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读书笔记——伤寒论三阴病表里次序及厥阴病条文
    

初学教室:读书笔记——伤寒论三阴病表里次序及厥阴病条文

本帖最后由 gadfly_gz 于 2013/8/17 10:3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j/

    伤寒论三阳病的表里次序非常明确,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但是伤寒论各注家对三阴病的表里次序却不太明确。传统上都认为,太阴为表、少阴为半表半里(或里)、厥阴为里(或至阴,最里层),病到厥阴,就是病到最里层了,就属于最严重的程度了。但是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根据伤寒论阴阳表里的辩证原则,胡希恕先生认为,三阴病的表里次序应该是:太阴为里、少阴为表、厥阴为半表半里。

    根据以上原则,太阴的主证为:《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和《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主方为四逆汤。少阴的主证为:《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和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寝也”,主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的主证为:《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和《伤寒论》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主方为乌梅丸。

    至于张仲景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伤寒论》三阳三阴病的次序,胡希恕先生在他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少阴病篇、厥阴病篇(学苑出版社)和《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绪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两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阳病和三阴病的传递次序都是: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由表传里,这三种类型。因此,三阴病的传递次序是:少阴传厥阴、厥阴传太阴、少阴传太阴。病到太阴,就是最严重的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伤寒论》第363条“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及“胃气存则生,胃气绝必死” 及“一部伤寒论,就是保胃气、存津液”的原则。

    同时,三阳病与三阴病之间也有传递的次序:由阳传阴、由阴传阳。也就是:太阳传少阴、少阳传厥阴、阳明传太阴,反之亦然。由阳传阴,就是病进;由阴传阳,就是病退。这种例子,在《伤寒论》中都是有的。

    至于为什么《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及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的条文这么少,这是因为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已经包含了部分少阳病、太阴病的例子,因此在后面就不再重复了。

    伤寒论厥阴病的条文,历来有所争议。根据胡希恕先生、钱超尘先生、李心机先生各自独立的考证,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只有前4条是厥阴病的条文,后面其余的都是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的条文。由于《伤寒论》的流传问题,原本是有单独的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一卷的,但是后来被人为的与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合并在一起了。胡希恕先生在他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厥阴病篇(学苑出版社)和《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绪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两本书中对此有描述,钱超尘先生在他的《伤寒论文献通考》中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李心机先生在他的《伤寒论疑难解读》厥阴病篇与伤寒论传本(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厥阴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从厥阴病篇仅有的4条,以及其半表半里的性质,可以推定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症状。胡希恕先生的弟子冯世纶认为,厥阴病与少阳病病位皆属半表半里,治都须和解为本,但病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很易出现寒热错杂症情,尤其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证会出现寒饮化热证,表现为上热下寒证,因此治疗多以苦辛开降、清上温下,厥阴病的常见方证为:1)乌梅丸 2)柴胡桂枝汤方 3)黄连汤方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5)半夏泻心汤方 6)甘草泻心汤方 7)生姜泻心汤方 8)六物黄芩汤方 9)麻黄升麻汤 10)鳖甲煎丸汤 11)侯氏黑散方 12)黄土汤方 13)王不留行散方。详见《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修订版)》。


----------- 本帖最后由 gadfly_gz 于 2013/8/18 09:31 编辑 www.lindalemus.com/rencai/

    很多人认为(包括胡希恕老师),《伤寒论》与《内经》没有什么联系,仲景只是论广伊尹《汤液经法》,根本没有从《内经》继承什么东西,就更别说《内经》的六气学说了。但是,读完整个《伤寒论》,特别是看了刘渡舟老师的《<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后,我认为《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气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首先来看《内经·六微旨大论》和《内经·至真要大论》:

第一段:

少阳之右,阳明治之;

阳明之右,太阳治之;

太阳之右,厥阴治之;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内经·六微旨大论》

第二段: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内经·六微旨大论》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内经·至真要大论》

    先不说别的,这上面两段就有矛盾。按照第一段内容,六经的次序就是下图:


    但是按照第二段内容,就不是上面的图的顺序;按照第二段内容,六气标本中见的关系如下图:


    上表中的黄色箭头就是《伤寒论》传经的路径。根据上表的这个关系,六经的次序应该如下图:
    上面这个图即符合《内经》标本中气的理论,又符合《伤寒论》六经病的特点。因此,前面提到的《内经·六微旨大论》“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的顺序,应该是错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太阴—少阴—少阳。

    举个例子: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说明太阳之本是寒,因此太阳病必恶寒;太阳寒水需要少阴君火来温暖、气化,因此太阳病必发热。人受寒之后,太阳寒水就会特别旺盛,人首先就会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这就需要少阴君火也要旺盛起来,以便平衡突然增加的寒水之气;少阴君火一旦旺盛起来,人就发烧了,这就造成了太阳病了。此时,如果少阴君火比较弱,旺盛不起来,怎么办呢?那就没有办法与寒水抗衡啦,人就不会发烧了,这就造成了少阴病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因此,太阳、少阴均为表证,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少阴中风用当归四逆汤,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再举个例子:“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说明阳明之本是燥,因此阳明病必燥热;阳明燥金需要太阴湿土来润泽,如果太阴湿土太过,就会从乎中,见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坚者,为阳明病也”)。阳明、太阴均为里证,因此关系到人的生死,只有保胃气(四逆辈)、存津液(承气汤),才能救人于生死之间。

    最后再举个例子:“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太阴从本”;说明少阳之本是火,因此少阳病必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相火需要厥阴风木的支持才能渐渐壮大。少阳、厥阴均为半表半里证,均有寒热往来的表现,厥阴病还有上热下寒的表现。因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厥阴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老寿星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老寿星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10 
积分
40 
注册时间
2013/11/24 
最后登录
2013/12/22 
在线时间
55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帖子
22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 积分
3#
发表于 2013/12/13 21:19|只看该作者
太阳为表,少阳与厥阴都是半表半里。少阴,太阴,阳明都主里。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