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朱清时:中国大学就培养不出大师
    

养正私塾:朱清时:中国大学就培养不出大师

[导读]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现在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

大家时间都花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

我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初是大学扩招的时候(我没有扩招),受到很大压力。这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东西了,教师队伍没有加强,你多了一倍学生等于你有效内涵就稀释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来的教学水平。

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个大小规模效应。

没有崇尚学术卓越的大学精神,就培养不出大师

南方周末:刚刚故去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向温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教育界引起广泛讨论,您怎样看“钱学森之问”?

朱清时:温总理最早提起钱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这个忧虑,其实是2006年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这个会议我也参加了。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干了十年,“钱学森之问”也是我一直想搞清楚的。中国教育投资已经很大,人也很多了,师生比起民国时期多了几百倍。但是,现在基本没有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梅兰芳这样的演员等。

钱学森就讲过,加州理工大学风气让他深深难忘,在那里如果有人要做一个报告,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以更新的东西超过他。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代大学学术机构一定要有这种气氛。这个东西看不见,但是你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崇尚什么,尊重什么,追求什么。

我当校长以前是搞科学研究的,1998年当校长的时候意气风发,那个时候我们就感到了中国教育不行,当时就想着教育改革。

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清楚了。

南方周末:这应该就是你在中科大十年校长生涯中的反思和总结吧?

朱清时:是的。我在国外工作很多年,回来一看,我们大学里课程设置极其落伍,教材也很陈旧,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有很多老师就是照着书说一遍,学生懂不懂他也无所谓。

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就不许用PPT文件,老师得写板书,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我回来以后发现大家很浮躁,都用PPT文件,讲课讲得学生都坐“飞机”了,效果极差。

我刚担任校长时,带了六七个人到美国欧洲访问多所一流大学,把它们的课程表收集起来,每节课程的教科书也收集起来。然后回来就宣传我们要改革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但是搞了一年发现效果不大,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做这件事,学生只要这门课程学分考够就行了,他并不太在意他学的知识今后有什么用途。

归根结底,是我们教育管理制度上有没有压力,大家不需要做这种痴迷的事。所以我发现去检阅课程设置,引进新教科书,这是表面的事情。

第二阶段我就开始反思深层次的东西,鼓动国内很多高校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去几年,我年年都在研究、在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在回头一看,学生的创新气氛还是在衰退,发现这还不是最深层次的问题。

我当校长之前,学校里最流行就是老师的讨论会。现在我发现学术会完全变形了,开学术大会都是官本位,大家都在崇拜权力,作第一个大报告的人,一定是官最大,地位最高,哪怕他学问上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一开大会就洋洋洒洒长时间作主题发言,随后都是按照级别、权威程度排,真正一线年轻人没有机会表述。

大学是个学术机构,一定要一心琢磨怎么把学术搞得最好。这样(开会),谁都不会去耐心让那些没有真东西的大权威去洋洋洒洒,而是赶快搞清楚同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学的。

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实际上比教学思想、教育制度还要深刻,比教科书课程设置更深刻。这是我思考的第三个阶段。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到麻省理工学院去看,你去的时候发现大家崇尚的就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大学就好比京剧团,就像以前梅兰芳唱京剧时代的百花齐放,应该是谁的唱功最好、表演最到位、最能获得观众认可,谁就受到最大的尊敬。梅兰芳跟对手唱京剧,比着看吸引观众,后来京剧团都变成政府机构了,工资国家发,现在没有活力了,现在京剧哪有梅兰芳那样的大师啊,现在的学校也是一样。

“学术在衰退,还谈什么诺贝尔奖?”

南方周末:这是官本位造成的一系列衰退?

朱清时:现在中国学术界跟过去不一样,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怕别人把自己思想偷过去,防止权威占了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地位高的人往往都把底下人的东西凑起来,包装成自己的。所以年轻人都害怕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都没有了,这就造成大家互相保密。

现在大学最大的毛病,就是都追求官位了,官位就是地位,因为在大学里你只要是官位高了什么东西都有了,这十多年我就知道大学里的领导都很容易评成教授。

这一结果就是学术衰退,衰退最大的改变是科学杂志可读性差,即使偶尔有一两篇可读文章还有好多水分。大家时间都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学术界的衰退,这种状况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呢?

