工薪酬等方面”业务。

协议还约定:当甲方或其所在行业获得政府相关部门以书面方式确认在行业政策解禁的过渡期间的临时性、有条件许可……或者国家发改委正式将发泡餐具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淘汰类目录中删除,甲方应支付乙方律师费400万元。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该目录将于今年5月起生效。

据悉,在中国法律界,律师影响政府部门立法的事例常有,但律师代理企业影响政府部门立法并无先例。

君泽君律所律师周小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承认这一协议属实,但他不认同媒体报道中“公关费”的提法,称费用主要用于媒体宣传。至于甲方是否向君泽君律所支付了 “事成后”的400万元尾款,以及其在发泡餐具解禁中的作用,周小清没有正面回答。

周小清表示,发改委14年前发布禁止发泡餐具进入市场的行政法规是不合法的。发改委禁止发泡餐具属于行政行为,必须履行法定程序,要有相关法律依据,并召开听证会,履行沟通机制。但当时发改委并未按上述程序来做,当时只是讲到发泡餐具导致“白色污染”,以此为由出台禁令。

发改委对发泡餐具的解禁是否受到律师事务所的影响?记者多次拨打发改委综合处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

生产厂家欲“大干一场”/

不惜重金推动发泡餐具解禁的厂家们正酝酿“大干一场”。

“再过个把月,他们就不用偷偷摸摸生产了。”就连发泡餐具厂附近的便利店老板都知道发泡餐具解禁的消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鑫恒塑胶工商登记地址来到深圳龙华大浪街道,经过两名保安的层层盘问之后才得以进入有些像小作坊的简陋厂区。

这里数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伴随着高分贝的机械噪音。大约有20名工人,没有工作服,也没戴口罩。其中一位工人告诉记者,鑫恒塑胶每天要生产上百万个一次性发泡饭盒。

记者以代理销售商的身份来到鑫恒塑胶办公区,老板娘十分警惕,让记者留下电话号码后迅速离开。

随后,鑫恒塑胶陈姓销售员打电话回复记者称,餐盒价格按大小划分为三个档次:七八分、一毛多和两毛多。

据便利店老板透露,在发泡餐具解禁前,鑫恒塑胶就在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只是更加隐蔽,访客需有联系人接头方能进入。

“别看这玩意才卖一两毛钱,就算1个1分钱利润,我们每年生产上亿个,这样下来也赚不少钱。”前述工人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表示,每个餐盒的纯利润可能有几分钱。由于较大的市场需求量和廉价的成本,一家中等规模的发泡餐具厂每年的纯利润可达数百万元。

记者在鑫恒塑胶门口的招聘广告上看到,该厂拟再招40名员工,其中普工20名,相当于在现在的基础上生产规模再扩大一倍。

可降解餐具市场空间被挤

“在解禁之前,发泡餐具就凭借低廉的价格挤压可降解餐具的市场空间,解禁之后,后者的生存状况恐将进一步‘恶化’。”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泡餐具的“重生”印证了一句话——“市场选择才是王道”。只要对制造标准进行完善并强力实施,发泡餐具对人体的危害可缩减为零,对环境的影响也可通过回收系统的建设及法制规范的完善进行控制。

不过,记者在对十多家可降解餐具企业调查时发现,他们并不关心发泡餐具的解禁,甚至有一半人对此不知情。对于未来是否从事发泡餐具的生产经营,他们大多持否定态度,理由是发泡餐具利润低,且现有生产销售体系已成熟;但个别企业表示,如果市场被侵占,不排除转做发泡餐具的可能性。

“他们价格比我们便宜不少,在低端市场更有竞争力,解禁后侵占我们市场空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河北保定某可降解生产商说。

解禁时机已成熟?

