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学的制高点1  理论的制高点  杨世廷
    

医师交流:中医学的制高点1 理论的制高点 杨世廷

中医学的制高点

杨世廷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中医学制高点的问题与同行们商榷。

一理论的制高点

二诊断的制高点

三治疗的制高点

一理论的制高点

1、中医学理论是基于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源于历代医学家象天法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比类取象的研究,基于历代先贤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完善而形成的。其中,天人合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的总纲和根本,统领中医学各项基础理论,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最高境界,是中医学的制高点,科学的认识天人合一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真正的认识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和合理内核,就必须从宇宙万物的形成开始研究,也就是从人类的起源开始研究,因为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与人类的形成机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中原始的能量物质(即宇宙能量源体)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产物,其演化生成的规律必然在人体内留下深深的烙印,也就是说其演化生成规律必将制约影响着人体的生命规律。由于宇宙能量源体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而形成了物质世界,如形成日月、星辰、草木等万千物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些有形的物质和人类共存于自然界中无形的能量体系中,形成了一个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共存的庞大的能量体系,这就使得人类的生命规律、自然界中无形物质的变化规律、有形物质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医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内核。

宇宙从太易纯能量体经过先天五太的演变,由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进一步演化生成了有形有象的万千物质,由无垠虚无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经历了一(道)生一一,一一生二二,二二生三三,三三生万物的历程,由高度圆融合一到五行生克制化生成大千世界,宇宙演变的历史信息和生成转化规律深深的存在于宇宙演变生成的生命体——人体之中,并且构成了人体的生命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宇宙演变的历史信息和生成转化规律也深深的存在于由太易纯能量体演变生成的大千世界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千世界的自身运动规律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体生命规律,也成为了人体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宇宙的先天五太演变仍在继续,天地间的万千物质演化生成仍在进行,人体与先天五太演变、万千物质演化生成共处于一个圆融的统一体中,人体的运动规律只有与宇宙自然的运动规律圆融和谐,才能使人具备更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也是中医学的制高点。

然而,关于宇宙的形成先后形成了许多理论学说,其中较为公认的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学说。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形成了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形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也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但是宇宙大爆炸学说不能合理解释许多有关宇宙形成的根本性问题和实质性问题,例如宇宙形成过程都留下了年轮,而宇宙大爆炸学说不能解释从宇宙的年轮上为什么看不出有大爆炸的痕迹。还有众多有关宇宙形成的重大问题应用宇宙大爆炸学说都不能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就是说宇宙不是大爆炸形成的,关于这一点以后再谈。

综上可见,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生成转化规律和人体的生命规律及其相互影响规律的研究构成了中医学的重要课题。

2、先天五太研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宇宙的起源。宇宙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五个阶段而诞生,最终形成了星球、星系、山川、河流、等大千世界,这五个阶段的演变正如《乾凿度》所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易纬·乾坤凿度》云:“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郑玄注:“太易,无也;太极,有也;”总之,“太极”不能称为“无”,而只能解为“气”。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称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

下面,我们再来研析一下先天五太

太易,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

太素,有形有质,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

太极,形质体具备,阴阳微分的宇宙状态。

太易:太易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个阶段,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易纬乾凿度》和《列子》都说∶“太易,未见气也”。宋代的道法理论中,很重视这一阶段。《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就是说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状态,在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无形,太易是纯能量状态,是宇宙的能量源体。太易阶段是神的起始,但气尚未出现。

太初:《太上老君开天经》认为,太初是道教创世纪中的第二个年代。《列子》说∶“太初者,始见气也”。(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张善渊则认为∶“太初,都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太初,是阴阳变化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太初,就是气的开始而未出现形的阶段。)太初状态无形无质,只有纯能量形成的先天一炁,清澈无比,阴阳不分,先天一炁高度圆融与和谐,遍布了一切,无边无际无内无外,就是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比混沌不清更为原始的一种宇宙状态。先天之炁的形成是能量转化的结果,是不同的能量存在形式,是阴阳的作用使能量发生了转化。

