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病机学说
    

推拿按摩:病机学说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找对了病机,就拿到了治好疾病的钥匙。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病机有精练的概括。《黄帝内经》在《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所载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七条就是直接与五脏相关的病机。它指出振颤动摇,头晕目眩的病症多数与肝相关;多数寒病收敛牵引的病症与肾相关;凡是满闷不畅的与肺相关;凡是湿气水肿胀满的与脾相关,凡是疼痛瘙痒疮疡的与心相关。其余十二条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虽然十九条病机所概括的并不全面,但确为病机归纳作出了范例。即使到今天,有些疑难病无从下手时,想起“病机十九条”,往往会茅塞顿开。

  此外,病机学说还注意到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规律,比如,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同时感冒风寒,病变有别,体质强壮阳热盛的会以发热为主,治疗要辛凉清热解表,体内阴寒盛的会以恶寒为主,治疗要辛温散寒解表。

  病机学说还立足于整体观来认识疾病。例如肝火上炎可出现头痛、目赤肿痛,头痛与目赤肿痛似乎各不相关,但是根据脏腑、经络表里相关的理论,肝开窍于目,肝经到头顶,火邪上炎,肝胆火沿肝经上头目,这样把这些症状同肝胆联系起来,在治疗上可从清肝胆热着手。临床上治疗小儿急性结膜炎的小儿明目丸,可以治由于肝经风热盛导致的出现两目红肿,痛痒不安,二便不利症状的急性结膜炎。其中白菊花具平肝的作用,有明目的功效,日常轻微的结膜充血可用白菊花泡水代茶饮。治疗白内障用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也都是与中医病机理论相关联的。再如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当牙齿出现松动时,尤其是中老年,可用补肾为主的七宝美髯丸。所以中医病机学认为,凡是疾病都是局部和全身的综合的表现
-----------【解釋】 :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症候,歸納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範圍內,作為辨証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其中屬於六yin的十三條,屬於五臟的六條。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症狀起有執簡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臨証必須聯系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是:
1.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用肝的病變。
2.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指一般的陰寒內盛,出現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兼見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屬腎的病變。
3.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氣機不利而出現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狀,多屬肺的病變。
4.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指一般水濕瀦留而出現浮腫脹滿的症狀,多屬脾的病變。
5.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症狀,多屬火証。
6.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意指一般皮膚瘡瘍,出現睄鰩k痛瘙癢的症狀,多屬心火熾盛,血分有熱所致。
7.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瀉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變。
8.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氣喘、嘔吐等症候,多屬上部肺胃的病變。
9. 諸痙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口噤、寒戰鼓慄,神志失常等,多屬火証。
10.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意指一般身體強直或頸項強硬,轉動障礙,多屬濕証(濕濁傷於筋脈肌膜)。
11.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意指一般腹部堅硬脹滿(兼見便秘、尿澀、煩熱、口苦等),多屬熱証。
12.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氣逆上衝,如連聲響亮的呃逆、噴射狀嘔吐等,多屬火証。
13.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煩躁發狂,舉動失常的症狀,多屬火証。
14.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意指一般突然出現筋脈強直拘攣的症狀,多屬風証。
15.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意指一般出現腹脹腸鳴,叩之有鼓音,多屬於熱。
16. 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下肢足背浮腫而有酸疼的感覺,又見心神不安,驚駭的症狀,多屬火証。
17.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張,肢體強直而小便混濁的,多居熱証。
18.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意指一般體內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屬寒証。
19.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熱。

[ 本帖最后由 五行观见 于 2007/10/6 22:05 编辑 ]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在一年四时中六种不同气候的表现。在正常情况下,这六种气候是万物生长发育、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般并不致病。只有当这些气候的变化出现太过或不及,以及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时候,才会伤害万物,引起疾病。当然,也有由于正气衰弱,即使对正常的六气变化,也难以适应而发生疾病的。因此,所谓"六yin",其含义除了反常的六气变化外,还应包括引起虚人发病的正常变化在内。这就是本章以六气而不是以"六yin"名病机的理由。凡以六气为病因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转归的机理,即称之谓六气病机。