按照发改委的说法,此次对发泡餐具的解禁“时机成熟”。

但是,此次解禁发改委是否履行了相关法律程序?发改委方面表示,在决定解禁之前,征求了环保部等多部门以及协会、专家的意见,各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时对于群众最关心的毒性问题,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做了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能够满足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的要求。

周小清表示,赋予企业生产销售发泡餐具的权利就像给老百姓提供饮用水一样,无需过多解释。

然而关于发泡餐具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各界仍存在较大争议。而律师的介入,则让争议升级。

不少环保专家忧虑未来“白色污染”将进一步加剧。但也有声音认为,既然屡禁不止,不如干脆放开并加以严格监管。

对于450万元“公关费”,广东鑫涌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宜群认为,从合同形式看,该项合同并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合法的,律师所代理的事项是帮助企业与政府机关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

但他同时表示,时隔14年发改委作出解禁发泡餐具的决定,其理由首先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和不损害公众利益。按照专业人士所讲,当年的禁令主要为了防止“白色污染”,保护消费者健康,那么现在国内相关的准入机制和回收体系等建立了吗?如果没有,那么贸然解禁仍存在风险。

来源:  每经网
-----------起底发泡餐具利益链:9亿回收成本或消费者埋单

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并将于今年5月起生效,这意味着发泡塑料餐具生产将解禁。

而14年来,诸多企业与相关协会不予余力地为解禁发泡塑料餐具奔走,在这背后,是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

据统计,每个发泡餐具最高成本0.12元,赢利1分钱,按照现在的发泡餐具每年消费量150亿个的销售量来看,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每年至少获利1.5亿元。

与此同时,解禁之后发泡餐具的环保回收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每个餐具的环保回收需要投入6分钱,以此计算每年所需资金共计9亿元,谁来埋单?

有业内人士表示,若没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发泡塑料餐具安全使用得不到保障、监管无力回收困难势必再次加剧白色污染。

1.5亿利益蛋糕

1999年1月23日,原国家经贸委发布了“6号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列入限期淘汰项目之中,到2000年底前停止使用,这对国内发泡餐盒生产企业而言,禁令等同于噩耗。据统计,1999年,中国生产一次性发泡餐盒的生产线有170多条。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负责人、与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打了多年交道的董金狮称,尽管6号令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但国内仍有100多家企业在暗地里继续生产发泡餐具,尤其是华东浙江、江苏、上海,华南广东、福建。

为何发泡餐具在禁令之下仍有企业在生产?

董金狮称国家本来要求餐饮行业必须使用“可降解餐具”,但与发泡餐具相比,成本高出十多倍,发泡餐具凭借其低廉成本占据着巨大市场份额,各发泡塑料生产厂家在利益驱使下长期“地下生产”、“地下销售”,使得“白色链条”14年来从未间断。

有媒体报道,相关业内人士已核算出不同材料餐具成本,目前市场上销售一个聚丙烯餐盒(英文简称PP)价格在4角钱以上,一吨正规聚苯乙烯(英文简称PS)原料售价是一万三四,折合到每个发泡餐盒身上,仅原料成本就7分钱,再加上水、电、人工等其他成本,一个正规原料加工出来的发泡餐盒至少售价要在一毛二分钱以上。

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调查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发泡餐具每年大约有150亿只的销售量。以最低1分钱利润推算,每年发泡餐具将给生产企业至少带来1.5亿的巨额利润。无疑,这巨大的利润蛋糕使得近百家地下发泡生产企业14年来一直进行偷摸生产、偷摸销售。

董金狮表示,实际市场中发泡餐具大多是7~8分钱,而且都在盈利。就此,董金狮认为唯一的理由就是企业使用的原料根本不是食品级的聚苯乙烯原料,而是毫无安全性可言的废料,而且目前我国对发泡餐具的检测标准《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是无法将废塑料检测出来的,因此很多企业就明目张胆地使用外购废料进行生产。

“目前市场上仅有约10%的企业使用正规聚苯乙烯,一半以上企业是利用废料加好料相互掺和,其中好料50%-60%,边角料20%-30%,废料10%;其他企业则是以废料为主。”董金狮表示。

