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12/8/10 12:18 编辑 www.lindalemus.com/pharm/相关新闻:
这些刻章和淡绿色的
铜青粉,当时在漳州可都是“独一份儿”
吕玉书老人的
照片成了吕家铜青的“防伪标志”
漳州中医世家吕氏延传400年的古法铜青 等待"复活"
最近,漳州杏园制作铜青的唯一传承人,芗城中医院的退休医生吕慎从搬家了。
他把一叠火柴盒大小的图片,小心翼翼地从老房子带进了新家,那叠图片,都是吕慎从爷爷——吕玉书的遗像。吕家是中医世家,吕玉书和蔡潮初、蔡咸甫,被公认为民国时期漳州三大名医。吕慎从说,爷爷的遗像都是父亲传下来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照片会被成批印制成火柴盒般大小?这些照片,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下面的故事,也许,你不曾听过。
吕慎从,漳州杏园铜青制作的唯一传承人,杏园铜青已经传承了400多年。
铜青又叫
铜绿,是
红铜经过处理后长出来的绿色物,具有很强的杀虫除菌药效。
在漳州,只有吕家人有生产铜青,而在全国制造铜青的行业中,唯独杏园铜青长期供给外贸出口,它也是福建省唯一以古法生产并出口铜青的家族。漳州吕家杏园铜青,原称吕仲兴庆记杏园铜青,制作技术历代相传,传男不传女,至今仍保存制作的古代方法。
芗城区方志办专家陈侨森回忆,上世纪60年代,自己在漳州市外贸公司上班,漳州供给出口的药材主要有杏园铜青、神粬和
片仔癀。
吕慎从说,铜青的出口时间比片仔癀早多了,它的出口量在当时是片仔癀无法比拟的。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漳州制药厂成立,吕家贡献出了生产铜青的方法,但是制药厂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生产,吕家人继续执掌铜青生产。
在吕慎从爷爷吕玉书那个年代,吕家的铜青都是通过泉州出口香港等地,在东南亚广受欢迎。到了他父亲吕畏哉时,吕家的铜青有了商标:杏园。
而为了达到防伪的目的,那时的吕畏哉将父亲的遗像刻在铁制印章上,盖在每一包出口的铜青包装上。而当时漳州所有制药厂生产的“铜青膏”,都是从吕家购进的原材料铜青。
上世纪50年代末,吕家停止生产铜青。那时的漳州市外贸公司找上他们,提出国家提供粮食和进口的红铜,让吕家继续生产铜青以供出口。为了“温饱”,当时的吕畏哉和外贸公司达成了一纸协议。吕慎从的堂姐吕珊珠,至今仍记得那时喝到的美味
米醋。
当时,漳州市外贸公司还把吕玉书老人的照片,成批印成火柴盒大小的图片,让吕家人把图片贴在成品上,让人辨认真伪,吕家人也因此少去了之前盖钢印的繁琐。
不过,吕珊珠记得,上世纪70年代,六婶(吕慎从的母亲)的家被定性为地下工厂,要求罚款1000元,后来家人只好筹了钱,交了罚款,六婶也因此不生产铜青。
到上世纪80年代,六婶和八婶才继续生产铜青,那时候的吕慎从开始跟母亲学习制造铜青,由于没有了订单,他们只生产了一批铜青,就再也没有“开工”了。
1994年,一个自称是厦门外贸公司的人,找到吕慎从,请他继续生产铜青供他们出口,来人说,东南亚那边的华人客户还记得他们吕家的铜青,而且只认他们吕家以古法生产制作的铜青。
看到外界对吕家铜青的信任,吕慎从答应了。他们签订了第一份协议,500公斤铜青,吕慎从如期交货。1996年,他们签了第二份订单,300公斤铜青。没想,厦门外贸公司改制了,也再没有订货的消息。
吕慎从把剩下的几百斤铜青搬进了新房子,也许,他在等待希望,等待铜青的“复活”。
记者:曾炳光
来源: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