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重压之下何去何从
    

中医讨论:中医,重压之下何去何从

    1879年,当国学大师俞樾发表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中医”后,有关中医存废之争,百余年来从未间断,甚至不时掀起一波波高潮。这几乎是无法绕开的冲突——在一个以西方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为主导、传统文化开始退居次席的当代社会进程中,起源背景完全有别于西方范式的中医,遭遇近现代医学的快速舶来,应对的绝非表面上的“治标治本”、“快治慢疗”的技术之争,而牵涉“科学”、“文明”之辩。以西方标尺丈量中医药,得出“中医不科学”,继而产生废除论点,此种思维方式科学与否,本就值得怀疑。我们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投向另一个现象:为什么当一部分国人言辞激烈地反对中医中药时,中医药却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宽容,得到了发扬?当日本人把现代科技的元素作为成分添加到传统中医药,研制出大量新型“洋中药”并开拓国际市场,让中医药的价值赢得西方人逐渐认同时;当韩国人靠一部电视剧《大长今》,让源出于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食疗、服饰、针灸、礼仪,成为韩国国家形象的最佳“名片”时,他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中医的生命力,更对那些一心只想摆脱传统、跨入现代的国人,发出一记棒喝。
                     
    以文明进步的名义反对中医,其实是一种反科学、反文明的做法。中医存废之争的背后,触及的是另一个更大的文化命题:今天,在对待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思想上,我们究竟该张扬怎样的态度,选择怎样的行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旁观者”的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波克特教授,针对中医药的困境说过一段话,这也可视作他对中国人在传统文化观上的一种提醒:“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好一个“文化上的虔诚对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乎全部组成中,传统礼仪、传统节日、民俗、民间文化,甚至书法、古诗词等,都有日渐衰微之势。这固然有其时代的必然,但是,如果把孔子学院的海外热,相较于国人一度对国学有意无意的遗弃;如果把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遗”,相较于我们对端午中秋传统节庆的冷落;如果把日本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接技巧,相较于我们的割裂之举,我们的“对待”,别说“不够虔诚”,甚至还是一种“自轻”与“自贬”。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是一场PK大战,需要的是在“虔诚对待”后的并行不悖,是经受住现代科技“洗礼”再提炼出的精髓。实际上,今天本版一组稿件中展现出来的日本人的创新、韩国人的保护、泰国人的宽容,不仅向我们传递了他们对中医、对传统文化的虔诚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发扬光大的途径。曾由中国原创的文明文化,现在却需要经由别的国家点醒,才能重新发现其精彩与珍贵,这的确有点尴尬。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开始“虔诚对待”,不能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中医还能有几年姓“中”?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和家园还会在哪里?因为,在断然弃绝旧文化的声浪中,有些人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自信,也在悄然失落。中国 “存废之争”背后的困境
                     
□新华社记者 张 乐 □新华社实习生 周晓静
                     
    网上签名掀风波,一名大学教授在网上发起“促使中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再次把中医的“存废”推上舆论浪尖。发起网上签名活动的张功耀,是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自称“读中医读了33年”。最近一段时间,他先后在网上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中医科学化失败的原因》、《孔子不信巫医考》等5篇文章,列举了中医的三大罪状,主张:“采取适当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科学医学(西医)成为国家惟一的主流医学。”签名支持张功耀的网友有万余。他们大都认为,中医算不上一门科学,因为它的经验判断和理论陈述,都缺乏足够清晰可靠的原理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支撑。今年6月,中草药制剂“鱼腥草注射剂”由于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被全面暂停使用的事件,也成了网友要求取消中医药的论据。
                     
针对网上签名活动,国家主管部门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卫生部明确表示,中医药既是国粹,也是目前中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优势和特色。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医学界对于有人发起这样的签名活动深感震惊。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85岁的国家级老中医何任,直斥“否定中医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他说,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了四五千年,历经了那么多次的瘟疫和传染疾病,都没有发生过一起像欧洲那样的动辄死亡上千万人的“瘟疫病”,靠的就是中医药这块瑰宝。浙江省省级名中医徐珊认为,中医历来就强调“治未病”,主张“辨证施治”、“整体治疗”,通过调节人体之失调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在浙江大学留学的非洲姑娘卡马拉告诉记者,在非洲,中医针灸和中草药深受欢迎,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疗效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中国学中医。“中国有这么好的宝贝,为什么你们自己反而要丢弃呢?”她一脸迷惑。民族瑰宝陷困境,中医发展到今天,竟然还要讨论是存是废,不能不令人反思。专家指出,这或许与中医界的种种怪状有关——
                     
