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感冒用抗生素”的由来
2006.09.01 6版 社会周刊:读者之声 编辑:张蕊 作者:庄庆平
我走出校门进入医院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治疗感冒方法很简单,价格也极低廉。有发热者用APC或扑热息痛,咳嗽者?用点化痰止咳剂,鼻塞者用麻黄素滴鼻,咽痛者口含薄荷片,要上班56,者给一两天病假,嘱其在家卧床休息、多饮水。这种简单低价的治疗大多管用,因为感冒本来是一个自限性疾病,如不出现细菌感染并发症,一般经数天至一周左右就痊愈了。普通感冒后继发细菌感染并不多见,所以一般不用抗菌药,更极少见需输液治疗者。
未曾想在临床上工作了几十年后,忽然发现自己已不会处理普通感冒了。如今,感冒发热用抗生素,还要输液,在我国已成一种“时尚”,当我尽力解释不需应用抗生素和静脉打吊针时,能接受者寥寥,大多是悄悄再找其他医生,不客气的则威胁说:“如果病人出了问题,我会来找你。”特别是面对儿童患者,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句“你能保证不出问题吗”,会使医生无所适从,处于难堪境地。于是,每到感冒流行季节,大小医院的输液室排满了躺椅。我想,我国一年花费在感冒治疗上的卫生资源和医疗费用,一定是笔巨款。这种过度医疗对患者身体的损害,更难以估算。前不久,“欣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据报道,用药者大多为感冒发烧,而身体遭受“欣弗”严重损害甚至丢了性命,其并非因疾病本身导致,而是因为并不必需的药物出问题所致,这不能不令人震惊与痛惜。
“感冒发烧时用抗生素,打吊针输液,病好得快”,如今已成一般民众共识。我认为这种共识的来源,系当初医生的误导所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医疗走向市场化的步子加快,医疗机构职工除工资收入外,有了奖金,且奖金的多少与业务收入挂钩。这导致一些医生诊疗时有意抬高医疗费用,增加业务收入。以感冒为例,用抗生素、打吊针,药费加上静脉输液费、床位费,与只开些口服药相比,费用显著提高。于是,一些医生以“用抗生素保险”、“打吊针好得快”为由,劝说患者接受治疗。
虽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医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感冒治疗上和50年前相比却仍然是“目前还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对无并发症的普通感冒,不需特别处理”。可见,感冒治疗滥用抗生素与输液已超越了医学概念,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这并非医生的临床合理用药就能解决得了的。
江苏无锡市第一医院庄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