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藏经》脏腑辨证特点探析
    

中医资料:《中藏经》脏腑辨证特点探析

作者:王丽慧  


《中藏经》[1]上、下两卷共载医论49篇,上卷以内科杂病为主,分论阴阳、寒热、虚实脉法,脏腑辨证,传尸、痹证、中风、疽、水肿、诸淋等内容,下卷列诸病治方60首。本文主要从该书的辨证特点进行探讨。通观全书,《中藏经》堪称是一本脏腑辨证专书。作者不仅对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辨证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而且全书均体现了以脏腑为核心的辨证思想。

    《中藏经》对脏腑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对病证的划分上。如《中藏经·积聚瘕杂虫论》所载之积聚有五六之分。积有五,在于脏:心积、肝积、脾积、肺积、肾积;聚有六,皆在腑:大肠聚、小肠聚、胆聚、胃聚、膀胱聚、三焦聚。

    《中藏经》以脏腑划分病证的方法主要有三。其一,根据邪犯何脏划分病证。如该书所记载的中风常常是多种病症的混称,其状芜杂,作者据风邪所犯何脏,将其分为心风、肝风、脾风、肾风、肺风等5种证型。其二,依病最终表现为五体中的哪一体之病分别证型。如该书《论痹》提到的痹证是脏先受邪,但作者将痹分为筋、肉、血、骨、气5大证型。其三,从五脏所主之色分类辨证,每一证都起自该色所代表的脏,所病往往是该脏或其经脉循行之处。如《论五丁(疔)状候》讲到青、赤、黄、白、黑5疔,白疔根在肺,赤疔根在心,青疔根在肝,黄疔根在脾,黑疔根在肾。

    《中藏经》对藏象理论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它独特的分证手法,更重要的是它具体的脏腑辨证方法。凭借脉证言脏腑阴阳寒热虚实,虽在《内经》即已出现,但如此集中的系统论述却是首次。

    脏腑辨证  首论阴阳

    《中藏经》在辨证过程中将阴阳理论与藏象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该书开篇《人法于天地论》,即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参,天地之阴阳顺则盛,逆则衰,而人体亦同理的总规律。其后《阴阳大要调神论》等五章论述了人体阴阳的生理病理规律,从而为下文脏腑辨证之法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基石:人体之阴阳定位在脏腑,察脏腑阴阳则可知其所苦,辨其逆顺,推其预后。而脏腑之阴阳证候,在该书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动静、面色以及寒热往来等等具体症状加以辨别。

    1.浮沉取脉,以别脏腑

    脉诊在《中藏经》脏腑辨证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从书中记载可以推测,脉诊在当时已为寸关尺定位法,肺脉候右手寸脉,脾脉候右手关脉,心脉候左手寸脉,肝脉候左手关脉,肾脉候左手尺脉,与目前中医脉诊的三部诊法基本无异。

    《中藏经》以脏脉为阴,而与之相表里的腑脉为阳,具体而言,则寸关尺三部浮取属阳,可观其腑;沉取属阴,可察其脏:“假令数在左手。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于心。余皆仿此。”(《卷上·脉要论第十》)观其后文,六腑病脉皆浮取而见,五脏病脉多有沉取,知其所言非虚。

    就这样,《中藏经》将脉分三部,以察五脏六腑。而每一部的脉象又可再分出阴阳:短属阴,长属阳;涩属阴,滑属阳;沉属阴,浮属阳;迟属阴,数属阳;伏属阴,紧属阳。脏病得阴脉为从,腑病得阳脉为从。反之则逆。

    2.逆阴阳者,脏衰证危

    从证之阴阳来推测预后体现了作者对脏气的重视。天地阴阳顺则盛,逆则衰,对人体而言,这个阴阳的定位又在脏腑。因此人体阴阳逆乱之象必提示着脏气的衰竭,生命不久矣。具体而言,阴中之阴者为逆,九死一生;阳中之阳者为顺,“九生一死”,并指出,“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从者生,逆者死”。从脉象上讲,脉得阴脉为从,腑脉得阳脉为从,通常脉搏沉取为脏,浮取为腑,若见脏病之症而反见浮脉,则阴证见阳脉,其证为逆,预后凶险。再如热为阳邪,若见病热之人反表现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等阴证,预后凶险。反之,“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

    虚实寒热  脏腑有别

    《中藏经》对脏腑虚实寒热辨证的论述历来被视为该书的精华部分。其言精练,辨证准确,至今对临床辨证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1.脏腑虚实,列为总纲

    从《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到《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凡一十二篇,《中藏经》先是把脏腑虚实辨证视为脏腑辨证的首要问题进行专篇概述,继而又对每一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辨证之法进行了分别论述,体现了作者对脏腑虚实的高度重视。五脏虚,可见四末寒冷,消化不良,气机上逆,皮毛肌肉失于濡养,耳目昏塞,语声低弱嘶哑,动辄喘促,神识不收等一派脏气不足功能低下之症,其脉象沉、小、弱、微、短、涩、软濡。如脾虚则精不胜,元气乏,气失摄纳则见失溺不能自持,或见大小便多,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而心虚多见情志甚至神志的异常,可见畏人、精神萎靡欲眠、神志不宁等等,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

    五脏实,则见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肿胀,咽喉闭塞,皮肉不仁等气机血脉壅滞不通之象,或见纳食暴增,疮疽壅盛,肠中气急等机能亢进的症状。其脉举按俱盛,有长、浮、数、疾、洪、紧之不同。比如心实则见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呕恶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再如肾“实则烦闷,脐下重”,“梦临深投水中”。

    六腑虚,可有皮肤瘙痒、肌肉胀满等感觉异常,或食饮不化,大便滑脱不禁等消化系统异常症状。如《中藏经》提出胃气虚则肠鸣胀满,口渴多饮,滑泄,若虚极,可见中消。六腑实,则见血气壅塞,化火生热则头疼目赤,咽喉肿痛,久则伤正,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腹部重按之快,食饮如故,其脉浮而实大。如小肠实则伤热,生疮;胃气实,则腹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左关上脉浮而短涩。

    2.脏腑寒热,辨证甚详

    脏腑寒热辨证在《中藏经》不但相当集中,且内容丰富。

    具体而言,五脏寒热,其症多与其各自功能及经络循行路线有关,如肝虚冷,则见胁下坚痛,目,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脉象左关上迟而涩;肝热,可见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又如肺中热,则唾血;肺寒,则善咳;六腑寒热,多表现为其功能的失常,病甚则累及与之相表里的脏,从而出现相应脏的功能异常:胆寒,则无眠;胆热,则精神不守,多唾。胃气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胃气热则面赤如醉,四肢不收,不能安卧,言语狂乱,大便硬而难下,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额上汗出,鼽衄不止。
-----------点评很好 我也想看看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