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条解《伤寒论》
    

伤寒杂病:条解《伤寒论》

自序
为使《伤寒论》这部传世宝典的真义在民间永不消失,特根据古圣先贤及家传的中医心法,对《伤寒论》398条作一条解。并对原著的脱简、错简予以纠正,但求古圣先贤之真知灼见留于后世,以造福于苍生百姓。
                                                   刘文澄

伤寒精髓论
宇宙生于混沌一气,一气分二而为天地,天地交媾而成万物,清者为精,化生灵物,浊者为阴化生蠢生。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阴阳本是一物化。阴阳交替而成昼夜,时光迁流而成四季。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升降混成一圆。
人体精气充足则和天地四时之气故健康长寿,精气亏虚则逆四时之气而成病态。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把五脏六腑、筋脉肉皮骨等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气循行如环无端。一旦某条经脉之运行出现障碍就会出现与其脏腑经脉相关的相关的系统病变,这就是六经病证。
天地交而成中气,此气养人脏腑。天地之气不交则中气亏虚而生百病。天气应之于人为心肺,中气应之于人为脾胃胆胰腺,地气应之于人为肝肾膀胱。天地之气细分性质无非寒热。
寒热交替而成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涵盖手、足厥阴经脉及心包与肝脏少阴包括手、足少阴经脉及心脏与肝脏;少阳包括手、足少阳经脉及三焦与胆;太阴包括手足太阴经脉与肺与脾脏;阳明包括手、足阳明经脉以及大肠与胃;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以及小肠与膀胱。
人体为了生存就必须以先天父母赐予的精为基础,精能化气,脾胃肝胆与大小肠以此气为本源之气来转化五谷蔬菜与水果中的精微来充养先天的精气,以使生命久远。
精气一说,精为元阴,气为元阴所化,一气分二而为阴阳。
要想明白中医学首先要明白宇宙本源,因此要明白精气学说。要明白人体本是温润一团和气圆融而成。要明白后天水谷精微如何在人体转化成能量并进行新陈代谢。
水谷精微与湿痰饮瘀的生成说明。
五谷入口,牙齿咀嚼、唾液(来自脾肾)搅拌,然后送胃中琢磨成食糜,此时食糜为酸性,然后经过胃蠕动把食糜送入十二指肠,经食糜的刺激胆囊和胰腺同时分泌胆汁和胰液,这两种分泌液都是碱性,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肠混合短暂停留然后进入小肠,在此产生酸碱中和反应,并释放热量,古人很聪明就把小肠叫做手太阳小肠,意思是说人体的后天能量来源于此,这些热量把食物的精微(津、液、精)经小肠绒毛膜送入静脉循环,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清升进入肝静脉(女性哺乳期这些精微直接进入乳腺,成为母乳),并经静脉输入心脏,经肺循环与宇宙中的大气交换能量变成赤色的血液(气血合一)然后进入心脏,在女性下行即为月经,浊者经肝内的小管汇合成肝总管,然后入胆囊,这就是胆汁。饮食物经小肠消化吸收后把糟粕送入大肠,然后再在大肠内充分吸收津液再送入血液循环,然后成为粪便排出体外。由此可以看出后天的精是饮食物经脾胃转化而成,先天的精需要后天水谷化生的精微来充养,也经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当先天的精被耗伤(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虚邪贼风避之无时)后阳气也被损伤,阳虚因此而成,体液(津液精)无阳之温煦而成湿、饮,饮凝成痰,痰趁脏腑之虚而入,痰阻血行,百病丛生。
   在小肠形成的热量上行至心肺时,肺与皮毛相表里,除人体必需的热量外,多余的热量与大气进行能量交换而使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身体强壮(精气足)的人当外界温度较低时汗毛孔会自动关闭,以保存能量,当极寒冷时汗毛孔就会过度关闭而导致体内热量不能与大气进行能量交换而发热,热郁则壮热,甚至体若燔炭,此时小便清长或者淡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并且身体不出汗,这就是伤寒之体实者;这种类型的伤寒如果不能及时用麻黄汤开太阳散郁热,热邪就会由太阳进入阳明经脉而引起不恶寒反恶热,此时口渴饮冷,小便色黄,身上无汗,大便尚未干结则用白虎汤。若手足濈然汗出者,会出现口渴饮冷,小便黄赤,甚至谵语,此时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而伤寒后精气不足者身体羸瘦或者肥胖无力,就会出现阳旦证就是古代的桂枝汤证,桂枝汤的适应症是口不干,小便清,自汗、恶风、发热。上述见证如果大汗而不口渴就可加附子以固表阳,津亏之人用之必手脚痉挛,与芍药甘草汤则痉挛自除。