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喊素质教育,要培养创新能力,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学校从来没有人说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但是他们培养出的就是创新型人才。

南方周末:领导可以带来很多其他的,包括课题,有的人当上大学校长后,评院士也容易了。

朱清时:这就叫做权力通吃。所以大家觉得尊重学术作用没有什么必要。这样学术气氛、文化、精神就全完了,其结果就是只要有点权力的人都能指挥其他人,学术优秀的人反而成为地位最低的,最没有发言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原因。

“教育改革要和30年前经济改革一样,必须祛除行政化”

南方周末:但正如一位大学校长所言,教育通常是保守的,体制问题很多人解决不了。你怎么办?

朱清时:我就做一件事,把学校恢复到它的本原状态,单纯追求学术作用,学术作用在学校有最高发言权,其他人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我来主持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这个想法。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让这些管理人员待遇高,这样社会精英才愿意做,他就不去想当官了。管理人员要全是精英,但是他不要去干预学术,他不要追求行政权力,把他的事做好,给教授们整理文件,帮教授做事。

南方周末:我觉得深圳是个比较合适的土壤,它本身是特区,也靠近香港特区,这个地方应该适合改革尝试。

朱清时:30年前经济改革的时候,深圳跨出了第一步,其实30年前的经济改革跟我们教育改革很相似,那时候经济改革也是从行政化解放出来的。

教育改革更类似于30年前的农村改革(从公社的行政化管理到包产到户),现在中国教育要发展,还得把中国教育行政化祛除掉,按照教育内在规律办好。

我相信,中国教育如果走这一步,让学校按照自己的规律去竞争最优秀,那就像农村一样,像经济一样,也会蓬勃发展。

南方周末:南方科技大学的性质仍是“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的官办性质学校,在日后的工作中你如何在“官办性质学校”与“去行政化”找到一个平衡点?

朱清时:南科大今后的前途取决于深圳市领导们的支持,因为南科大是深圳全资办的一所学校,要做到这个需要很大范围的人都理解、支持才行。不是一两个最高负责人愿意支持就行了,还有很多处长、局长、办事人员也要理解,要不然的话事情就不会能够推进。

我觉得我们南科大的使命就是把这种观念、这个目标诠释出来,然后大家觉得这个确实是很值得推进的事。

南方周末:南科大要给教授一个追求卓越的土壤,社会要给南科大一个追求卓越的土壤。

朱清时:对,它要给我们支持。经费上,目前起码刚开始是政府投入,等以后社会投入就多了,这是良性循环,像西方这些一流大学如哈fo大学,刚开始都是政府投入,以后才有大量社会投入。

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请世界上优秀人才来建南科大,不能让他们的薪水比过去还低,要做到这个非常不容易。

沙特阿拉伯一个阿克鲁拉国王科技大学(音译),都是理工科,他们的投入力度真是很大,教授的薪水都是几十万美金,助理教授都是十多万美金,招研究生每月奖学金都有两千多美元,住宿免费,医疗保健免费,什么都免费,然后每年还给学生一张国际往返机票。

该校的博士后的薪水每年7万-9万美金,博士后两年如果留校,薪水马上增加70%。中国现在吸引人才最高的就是百万年薪,它们博士后就可以达到,所以力度相差太大。现在世界上吸引一流人才就是这样。

南方周末:我听说现在政府准备为南科大立法?情况怎么样?

朱清时:政府决定要为南科大立法,要写好可能得两三年以后了,我们先要把所有东西经历一下,才能写好。写好之后约束你自己。现在我们会有一个南方科技大学的行政法规做临时立法,我们用这个临时法规作为基础。

“南方科技大学要去打破应试教育的缺口”

南方周末:2009年香港教育部门和大学也在开会,寻找机遇和契机,试图在河套地区进行高等教育制度破局,他们认为内地教育资源还是比较丰富,深圳的资源也很丰富,珠三角还是缺高校。

朱清时:现在我们的主要问题就是有很多体制的障碍,比如我们设计南科大最好的招生范围,就是开始在国内高二学生中招优秀学生。这个为什么好呢?第一,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意重复应试教育,他们很想闯出一条新路来;第二,我们只要这样一做,声誉高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最优秀的生源在高二就挖掘过来。

南方周末:您对于中国的高考制度向来颇有微词,一直反对高考。想从高二学生中招收一批新生,操作上有什么考虑?

