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粱华龙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科技文化,已经历时20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数度辉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几何时,中医学就成了“玄学”、“伪科学”,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系统理论、明显疗效的无创或微创的绿色医学,在西学东渐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让创造了中医学的先贤们的子孙给边缘化了,那么,中医学是如何被边缘化了呢?
1 政策规定的行政边缘化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资格考试是医生执业的通行证,没有执业资格的人的所有医疗活动,都属于非法行医,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资格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来获取。西医的医师资格考试全部考西医内容而不涉及中医,中西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要考一半西医知识一半中医知识,而在中医师资格考试中西医内容也占据了40%,但在临床中规定不能跨范围执业,即中医
不能从事西医的临床工作。伟人毛泽东很早就倡导中西医结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我国的
资格考试政策则规定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而西医可不必学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是威力极强的指挥棒,这种考试规定,就决定了中医要同时学好两套医学理论,无形中降低了中医理论知识在中医界的重点地位。既然提到中西医并重,为什么规定中医
要考西医内容,而西医
不考试中医内容,为什么中医职业医师不能只考试中医内容呢?考了西医内容又不能使用,为什么要考呢?
新药的评定和审批,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必要的研究手段和指标检测是体现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但中药和化学药品不论其药源、理论都是截然不同的,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方剂,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并经过反复验证的,新药审批中要求中药也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药理药效实验,大量的临床资料必须采用小白鼠实验,而中医的证候多是综合性的,是无法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复制的,在小白鼠身上有效的未必在人身上就一定有效,所以实验室中的药效实验的规定本身就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效的否定。对于成分的检测,也是从另一角度否定中药的疗效,中药是按照其四气五味,性味归经来使用的,每一单味中药,都有非常多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协调而起治疗作用的,更何况复方,是讲究配伍的,相须相使,相辅相承。单一成分的测定,并不能确定该药或该方的疗效,甚至所测定的成分在该药中恰恰是次要的甚或是无用的。将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再用动物实验去证实,测定整体性作用的药物中的某一成分,否则就是无效或是假药,这正是相关规定将中医边缘化的例证。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盛行一种被称作“五子登科”的风气,即“改名子、扩院子、争位子、调班子、借票子”,名字响、院子大、位子高、贷款多就会成为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医院校也不例外。在改名大学和申博过程中,SCI、EI等收录论文的数量占着较大比重,而中医学论文基本不在收录之列;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比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国外原版教材的编写、使用也可以积分。根在中国的中医学,却使用国外非母语语种的教材,笔者不知道某些连中文版中医理论都弄不懂的专家、学者,用非母语中医教材,其结果将会如何。由于客观条件和学科特性,中医学的这些方面的积分很难达到标准,这些政策规定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医学边缘化。
2 中医教育的自我边缘化
中医院校自建立之初,就院校的名称而言,即是对中医的边缘认识。中医学是医学,西医学也是医学,而院校的建立将西医院校称为“医学院”或“医科大学”,而中医学的院校就加上“中”字,其实中医也是医学,也是世界性的医学,只不过她的发展重点是在东方,除中国之外,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大部分的东亚和南亚国家。“中医学院”这种称谓就已经把中医学排斥在主流医学之外,可以说从中医院校教育的一开始,中医就隐含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中医院校大多设立了中药系(或学院),而此中药系(或学院)与中医学中的中药基本不相干,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栽培、采收、整修、炮制、配伍、煎服,调护,方可称之为中药,否则只能是天然药,而天然药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现在的中药专业除了《中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学》等极少的课程与中医中药有关外,其他的课程基本与“中药”风马牛不相及。而从事中药教学的大部分专业人员,基本成为化学专业,有的甚至附和一些攻击中医的观点,对中医颇有微辞。其实隶属于中医的中药学,是和中医理论血脉相连的混合体,现状中的中药专业从课程设置到研究内容,从教学计划到师资配备,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已非中药原貌,而是天然与化学的混血儿了,中药概念的偷换,给一些攻击中医的人以口实,“废医存药”的论调难道中医药界自身没有责任吗?
在《中国中医药报》教育科技专栏中,笔者为中医教育算了几笔账,其中,关于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中西医学时比例,依据“中医本科教育规范(标准)”规定中医专业要进行的课程设置,除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尚有5大类30余门课程,均不属于中医学科的专业课程,但这是跟着中医
资格考试规定的指挥棒转的,由不得院校自己做主。
况且中西医本就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从其理论的建构形成到思维方法,尤其是临床运用截然不同。作为宏观的、统一的、整体的中医学理论,是治疗患病的人,调整活动的人体生命;而作为微观的、割裂的、单一的西医学理论,所治疗的是人的病,修理静止的组织器官,两套本应花费等同时间学习的理论,合而为一在五年中学完,岂不是煮夹生饭吗?