发泡塑料餐具的违规生产曾屡次被媒体曝光,2010年8月10日,媒体便曝光fo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违规用廉价再生塑料颗粒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且每月产量高达1千吨,约2亿个“毒餐盒”流入市场。专家表示这些“毒餐盒”对人体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而且该企业对内及出口使用的材料不一样,出口的产品中不添加任何废料,对内则大量添加。

据fo塑股份公告显示,鸿华公司的发泡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和包装用片材)2010年1~6月总产量为2539吨,其中涉嫌违规产品1667吨;2012年1~6月营业收入共为3495万元,其中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2101万元。

9亿回收成本谁买单?

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虽然有规模有市场,但因为未解禁,企业经常受到“特殊关照”。

“我们企业大都有正规工商营业执照,每年也正常纳税,除了在当地工商局登记时生产经营项目中不会直接写明‘发泡塑料餐具’。但因为‘名不正’,所以这些企业‘言不顺’,经常被举报查处,还被别有用心的人敲诈勒索,企业为了持续经营只得隐忍不发。”一位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网“诉苦”。

为了保住其巨大利润,也为了不再受“特殊关照”,广州10家发泡塑料生产企业决定放手一搏,向律师求助以求得解除发泡塑料餐具禁令,企业支付律师450万“公关费”。

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并将于今年5月起生效,这意味着发泡塑料餐具生产将解禁。

上述10家及更多的地下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将“转正”,并且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

但大量发泡塑料餐具使用之后如何回收处理,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最终是将转到消费者身上、还是厂家出钱、或是国家来买单?

目前我国的垃圾回收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在没有人愿意分拣发泡餐盒的情况下,将其从垃圾中分拣出来花费的人力、财力都很大。此外,发泡餐具回收还面临体积大仓储运输费用高、含油多不易清洗、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回收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白色污染”或将再次上演,最终公众利益将受损。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英俊称,目前在回收发泡塑料餐具技术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可以利用“非溶剂型热介质消泡减容技术”将回收后的餐具进行消泡回收,大大减少发泡塑料餐盒占地面积,方便运输。但刘英俊向21世纪网表示,这套消泡设备需要十几万,如果投入企业生产可能会更高。

很多专家建议学习上海“三分钱”的做法:从2000年6月14日开始,上海实施《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谁污染,谁负责”的环境管理原则,由管理部门向生产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厂家每只收取3分钱的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处理费。

但作为上海“三分钱” 配套工程,全国仅剩的唯一家发泡塑料餐具再生处理企业昆山保绿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目前也难以维系,各发泡塑料企业生产厂家因成本原因无法继续缴费,使得其长期处于开工即亏本状态。

若需要重新启动发泡塑料餐具回收工程,其成本远不止三分钱,董金狮称包含分拣清洗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废水处理成本等在内,摊至每个餐具需要六分钱成本,而这部分钱由谁来承担?“企业肯定不愿意承担,其餐具成本本身就几分钱,如果将这六分钱摊入企业,每年将总共投入9亿元来进行回收处理,企业将无利可图。”董金狮向21世纪网表示。

记者:朱萍

来源:21世纪网
-----------发泡餐具原料调查:图便宜多用洋垃圾 监管层拒绝查封

过去14年,发泡餐具禁而不止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对于发泡餐具的原材料,外界却鲜有人知。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多方调查,揭开了发泡餐具用料的秘密。

“大多数用的是再生料,掺杂少量的新料。”明浩塑胶抽粒厂老板唐某告诉记者,再生料和新料混搭是发泡餐具企业的普遍做法,且再生料的比例要高于新料。

记者调查得知,一些工厂从国外进口工业塑胶废弃物,进行加工提取,生成聚丙乙烯发泡颗粒(即再生料),再将这些颗粒卖给发泡餐具厂作为原材料。

大量使用再生料

大京九塑胶城紧邻东莞东火车站,据其官网介绍,这个全国唯一集塑胶原料、塑胶化工、塑胶模具、塑胶机械、塑胶制品五位一体的产业链式综合塑胶采购市场规划用地1800亩,2005年10月开业以来,迄今已售出商铺2000余间,进驻商家超过1800家。规模之大全国少有。