朱清时:我们自己组织考试。这样做可以彻底打破应试教育,我们考试主要考量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让教育部意识到今后高考不一定非得是高三应届毕业生,学得好了高二学生也可以考,只是我们考试成本高一点,但是那样就把很多优秀的人才解放出来了,而且高二考不好高三可以再考,他们压力就少多了,这个毫无疑问对应试教育打破了一个缺口。

2010年我们准备招收50名高二学生。成功之后建议国家教育部今后做一个小的改变,就是高考的人不一定是高三的,高二也可以申请。

南方周末:您心目中的南科大学生素质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还是能力。我如果给学生面试,我会给他讲个故事,比如某个方程,我问他能不能证明,他说太难了不行。然后我就跟他讲用什么方法证明,讲完了问他听懂了么,如果听懂了就复述给我看看,这个时候他的全部素质就被反映出来:

第一是他的理解能力,他能不能听懂我讲的话,当然我讲的话一定是能听懂的;第二是记忆力,我讲的过程可能就是三五分钟,但是他能够记清楚我的细节;第三是想象力和表达力,因为他要复述,他要用自己的话说。这就可能看到学生综合素质,不是他知识有多少,而是他本人有没有能力去创造知识。

“大学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

南方周末: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校长似乎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大学校长更接近于政府官员。您认为大学校长更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

朱清时:我觉得校长最关键是要理解教育深层次规律,尊重敬畏这个规律。现在我觉得很多大学校长总想有所作为,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没有去想教育规律是什么。

我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初是大学扩招的时候,受到很大压力。校园里现在还有很多人在骂我,认为当初大扩张的时候中科大应该扩招。但我相信,过几十年后可见分晓,中科大没有扩招,保持了它(原有)的水平、实力,其它学校大扩张了,但是它质量下降了。

这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最基本的东西了,教师队伍没有加强,你多了一倍学生等于你有效内涵就稀释了一半,不可能保持原来的教学水平,如果你保持不了教学水平你还是什么高等教育呢?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校长面临决策,一个是不捞白不捞,你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你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千万。但捞了你要付出代价——你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大学校长经常都面对的考验。

南方周末:南科大您也想秉承这样的规模?

朱清时:我们先把小发挥到极致,质量最高,因为规模小有很多优点,每个周末可以把所有教授请到一起,所有教授都会认识。

像加州理工学院现在的学生每年不超过2000人,原因就是建校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决议。我曾经见过他们的校长,是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问他怎么没有想过改变,他说这是学校的原则,所以他们都敬畏这个。

他说的话有更深层次含义,教师队伍没有扩大,但是学生迅速扩大,这个就像盐巴放在水里一样,现在水扩大了很多倍,然后盐就淡多了。

加州理工大学这样做还有一个观念,学校有一个规模效应,并不是你按比例放大就好,而是有一个大小规模效益,像加州理工他们很自豪就是100个教师,所以他们每个周末吃饭所有教师都在一起,开会所有教师都在一起,要是1000个教师就不行了。

加州理工大学教师经常在一起聊天吃饭,有的学院太大了,教师很多,要聚在一起很难,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不是任何东西按比例放大都好。

利用特区之“特”,以及毗邻香港的天时地利,深圳欲为中国教育改革找到一个新方向,即在深圳的地盘上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借鉴它们的全套经验,包括“教授治校”……走向“教授治校”

“我要在深圳搞一块‘教授治校’的试验田。”中科院院士朱清时院士在深圳一语惊人。

2009年9月10日,朱清时从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里接过聘书,正式成为了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聘期五年。

朱清时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局部存在“外行领导内行,浮夸之风日盛,年轻人都愿意当官……”现象。事实上,现在的大学行政化和官化一直被诟病。教育部刚刚评出的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名单,100位获奖者担任书记、校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90%。而2009年新增院士中,担任领导职务的院士占了大半江山。

朱清时试图在南方科大通过“教授治校”等制度设计杜绝这些陋习。

一些专家据此认为:“如果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能够实现教授治校,那将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希望。”

朱清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已经提议,制定好南方科大的章程,然后交深圳市人大审议,通过以后就成了深圳特区的法律,以后就依法办学,政府一是要保障经费来源,二要保证各方面权力对大学事务不插手。”

他很清楚一点,深圳是特区,有特区立法权,所以在深圳办大学,就是把特区政策用到底、用好、用完。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前主任、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谈松华亦在期待:“中国高等教育大学制度的探索,确实需要有一批大学,在这里边走出新的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又与港澳毗邻,在经济改革上为国内做了很多探索,在教育体制上我们也期待做出相应的探索。”

