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铁桥 来扬 实习生 周薇 张晴 程枝文
编者按 自2006年以来,中国青年报一直对高考加分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保持关注并持续报道。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由于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由于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被严重异化,成了某些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极大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如果说,我们以往报道的事实仅仅是“一叶”或“一斑”,今天本报刊登的“全国高考加分研究报告”则力争让读者“知秋”或“窥全
豹”。
这份研究报告是本报特别报道部组织记者和实习生查阅了除台港澳外,31个省(市、区)公开的有关高校招生政策规定和2010年加分考生公示名单,并查阅了100多所重点高校的招生章程,在统计、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采访有关专家形成的。
我们的研究发现,高考加分在许多地方成为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高考加分泛滥,在重庆等地方,每5个考生中几乎就有一个加分的;高考加分呈现“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黑龙江、湖北等一些地方公示的加分考生信息比较完整,而山东、宁夏等一些地方在关键信息上“遮遮掩掩”,云南等一些地方则根本没有按规定时间公示;100多所重点高校对高考加分的态度也不一。
研究结果表明,权力和金钱越来越向高考加分领域渗透。
高考加分政策涉及千千万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倾听民声,顺应民意,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从源头上遏制权钱交易腐败现象,维护高考公平正义,尤为迫切。
“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这是媒体报道高考加分乱象时,经常被引用到的数据。
记者根据统计发现,有些地区加分项目纷繁复杂,甚至有成为普惠型加分之势,但有些地区能获得加分的人数在该省考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这种对比,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高考加分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遭遇的困惑,加还是不加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
同时,这一对比与那些加分大省频频爆出的丑闻和质疑,又构成了整个高考加分乱象这一现实图景,不论取消与否,清理整顿高考加分已势在必行。
重庆近5个考生中就有1人获加分
2010年,江西省共有311651
人参加高考,在江西教育网的公示中,只有441人获得加分资格,加分人数只占考生总数的0.13%。
这441人中,体育加分64人,包括华侨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奥赛获奖者、自谋职业退伍士兵、烈士子女等项目在内一共才74人,少数民族获加分的共 303人。
陕西省由于取消了二级运动员加分,获加分人数也少得可怜。虽然记者没能找到该省少数民族获得加分的人数,但其他所有加分项目的总人数才118人,占所有参加高考的378556考生的0.031%。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北京、河北等地。2010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96759名,是全国仅有的四个增加人数的省市之一。重庆今年高考加分人数为3.37万人,占考生总数约17.19%。从获得加分的几率来说,重庆是江西的约130倍。即使减去占大头的少数民族考生13000多人,仍有两万多人获得其他项目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重庆市已经大幅减少了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数,比如2009年重庆共有6.5万人获得高考加分,加分人数超过考生总数的30%。
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北京今年获加分的人数近1.1万人,占全部考生8.1万人的1/8强。即使减去少数民族考生6700余人,仍有4000余人获得加分。
河北也是如此。2010年,河北省高考报考人数为50.3万人;各项优惠政策共公示5.83万人次,占考生总数的11.6%。除少数民族加分24000余人外,仍有3万余人获得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山东省今年宣称取消所有省内制订的高考加分政策,但是,仍有4547人获得高考加分照顾,不过其中少数民族考生占绝大多数,有4165人,其余382人属于其他类型加分。据报道,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之所以要取消省内加分的“土政策”,是考虑到一些政策初衷虽然很好,但执行起来很难,很容易背离初衷,容易成为不正之风,引起群众不满。
加分项目各自为政
从那些加分大省(区、市)来看,可以看到加分项目在设置上各自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在范围上又千差万别。
教育部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
这些加分项目数量众多、内容复杂。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中,“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16项加分大类。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所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
