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1838~1896)男,汉族,原名武七,后改名武训,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今属冠县)人。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以行乞事母,人称“孝乞”。后在李家当长工,李欺武训不识字,赖去三年工钱,又以诈骗罪名,将其毒打解雇。武训愤然不食不语。在乡邻的劝导下,身体渐渐复原,遂决心兴办义学。
清咸丰九年(1859),武训开始行乞积资兴学。凡碾磨耕地短工,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卖力得钱,情愿受雇。他一年四季,宿无定所,食无定餐,身携一袋一勺,沿街乞讨。凡所得粗劣衣食自用自食,稍好衣物且售于人,以积资兴学。因他以创建义学为辞,人们多愿施舍。行乞所得每至10贯,即求乡绅或富裕人家代为经营生息。所得积蓄多用于兴学,也有用于周济穷人。
行乞中,为哗众乞讨,他不惜出奇作怪。他把大辫子剪掉,只留一小撮头发,结成小辫,玩大顶、学蝎子爬、打车轮,给富人子弟做马骑。为引逗恶男恶少们的兴趣,他还吃蝎子、蛇、砖瓦、喝脏水等。在代畜磨面时,他边推磨边唱:“不用纥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在学马让人骑时,他边爬边唱:“爬一遭,一吊钱,爬十遭,十吊钱,修个义学不费难。”在乞讨时,他唱道:“我要饭你行善,修个义学你看看。”
武训在柳林乞讨的积蓄修建了“崇贤义塾”之后,于光绪十八年(1892),又用400两银子在临清御史巷买下宅基,4年后建成“临清御史巷义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式开学。每次开学,武训先向塾师叩头,遍拜诸生童;另备盛宴,请县绅作陪招待塾师。自己却肃立门外,宴毕,吃点剩饭,从不与塾师共席。凡遇塾师不勤教事,或生童嬉戏,不勤学习者,皆长跪不起,促使师生勤于教学。
山东巡抚张曜听到武训的义行后,特下示召见,下令免征义学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资助义学,并请奏朝廷颁发“乐善好施”匾额,另请朝廷授以“义学正”名号,并赏穿黄马褂。从此,他的名声日隆,周围县乡多尊称“武善人”。堂邑县知县劝他完婚,以安度晚年。他听后唱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取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武训一生劳苦,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含笑与世长辞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现临清实验小学),终年59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
山东巡抚袁树勋闻知武训去世,即奏朝廷将其生平宣付国史馆立传,并入忠义祠。民国时期,民团指挥兼专员赵仁泉,在临清进德分会(今大众公园内)附近修建了一座武训纪念堂。冯玉祥
将军撰写了《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生平》。在武训诞辰150周年之际,临清市在实验小学(原御史巷义塾)内建起了一座武训纪念馆,以缅怀他行乞办学的精神。
-----------岂可以貌取人
见斯贤人,宁不感愧!
赞叹!
学习!
-----------的确感人!
50年代赵丹曾主演过电影《武训转》,不知现在还能找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