近年来,中医院校的高层次教育发展迅速,若从数据上看,形势喜人,但从实际上考察其教育质量,尤其是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技能的掌握,不能不让人担心,社会上流传的“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从中医专业上看,“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尽管这些说法有些未免矫枉过正,但中医高层次教育的现实也确实不容乐观,硕士和博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外语课、计算机课、统计学以及西医课程和实验占据了大量时间。粗略统计,中医硕士用于学习以上课程和实验需三年中的两年半,而中医博士几乎用到三年,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虽然在某方面有所深入,但其他的知识基本被忽略,甚至忘记,所以还不如本科期间的全面学习,硕士、博士不会望闻问切,尤其不会诊脉的大有人在,这就给社会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即高层次中医教育尚且以西医和实验为主,可见中医的本科教育现状如何,这也是中医教育自我边缘化的一剪缩影。
3 中医科研的人为边缘化
中医科研从一开始,就定位在非“中医研究”的错误方向上,因而也成为了部分人非难中医的口实,是人为地将中医边缘化的一个主要方面。
3.1 判断标准错误
用西医生物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把中医作为研究对象,在“西化”中对其进行改造,是近半个世纪中医科研工作的主流。而在当代,把自然科学中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绝对信条和唯一标准,是造成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科研的判定标准,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的科研规范和要求,一切均按现代医学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具体实验室量化指标来执行,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符合中医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这一点在中药的研究中尤为突出。然而,中、西医学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西医学的科研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医学的科研。
3.2 科研方法不当
中医的科研,尤其是一些大项目,大多采用如下流程:摘录文献,断章取义,自设跳板,为自己科研找依据;歪曲观点,肢解学说,阉割在先,以期古为我用;制作模型,设定指标,弃中就西,为求社会认可。由于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的不相符,检测指标与症状表现的无对接,提取成分与临床疗效的相背离,终于出现了实验不“实”、假设更“假”,结果是欲西非西,遗人笑柄。大部分对中药的研究是分析单味药的化学作用,基本是用西药研究的办法去研究中药,这种用现代技术研究、分析和证实中医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抹杀了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的本质区别,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导致纯正的中医药科研很难拿到国家科研课题。中医药科研走上了一条“中医西化”的不归路,采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实践研究中医发展,
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药,用西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误以为中医理论就是从实验室里产生的,导致中医科研严重脱离临床实践,作为国粹的中医药日渐式微。
3.3 学术认同偏差
据了解,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73个中医药项目中,理论研究占24%,临床研究占57%,有效成分研究占18%,其他占1%。在1998-200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5项中医药成果中,多为天然药成分提取或鉴定,有的属西药成果,有的属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真正按中医药规律进行的临床研究极少。学术界对中医药现代化的认识较为片面,即过分强调研究中医药的所谓“实体本质”、探求天然药的有效成分,过分强调对微观结构的认识、注重分离提取,从而忽视了中医药学的基本规律,注重用西医药学的分析还原的方法研究中医药。这种对现代化的片面认识,缺乏发展性和创造性,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物质的研究上,忽视了中医自身的研究,存在着方向上的偏差,因而很难取得突破。如果真能够按照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所说:“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树立发展的观点,重视中医理论的整理、归纳与提升,重视从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规律,重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规范的研究”,中医研究也许会有所突破。
4 中医医疗的社会边缘化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两种诊断和治疗方式,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这才是中西并重的原意。中医西化主要还是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出现偏差,服务方式偏离中医服务的轨道,导致这种结果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经营强调市场化,利益追求最大化,评价强调效益化,年底看谁收入高,所以收益高但并不一定疗效好的西医化倾向,自然而然就成了大部分中医院的建设目标。
4.1 中医医院西医化