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湖北、河北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仍有一人获得“非典医务人员子女”加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一人因获“自治区优秀青年”而加分。
从加分项目来看,其名称又千差万别。比如湖南省今年体育类加分名为“体育竞赛优胜者”,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该项目也是此类名字,北京用的是简称“市体优”,但是在广东、重庆等地,体育类获加分的名单上却被称为“体育尖子生”(只是公示时这样显示,在政策中称呼不变——记者注)。
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万别。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动很大。
如重庆今年将加分的最高分值调整为10分,而四川规定,指定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回族考生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30分,其他考生享受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20分。
针对同一项目的加分分值也相差悬殊。在河北省,“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加分为10分,同一项目在云南省加分为20分。
湖南省体育竞赛优胜者经统一测试合格后,省级的可获加20分,市级的可获加10分。但辽宁省体育竞赛优胜者一律加10分,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竞赛优胜者一律加20分。
部分加分项目有的地方取消,有的地方没取消。2010年云南取消了奥赛等所有学科竞赛活动成绩的加分政策,但在全国大多数的省(区、市)都没取消该项加分。一些地区比如青海、陕西等地已经取消了二级运动员加分,但在北京、山西等地仍有该项目,且这些项目可以加分20分。
在各表彰类项目中,福建、贵州、重庆等地“优秀学生”加分,但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两项不加分。在北京、上海、四川、河北、宁夏等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同样能获得加分,北京获加分的三好学生有2134人。上海市三好学生加分考生数占总加分人数的60%以上,而安徽等地这三项都没有加分。
北京市取消了“三模三电”的加分,但是浙江、河南、四川、辽宁等省依然设置此项加分,且获得加分的人数不少。
近几年,人们纷纷质疑,“见义勇为加分”制度是否有鼓励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之嫌,是否有子承父荫之嫌,是否有将见义勇为功利化之嫌,是否有损高考公平之嫌。但大多数省份都有此加分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见义勇为”一项的加分人数在大多数省份都只有一两人,但在福建有15人,在吉林更有35人之多。
丑闻频频被曝光
事实上,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频频被曝光,大多集中在体育加分、民族成分加分等方面。
湖南省是因体育加分而被揭露问题较多的省份。2006年,中国青年报揭露了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是“水货”,存在地市体育局
乱发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情况。此后,湖南省对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一些改革,但中国青年报今年的调查仍发现,今年经统一测试后获得加分的803名体育竞赛优胜者中,有267人属于武术加分,进一步调查则发现,湖南高考武术加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交几万元钱参加时间不等的训练后,获得加分十拿九稳。
2009年6月,中国青年报还披露了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二级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该校1200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二级运动员有153名,其中很多考号相连。当时据记者调查,这其中,有篮球类二级运动员甚至没怎么摸过篮球。
“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也被归入体育类加分项目,其中的问题备受诟病。
以浙江为例,浙江今年获得体育加分的有1011人,其中三模三电634人(占总数的62.71%)。今年,绍兴市第一中学(90人)、绍兴县柯桥中学(76人)和浙江萧山中学(73人)这三所学校占据了全省今年获得体育加分总人数的23.64%。今年,这三所中学获得加分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加分项目为三模三电。而这恰恰是此前中国青年报连续两年报道浙江省高考体育加分乱象的重演。
2009年,重庆的民族生造假问题备受关注。后据调查,一共查实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这批考生被取消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
丑闻曝光后,今年重庆市大幅减少了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数,然而,今年重庆加分人数在比例上仍高居全国榜首。
高考加分透明度几何
近年来,随着各类高考加分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现象被媒体一一曝光,对更阳光、更透明的高考加分公示公开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随着教育部将“信息公开公示”列入《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高考加分强制公示元年。
“省级招办负责公布本省(区、市)有关招生政策、计划、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示本地区享受照顾政策类别及具有相应资格的考生、以及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测试合格考生等名单。”