4月16日和1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发泡餐具厂商的身份先后两次来到这里调查发泡餐具的用料情况。

“找到我,你算找对人了。”16日,唐某见到记者时很兴奋,他们公司同时拥有生产发泡餐具的聚丙乙烯再生料和新料。

唐某表示,自2008年从事这个行业以来,他为多家发泡餐具厂提供过原材料。他还透露,再生料的出货量远远大于新料。

唐某代理的新料来自上海某公司,价格为13200元/吨,而其自制的再生料只卖9700元/吨。

“有客户刚起步时就用我们的料,而且大多数用的是再生料,掺杂少量的新料。”唐某表示,只要掌握好技术配方,再生料和新料掺杂使用,再配一定量的滑石粉,生产出来的餐盒就没什么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为节省成本,用废料(即再生料)生产发泡餐具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再生料来自洋垃圾

18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次来到唐某的商铺,随其前往附近的工厂。

“工厂是和我姑爷合伙的,他在市场(指大京九塑胶城)有股份,所以我们比较好做。”唐某介绍说。

工厂办公室只有少数几个文职人员上班,厂区几乎没人。唐某解释称,工厂工人一般都是晚上作业,在接到客户订单之后,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再生料加工出来,次日白天让客户拉走。

“我们厂里不囤货,主要是担心环保局过来检查。”唐某表示,如果记者确定合作,他们可以马上生产出来。

至于再生料如何制成,唐某自己也不清楚,这一“技术机密”只掌握在他从某家电巨头企业挖过来的工程师手上。唐某负责和市场对接,以及购买再生料的原料。

工厂的一角堆放着废弃水管及其他工业废弃塑胶。唐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工业塑胶废弃物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制作发泡餐具再生料的,从国外进口而来,国外进口的胶头比从国内工厂回收来的便宜。但由于担心环保部门检查,工厂不敢大量囤放塑胶废料,一般在接到再生料订单后,再从相关贸易公司购买塑胶废料,连夜进行加工生产。通过技术手段对塑胶废料加工提取,生成聚丙乙烯发泡颗粒,再将这些颗粒卖给发泡餐具厂作为原材料。

对于进口工业塑胶废弃物的具体来源,唐某只透露是从贸易公司购买而来。但他向记者证实,再生料和新料混搭是发泡餐具企业的普遍做法,且再生料的比例要高于新料。

“我不管客户拿去做什么,只管达到客户的要求。”唐某笑称,他在外吃饭从不用一次性发泡餐盒。

消防隐患突出

18日下午,唐某驱车载着记者前往位于大岭山镇的一家发泡餐具厂“学习观摩”。

该发泡餐具厂位置较为偏僻,厂房面积目测有上万平方米,工厂门口没有公司名称的标牌。

工厂老板姓陈,在深圳平湖设有发泡餐具的销售铺面,产品销往东莞、深圳、潮汕等地。对于记者的造访,陈老板显得很谨慎,对记者的“求教”更是三缄其口。据唐某透露,该工厂曾在去年遭有关部门调查,被罚款30多万元。后又遭遇厂房失火,损失惨重。如今该工厂的新料和再生料使用比例为五五开。

陈老板劝记者改做其他行业。他说,如今开设一个新的发泡餐具厂至少需要1500万元的投入,否则没有任何竞争力。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资源部部长侯剑锋表示,广东地区知名发泡餐具厂商资金实力雄厚,即使亏损也能支撑下去,在行业走向用废料来生产的今天,没有雄厚的实力很难进入。

