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虽然其病因、病位各异,但病机、治则颇相类同,故合而论之。
(一)圆机活法注重气血痛证病机,前人常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概括论之,治疗诸痛皆以通法为其基本大法。
祝氏认为,痛证病因繁杂、病位不一、见症各异,故须活用通法,除行气、活血、化痰、祛湿、攻下之法外,还应包括温通、寒通、调而通之、镇而通之、引而通之、补而通之等法方为全面。
疼痛为气血凝滞之证,辨证有虚实之分。虚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实者,六yin、七情、痰浊、瘀血为患,壅塞经络,不通则痛。临床所见以虚实夹杂之证居多,如阴虚阳亢之
头痛,气虚血瘀之
胸痛,肝郁脾虚之
胁痛,肾虚湿热之
腰痛等。倘若徒执攻邪疏通之第二卷120法,见痛止痛,则是舍本求末。
祝氏治疗痛证,以气血为纲,把握虚实病机,辨证结合辨病,参合疼痛部位而选方用药,每收良效。兹举头痛与
胃脘痛为例说明之。
头痛: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内伤均可导致头痛。实证多以风邪为先导,兼寒邪、热邪或湿邪为患,邪气上扰清空,瘀塞经脉,气血不通则头痛乃生。治疗以驱风散邪为先务,常用
川芎茶调散为主方加减,药如:川芎、
白芷、
防风、
薄荷、
钩藤、
蔓荆子、白蒺
藜、白
僵蚕等。久痛入络,掣痛不休者加
当归、
茺蔚子、
全蝎、
细辛等以通络镇痉、祛风止痰。若因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而致头痛者,用清热平肝、重镇潜阳为法,选用清热药如杭
菊花、
黄芩、
夏枯草、
苦丁茶、草
决明、东
白薇、
龙胆草;平肝药如
柴胡、
郁金、
白芍、
丹皮、
川楝子、白
蒺藜;重镇药如生赭石、生
龙骨、生
牡蛎、
紫石英、
紫贝齿、
珍珠母、
石决明等。若伴有
高血压,常用
龙胆泻肝汤或
天麻钩藤饮为主方加怀
牛膝、
桑寄生引而通之。虚证头痛常由气血两虚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前者症见神疲倦怠、头痛绵绵、遇劳辄剧,
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宜用补益气血法,常以
补中益气汤或圣愈汤加杭菊花、
枸杞子、
五味子、
酸枣仁、白芷等治疗;后者症见头痛时作时止、目昏
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细弦,以杞菊
地黄汤加首乌藤、白蒺藜、五味子、杭白芍等滋水涵木、补虚止痛。曾治李某,女性,44岁。头痛3年绵绵不休,腰酸乏力,纳差气短,月经量多,淋漓不尽,每值经期头痛愈重,舌淡,脉沉细。祝氏辨证为气血两亏,肾气不足。用补中益气汤加
川断、桑寄生、
菟丝子、枸杞子、白芍、生
薏仁等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服药7剂而痛止,再服7剂诸证明显好转。
胃脘痛:病位虽在胃脘,但虚、实、寒热证情不一,且与肝失疏泄和脾不健运密切相关。除治胃之外,还常以治肝或治脾为主,常分四型进行辨证论治。(1)脾胃气滞: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则舒,
呃逆频发,纳食不甘,形体消瘦,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理气止痛,用香砂
六君子汤合平
胃散酌加
桔梗、
枳壳、
杏仁、
薤白等治疗。(2)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冷加重,进食则舒,肠鸣便溏,舌胖淡,脉沉细。治宜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用
黄芪建中汤加
木香、
厚朴、苏藿梗、白芷、生薏仁、肉
豆蔻等。(3)寒热凝结:胃
脘痞闷或
嘈杂不适,嗳腐吞酸,口苦心烦,喜食冷物但食后加重,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滑。治宜寒热并调,辛开苦降;用
半夏泻心汤加
蒲公英、生牡蛎、
菖蒲、
佩兰叶、炒
神曲治之。(4)
肝胃不和:胃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太息,呃逆频作,每因情绪变化或精神刺激而加重,甚则大腹亦胀痛,大便干结,舌红黯,脉沉弦。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用
柴胡疏肝散或
逍遥散加川楝子、
泽兰叶、桔梗、枳壳、
元胡等治之。曾治阚某,男性,39岁。胃脘胀痛放射至右胁3个月,呃逆反酸,口苦便干,舌苔白腻,脉弦滑,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证属肝胃不和,气机郁滞,治以柴胡疏肝散重用生白芍30克,加桔梗、木香、
砂仁、苏藿梗疏肝和胃、调畅气机,连服半月而愈。
(二)审证论病法宗仲景祝氏认为,仲景治痛是以辨证为要,而不是简单地见痛止痛。如
栀子豉汤主治“心中结痛”证,是以寒通为法;
大建中汤主治“心胸中大寒痛”证,是以温通为法;以柴胡汤主治“胸满胁痛”证,是以调而通之为法;小建中汤主治“
虚劳里急、腹中痛”证,是以补而通之为法;
大承气汤主治“发汗不解,腹满痛”证,是以攻而通之为法。综观《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痛诸法,尤以温通、活血、攻下三法应用最广,祝氏常用
大柴胡汤加味治疗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囊炎之