“各县级招办和中学分别在其所在地公示本地区、本校享受照顾政策类别及具有相应资格的考生、以及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测试合格考生等名单。”
“‘阳光高考’平台、省级招办和高校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县级招办和中学公示的考生有关信息,上报前至少公示10个工作日,并保留至当年8月底。”
以上三句话,是《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对今年高考加分相关信息公开公示的具体规定。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是近年来教育部首次在当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对“信息公开公示”作出规定。这意味着,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招办、有关高校、中学已经成为了当年高考的“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的公示公开义务主体。其中,向社会公众“晒”各类高考加分信息的义务,落在了各省级招办、各县级招办和中学的肩上。
那么,我们的省级招办、县级招办和中学在第一年的表现如何呢?不妨请读者们一起来看一下各省高考加分公示情况。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区、市)中,有28个省(区、市)的教育厅或教育考试院的网站为公众提供了在线查询本省(区、市)相关高考加分信息的服务,但各网站公示的内容和项目均有差异。
依照《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省级招办负责公示“本地区享受照顾政策类别及具有相应资格的考生、以及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测试合格考生等名单”。在实践中,多数省级招办都将今年的“本地区享受照顾政策类别”公布在各自省(区、市)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规定”(一般在今年3 月或4月就已经公布)中,而具有相应资格的考生名单则在高考前后向社会公示(因为部分项目可能需要由考生在高考后通过另行测试才能确认其获得加分资格)。
在公示的项目上,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网站将考生号、考生姓名、毕业中学(报考点)、奖励项目(照顾类型)、项目成绩、照顾类型代码、所获加分分值、民族、所在班级、性别、所在地/户籍、报名序号、考生类别(城市/农村,或应届/往届)等十余个项目都进行了公示,湖北省招办甚至在一些名单中把考生家庭成员情况(包括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也公示在网上,而浙江省招办在公示“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除体育项目外)经审核通过的考生名单”和“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体育项目经认定测试通过的考生名单”时,还公示了相关考生“获取申请加分资格时间” 和“发证单位”。
但也有一些省级招办公示的内容非常有限,只公示了上述项目中的“考生号”、“考生姓名”、“奖励项目”等最基本的3至4项内容。记者统计发现,在采取网上公示的28个省级招办中,江苏、吉林等13个省份公示了7项以上的项目,但也有5个省份公示的项目不足5项。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省级招办虽然公示的项目较多,但有些信息公示得也并不完整,或存在瑕疵。例如,今年黑龙江省高考加分的公示内容可以在“黑龙江省招生考试信息港”网站上找到,项目包括报名号、考生号、姓名、考生类别、就读中学和班级、考生特征代码、特征名称、获奖项目或民族等,较为详细;但学科竞赛一项中的“获奖项目”一栏只有部分考生有填写。
黑龙江省“体尖生”(即“体育尖子生”——记者注)测试合格名单是另外公布的,项目包括体育考号、考生号、姓名、专项名称、成绩等,比较规范,但没有显示学校信息。再比如,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对享受照顾政策的考生公示的政策类别共有“省级优秀学生”等17项,但对 “省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以上三好学生”和“残障人员”这3项进行查询时,页面显示“对不起,您要查看的信息不存在!”的字样,但底部却又有“共有}}}条”记录的字样。
如果再对相关名单进行仔细比对,还会发现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如浙江省、重庆市对高考加分考生名单的公示项目非常齐全,但如果细看其中的内容,便能找出一些不规范的地方。
如浙江省体育加分考生名单中有一名考生的“加分项目详细名称”是“2009年浙江省青少年锦标赛”,无法判断其参加比赛的具体项目;而另两名考生分别以“2009年“全国足球学校杯”女子足球U-17比赛第八名”和“全国足球学校杯U15、 U17男子足球比赛第11名”的成绩,各获得20分的加分。
再如,今年6月1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发布的一份特征信息增补公示中,最后两名考生参加比赛的项目和取得的成绩等信息与原始名单中内容大相径庭,无法判断是工作人员在录入时出现的失误,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但相比另外一些省份在公示名单上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上述问题只能算是小问题。有些省级招办在公示名单时没有做汇总,使得查询统计非常不便;还有的省级招办并未按照《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要求,将“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相关名单已经不能在其网站上找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并未在“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一项中规定相关公示义务主体若未履行义务会承担何种责任,因此,即便招办、高校或中学没能将高考加分信息“晒”出来,也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
虽然这样的规定目前只是“软约束”,但对教育公平抱有信念的人来说,高考加分强制公示元年应该成为“阳光高考”的又一个起点。