此外,记者调查获悉,发泡餐具行业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近年来多家工厂先后失火,损失惨重。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聚丙乙烯易燃的特性,加上多数发泡餐具厂管理不规范,缺乏消防意识,同时又处在监管区,这个行业的消防隐患长期存在。

监管漏洞拷问

发改委在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理由说明中表示,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生产许可管理、行业准入、回收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监督执法等相关方面的准备工作,确保5月1日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条目调整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实施。

就在记者发稿前,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大浪所工作人员透露,已对辖区内发泡餐具生产商鑫恒塑胶厂进行了检查,但未实施查封,原因是发改委已对该行业解禁。

该所工作人员显然忽视了解禁日期为5月1日,且企业从事发泡餐具的生产销售需获得新的生产许可和行业准入。而这一系列监管措施尚未出台,换言之,5月1日之前未获批准的企业从事发泡餐具生产销售均属违规。

事实上,这只是发泡餐具监管漏洞的冰山一角。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行业产能,发泡餐具在被禁的14年里都处于增长态势,有关部门在接到投诉后例行公事地实施查封或罚款,风头过后继续生产。

不仅如此,发泡餐具原材料更是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记者从唐某处获悉,在其制造和销售聚丙乙烯再生料的数年时间里,从未遭到监管部门的调查。用工业塑胶废弃物制造再生料,广泛用于发泡餐具生产,这条灰色产业链在业内早已司空见惯,但外界鲜有人知。

侯剑锋表示,5月1日发泡餐具解禁后,有关部门将严禁再生料的使用。但是,在发泡餐具行业被封杀的时候,违规违法生产尚且大行其道,解禁之后,相关监管能到位吗?