                  
    中医从业人数不足50万。其中,真正能够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师。而在民国初年,中医的数量是80万。 大部分中医院“挂羊头卖狗肉”。许多中医院名挂中医之名,行中西医结合或西医之实,真正能坚持中医药诊疗的少之又少。中医医院已经沦落成“二流的西医院”;中药开发与销售落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只占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的3%到5%,而日本占80%,韩国占15%。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仅8亿多美元。高校中医药学西医化。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指出,现在一名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的学制是5年,但他们真正学中医的时间只有一年半。而要掌握中医学的精髓,一年半远远不够。对于中医出现种种衰退状况的原因,我国已故著名老中医吕秉奎曾直言:“管中医的人学的是西医,教中医的人学的也是西医。中医还能发展、发扬吗?”法律体制作保障就在中医在中国饱受“身份质疑”时,许多国家和地区却把目光投向于此。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中国与176个国家建立了中医学术交流关系;自1980年以来,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及相关学科的高达70%至80%;在澳大利亚,已经有若干省把中医列入了医保范围;在德国,农民开辟了专门的种植园,正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业……,杭州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周乐平痛心疾首:“中医若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我们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中医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旭东教授论述了中医的出路,一是法律保障。国家应该制定中医专用的法律出来保护中医。二是体制保障。国家每年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专项资金要用于真正需要研究的中医领域。三是改革教育体制:一方面,中医药大学应当以中医药为主;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用政策来扶持民间中医教育的发展,因为中医几千年以来一直就是来源于民间。何任等专家则提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需从临床中积累经验。他们建议,今后,国家培养中医应采取院校制和师承制相结合的方式,让从院校出来的中医师跟师应诊抄方,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另一些专家还呼吁:加速中医药的复兴,改革中医体制迫在眉睫。莫让瑰宝在这一代中国人手中消亡。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日本 汉方医学深得人心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 畅
光汉方药厂就有200家
中医在日本,被称作汉方医学。

    资料显示,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中医在日本广泛传播,逐渐形成具有独立理论的日本式中医,即所谓汉方医学。汉方医学在日本也曾发生过信任危机。最大的一次是在17世纪以后,西洋医学进入日本,中医受到排斥。不过,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汉方医学通过西洋医学的解释和验证,获得社会肯定。上世纪70年代后,汉方医学的长处进一步受到日本社会公认,而后迅猛发展。
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深得人心。那种把中医和西医看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关系,在日本并不明显。相反,从关注健康的日本生活者的角度来看,两者各司其职,长短互补。多种汉方药都被列入社会保险药品之中,从法律地位上给予认同。日本政府也加大投入,建立汉方研究机构,汉方医学的学术活动日趋活跃。据统计,目前日本有20多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机构,全国有汉方研究学术组织及团体近百个,汉方药厂200家左右,4万多家药房经营汉方药。
                     
中医药渗透日常生活在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中医药材对强身健体举足轻重。走进街边的药店,从感冒伤风、跌打损伤,到老年病、慢性病,预防和治疗的药品中,中医药材无所不在;在各大城市街头,也常常见到针灸和推拿诊所。日常饮食保健中,医食同源、食物养生的理念深入人心,药膳、食疗颇受日本民众青睐。可以说,源于中医中药的医疗保健行为,已深深渗透到日本民间。与国内中医的尴尬相比,日本的汉方医与西医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西医是医疗体制主流,但在保健和辅助医疗方面,中医的显著疗效也得到普遍认同。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爱用中药增强体质,平衡身心,防病祛患;生病时,主要用现代医学诊治的同时,辅以中药、针灸,以促进身体恢复。据了解,无论日本政府或民众,医生还是病患,人们并不认为中医和西医之间存在强烈冲突,因为中医临床效果胜于雄辩,采取哪种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选择。
                     