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一览
2002年7月,据《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沧州市纪委、监察局对沧州市计生系统在办理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加分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经查,全市352名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中,竟有38名考生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2004年6月24日,《南方周末》题为《西安“批量制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报道称,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2005年10月29日《新闻晚报》曝光了北京市车模比赛挂钩高考加分,获奖者可获20分高考加分。由于车模制作过程不受监控,引发高考加分制度存废之争。
2006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题为《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竟是水货?》的报道,曝出了湖南省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1000余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2009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独家报道了浙江高考航模加分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的现象,推动了浙江高考加分政策在今年作出重大调整。
2009年,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了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员子女。
2010年1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在厦门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群体作弊事件,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约30人被取消成绩和名次。据查,相当一部分作弊者是中学生,为的是通过比赛成绩晋级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从而得到高考加分。
2010年4月3日,据南方网报道,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频频打破女子50米
蛙泳的亚运会纪录,比赛成绩遭到质疑,比赛成绩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可能存在“卖奖”的内幕。
2010年6月15日,《都市快报》报道了台州一中有4个考生获20分高考加分,他们的家长都是当地官员。4人获得加分的理由是,曾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过奖。记者调查发现,台州一中的毕业生表示,他们上学期间并不知道有这个科技创新小组。
2010年6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报道了湖南省娄底市几个重点中学武术加分的内幕及相关利益链条。
2010年7月15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事件,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连足球队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
2010年7月27日,《中国青年报》题为《高考加分驱动机器人比赛功利化》的报道披露,有些省的参赛选手,获得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二等奖是为了高考中获得10分加分,获得一等奖可直接保送上大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难免蒙上功利色彩。
实习生 程枝文 周薇整理
我的父母没有钱,不能给我加分
别的考生加分后,我降了约70名
我是2010年湖南一高考考生,今年17岁。为不辜负身在农村的父母对我的培养及老师对我含辛茹苦的教育,我一直努力学习,想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今年高考我得了670多分,是本县理科第一名。湖南的很多考生,花钱基本可以在武术项目上加10分或20分。我的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在农村,不可能花钱去加分。虽然我的“裸分”在湖南好像排在第20多名,但在有的考生加分后,我的成绩却排到了湖南省的第90多名。我的父母没有钱,不能给我加分,我学习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再要多考20分,实在太难了。因为这样的加分,伤透了包括我在内许多考生及家长的心,因为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最终再努力也实现不了梦想。
请加大宣传力度,建议政府让加分的“武林高手”等考生拉出来见见真本事,真正该加分的就应加分,是弄虚作假的就应坚决取消加分,还高考制度以正义和公平。
(湖南一考生)
高考加分呈现“三集中”
加分名额集中流向相对发达地区、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
在教育部2009年第9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高考加分或者降低分数,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照顾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体现对他们的关心;二是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为了体现对创新人才的倾斜,或者对于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照顾。
