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明空 医话(1)
    

患者交流:明空 医话(1)

冬寒岁末,游学京华,得亲友之关怀,回首过往,历历在目,又恍然若梦,感慨良多。 1 从刘力红先生北大演讲说起 2006年11月6日刘力红先生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中医讲座,与友人李辛、杨永晓、金亮同往。最后在答问题时,听众问:刘老师,你在《思考中医》中的点睛之笔,我认为是第一章中“理性思考与内证试验”。您及您的师父(指李阳波)对内怔是如何认识的呢?刘先生在回答中讲到,内证是中华文明前进的一只脚。多麽振聋发聩的声音。见仁见智,中医的传乘之所以式微力衰,正是缺少了前进中的一只脚,蒙昧者甚至不知道是缺少一只脚。一只脚是不能走路的,站都站不稳,这就是中医的现状。刘力红先生在《思考中医》引用了李时珍的话,经络隧道,若非返观内视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愚想,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的考证,就是内证的试验。当时李时珍是具备了内证的素养和能力的。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也讲了任督小周天运行的锻炼,想必是有感而发。经络、气、气化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明代李梃曾说,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经络是人体能量的路径,而经络流动的是气,这个“气”通过内求的体会到的。我们看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中有多少关于“气”的字眼。 我们怎么去察证经络,怎么去体验到这个“气”呢?民国医家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倡医士应参读《丹经》及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可以体会到“气”的运行感受,可以卫生,能沦我灵性,益我神志。张氏且身体力行,谙熟此道。且在著述中引用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阎百川先生之言“中医源出道家,初皆注重修养。功候既深,能明了自身只脏腑,便能得生人气血循行。”张锡纯评其为“此开天辟地之名论也。”自此可看出,阎百川医也谙熟医道,或许是其退隐台湾后得以长寿的缘由。静坐悟道,其觉在通。前一段时间我曾指导一患者静坐,同时可默念“恬淡虚无”作口诀。来收摄心神,辅助治疗。“恬淡虚无”一词出自《内经》,默念“恬淡虚无”就是一个练功的方法。舌头在口腔的运动,及其这个口形,就是一个交通任督二脉的过程。思想其内涵,也可收摄心神,逐渐体会到“真气从之”的感和受。领悟生命活动的些许奥秘。恬淡虚无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在这中精神状态下体验生命活动,主宰声明活动。孙思邈要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 ”能安神定志,这需要有内在修养,是一种境界,不是轻易做到的。中医是本土文化,是讲精气神的的文化。治病是调整先是调心调神的过程。医者诊治,需要心神之灵明,患者亦需要恢复心神之灵明。三教圣人治人心病,心不病则身不病。都是在形而上的层次提出要求。我们当今的中医教育,一些所谓“师者”多是形而下的教导,在形而下的层次也是残缺不全,因为是我们的文化传乘出现了断层。 2 从张仲景《伤寒论》原序看儒家的文化传乘。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写到“孔子云:生而之知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嘶语。” 张仲景引用孔子的话,讲生而知之者上。真的有生而知之者吗?在《论语》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后人在理解这句话时,往往一带而过,不去深究。孔子的学问来自哪里呢?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问端木赐,你以为我是因广泛的学习而认识宇宙人生的吗?端木赐答到,是啊,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对的。我的学问是用“一”来贯通的。什么是“一”呢?现代的学者把“一”说就是“忠恕”。连曾国藩也去说,夫子之道无他,忠恕而亦。这可不是孔子讲的,是曾参说的,是曾参解释的不准确,或者说是误解。在《论语》里仁第四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为也?”曾子曰:“忠恕而已亦》”孔子告诉曾参,我的道是“一”来贯通的。曾参回答是啊,是啊。孔子出门了,其他的门人还不理解,就问曾参,曾参就回答,夫子的“道”,是忠恕罢了。这里讲的“道”不能理解为学问两个字。这里的“道”和《老子》里的“道可道。非常道”是相通的。讲解成为具体的语言和整理为文字,表现的学问,是“德”是去说明“道”的。文以载道,具体的文字是表达传递“道”的。 孔子的这个“一”是精神的一种状态。孔子反复告诉学生,我的“识之”我的“道”是“一以贯之”。就是说,我整理的古代的文献,我给你们讲解的宇宙人生的知与识,是在“一”的状态中来表达的。这个“一”就相当于fo家禅宗的“明心见性”和静土宗的“一心不乱”。这个“一”是人类在最高智慧的一种状态。中外莫不如是。 老子<<道德经>>,释迦牟尼的fo经,耶酥的<<圣经>>,穆罕默德的<<古兰经>>都是在"一"的状态下的表达.为什么读这些圣贤先德的著述会常读常新,因为我们是在凡俗的心境不断跃迁时获得新知.愚想达到了"一"的层面,就会平常心理解圣贤了.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是要在静坐中启迪智慧,更好的理解儒家的精神.可惜能在"一"的层面理解的人似乎不多.更勿用说后世的一些腐儒.孔子反复讲"一"是在"一"的状态下去"韦编三绝",才可以更好的对文化进行传乘.文以载道,文,理解的单纯一些,是文字,文是承载道的,表达道,不是道本身.道是"一",名可名.非常名.名需要文字来"名"但常态的文字,有说不清楚. 人的悟性三六九等,先哲的教化,真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释迦牟尼在<<心经>>是这样说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经文阐释的是智慧的宇宙观,是让后学能在吟送诵中用身心去体会,体会"一"的精神.释迦牟尼强调真实不虚,是因为当时的弟子一定悟性参差不齐.生而知之,是极为少数者,能保持了人类"一"的智慧状态,来洞察宇宙人生.中医的学习亦是如此.中国中医药报在2006年9月25日刊登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报道.介绍了北京的医生到藏区作为志愿者义诊.朋友告诉愚当时教小活fo白玛才昂学习中医针灸.白玛才昂给当地一位藏民扎完针,告诉愚的朋友病已经好了.你怎么知道的,朋友问他.白玛才昂答到,我看到有一缕黑色的气从病人体内跑出去了,愚觉得就是好了.多么颖悟的小活fo.他是用视觉观察到病的信息,我在以前的文字里曾举例一外国的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可以观察到病人体内各个组织不同的颜色和光泽.正常的组织明润,不正常的组织晦暗.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不是鬼神.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信息论出现后给人类的启示.扁是"饮上池水"后获得"尽见五脏症结"的本领,扁鹊有特异的素质能够开启此类功能,具备了"神医"的条件. 张仲景说"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方术包括哪些内容呢?古代的辟谷,服食|,行气,房中术,炼丹,符咒,星相等等都包含在方术中.有医家在解释<<伤寒论>>原序中,把方术解释为医术.是不准确的.医圣告诉后学,他崇尚这些内容,请按照我的话去吧!我们的确要弃其糟粕,但其间亦有其精髓. (待续)[ Last edited by 明空 on 2007/2/14 at 23:29 ]
-----------很好,但能通神的人很少了,勤于用"功"的人也少了
-----------上医之道,若无机缘难望其项背,世之下工之病仍需下工医治多,毕竟上工太少。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