    伤寒后无论体实体虚只要出现口苦、咽干、视物昏花就是少阳病。 少阳经脉由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经组成。无论寒、热、湿,凡胆汁不能肃降于小肠则会出现口苦;热盛伤津或湿困寒郁导致津不化气而上承于口则咽干;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精气亏虚及湿热熏蒸都可引起视物昏花。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 生(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往来寒热,病入少阳,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说明热入少阳,少阳精汁被灼,胆汁不能顺利降于小肠,饮食精微不能被转化则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热上蒸为渴,小便乃水谷精微的余液,今精微不化小便没有化源故不利,小柴胡汤与其说是治疗少阳病的方子,倒不如说是通过滋阴生津泄胆和胃来调理中气郁滞的最佳配伍。方中柴胡气香苦微寒,苦可去湿香可醒脾,本身自有升降,可以升清降浊,黄芩苦寒入少阳胆经可以清热利胆,半夏生于夏之半,其时最湿,所以可以燥湿止呕吐,生晒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合用生津液、去湿和胃益中气。诸药合用升清气,降浊气,益胃气,而诸病自愈。有兼证者,视阴阳之盛衰而加减药味。

伤寒之后中气亏虚之人脾胃虚弱,寒入太阴而致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由阳经传入阴经,说明正气渐衰,中气衰败,脾胃虚寒,寒湿困脾胃寒不磨水谷,脾虚不运精微,气虚下陷而自利,寒气留滞故腹绞痛。此时误下,中气更陷,水饮宿食结聚胸下则胸下结硬。寒入太阴后凡是出现自利、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等症,形体肥胖,脉微细着者就可应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生甘草)来调理,而身体羸瘦者就可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或者理中汤加附子来调理。贫穷无钱可医者,也可用生姜(切成末)150克红糖50克烧水喝。
寒邪由表及里的传变以精气为本,凡精亏者传里,因此精亏之人寒入少阴就会出现脉微细但欲寐,形盛气虚者用四逆汤,形体羸瘦者就可应用理中汤类调理。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三。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属心肾,病则水火之盈亏,或寒化,脉微细但欲寐,或热化心中烦、不得卧。素体阴虚精亏之人,伤寒之后毛窍闭塞,阴虚精亏不能化汗而解,从阳而热化,出现小便短黄、口渴饮冷,舌红少苔,心烦、不得卧。
疾病传变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厥阴,也就是心包与肝脏及其经脉所过的病变。厥阴病的特点是手足厥冷。此时心血不足,肝肾阴虚,心包失养,肝胃阴虚而继而不欲食。
凡手足厥冷着,心中即悸动,口渴饮热,小便短少者
可采用桂枝加人参汤。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则用一贯煎川楝子龙眼肉调理。
上述是单经病变,临床中由于体质原因往往会多经同时发病,而出现合并病并病。比如平时精气亏虚之人极易出汗,伤寒之后就会引起毛窍闭塞,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宣而出现咳嗽、哮喘。此事就是太阳伤寒、太阴病与太阳伤风共病。此时就可以用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调理。根据现代人的体质我治方为“化裁小青龙汤”。
    素体虚弱出汗多,弱不禁风寒相啄,营虚卫弱气不足,桂枝汤方正相合,再加麻黄姜、半夏,外散风寒内营活。咳嗽、哮喘合此症,小青龙去五味子,汤下病去不虚诺。
   化裁小青龙汤:桂枝6生白芍4麻黄6干姜9细辛2姜半夏6生甘草12三剂水煎服  每剂分三次服用。
   另外将炒热的细沙子装在一个棉布袋里在背部和腹部上热敷,下面要垫一条毛巾。
厥阴寒而与太阴湿困则会出现巅顶疼痛而腹胀满,此时可以用吴茱萸汤调理。吴茱萸汤药物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临床中出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各种合病无非六经病变致排列组合,凡是一经病变就用此经药物,多经病变就用其他经药物化裁应用,亦即有是证用是药。