腹痛即源于仲景的通腑泄热之法。
第二卷121祝氏应用经方治痛,师其意而不泥其方,每在辨证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病证灵活变通,古方新用。如治疗妇女产后受风之身痛,常取
葛根汤加减。本方原为仲景治疗平素津液不足,复感风寒伤及经脉的痉病之方。祝氏认为,
产后身痛与太阳痉病虽见证有所不同,然其津液亏损,经脉失养,风寒入络之病机则一,故可采取异病同治法,用
葛根汤生津润筋,散寒止痛。如治许某,女性,32岁。半年前人工
流产术后感受风寒,遂致全身肌肉肢节疼痛,项背拘紧不适,恶风无汗或出凉汗怕冷,虽在炎夏盛暑,尚穿厚衣,多方医治不效。辨证为产后血虚,风寒入络,经脉失养。用葛根汤原方加
穿山龙30克以散寒通络、升津养筋。服6剂后身痛、恶寒大减,再服10剂诸证皆瘥。又如当归
芍药散是仲景治疗肝郁血滞、脾虚湿盛而致腹中痛的方剂,祝氏常用其加减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或腹部良性肿瘤、炎性包块所致气血失调之多种腹痛。患者朱某,女性,44岁。因
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后3个月,左下腹牵拉性隐痛,活动或久立后加重,伴口干思饮,心烦易急,纳食不甘,舌暗红,脉细弦,B超提示左侧输卵管囊肿。治以
当归芍药散加
橘核、
荔枝核、川楝子、泽兰叶、生薏仁调肝养血,健脾利湿,散结止痛。连服半月疼痛减轻,再服半月症状消失,复查B超未见异常。又如
黄芪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为治“虚劳里急,诸不足”之方。祝氏认为本方有补虚强壮、调和营卫之功效,引申其意,常加
海风藤、
络石藤、
鸡血藤、钩藤、
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行痹之品,治疗风湿性或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气血两虚、风寒痹阻之关节肌肉疼痛。曾治王某,女性,38岁。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半年,以窜痛为主,肢凉,手足冷痛,腰膝酸痛,遇冷加剧,胸闷乏力,头晕失眠,舌淡红,苔白,脉弦紧,祝氏用黄芪建中汤加上述药物及羌
独活、防风、川断、金
狗脊、桑寄生以益气养血、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治疗半月后,关节肌肉疼痛明显缓解,肢冷发麻亦减,纳增寐安。诸证好转后用原方配蜜丸继服以善其后。
祝氏认为,应用经方治痛要灵活掌握,法随证变,才能取得良效。如治疗顾某,男性,53岁。有慢性胃病史20余年,经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因1周前气后胃痛剧烈来诊,伴呃逆频频、嗳腐吞酸、恶心
呕吐,甚至饮水则吐,口干
便秘,舌红黯,苔白腻,脉弦有力。辨证为肝气犯胃,湿热内蕴。先以旋复
代赭汤加蒲公英、
陈皮、生
白术、全
瓜蒌、干薤白和胃镇痛、降逆止呕。3剂后疼痛减轻,未再呕吐,能进饮食,再服4剂胃痛已除,但仍脘腹胀满、口中异味、大便干结难下,小便黄,祝氏易方大柴胡汤重用白芍30克,加全瓜蒌、干薤白、
茵陈、陈皮通腑泄热、疏肝和胃,再服7剂竟收全功。
(三)精于配伍善用对药祝氏治疗痛证,重视药物配伍,往往在主方基础上加用对药,是其用药特色。兹举常用对药如下:
生地配细辛治头痛:生地甘寒,凉血清热,滋阴补肾,味厚滋腻;细辛辛温,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气味香窜。两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生地之甘寒,直达上焦,治疗风热袭脑之头痛有养阴清热、散风止痛之功效。
石膏配细辛治牙痛:石膏辛寒,入阳明胃经,可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止渴;细辛辛温,入少阴肾经,发散风寒而通络止痛。两药寒热相伍,以细辛之升散引石膏寒凉达于齿龈,治疗内蕴郁热之牙龈肿痛,不但有清热除烦的作用,而且无燥烈遇邪之弊。
川楝子配泽兰叶治胁痛:川楝子苦寒,疏肝泄热,解郁止痛,入于气分;泽兰叶辛温,活血利水,化瘀通经,入于血分。两药相伍,一气一血,一寒一温,苦寒清热,辛温通络,用于治疗肝郁第二卷122不舒,气血凝滞之胁肋疼痛有相反相成之妙。
羌活配菊花与菖蒲配郁金治
胸痹心痛(参见前冠心病治疗经验)。
艾叶配
香附治
痛经:艾叶苦温,温经止血,暖胞散寒止痛;香附苦平,开郁调经,疏肝
行气散结。艾叶以除沉寒痼冷为主,香附以开郁行气为要。两药参合,温开并举,调经散寒,理血利气,通经止痛的力量增强,可治月经愆期,经行少腹冷痛之证。
橘核配
荔枝核治疝痛:橘核沉降,入足厥阴肝经,功专行气、散结、止痛;荔枝核善走肝经血分,功擅行气、散寒、止痛。二药参合,专入肝经,直达少腹,祛寒止痛,散结消肿之功益彰,用治小肠疝气、睾丸肿痛、妇女痛经甚效。
海风藤配络石藤治风湿痹痛:海风藤辛苦温,祛风湿而通经络;络石藤苦微寒,清血热而舒筋脉。两药均以茎枝入药,以枝达肢,且同走肝经,相须而行,一温一寒,互制其弊而扬其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作用增强。常在治疗风湿痹阻,筋脉拘急,关节疼痛时加用之。
木瓜配
青黛治足跟疼痛:木瓜酸温,平肝舒筋,和中祛湿,善治吐泻转筋、湿痹
脚气;青黛咸寒,清热凉血,解毒消
痈,可疗
温毒发斑,
吐血咯血。二药伍用,均走肝经,寒温互佐,以木瓜之酸温引青黛之咸寒下行于足,主治湿热下注、筋脉挛急所致足跟疼痛、腓肠肌挛急,常配在补益肝肾方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