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发现,现在高考加分已经呈现出“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尤其是奖励性加分,人数更是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而照顾性加分,因为有弄虚作假和腐败通道的存在,也在个别地区呈现统计上的不可思议性。
体育类加分最体现集中性
从统计上看,体育类加分最能体现“三集中”。
以广东为例,广东今年普通高考招生中具有加分资格的共有4169人,体育尖子生加分有987人,这一项占广东今年获得加分总人数的近1/4(23.6%)。
数据统计显示,987人中,来自广州市的考生有472人,占总人数的近一半。但是,2010年广州市考生人数(6万人左右)只占广东省考生总数(61.5万人)的1/10弱。这样一来,广州市考生获得此项加分的几率高出广东其他地区近5倍。
进一步统计还可发现,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3个城市:广州、深圳和珠海,体育尖子生共有725人获得加分,占该项目总人数的近3/4,但三市考生人数只占广东考生总数的1/6弱。
相比之下,一些地市获得该项加分的人数少得可怜。其中,惠州市9人,韶关市8人,茂名市6人,云浮市5人,肇庆、河源、潮州各4人,汕尾、清远、梅州都只有两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获加分人数少的10个城市,体育尖子生的总人数(46人),尚不及广州市协和中学一校,该校有75人获得体育尖子生加分,占全省的7.6%,项目则集中在轮滑球和单排轮滑球。
据了解,轮滑球也叫旱冰曲棍球,是一项不直接接触球的运动。该运动1896年起源于英格兰,比赛队员穿着双排轮或单排轮旱冰鞋比赛,比赛双方各上4名场上队员和一名守门员。据报道,在轮滑球进入国内的10多年里,一直只是一种业余的小圈子竞技项目。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广州市协和中学网站上看到,2010年全国单排轮滑锦标赛于1月28日至31日在广州市协和中学举行。此次比赛共有27支队伍507名运动员报名参赛,比赛设男子、女子成年组与男子、女子青少年组4个组别。“该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轮滑协会主办,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协和中学承办。”
上述10个城市的总人数,也不及深圳市西乡中学(49人)一所学校获得高考加分的人数。该校项目全部为航海建筑模型和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此外,广州市第四中学也有36人,项目也集中为轮滑球。
这种体育类加分的“三集中”现象,在许多省(区、市)都体现得很明显。比如今年获得体育加分的有1816人次,其中成都市有444人,绵阳市有324人,两市共768人,占体育类总加分人数的43.2%(两市考生仅占全省20.9%)。
此外,四川省南充市也是高考加分大户,共有223人次,成都、绵阳和南充三市人数占四川省体育加分总人数的54.6%,而三市考生人数仅占全省总数的30.5%。
项目集中到一些中学的现象在四川非常突出,如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体育加分达127人,占全省约1/14(7%)。绵阳中学有93人获此加分,江油中学为71人。
四川省在项目集中上也体现得很充分。27项体育加分中,最多的是无线电测向,共有301人,定向越野也备受青睐,共有230人。
统计还发现,田径、篮球、足球三项加分考生在各地市分布比较平均,而健美操、无线电测向和定向越野却集中在成都、绵阳和南充3市,共为500人,占这三项加分总人数的78%。
河南省焦作市一中在无线电测向上也表现得特别突出。河南省今年有811名考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其中焦作市就有255人。这其中,不少名额都流向了焦作市一中。记者在一份名单上看到,焦作市2009年下半年度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称号的学生中,有161人来自焦作市一中,项目全部为无线电测向。
吉林省的体育加分也集中在几所中学,其中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有66人、长春市十一高中有57人、吉林一中有33人,3所学校共有156人获体育加分,占了总人数446人的35%。
其他奖励性加分项目也呈现集中趋势
除体育项目体现得最集中外,其他项目也展现了“三集中”的特点。
四川省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奖项而获加分的考生,全省共加分197人,其中四川省绵阳中学占61人,达62.8%;成都市第七中学占45人,达22.8%;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占34人。从区域上看,成都加分考生达73人,绵阳加分考生104人,共177人,两市占总加分人数 89.8%(两市考生仅占全省20.9%)。
2010年,河北省高考报考人数为50.3万人。其中,省会石家庄市考生为10.7万人,占河北省考生的21%。然而,可获加分的“高中阶段获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全省共有165人,其中95人来自石家庄,占总数的57.5%。
陕西省也有类似情况。今年陕西高考加分总人数为118人(少数民族考生情况未见公示),西安市就有73人,占61.8%,而其他地市多为几人至十几人,很多尚不及西安一所高中所获加分的人数。其中,获得奥数等联赛类加分的共有67人,西安市有56人,占83.6%。
在辽宁省公示的奥数等联赛加分名单中,加分集中在了几所中学。此项加分共有168人,其中,大连育明高中有59人、东北育才学校有29人、辽宁省实验中学有20人,3所学校共有108人获得该项加分,占了该项目加分总人数的64.3%。
而在吉林省公示的高考加分名单中,加分者集中在一所中学。东北师大附属中学共有107人获得高考加分,且其加分的多项指标都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奥数一等奖加分有18人,占了奥数一等奖加分人数的41.86%;科技创新有两人,占该小项的100%;优秀学生有4人,占该小项的 28.57%;奥数决赛前三名有7人,占该小项的63.64%。
民族考生加分也集中