记者:伍明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泡餐具解禁之忧:谁来回收

本报记者 严友良 发自上海
曾经的“白色污染”罪魁祸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被禁产禁用14年后,被重新允许进入市场。
依照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原目录中淘汰类产品“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删除,从5月1日开始执行。这即意味着,自1999年被原国家经贸委发布文件要求淘汰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迎来了“重出江湖”的机会。
事实上,由于生产成本和进入门槛低,多年来一次性发泡餐具禁而不绝。围绕着发泡餐具从高温有毒到符合标准,从环境污染到可回收利用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如何保证小作坊不用废旧塑料做餐具,确保生产商合理使用增白剂?发泡餐具常被随意丢弃,如何避免重现白色垃圾围城现象?”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对时代周报表示了他的担忧。
解禁之惑
解禁源于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进行局部调整,其中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俗称为“发泡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在挤出机中经过高温加热熔融后加入发泡剂等进行挤出拉片,然后再将片材收卷后在通风潮湿的环境中放置后进行二次加热吸塑成型,进而制成的各种餐饮具等,如快餐盒、汤碗、方便面碗、生鲜托盘之类。
发泡餐具因具有保温、耐压、重量轻以及便宜等优点而被大量使用。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发泡餐具最早于1986年开始在中国铁路上进行使用,但由于废弃的塑料垃圾给铁路沿线生态以及景观造成了很严重破坏,铁道部于1991年开始研究对策,并在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铁路站车使用发泡餐具,代之以可降解餐具。
之后,中国政府又曾于1999年、2005年以及2011年三次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列入工艺落后或产品落后目录。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曾公布了发泡餐具解禁的五大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发泡塑料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下称“中塑协” )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介绍,发改委曾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发泡塑料餐具符合《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和《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发改委还指出,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除中国大陆之外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一直在生产和使用发泡餐具,并且还在不断开发发泡餐具的新产品。
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以及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等,同样被发改委视为解禁条件。
但这些没能打消环保人士的疑惑。 “14年前存在的问题,今天依然没有得到十分明显的解决,怎么能打消公众对于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疑惑呢?”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就指出,发改委在没有出台相应质量标准和管理细则前,就确定正式解禁,太过草率。
据了解,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在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就指出,发泡剂会破坏臭氧层,高温易产生有害物,难降解污染大,回收处理难,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禁产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前后比较之下,让公众产生禁与解禁自相矛盾的困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次性发泡餐具’从之前的有毒隐患到现在符合标准、从之前的污染环境变成现在的可回收利用、节约资源,14年间禁与不禁的理由,看得让人一头雾水。”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官网针对一次性发泡餐具就曾提出,最初出台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使用的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保护环境和加强回收再利用的原则下,制定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准入条件,建立和制定回收再利用的机制及相关标准等。上述工作完成后,择机将其从淘汰类目录中删除。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实际上就为此次解禁铺了路。
放开隐忧
事实上,即便在过去的14年里,很多餐饮店和批发点,仍有发泡塑料餐具的身影。
董金狮指出,“现在国内仍有100多家企业在明里暗里继续生产着发泡餐具,每年大约有150亿只的销售量”。
“不管解不解禁,一次性发泡餐具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
对于之前的禁而不绝,人们更为担心的是放开之后出现的隐忧。
1999年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禁,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尽管“高温下一次性发泡餐具会释放出苯乙烯(一种对肝脏、肾脏造成伤害的有害物质)”的说法存在争议,但业内专家指出,很多企业会掺入甚至全部使用废料来制作餐具,非食品级原料的不安全性显而易见。
“现在市场上有三种企业,一种是用全新的食品级原料,一种用废弃原料,他们的产品大多在批发市场里薄利多销。还有一种是好料、废料掺着卖,客户给的价格高,他就用好料,给的价格低,就用废料做。”董金狮表示,第二、三种企业占到了8成以上,有100多家企业都在用废料生产。
据董金狮介绍,很多企业利用回收的废旧光盘、减震块等制成的再生料进行发泡餐具生产,还非法添加工业滑石粉、荧光增白剂等,一些工厂甚至从国外进口工业塑胶废弃物,进行加工提取后,生成聚丙乙烯发泡颗粒,再将这些颗粒卖给发泡餐具厂作为原材料。
“这些‘洋垃圾’,成分很复杂,但是肯定会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放了热菜之后,有毒物质在高温下更加容易溶解在油脂中,危害人体健康。”
事实上,由于我国当前既没有发泡餐具的产品标准,也没有市场准入标准,因此监督管理异常混乱。“目前情况下,进一步放开,只会加剧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忧虑。”董金狮说。
另外,由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体积大、比重小,容易吸附油脂和灰尘,回收利用率很低,在自然界中降解周期需200-400年,焚烧会冒浓浓的有毒黑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不过,中塑协常务副理事长曹俭告诉记者:“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不是白色污染的元凶,加强回收管理和再利用才是消除白色污染的根本。”
一旦放开,回收是关键。专家们就指出,欧美之所以没有禁止发泡餐具,主要是回收做得比较好。
“虽然其他一些国家也允许使用发泡餐具,但前提是处置有方。”朱毅说,同样是一次性发泡产品,发达国家开发出低发泡、抗高温的新产品,并建立专门的回收立法、健全的回收系统、严格的回收责任和标准,相比之下我国相关规定过于宽泛,回收难的窘境未改变。
正是如此,力挺发泡餐具解禁的中塑协称已与企业签订了环保回收责任保证书,但其未公布回收资金、处理技术等关键问题。
“首先,政府如果不出资,让生产企业掏钱看似容易操作却很难。此前,上海曾实施‘三分钱’工程—即生产一个餐盒,交给政府3分钱。政府利用这笔资金补贴回收企业。但是,要求发泡餐具生产企业缴纳回收费用,导致产品价格高卖不动,其他地区的产品借机占领了上海市场,‘三分钱’工程最终瘫痪。”董金狮说。
回收技术也是一大难题。“若填埋处理,会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若焚烧处理,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董金狮日前告诉记者,发泡餐具含油多不易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十分严重。
谁来回收
“目前,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并没有质的突破,拿什么保障会被回收利用。”在朱毅看来中塑协“变废为宝”的愿望,很容易落空。
“国内的发泡餐具很多企业都是‘地下’生产,整天提心吊胆,遑论研发新技术,因此发泡餐具非但没有发展反而在走下坡路。有关专家测算过,国内一次性发泡餐盒现在的工艺水平大约已经落后于日本和欧洲国家15-20年。”董金狮告诉记者。
针对发泡餐具的去留,中塑协、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两大协会还曾公开“对掐”,但这一次他们都对监管跟进提出了共同的要求。
“解禁也不意味着发泡餐具能很快回归市场。”董金狮指出,发泡餐具的解禁之路还很长,“需要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进行有效的行业监管和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
在中塑协的杨惠娣委员看来,解禁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产品标准。
杨惠娣说,虽然目前有《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但该标准覆盖面较宽,包括了除纸之外所有种类餐具。她建议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制订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专用标准。
汪永晨告诉记者,作为一项涉及环境和安全的公共政策,解禁不能一解了之,一次性发泡餐具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必须要跟上,如严格产品标准和行业准入、健全回收利用链条、强化监管体系,否则会让十几年的“禁果”付诸东流。
实际上,据董金狮介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曾将明显发黄发黑、由废料制成的塑料餐盒送去检测,其部分化学成分却符合相关标准。“这意味着企业如果生产中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很难被发现。”解禁后的安全问题、环保问题和准入机制等尚无成熟办法。
除此之外,一些艰难转型的可降解餐具企业同样需要政策的倾斜。
“发泡塑料的争议集中在环境污染和使用安全,这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些经过艰难转型的可降解餐具企业将遭到冲击,有关部门在制定解禁政策时,要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而不能过于草率和粗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指出。