太始:太始在道家哲学中代表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三个形态。《易纬乾凿度》:“太始,形之始”。张善渊则说:“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 。“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 太始阶段由于阴阳的交合交感所产生的动力,使太初之炁的能量体发生越来越明显的运动,形成了众多的不同的旋游运动,这种旋游运动就是太始阶段的“形”,就是说先天之炁的旋游流动谓之太始之形。

太素:太素在道家哲学中代表天地开辟前出现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四个形态。《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太素,是太始变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质,却尚未成体。太素,就是质的起始而尚未成体的阶段。)太素阶段先天之炁的旋游运动促进了阴阳的进一步交合交感,产生了更大的动力,反过来加剧了旋游运动,最终实现了质能转化而产生了质,此时形成的质就是后天之气的原始性物质,先天之炁与质(后天之气)混合为一,能量之炁与有质之气融合同一,混混沌沌。

太极:太极在道家哲学中代表天地开辟前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五个形态。是个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以后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而后的《太极先天图》的《解说》,谈宇宙五阶段说法,是把《易纬乾凿度》和《列子》相关概念引入太极图解说。南宋理学代表朱熹曾与心学开山陆九渊就世界本原是否为太极发生争论。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太极阶段由于阴阳交感及旋游运动的作用,质能继续相互转化,使得更多的质形成,旋游运动使得更多的质相对集中,出现了质的集合体的轮廓,形成了体,但此时的体没有明确的形状,还是混沌不清,阴阳未开,清气(先天之炁)与浊气(后天之气)圆融合一,此乃太极之谓也。

从先天五太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质能转化、阴阳的相互作用及炁、气、质、体的旋游运动等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质是能的存在形式,能量是质的本体和根源,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就其根本而言都是能量,一切物质的转化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一切有形的物质都具备质能两个方面,质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就人体而言,质能在中医学的运用为藏象,中医学诊断既要诊断质——器官的变化,又要诊断能——象的变化,可以说中医学诊断是质能的综合性诊断,它是立足于宇宙演化之根的诊断。阴阳的相互作用及旋游运动是实现质能转化的基本条件,旋游运动构成了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例如:小到电子的自转和围绕原子核旋转,大到天体的自转(旋)和公转(游),乃至自然界中众多的自然现象,例如大气环流、大洋环流及人体中气血的循行等运动形式都根植于先天之炁的旋游运动形式。

可见先天五太的演化规律构成了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的基本运动规律,天人合一既是使人体的生命规律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相融合统一,也是最大限度地使人体的生命运动回归本源——回归自然的本源规律。

3、太极之理与阴阳相互作用规律

太极的概念影响逐步涉及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各层面,包括著名的太极拳。可见,太极逐步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先天八卦图,坤震离兑居左,坤为母,离再索而得女,兑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阴,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乾巽坎艮居右,乾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阳,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为什么呢?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一生二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二生三三,就是阴阳交感化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又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人的阴阳,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得更经典,更具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紀,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对“阴阳”最精辟的论述。“阴阳”是天地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生成分类的纲领,是物质变化的先天条件,是万物生杀的根源,是精神气血的存在。从此进一步确立了比较具体的中医理论学说。

可见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生成转化规律和人体的生命规律及其相互影响规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中医学理论的制高点就是阴阳相互作用规律,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紀,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4、中医学理论制高点的具体体现——医学基础理论学说

从宏观上讲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理论基础上的学说,从根本上讲,中医学理论就是阴阳相互作用规律的阐释与应用。下面分别简述一下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学说,体会一下阴阳相互作用规律的具体应用。

(1)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2)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等。

(4)藏象学说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府的功能特点是,“臧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如脑藏脑髓,骨藏骨髓,脉藏血液,胆藏胆汁,女子胞藏有精血,可孕育胎儿。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胆,胆与肝相表里,故在六腑之列;而其所藏胆汁,属人体精气,且又名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具有“五神脏”功能特点,又与一般腑不同,故又归于奇恒之府。