靠现代创新立足中西医为何在日本没有产生较大冲突呢?也许,这与现代日本汉方医学的复兴过程有关,也与日本医疗界积极肯定汉方医学的态度有关。在20世纪初的日本,许多汉方医是精通西洋医学的学者,他们从西医角度重新发现中医价值,用西医理论和实践验证中医疗效。昭和时期,一批相当有造诣的日本现代医药界专家,结合西洋医学知识解释汉方医学,成为推动汉方医学复兴和发展的巨大力量。此外,当时还有一些取得西医资格的汉医世家后裔,积累临床经验,努力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使汉方医学站稳脚根。当今的日本医学界,也有一批西医界的专家和权威同时精通汉方医学的理论和治疗,并对汉方医学给予很高评价,使社会各阶层对汉方医学的信赖加深。从日本汉方医学的状况来看,除了国际上传统医学复兴的背景,以及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之外,重视临床疗效,在双医结合的医疗实践中为传统医学确定合适的位置,也使得汉方医学在日本越来越具有说服力。国内关于中医的争论,往往容易出现极端观点。日本这个长寿大国或许可以表明:各取所长、合理分工是一种有效的折衷。不论传统医学,还是现代西方医学,都是方法。比起医学专业领域内部的整合,如何使人们更健康、有更高生活质量才更为重要。
(本报东京12月7日电)
韩国 韩医已成热门职业
□李玉风“有韩国特色的中医”中国有中医,韩国有韩医。
    不过,连许多韩国人自己都承认,所谓韩医,套用中国人常说的话,就是“有韩国特色的中医”罢了。20年前,韩国还没有“韩医”一说。在韩文里,“中医”和“韩医”写出来一模一样。那时的韩国医院,不论招牌上写“中医院”,还是“韩医院”,都是同一回事。直到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医疗改正案》,其中明确原来的“中医学”,改为现在的“韩医学”,“韩医”才横空出世。称呼归称呼,韩医的根依旧是中医。早在10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传入朝鲜半岛。到了唐代,中医药最著名的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等就成为朝鲜医学生的教材,他们效仿唐朝的政府管理制度,设立了医学学科。北宋时期,高丽国又刊印了《伤寒论》、《肘后方》等一大批中医药著作,使中医药学在该国得到广泛传播。当然,中医传入韩国后,也融入不少韩医元素。韩医地位逐年提高,现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一度让韩医也沉入低谷。1945年以后,韩国政策上制定了西医学与韩医学的二元制医疗法。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韩医学都未受到足够重视。从事韩医学教育的学校,仅庆熙大学校一所,每年毕业生仅40名。
西医地位明显高过韩医。韩国公立医疗机构中主要是西医,韩医只在非政府医疗机构或私人诊所供职。且韩医必须经过考试才能担任卫生管理工作,西医只需经协商即可担任中级卫生官员。医生权力也有限。
    不过,韩医地位在逐年提高。韩医师近20年来日渐走俏。韩国《职业杂志》日前发表的《2010年最有前景的10种职业》调查称,“韩医”为最有前景的职业和韩国人最希望从事的职业。这可能基于以下因素:一方面,“中医”改为“韩医”,在这个特别注重民族自尊的国家里,激起强烈的自豪感,吸引更多人振兴韩医;另一方面,韩医在保健方面的巨大作用,正被广泛认同,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韩国人更重视“韩医”功效;此外,韩医医生工作相对自由、收入较高,且没有退休年龄限制。无形遗产有形保护尽管韩国官方已就此前中国媒体曝出、引起轩然大波的“韩医申遗”一事辟谣,称不过是将为韩国医书《东医宝鉴》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不过,韩国对韩医的保护与推崇,以及对其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值得赞叹。《东医宝鉴》的作者叫许浚。他在韩国的知名度堪比中国的李时珍。韩国还将他的故事拍成了经典连续剧《医道》。《东医宝鉴》全部用汉字写成,主要参考中国医书如《素问》、《灵枢》、《伤寒论》、《证类本草》等71种,以及高丽医学古书《乡药济生集成方》、《御医撮要方》等撰集而成,是确立高丽医学理论体系的朝鲜传统医学——“高丽医学”的巅峰之作。直到今天,这部医学经典依然在韩国、中国及日本广为流传。少有国人知道,《东医宝鉴》的“申遗”,多少受了中国的刺激。许浚及其著作,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才在韩医学界重获重视。1998年,该书韩文版的翻译才开始,至今尚未完成。2006年6月8日,《人民日报》引用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的说法,中国将把中医相关的文物、书籍、器具等13项内容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篇报道在韩国引起震动。韩国人的焦点话题是:在中国申请这么多项文化遗产后,自己还有什么和医学相关的文化遗产值得世界注意?于是,韩国准备以2013年《东医宝鉴》出版400周年为由头,把《东医宝鉴》及其他几项文物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如何保护与推动传统医学精髓上,韩国人也在不断地反思、学习、推动。而韩医的一些做法,似乎走在中医的前面。韩医学界较重视实用层面,并非一味争论是否科学。在运用现代研究、实验研究等种种手段上,韩国的研究人员想要证明的,不光是韩医的科学性,而是其应用的有效性。只要在保健、保养,甚或在疾病治疗上能得到承认,其诊所有人光顾,就足够了。(本报首尔12月7日电)泰国 中医正走向正轨□本报驻泰国记者 任建民 刘 歌“中医在泰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医总会卢松盛理事长对记者说。以前,泰国一度曾禁止使用中文,中医也就转入了地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卢松盛开始偷偷学中医,还报了厦门大学的函授班。“后来,我请人通过香港辗转带进几本中医书,还被警察抓了起来。经过审问,他们发现确实没有政治意图,才把我放了。”
不让当中医,很多人就以泰医的名义用中医看病。直到2000年7月,泰国政府正式宣布中医合法化。当时,很多老中医报名参加政府考试,以获取职业资格。卫生部官员对报名的人说:你们已经有了泰医资格,还来报中医做什么,这个资格只是暂时的。尽管如此,还是有400多人报了名。来自中国北京、上海的专家,进行了临床和理论方面的考试,泰国卫生部官员监考法律和医德。一次考不过再考,前后考了4次,最后,只有218位拿到中医职业资格。
                     