伤寒论贯解
古人著书立说莫非是想把自己聪明才智留给世人以作启迪。这就有一个中心,以此为中心纵横驰骋。《伤寒论》是一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庞大学科,是一部研究生命科学的系统论。
经题就包含了作者的中心点,就是对伤于“寒”的讨论,也就是讨论人体元气和中气和天地宇宙间的关系。
狭义伤寒就是伤于“寒”,寒冷之气,此气肃杀,闭藏万物,寒气太甚,毛窍闭塞,阳气封藏太过,出现发热,中气足则壮热,体若燔炭,而此时小便并不热,仅淡黄色或清澈,用麻黄汤开腠理,俾郁热从毛窍而出,中气虚则低热恶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温散并用;冬之时,腠理空虚之人易于伤风,恶风汗出用桂枝汤补足太阴阳明之气,以热稀粥助药力,令微汗而解。
广义的伤寒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伤了封藏之气,封藏之气先天在肾,也就是元气,后天在脾胃,也就是营气,或者叫中气。
六经辩证就是研究人体元气与中气在疾病中变化的系统论述。
在此,要说说中气和元气的关系。正常人体浑然一气与天地相应,元气把后天的精、津、液化成气充盈在脉管之中,随血液循环周流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伤精初期,阳无所依而外越,出现烦热,躁扰现象,并且会出现饥饿(欲得食,从水谷中化精微以自救)。伤精后期阳气外越之后生理之火减少,此时冬天会出现畏寒怕冷现象,夏天会出现怕热(精亏则津液亏)现象。阳气不足则真寒(口不渴或欲饮热而不多饮),阳气有余则真热,精不足则假热(烦热喜热饮)。
先天之精来源于天地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需要脾胃来转化。水谷精微经人体五脏六腑传化转化为血液,精血津液互相补充,使人体健康无病。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载精。《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
人所生存的空间在太阳系,以太阳的光(能量)为生存基础,有太阳(阳)则生,无太阳(阳)则死,太阳光把地球上的草木植物(甲乙木)从大地(土)中获得养分变成人体必需的食物。这些食物经胃肠协合肝胆脾胰腺消化吸收后成为后天精微物质的来源。后天精微不断来充养先天的“精”,精化气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统属于阴、属水。精属元阴、真阴、肾阴,先天来源于父母,后天充养于水谷;血乃先天元阴与水谷精微以及自然大气化合之物。后天水谷精微中轻清上达的曰津,藏于脏中为精,重浊下达旁通的曰液。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水火合一气化成,精气就是精所化之气,是元气,气的先天来源,也就是阳气,阳(火)化阴为气。血中有气,气能摄血,血中藏精,精化气则血液得以固摄。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被输布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
由上可知,治病必求于本,本诸阴阳,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阴阳合一则中气充足,饮食自如,二便如常。精气亏则元气不足,进而亏及中气,而出现腹胀纳差乏力倦怠,世人皆知气虚,而用四君子汤,假使舌苔厚白,此是寒湿(精亏湿寒居阴位)所为,可以径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生甘草或炙甘草)加姜半夏、陈皮,假使小便清长再加川淡附子,构成附子理中汤加味,如再有腰膝痠软之状可再加苁蓉巴戟天温润先天肝肾。
人与天地相应,六合之内,八方之中,五行六气息息相关。整个一部《伤寒论》就是讲了两个字“气化”,六气之中寒气伤人最重,故置篇首,并以伤寒冠名,实际上伤寒的广意就是伤于六yin(六气太过不及为yin)之后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也就是阳气的归藏)而出现的各种病变。
人身气血津液的循环如环无端。脾气升则胃气降;肺气宣通则大肠升清(津液)降浊(糟粕)。肝血藏则胆汁出;肾精足则阳化精为气,膀胱泌尿出。胆汁胰液足则与食糜在小肠(手太阳)化热升于肝散于心布于肺通于脉。五藏六腑精气血津液隶属于六经,手足六经分之为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两两合一周流不休。气机疏泄大于收敛为温病,临症见汗出乏力神昏,舌苔少,小便短少口渴饮热;气机收敛大于疏泄则为伤寒,发热无汗体痛。营血虚则恶风汗出,口和不渴,二便如常,此为伤风;收敛与疏泄平衡则为平人。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有六藏(五藏加心包络)、六腑、六经(十二经络),天有六气,人体得天地之正气而为人,顺应天地之气的生长化收藏则无病。四季的更替产生了六气:风(温)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厥阴风木(风、温)、少阴君火(火)、太阴湿土(湿)、太阳寒水(寒)、少阳相火(暑)、阳明燥金(燥)。