(5)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6)经络学说

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从上述基础理论学说可以看出:精、气、血、津液、经络、藏象和五行等诸方面的论述都是以阴阳相互作用规律为指导来阐释的,天人相应、形神一体、形质与功能相互影响、五行的变化等论述也都是阴阳规律的具体应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学说充分说明了“阴阳”是天地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生成分类的纲领,是物质变化的先天条件,是万物生杀的根源,是精神气血的存在。


-----------真是前辈先贤呀!昨天才有这个想法,然后看了科普片——太阳之谜!正准备深入学习一下自然之道的,今天就见到了高人之作,鄙人实在是佩服地五体投地了,拜谢了
-----------回复 一心乡道 的帖子

先贤不敢当,有兴趣共同探讨。
-----------我虽有心向道,却实属小道,怎敢与您平齐而坐?敢问先生现住何处,是个体行医还是事业单位呀?不才是中西医专业毕业,目前在浙江一乡镇卫生院供职,以西医为主,只是鄙人看到西医实在是乏术而且害人不浅,想认真学习中医,又因为工作原因自有自学。目前对中医只是浅陋的了解,哪有先生那般学识?如果先生不嫌麻烦,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还请不吝赐教,谢谢先!这是你的邮箱吗?xiaotanzhongyi@163。com
-----------回复 一心乡道 的帖子

西学中容易,您若不嫌弃可以看看我发的“文以载道”“中医价值观”“中医学是时空医学”都在《黄帝内经》参同契系列文章里。(草稿件未加整理)见谅。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您的博文我全都拜读过了,就是那篇中医学是时空医学的论述个人觉得牵强点,还有那篇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文章我也有点小意见,其他都是高论,小弟都是佩服的,完全接受而且还有豁朗开朗之感,谢谢您的无私奉献。鄙人其实也不算西学中,我是安徽中医学院毕业的,通常说法是学院派出生,没有师承的,也有人说是科班出生,这个比较有身份,呵呵!只是现实不给我机会,我算是曲线学中医吧!       我觉得您的胸怀很宽广,对新手也是极大热情,我也觉得您是可以容忍一个不是信口雌黄的人对您的大作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人。所以我还是说出来,让您纠正一下,或是批判一通我也认,只要有理我就服!中医学是时空医学这篇文章我读了以后感觉就好比您证明一块红色肉就是猪肉的论断一样。猪肉是红色不假,但红色的就是猪肉是不是论据不充分呢?您认为中医学是时空医学,我对此不置可否,因为我没有这样深入的研究中医,没有发现,这是您的独到见解。我不懂但并不影响我理解您的观点吧,这点我相信您不会有异议。好,下面看看您的论证,您提出中医学是时空医学这个论点后,然后就对“时”进行解读,其实就是解释什么是时空医学而已罢了,研究天地的法度的医学就是时空医学,中医学所以是时空医学。按您的解释我可以依葫芦画瓢写一篇西医是时空医学这样的文章,因为您原文就说了,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性,为什么西医就不是时空医学?既然都可以扯到时空医学范畴来,那您的这个观点提不提都是白搭,这样的结果我想肯定不是您的本意,您应该是对中医有种挚爱的热情,它也许像您的孩子一样百般受宠,可能容不得他人的指责,您要是不认同我,就当我没说,我对那些不是出于私心而是一心奉献分享的人是十分尊重的,所以我始终对您都是怀着敬仰之情的。
       我想我这次是说多了,可是还有那篇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文章我还没有说我的看法,怎么办?一言以敝之吧:文题不对!论述很深刻但不是治愈的论据,而是选择中医治疗的可能性论证,您说的目标大了点。
      啰啰嗦嗦说了不少,我也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您看到了会发脾气吗?我先对您行抱拳之礼了!