粤港教育合作的“探戈”

实际上,深圳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田”的深层次背景是中国内地教育和港澳教育体制间磨合和整合的过程。

香港科技大学仅用十多年时间,便从成立直跃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09年8月,《泰晤士报》评出世界大学排名,香港3所学校进入前五十。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朱清时希望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经验,“让全国的高校都看到,中国的大学还可以这样办。”“澳大上了横琴岛,南方科大聘请朱清时做校长。近段时间两个积极的变化,一个是土地,一个是理念和制度,可以循着这个路线去走,找到中国教育制度的解决之道。”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学者张玉阁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澳门大学成功“登陆”横琴岛一个多月后,粤港双方签署了《粤港教育合作协议》,至此,深港努力多年的落马洲河套开发项目水落石出:以高等教育为发展重点,辅以高科技产业园,这标志着此地的开发正式进入实质行动阶段。双方达成的共识是:此地将成为“一国两制”新的试验田。

此前,深港双方讨论了近十年。河套地区原本与深圳连为一体,U字形地嵌入香港,深圳河环绕着它。1997年香港回归时,国务院颁发第221号令,澄清权属问题:业权仍归深圳所有,而香港则拥有该区域的管理权。

香港教育局副秘书长李美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让河套地区成为输送人才的‘心脏地带’,已经跟香港一些大学讨论过,有六所香港高校对此感兴趣。”

“深圳和香港的高校愿望很强烈,这是个机遇。”深圳市教育局梁北汉调研员告诉记者。梁的另一个身份是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办主任。

但许多香港学者认为香港政府及教育部门过于“循规蹈矩”。“我们感到香港总是在被动地行动。”香港智经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文晖说,“香港教育部门带有功利性,想要很快产生效果。”

但这一年来,香港经济的“内忧外患”已经逼着香港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路径。正如曾荫权所言,“粤港合作就像跳探戈一样,双方会共同进退,只是步伐和节奏配合还需要更加到位。”

广东省港澳办副主任金萍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广东非常重视香港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可以在教育领域先试先行。”

这或许是中国“教授治校”试验田的有力推手。

特殊的地理位置,催生特殊政策

2005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获教育部特批,这是珠海高教体制方面的一个突破口,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新特区”。2009年,244名毕业生拿到属于“一本线”的香港浸会大学的学位。

“教育部特批,就是参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我们可以有试验的政策空间。”UIC常务副校长郭少棠说,“现在内地对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需求甚殷,但本港院校依旧难以在内地独立办学。目前只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规范,但未有境外机构独立办学的法例。”

郭少棠介绍,UIC走出了把国外的教育体制和中国文化国情结合起来的办学新路。这条路既有国内高等教育没有的国外教学体制,又有国外教学体制没有的中国文化。

从珠海打造“高等教育改革特别试验区”,澳门开辟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到深圳想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香港力图成为“地区性教育枢纽”,这种一方希望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一方希望输出更多教育资源的合作“联姻”,实际上担负创新发展“一国两制”以及促进粤港澳紧密合作的历史新使命。

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话或可作注脚。他在2009年4月28日曾表示,“与广东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样,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谋求新的重大突破。既然是特区,就要实行特殊的法律法规和特殊的政策,否则叫什么‘特区’呢?”


来源:南方周末
-----------现代教育都是讲究标准,学生离开了标准又怎能考到"好成绩"呢?老师离开标准又怎能向上司交代呢?光是这个就要抹杀创意千百个.

创意本身需要实战经验,有了基金未必能完成创意,而实战经验都是要动手脚的工作,可劳动不给钱于是大家不想动了.成功的研究学生都拿不到钱,顶多也是得教授请吃,那还干什么?这根本不干素质的问题而是功利分配的问题.