六气太过不及就是六yin。十二经脉表里二经经气合一循环无端,元气未伤,中气充足,则不病。
    中医就是一个圆,一个中心,一个起点,起点就是终点,离开中心点,气有余真热向外,气不足真寒缩蜷,精亏昏昏然,液亏大便干,津亏口渴思冷饮,中心虽一点,太阴阳明合一圈(点),左升右降不间断,清升不足头昏目眩,口渴咽干,热饮独喜,浊降不畅,腹中(“月真”合成一字)胀,逆气连连,口苦不思油腻。中气寒则肠鸣飧泄,顽谷不化,中气热多因毛窍闭合肺气不宣;寒热杂则泻下臭秽。
自然六气主气厥阴风木(温)、少阴君火(热) 、少阳相火(暑)、太阴湿土(湿)、阳明燥金(燥)、太阳寒水(寒)首尾相接,年年不断,客气取之年支,先定司天在泉,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顺延,人之六气与自然六气合和则不病变,一气之偏,六经病变。仲景之伤寒,是气化之典范,其处方取之古圣之精方约之为经方流传,伤寒之论病概之以证见,伤寒六经之方临证不过十有八变(成卦之方法),其它大多数处方是为纠正误治之偏。为明六经真义,特将六气之义明显。
太阴主湿土犹稼穑之良田,燥则地裂不生五谷,涝(太湿)则五谷枯涣,在人曰膏梁厚味,溶溶润阳明燥金之源,对应脾与肺藏,经络为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寒与外湿相加则中气气化无源,肠鸣飧泄、乏力病见,太阴湿土热盛则黄病出现,其色黄色鲜明如橘,小便短黄可见。太阴湿土寒盛如冬之大地冰坚,面色当见晦暗,小便定然清长,温之热之渗之,疾病方可周痊。
阳明主燥金犹田中排水之沟渠,掌控田地之润干,在时为秋后阳去阴复,在藏为胃与大肠,磨谷与传导功显。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
    少阴主君火犹春后之日光,灼灼热量可见,主宰一年之阳气,升降与潜藏由此可见,在人为心藏与肾,血液盈亏由此调节。经络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太阳实为诸生灵之光明,寒水乃气之冬现,在人为小肠与膀胱 ,小肠为人体热能之来源,气化于表则为津液与汗,气降于肾凝于膀胱为尿之变。厥阴风木乃余冬之寒气与初春的阳热交替的化现,表现的形式是温柔与刚坚,在藏为心包,心之宫墙,肝,筋之使唤。经络为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
少阳相火犹锅中蒸气,乃君火之辅助,在人为胆与胰腺,其气降则太阳化源不竭,经络为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经。
六气、六经义明,病症无越其间 。后天禀气于脾胃,这是圆的中心点,《易》曰:“百谷草木丽乎土”,诚斯义也,六经(十二经气)周六(流)于其外,不可有偏,偏则六经病见,推、拿、针、温灸熏熨、按、摩、跷,无药疗法之典范,食品、草药药食之斛揽,象六兽之形而动,导引之渊源。悦之以话语,动之以情见,调养精神于瞬息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明,方圆随处可见。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为血津液精,阳为君相二火,人食五谷和菜蔬之精微来充养先天之元精,君相二火化之气,气行血中,血藏气,后天之精脾胃生,中土气化,心肾交,五脏得养九窍通,四肢百骸得滋养,食饮有节脾胃好,起居有常精血充,恬淡虚无养精神,百病难得天年成。
   因此《伤寒论》从小者就是研究寒气从皮毛而入的过程对人体精气血津液,五藏六腑,十二经脉、四肢百骸产生的反应;从大者是研究人体内部精气血津液的盈亏对自然六气更替所作的应答。这是研究的重点。
  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战乱时期,虽然体系比较完备,但是仍有缺陷,经文有些过于简略,并且由于年代久远传抄错误,导致错简、脱简,因此应结合阴阳辩证方不致南辕北辙。
    阴阳辩证有二端,先辨元阴(精)之盈亏,再辨津液血盈亏,精足神全阳气足,气有余便是火,口渴饮冷,鼻息炙热,大便干结,病属阳证,气不足便是寒,属阴证。形胜能食,则形气有余,口渴饮冷可滋阴,大便秘结可泻火。形胜(身体肥胖超体重)食少,气不足属阴证;口渴饮热属精亏,温之以气(厚味药食),小便清长、口不渴、四肢逆冷属阴寒在内形盛气虚者可用生熟附子、干姜散其大寒,则阳气自复。形羸气虚无力,当温润中气,理中辈以复脾胃后天之本。
       全文见 澄源堂中医师承网  http://chengyuantang。cn
-----------澄源堂中医师承网已经停了,太可惜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