除了奖励性加分外,照顾性加分在某些地区也呈现出“三集中”特征。比如湖南省长沙市,今年共有991名考生享受少数民族加分优惠,占今年长沙考生总数的1/50强,其中,注明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考生有475人。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公示数据显示,广州市获得高考加分资格的少数民族考生一共只有两人,而江西省教育网显示,南昌只有1人。其余非民族自治区省会类似加分人数也大都比较少。
统计发现,长沙下辖5区4县(市),但享受到少数民族加分的考生主要集中于市区。长沙所辖的全省第二大人口县级市浏阳市一共才有13人享受到此优惠,望城县在此项也只有23人。
但是,长沙市的一些学校享受到此类加分的人数却异常多,如达材中学有43人,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有47人,明德中学有48人,长沙市南雅中学有50人。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位于长沙市的“贵族学校”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一共有110人获此项加分,占到全市该项总额的11.1%,且类别一栏多注明为“聚居地考生”和“应届考生”。
此外,江苏今年共有2119名考生获得少数民族加分。其中,南京市有666人,占总人数的31.4%。
在安徽省公布的少数民族类加分名单中,4407个获得此项加分的考生也比较集中,以亳州为例,在亳州一中和亳州二中,分别有163人和157人。
集中性背后的正常与反常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对于加分集中的问题,有些是正常的。比如,体育类加分集中,与某地、某学校发展某项特色体育有关,这是正常的。奖励性加分,与某学校办学水平总体较高,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得较为优异表现有关,这也是正常的。少数民族加分,与某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多有关,这也可谓正常。
但也有“不正常”之处,可能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少数地区、学校特别重视“加分教育”,引导学生去争取加分;二是少数地区和学校懂得“加分运作”,尤其是熟悉某些加分项目的操作,为此获得更多加分名额,这在发达地区更有可能;三是现在的加分往往与“特色培训”相连,因此,发达地区的学生参加特色培训机会多,获得加分可能也就大。
熊丙奇说,加分集中的“不正常”,是更值得关注之处,因为这反映出高考加分的两大走势:一是变为“加分”教育;二是沦为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因此有必要顺藤摸瓜,去分析导致集中的具体原因,进而对加分进行治理。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体育加分项目五花八门
教育部及各省201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中,都有对体育加分的具体说明,但多数省份只写着“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前六名者”或“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而未限定体育加分的项目。
笔者统计发现,体育加分项目的数量在各省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
在广东省,共有34类体育加分项目,其中获得加分人数最多的项目是轮滑球,共有152人。这项体育加分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几乎没有人获得加分名额。而备受争议的“三模三电”加分也有108人,位居该省项目加分人数排行榜的第二名。除此之外,广东省还有很多不为多数考生所熟知的加分项目,如陆地冰球、蹴球、毽球等。且平时大多数人不会想到能够加分的项目,如街舞、定向越野等也被列入加分行列。
辽宁省体育加分也有31类,除了常见的体育加分项目外,一些不太常见的项目,如跆拳道、散打、气步枪、气手枪、击剑等项目都有几十人获得加分。而蹦床、帆板、皮划艇等其他省份几乎无人获得加分的项目在辽宁省体育加分名单中都可找到。
四川省、浙江省也各有31类加分项目。在四川,“三模三电”项目加分人数最多,共有301人,约占总加分人数的1/6。其他省份体育项目加分人数相对较少的棋类,四川省有123人,健美操也达110人之多。浙江省的“三模三电”加分所占比重更大,共有634人,占总加分人数的1/2 多,其他加分项目如板球、藤球等对很多人而言也很陌生。
相比之下,黑龙江、广西、陕西的加分项目则少得可怜。在黑龙江、广西分别有7类和8类加分项目,且多为田径、兵乓球、篮球、游泳等传统体育项目。在陕西,只有3类加分项目,分别为游泳、武术和射击。
从各省统计的情况综合来看,在一些加分项目较多的省份,传统的加分项目所占比例较少,一些“新兴项目”累计加分人数比例则较高,而一些加分项目较少的省份,加分多集中在传统的加分项目上,一些陌生的、新奇的加分项目较少。
很多省份对体育加分项目并没有做出详细说明,如福建、吉林,只标明了“经省教育厅、体育局认定的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天津、新疆也未明晰具体体育项目。贵州和河南也只是简单地区分了“重大体育比赛”及“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
实习生 周薇
高考加分为何乱象丛生
2009年4月浙江“三模三电”加分事件、2009年6月重庆官员子女更改民族成分骗取高考加分事件以及2010年湖南省高考武术加分事件等,使得高考加分的公平性与合法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高考加分政策源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和弥补高考选才制度缺陷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对工农子女、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华侨、港澳台学生实行优先录取的照顾性加分政策。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大人才选拔力度,国家增加了对德、智、体绩优生实行加分录取的鼓励性加分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因国家未对高考加分的对象、加分的幅度以及高考加分的决策部门作出明确、规范的界定,许多部门和地区为了自身利益,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部门性的、区域性的、临时性的高考加分政策,这些加分项目多达几百种!