诺贝尔奖=无私付出=人生空白一场=国家没有未来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 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
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
王夫人道:"是个丫头."
贾政道:"丫头不管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
王夫人见贾政不自在了,便替宝玉掩饰道:"是老太太起的."
贾政道:"老太太如何知道这话,一定是宝玉."
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
王夫人忙又道:"宝玉,你回去改了罢. 老爷也不用为这小事动气."
贾政道:"究竟也无碍,又何用改.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 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工夫."说毕,断喝一声:"作业的畜生,还不出去!"
王夫人也忙道: "去罢,只怕老太太等你吃饭呢."
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去...
......
袭人道:‘你是真喜欢读书也罢,假喜欢读书也罢,在老爷、太太面前一定要做出喜欢读书的样子来。。。’

[ 本帖最后由 phongdeli 于 2010/1/19 12:02 编辑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
-----------难以想象,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所谓国际一流大学又从何谈起

  文 | 东仁

  1月26日上午,温家宝总理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会谈,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其间,温家宝关于大学的两段话被广为传播,一句是:“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另一句是:“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大学功利化”和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都指向同一个病根---大学行政化。而且不光光是此二者,大学行政化堪称如今大学一切问题的总病根。简言之,大学行政化有五宗罪。

  其一,大学官场化。

  一方面,大学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校长的任命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垄断资源,校长与教育部门官员“交换”频频。我国大学校长的产生,基本上按照党政干部的方式来处理,直接由上级任命,其中“985工程”中的38所国内知名高校还要由中组部直接管理。而教育部的司局级官员直接下派到部属大学当校长更成为一种常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著名高校校长无不担任过教育部司长之职。

  另一方面,对应“985工程”的启动,中国高校中开始有了一批副部级干部,现在有31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副部级,还有专家建议说,要提高大学的地位,应更进一步提高校领导的级别至正部。

  大学要自主,首先校长要自主。官员转行当校长也并非全然不可取,但是校长都由行政任命产生,来源单一,尤其缺乏由独立的遴选专家委员会公开选拔产生的渠道,势必助长大学的官本位。

  其二,资源分配行政化。

  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央各部委掌握着向学校分配资源的权力,为此,大学不得不与地方一样“跑部钱进”,甚至用颁授博士等头衔去换取官员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官老爷”把持一切,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重要学术资源的分配中,各级领导都享有“特权”,行政领导往往挤占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这些领导掌握着权力,决定教师拿课题、评职称等各种事宜。九三学社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认为,本应在学术资源分配上发挥主要作用的学术委员会,只是装饰或者仅能对学校重大学术事务提供参考意见。

  其三,评价机制一元化。

  一位颇有名望的教育学者表示,这么多年来他虽然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掌声,但是几乎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奖项。而如今的现状是,各种大课题和奖项多为政府所设,得到这些奖项,意味着你的学术地位受到认可;得不到这些奖项,意味着你被排斥在主流学术圈之外。如这位学者所言,政府奖励学术本是好事,但是仅以此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则不利于学术自主。

  其四,教授人格矮化。

  一位在美国留学多年的学者戏称自己为“表格教授”,因为在回国近五年的时间里,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填表上---一级学科申报表、研究基地申报表、重点学科申报表、社会科学基金申报表、单位考核聘任表,等等。这也是行政化使然,因为有多少一级学科,多少研究基地,获得了多少社会科学基金,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是学校各级领导的政绩。正是在这样功利性的高压下,我们看到了教授剽窃等人格矮化的怪现状。难以想象,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又从何谈起。

  其五,学生世故化。

  不可想象一个官本位的、功利化的大学,能够培养出温总理所说的具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学生。就像一位教授所批评的:“现在社会上说学生不正义、圆滑、没原则,只愿意自己过得舒服,这都是大学教会的,学生进门时候不这样,出去时候全会了。”本科生学会了行贿教师换学分,研究生忙于为“老板”做项目而无暇学业,有些学生团体几乎成为“官僚试验田”或“微型名利场”。

  事实上,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早已明确规定高校拥有7项办学自主权,包括制定招生方案、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只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自主权基本上都没有得到落实。大学行政化毫无松动之态,反而在日益强化。

  比如近年来由教育部门启动并严格施行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屡屡爆出高校“造假”丑闻。而高校则一肚子委屈,有全国政协委员直指这种细致到大学课件、教案是否规范的评估“劳民伤财,鸡飞狗跳”,“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制约竞争”。

  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行政力量对于大学的干预有了更多资源手段,加之市场化的助推,权力与经济结合,在教育领域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既得利益群体。去行政化成为越来越难以破解的顽疾。

  对于高等教育,世界上成熟的经验很多,比如决定资源分配的理事会治理结构、遴选校长的专家委员会制度等等。但是在去行政化之前,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已故大家钱学森的痛心诘问,我们该如何回答?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