    泰国卫生部官员认为,只有大学毕业的人才有资格当医生。自此,卫生部决定,不再举办来自民间中医的报名考试。加上近年来去世了几位,全泰国如今有206位执业中医。这些人70%是世居泰国的华人,其余的是在泰国居住了3年以上的中国人。卢松盛就是第二代华人,自己开了一个规模挺大的中药铺,同时给病人诊脉、开方。此外,他还办了一个中成药的制药厂。他有4个孩子,都是学西医出身,现在都在学中医。曼谷目前有华侨中医院和天华医院两所中医院。此外,全泰国200多家医院开办了中医门诊。由于疗效显著,泰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中医,卢松盛每天都要接待二三十位病人。华侨中医院有30多位中医大夫,其中还有从中国请来的专家。泰国卫生部还经常请中医给西医上课,讲授针灸、推拿的手法。有一次,一批医生去北部偏远地区义诊,其中还有10位中医。听说是政府派来的中医,当地百姓奔走相告,一下来了300多人排队看病。
                     
    颇具戏剧性的是,“韩剧热”帮了泰国中医的忙。自从《大长今》和《医道》在泰国热播之后,泰国卫生部的官员对中医有了好感。许多泰国人觉得原来中医如此神奇,韩国人在几百年前就知道运用中医的妙处,看来不是骗人的。以前,有些庸医滥竽充数、胡乱吹牛,给中医在泰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中医将获得和西医一样的法律地位。泰国卫生部中医执照准证厅厅长乃他历在今年的泰国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上说,政府力争两年之内,通过让中医完全正规化的法律,中医临时执业证也将升级为正式证书。泰国已经有两所大学开办了中医学院,实行6年本科制,第一年学习中文,第二年学习西医基础知识,第三年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毕业前还要到上海的医院见习半年到一年。目前,第一批中医科大学生已经上到三年级。另外,泰国最好的医科大学西玛隆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今年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中医研究生。泰国清莱皇太后大学和云南中医学院也就培养中医人才达成了协议。中医在泰国正走向学术化和规范化的正轨。对于中国国内有人提出取消中医,卢松盛有所耳闻。他认为,提出这种想法的人,对中医并不完全理解,“等他们真正学会了中医,才有资格判断要不要取消它”。
                     
( 本报曼谷12月7日电) 来源:  《华东新闻》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9 12:3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kuaiji/]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