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孩童时先父(民间中医)曾反复教导买回来的药要自己核对过才好煎煮,但由于怕麻烦,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到。退休后,有时间了,病也多了,才比较重视这个问题。现把我在核对中发现的问题谈谈。
抓药误差大致有三种:一、短秤,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一些老板为了显示自己定价比人家便宜,把戥子调小,比如调小十分一,处方10克,他只给9克,那么,人家要十元才抓的方子,他9元便可。笔者每次向附近较小的连锁店抓药,回家称称,总重量总是少了十分一左右,显然问题出在它的戥子上。这样少量缩减,难于发现,也难于跟他计较。也有时某味药差缺较多,那往往是抓药员大意、不负责任所致,这种情况,在一个处方同时抓两剂以上时容易发生。笔者有一次的拿处方去抓药,其中土茯苓20克,抓两剂,回家后仅凭目测就发现土茯苓太少,拣出一称,每剂不足10克,显然是抓药员只依方上写的20克称药,然后分作两剂,于是每剂只得10克左右了。又不久前抓两剂小建中汤也有类似情况,白芍处方15克只有7克左右。所以如有可能,每次只抓一剂较稳当。二、缺漏,一般抓药前,如果药店缺了某药,抓药员会告诉顾客的,如果没有告诉,回家核查才发现,应是抓药员疏忽所造成,笔者以前还居住在中山三路时,附近只有一家“国药”店,要抓药,都去那里。抓药员有四五个,都是中年男女,经常见他们一边抓药一边闲聊。尽管他们抓完之后也有复核,但也曾两三次被我发现漏给一味药,拿去向他们索取,才给我补齐。三、抓错,也是这间“国药”店,有一次我发现抓回来的药有几个乌梅,以为是拿错了别人的药包,但再核对其他各味药,又没有错,只是漏欠大枣。乌梅与大枣,外观上有很大不同,何以会把乌梅当大枣?过了一会,令我哑然失笑,原来我的处方写“大枣五枚”,那个抓药的可能在学普通话,心中反复念wu mei,把“五枚”当作“乌梅”了。
ligts 发表于 2013/4/20 12:51
虽然孩童时先父(民间中医)曾反复教导买回来的药要自己核对过才好煎煮,但由于怕麻烦,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到 ...
llao_j 发表于 2013/4/22 09:42
最重要的是大夫和药方,其次是药品质量,再次抓药熬药等。这中间药品质量最让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