    关于六气为病的机理,在《内经》中已有丰富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说明六气侵袭人体,可以引起复杂的病理变化,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同篇所总结的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对六气为病分门别类地作了简要归纳,并以之与五脏病理结合起来讨论,为深入认识六气病机奠定了基础。汉?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对风.寒、湿、暑(中喝),火热之气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而于寒气为病尤其深刻地作了总结。金?刘元素以《内经》理论为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着《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对"病机十九条"大加阐发,其中,关于六气病机方面,提出"六气皆以火化"的见解,阐述了风寒湿燥与火气之间在病理上的联系和演变规律,并首倡"诸涩枯涸,干劲缴揭,皆属于燥"之说,弥补了《内经》燥气病机的不足。清?叶天土综合历代医家关于温热病学的成就,对温热病卫、气、营、血的演变机理作了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与此同时,薛生白在其名著《湿热病篇》中,对湿热为病的机理作了深入的阐发。总之,自《内经》以下诸家,各对阐发六气病机的某一部分作出了贡献,充实了六气病机学说的内容,使之日臻完善,成为中医病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气病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在不同的时令条件下,分别感受六yin之气侵袭所致。而六气变化,分属于一年四季,各有所主,故六气为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例如:春季多风气为病,夏季多暑(火)气为病,长夏多湿气为病,秋季多燥气为病,冬季多寒气为病等。六气为病除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外,与居处环境的联系也很明显。如长期生活在南方,气候炎热,雨水充盛,则多湿热为病;久居北方,气候严寒,雨水极少,则多病燥、病寒;若地处阴暗、卑湿,或以水为业,则易为湿气所伤而发病。

    六气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相兼而为病。如春为风令,但春气已温,故常风中夹温而为风温、风热之证;夏为暑令,但长夏之时,湿气已盛,此时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而成暑湿、湿温之病。又如秋季,为燥气主令之时,若为初秋,则为夏季炎暑之未,余热未尽,与燥相合伤人,则为温燥:而在深秋,时已近冬,其气已凉,与燥相合伤人,则为凉燥。冬季寒气独盛,但风气可行于四时,又可风寒搏结伤人,为风寒感冒之类。六气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相兼为病,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风寒湿燥皆从火化;热极可以生风,热甚可以伤耗阴津而从燥化等,都是六气为病的特点。

    就六气感受的途径而言,有从肌表侵入,或从口鼻感受,或两者同时感邪。如"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温邪上受",寒伤太阳,"夏暑发自阳明","燥伤于上","湿伤于下"(《外感温热篇》)等。

    六气的感受,与体质状态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人体之虚有气血阴阳之分,五脏六腑之别,而六气性质又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体质对六气的感受及其为病后的发展演变,亦有差异。如元气素虚、肌表腾理疏松者,易病于风气。素体阳虚或阴盛之体,易病于寒气,或感受其它邪气也易从寒化。素禀阴虚或阳旺之躯,易病于火(温热)之气,或感受其它邪气也易从火化。若心气亏虚、心血不足者,至夏每伤于暑气;肺中阴津亏涸者,入秋易病于燥气,且于感受它邪为患时,亦有燥化之可能。脾虚湿盛者,每易为湿气所伤,而致外湿引动内湿为患。这就是体质状态对六气的易感性。不仅如此,六气为病损伤五脏的倾向性亦各不同。如《素问.咳论》说:"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说明燥易犯肺,风易伤肝,暑易乘心,湿易犯脾,寒易伤肾。

    由于人体正气有强弱,脏腑有虚实,因而受邪的病位不同,而六气又各有不同的性质,所以,六气病机的传变、转归,有不同于其它病机演变的特点。一般六气感受之初,多经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若正虚不甚,抗邪有力,不仅能使病变局限在肌表或经络,且可迅速驱邪外出,其病很快痊愈;反之,若邪气强盛、正气虚衰,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邪气遂乘隙由表入里,渐次深入,病势日即趋深重。总的说来,六气病机的传变和转归形式,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传变呈渐进性,病变由轻而重;其二,直中。病邪不从阴经或卫分传入,发病就出现阴经或营血的病理变化;其三,理证传表。即里邪出表,如阴经病转变成为阳经病,或邪由血分、营分而转出气分、卫分,这是正气渐复、抗邪外出的结果,是疾病向愈的佳兆。此外,六气病机的传变与转归,尚与治疗措施之得当与否密切相关。若治疗及时得当,其病多不内传而易外解,或虽已入里,仍能向外透解而趋于痊愈。若治疗失时,或治不如法,则每每导致病情加重。

    此外,关于"内六气"之说,一方面是指在时令反常情况下,人体自外界感受六气后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系列内在病理变化,另一方面,是指人体自身阴阳失调,气血障碍,以及脏腑功能紊乱所形成的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内在的病理因素。为了与感受于外界的六气相区别,特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火、内燥,而总名之曰"内六气",但因无"内暑",所以,实际上是"内五气"。因为"内五气"与外感六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如外风引动内风、内湿招致外湿等,而且二者在病因性质、致病特点上又颇多相似,故一并讨论。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