来源:时代周报
-----------发泡餐具原料堪忧:1袋新料掺4袋工业废料

禁而不止,打而不绝,地下作坊有保护伞


  新料+工业废料+荧光粉=发泡餐具

  今年5月1日,从1999年起被禁了14年的一次性发泡塑料(10180,80.00,0.79%)餐具,重新获得生产使用的合法地位。

  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制成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下称发泡餐具),因为无法经由生物分解及光分解而获得“白色污染”的恶名。这一性质没有变,14年后却重出江湖,自然引起各方的强烈质疑。它是怎样被生产、销售的?连日来,记者深入全国最大的发泡餐具生产地广东东莞暗访。

  8年来一直在偷偷生产

  去东莞寻找一次性发泡餐具,首选隔河与惠州博罗县相接的桥头镇。这个镇因地处东莞内陆,在东莞32个镇街中经济靠后,房租便宜。这为发泡餐具这样的低端产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发泡餐具被国家禁止生产前,在桥头镇的生产已经形成规模。被禁后,部分仍在偷偷生产。在知情人的帮助下,记者找到阿彪(化名)的塑料制品厂。

  过去8年来,小小的快餐盒为阿彪挣了不少钱,现在每月生产上千万只,“我这是小厂”,阿彪说。

  工厂设在居民区,大门紧闭。阿彪让工作人员打开侧门,记者进入后,大铁门从里面上锁。阿彪的谨慎,缘于不久前附近一家工厂被查,被拉走几卡车发泡餐具成品,老板被罚了20多万元。

  1袋新料加上4袋废料

  逐渐熟络后,傍晚时分,阿彪带记者去看生产线。500平方米的工棚里,一袋袋原材料根据新料和回收的废料区分码放,新料呈白色半透明状,废料呈黑色或灰色。10多名工人围着4台转动的机器,忙个不停。

  阿彪说,这是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两台机器组成,一台机器是将搅拌后的原料压成型,一台将半成品切割成一个个饭盒。

  工人们往机器里填料,阿彪透露,每次填料,他们都按照新料和废料1:4的比例混合,也就是1袋新料加上4袋废料。阿彪说,他们工厂使用新旧料成分比例还不是最大的,为了节约成本,有的工厂比例达到1:5,甚至更多。