招生委员会统管不力,部门、地方以及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导致了高考加分乱象丛生。从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可以看出,那些受地区级以上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烈士子女、体育竞赛获奖者、受政府表彰者等均可得到降分录取的优惠,有些地方甚至把获得县级、校级获奖者也列为加分对象。
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第47条“有关省(市、区)确需要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经本省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便可向社会公布”这一条款为各省出台各自高考加分政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使各省高考加分项目变得层出不穷、不易控制。
同时,对于体育绩优生、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学生、立功军人、见义勇为者等加分主要由体委、民委、港澳台办、公安等部门操作认定,主管高校招生的教育部门无法对这些加分项目进行直接监管。正是这种加分政策决定权的分散,导致了一些部门和地方为了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
对于高考加分集中于发达地区、少数中学以及个别项目问题,应一分为二看待。发达地区一般是各省(市、自治区)的首府或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要么具有强大的权力资源,要么集中大量财富,或者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科奥赛、创新大赛等获奖项目需要丰富的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如果这些大赛操作程序公开、规范,那么,获奖者集中于发达地区、少数中学也属正常,但现实经常并非如此。
而体育类与少数民族加分者集中于发达地区并非都正常,体育类与少数民族加
分因缺少科学的认定标准、规范的操作过程与公开的监督机制,往往容易受到权力与金钱的侵蚀而成为腐败通道。
高考加分是对高考招生制度的重要补充,高考加分政策实质上是对特殊群体所受原有入学机会不公平的一种补偿,是实现高校招生多元评价与录取的有效手段。从政策立意上看,高考加分政策不仅有利于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利于挖掘学子的才智潜能,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然而,高考加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以至于出现“取消高考加分,实行裸分录取”的主张。笔者认为,不一定要这么绝对化,但高考加分若要走向公平公正,就必须从制度规则、操作过程以及制度监督3个方面加以完善。
笔者建议,首先,取消各省内制定的高考加分“土政策”,教育部直接参与各部门高考加分的认定过程,由教育部统一规范高考加分的对象与加分幅度。
其次,明确高考加分的对象与标准。仅就教育部规定的加分与降分对象而言,其认证标准存在很大差别,烈士子女、重大国际与全国性学科竞赛、重大国际与全国性体育比赛、荣立军功者都具有刚性的认证标准,不易弄虚作假,社会认可程度很高。而省级优秀三好学生、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者、国家二级运动员、少数民族考生的认证标准缺少刚性指标,容易受到权力、人情关系的侵蚀而沦落为腐败的发源地,社会对此存在争议。
因此,必须对这些加分项目制定明确的组织主体和刚性的认证标准,譬如“三模三电”、武术等项目,不是随便什么机构只要冠以“全国”二字组织比赛,就可以取得其获奖证书。否则,与其让这些加分项目被权贵所控制,还不如废止之。
其三,严格规范高考加分的操作过程,对高考加分的执行步骤和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和固定,并将这些步骤及相应的规则要求公开,以便于执行人员按要求操作和社会人士的监督。一些高考加分项目的认证权并不是掌握在教育部手中,如少数民族考生、国家二级运动员、侨生、见义勇为者等项目,各部门的认证标准宽严不一,也存在因部门利益而放宽标准的可能。
在制定严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这些项目的认证过程进行严格控制,既要防止降低国家二级运动员认定标准情形的产生,也要防止像重庆那样随意更改户籍获得少数民族身份状况的出现,确保高考加分项目的公平有效。
最后,建立高考加分的公示与监督机制。即使有了严密的制度规则和具体的执行程序,这还不足以保证高考加分执行结果的公平。必须建立高考加分的公示制度与监督机制,在行政监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时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的作用。
严密的制度程序未必会对人的良心起作用,道德良心对于保证操作的公平性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最终解决问题之道在于提高社会诚信水平。