-----------回复 一心乡道 的帖子

您说的很好,您提到的这两篇文章却有不通之处,谢谢您的指正。您说西医也是时空医学,我不敢苟同,1,西医学是实证医学,所针对的是“器”的解剖。向您说的一样,猪肉就是红的·······无需证明。2中医学理论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四季十二节的相互转化,风、寒、署、湿、燥、火等等等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是大时空。“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足以证明。西医的时空充其量是试验室,化验室,手术室而已,这也只能说是空间罢了。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只能发扬光大,不容践踏·······至于我不过是中医界一粒小小的沙尘,不,不是沙尘而是尘,微乎其微不足道也。文笔功夫粗陋本来就是献丑。但我认为丑陋的东西也有闪光的一面,而我想抓住这一小点光亮来晃一晃即将熟睡的中医界人士们,从熟睡中醒来,否则将一睡不醒·········。
         我不是科班出身,只不过家族从北宋时期为医至今,耳闻目染而已。
         我不反对西医。只是做个中、西比较而已。
         关于“糖尿病”中医治愈方法探究一文文不成章疏漏甚多。写此文之目的充其量是想显摆一下治疗效果罢了·······
         我衷心地感谢您对我文章的指正,从中也看到了中医的希望。
         我还要多说几句
         1,学中医必须从经典开始,而且要咬文嚼字。还要咬碎嚼烂·······
         2,“中基”漏洞百出,不读也罢。
         3,中医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信口开河请见谅!再次感谢您的指正并请不吝赐教。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老兄对我的回复有几大特点:1,及时,你可能是个体户了,这是猜测,我是因为目前工作的便利才可以上班也上网的,能回复您那么多字是要担被领导批评的风险的。2,用心,您能回复我这么长,想必还有千言万语无尽吧?不能不说是用心了!而且是就事论事没有环顾左右而言他,拜谢了。3,精诚,您既不是掐架的态度也不是自我贬低的姿势,唯精诚是也,佩服!       看在老兄对我提出西医也是时空医学有不同意见,我想解释一下:首先我没有想过西医是不是时空医学的这个观点,更不要谈怎么论证了,我是按你的论证中医的方法当做反例用的,老兄大可不必纠结于此,小弟不才呀!
      比较羡慕嫉妒恨的是老兄居然是中医世家,而且天资聪慧,想必很早就小有名气了吧?现在更可谓是登峰造极了吧?而我的人生却是坎坷不平,走到今天全靠自己那颗坚强的心在撑着,父母都是不敢指望的,所以我背井离乡,一个人在外十年了。曾经的彷徨迷茫如今都渐渐清晰了,我感谢中国文化,中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说我该怎样报答?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说了不该说的,我想依老兄性情一定会对我的经历有所同情,我先预防一下:我不是希望得到同情才说的。希望看做是一个他人真是故事吧!过了就不要再提!有幸遇到老兄,铭记您的指导,我也会有所成的,除非中医本身就是假把式。不过这本身也算是收获。
   目前我的想法借此跟老兄说说,烦劳老兄斧正:为求异证思维,我必须坚持吃素,静心静气,胎息调养,日日精进。为寻找天人合一,关注自然及自然与人的影响,对人用中医思维辨证,常人的望闻之法是我目前的重心,出于工作考虑,我手头有大量的慢性病患者,我先从慢性病入手尝试中医保健及治疗。等这时机都成熟了,开始展开。中药的道地药材收集鉴别运用学习,中医派系的深入学习,确定自己的方向,中医疗效观察,致力于中医药在基层发展,治疗常见病发挥简便廉效,治疗慢性病希望有治愈的本领!我下班了暂说到这里了



-----------回复 一心乡道 的帖子

小弟,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44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中医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学,就一定有所作为,我所说的作为不是用名利金钱来衡量的。而是奉献。用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去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就是最好的修炼。切记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理明始知阴阳,说经络,调脏腑,悟寒热之不同,攻补滑涩之各异,自然守经达权,变通于指下也。否则妄读《脉诀》,空览《本草》,开口皆非,动手即错,欲积功反损德矣。所以要想学好中医就必须穷理。
       说道修炼,我倒有一套家传功法您可作为参考。如有兴趣我可以给您发过去。感谢您的提醒和指正,我会努力的!
       我退休了,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医院。放松精神努力休息,认真总结不足是我的当前工作。哈哈!好轻松······

-----------铭记了!家传功法您也舍得施于人?真是谢谢了,我想看看,我的邮箱xiaohui2833970@163。com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