  现在生产的是型号为DZ303的大餐盒,成型机一次可以轧出56个。然后由其他工人切割下来,按500个一件包装。生产过程很简单,基本上由机器自动完成。阿彪说,每天生产10个小时,每次都能生产几十万个餐盒。

  为让生产出来的餐盒增白,填料时还添加荧光粉。“有的工厂也用滑石粉,但效果不如荧光粉好。”阿彪说。

  资料显示,荧光粉是一种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经常吸入,会生“矽肺”,还可致癌。

  工业废料是主要原材料

  阿彪说,工厂的原料都是一个叫阿平的人提供的,阿平在东莞最大的塑料批发市场“大京九塑胶批发市场”有门面。

  在阿彪的帮助下,记者联系上了阿平,5月16日下午以洽谈业务为名和他见了面。阿平直截了当地说,他的工厂新旧料都很充足,需要多少,他一个电话,两个小时内就能将货送到指定的工厂。阿平说,目前市场上,新料的价格每吨为13200元,旧料的价格每吨为8600元。阿平告诉记者,废料大部分是工业塑胶废料,从惠州、深圳等进出口公司进的货,有时自己工厂也加工,但量少。“这些废料大部分是由国外进口的工业胶头加工而成。”

  使用工业废料,利润有多少?阿平算了一笔账,如果用废料每个餐盒的成本大约在8分左右,远比新料的0.1元左右要低,和新料的1分钱利润相比,废料的利润是每个餐盒3分钱。小工厂按照每年生产千万个计算,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日产10万件运往全国各地

  阿彪的工厂每天生产的成千上万个一次性发泡餐盒,是如何流向餐桌的?阿彪说,除了少量的餐具是自己售卖外,大批量是为大工厂代工。工厂也在桥头镇,阿彪同意带记者去看看。

  5月17日上午,他开着一辆蓝色厢式货车,七绕八拐,到了一家电线厂门外。按了两声喇叭,两名相熟的工厂保安打开了门。阿彪说,这里原是一家电线厂,倒闭后,桥头本地的一名老板租下生产餐具,已有3年时间。为掩饰,一直沿用着电线厂名字。车间里,8台机器同时工作,一秒钟内就有400多个一次性发泡餐盒生产出来,20多名工人都忙不过来。

  一名叫阿永的人,是这家工厂的合伙人,负责销售。阿永告诉记者,工厂每天生产的餐盒超过10万件(每件为500个餐盒),向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供货,部分产品销往湖南、广西等全国各地。他说,生意一直很好,还有几家固定的小厂帮助代工,阿彪就是其中一家。

  他介绍,中等型号的批发价一件为35元,大一个型号的批发价为38元。和阿彪的工厂一样,生产餐具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工业废料。

  “被查过,都用钱摆平了”

  5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东莞宏远批发市场,这里是餐盒批发的集散地。

  阿彪工厂的餐盒送到这里,每件价格已经提高了3元到5元。



  在广东严厉打击一次性发泡餐具的14年里,东莞桥头为何还有很多工厂能生产?它们又是如何躲过检查的?

  “我们也被查过,后来都用钱摆平了。”阿彪说,有时被查出问题时,都会找房东摆平。房东是村里的干部,神通广大,和那些检查部门熟悉。被查后,经常通过他们送去3000到5000元的红包,然后问题就解决了。

  5月17日夜晚12点,记者和阿彪约好到街头吃夜宵。当老板用发泡餐具盛着热的食物送来时,阿彪连连摆手,说他从不吃发泡餐盒装的食物,“那个东西有毒”。据《都市快报》

  网友


  声音

  @黄子珊923-:其实到底是谁说的对人体没危害?而且这种东西对环境的危害最终还不是害自己?

  @珠海小黎: 降低入刑门槛,提高违法成本;增加举报违法信息奖金,问责当地主管部门;调整商业税收政策,减免不必要税项,鼓励企业环保操作,可行?

来源:现代快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