笔者认为,在我国,即便制定了公平的执行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政策执行的公平性还明显受制于我国“人情社会”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的公平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只能尽量把不公平降低到最低限度。罗立祝
国内重点高校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
在查询了2010年全国100多所“211工程”高校的招生章程后,笔者发现,全国重点高校绝大部分承认各地高考加分政策。但在具体的专业录取时,以实际高考成绩为参照的又占大多数,实际高考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有高考加分者居多。高校对高考加分态度,大体有以下5种类型。
第一类,完全认可
厦门大学招生章程第七章第17条写道:“我校原则上认可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委员会制订的有关加(降)分政策。专业(类)录取以考生的投档分(高考分加照顾分)进行专业投档。”
天津大学招生章程第四章第10条规定:“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我校原则上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有关政策性加分的规定。专业录取时以投档分为准,分数相同时优先录取实考分高的考生。”相关规定说明,这类高校在投档和专业录取时都以投档分数为主,投档分相同时以实际高考成绩为主。
类似的高校有:
北京大学、辽宁大学、
河北大学、内蒙古大学、
南京大学、
南昌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宁夏大学等。
第二类,投档认可但专业录取不认可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章程第四章第10条写道:“对享受教育部和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政策性加分投档的考生,我校承认考生其中最高一项加分,且最高不超过20分。投档后,我校按照考生实考分排队顺序进行录退。
在考生等效基准分相同情况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或与报考专业相关科目分数高的考生。”
中南大学招生章程第25条规定,学校在安排学科大类时,优惠分不计入总分,有优惠分者在高考文化总分相同的条件下优先录取。这些高校招生章程表明,投档时认可加分,但在专业录取时主要以实际高考成绩为主。
类似的高校有: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吉林大学、
郑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重庆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开大学等。
第三类,投档认可,但专业录取态度不明
复旦大学招生章程第6条记载:“我校原则上认可各省级教委(或招办)有关加分投档的政策。”章程中说了认可加分政策,但是具体的专业录取过程中,到底是以投档分还是实际成绩为主没有说清,更没有说明在投档分相同时或实际分相同时,优先录取何者。
类似高校有:
同济大学、新疆大学、山西大学、贵州大学、青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安徽大学、
山东大学等。
第四类,不认可但又有所考虑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章程第三章第9条规定:“在高考实考分(江苏:实考分和等级)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分数高或教育部政策规定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的考生。”
第五类,态度不明
在云南大学的招生章程中,笔者没有发现关于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表述。类似的高校有西藏大学。
实习生 程枝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真无聊
-----------有能力的直接改成绩
-----------呵呵 万般皆是命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高考该考多少分 考多少皆是命 如果命里有 无论别人做什么手脚 都会得到,如果命里没有,无论别人做什么手脚,也是得不到的
不必感叹世道不公,谁让你遇到了,遇到也是命,怨天尤人无丝毫作用,反而增加罪业,何苦哀哉。
老天爷是公平,可惜凡人慧眼为开,识不得其中奥妙而已。
要想了解命运为何,可读了凡四训,命自我做,福自己求。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20集全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476078
了凡四训白话有声书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476078
楼主与其扬其恶,让人增加嗔恨之心,不如弘扬正法,使人破迷开悟,回头是岸。
[
本帖最后由 dianshui 于 2010/8/30 09:00 编辑 www.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