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一级中医医院标准”规定基本设备18种,除中药煎药设备与针麻仪两种外,其余16种全是开展西医必备的设备,计有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球囊、吸引器、必备的手术刀包、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高压灭菌设备、X光机、妇科检查台、给氧装置、紫外线灭菌灯、电冰箱、各类针具、蒸馏水装置。一级中医医院标准如此,二级、三级中医医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就更可想而知。很多中医院以引进国外大型诊疗仪器设备为骄傲,而中医仅作为点缀性的象征,其临床收入中,也是西药和中成药的收入占70%以上。以至于招聘人才时,宁肯要西医学院的本科生,也不要中医院校的研究生。疾病的西化处置和西药的竞相应用,虽然给医院能够带来不菲的效益,但中医院的办院宗旨和服务方向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将中医院办成了以西医为主中医点缀的中西医联合医院或者办成了三流的西医院。导致中医西化,偏离中医办院方向,脱离中医服务轨道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医院强调市场化,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什么获益医院就愿意做什么,而西医的获利一般要高于中医很多。
4.2 特色特长不相符
大部分中医院存在有三个“难见”,即“难见中医特色、难见中医特长、难见中医大家”,总之中医院不姓“中”。其不姓“中”的程度,已经严重到了即使是在中医药特色保持最好的中医院,只有少数的中医医生能运用中医思维来进行辨证论治,一部分中医医生不会诊脉,甚至连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基本诊治手段都不熟练,也不会辨证施治,甚至不会开汤药处方。代表中医人“神、圣、工、巧”智慧的望、闻、问、切诊法就用进废退,只剩下一个西医化的“问诊”,中医医院以能够开展先进的手术引以自豪,以“搭桥”、“移植”“开颅”作为“特长”。而中医在疗法和疗效上的特长难以发挥,没有了中医的特长,又哪来中医的特色呢,没有了中医的特色,中医院还能姓“中”吗?中医院不姓“中”了,那中医学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有为才有位,中医连在中医院都成了配角,在社会上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5 宣传媒体的炒作边缘化
个别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都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媒体自律意识差,追求时效性,损害真实性;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违规行为只批评不处理等。若把媒体的目标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其失实、歪曲、作假就会油然而生,从“贝加尔湖水要引入北京”到“废纸箱做包子馅”,从“告别中医”到“韩医申遗”,不同版本的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难以禁绝,源于市场利益的驱动“蒙住”了部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眼睛。
5.1 夸大事实,推波助澜
“新闻失实”的实质不是媒体从业者的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在媒体上轰动一时的“告别中医”签名活动.最终也不过只有区区200余人,可一开始媒体就扬言达“万人”,后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公开辟谣。而所谓“韩医申遗”的报道,也被证实为“失实”,事实是韩国将《东医宝鉴》申报世界记忆工程。“告别中医”的虚假新闻,正是“唯眼球论”指导下媒体“制造热点”的典型案例。由于中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加之目前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中医废存之争”确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个别媒体为让热点更热,人为夸大签名人数以及申报事件的性质,制造轰动效应。更多的媒体则对这样“抓人”的新闻也是“宁信其有”,推波助澜。因此,“告别中医”的谣传才成为“新闻报道”四处流布。
5.2 崇洋媚外,衷西非中
个别媒体对于外国哪怕是很小的事件也会大肆吹捧,而中国的事件则不愿多费一点笔墨。20世纪9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中美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显示了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见于社会媒体的报道却寥寥无几。“喝鸡汤可预防
感冒”这个被中国沿用了多少年的单方,最近却有多种媒体报道说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喝鸡汤可预防感冒”。仅
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就有成千上万,可除了医学杂志有过专业性报道外,社会媒体极少见到相关报道。可因服用
龙胆泻肝丸不当而导致肾衰的个案,却引来了多种媒体的争相报道。中医药只要稍微出现一些事故,媒体就会狂轰滥炸,而西医药诸多的毒副作用,媒体却见怪不怪。
5.3 指鹿为马,张冠李戴
中医药的毒副作用从有记载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提醒着人们,从最早的《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到俗语中的“是药三分毒”,中医自始至终就将中药称作“毒药”,从未否认过中药的毒副作用,真正的中医何时说过“中药无毒副作用”?笔者1994年就出版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一书,并在《健康报》掀起了中药毒副作用的大讨论。“中药无毒副作用”是媒体自己说的,反过来又以此攻击中医。一些无照行医、鼓吹秘方祖传,甚至一些退休的西医或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滥用中药,出了医疗事故就归罪于中医,归罪于中医学的古老、归罪于中医学不能落人西方科学的窠臼,归罪于院士读不懂的中医,这是对祖国医学的歧视,是数典忘祖,是媚外和自残的一种病理心态。有了这些欲加的莫须有之罪,中医学被边缘化,已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针对中医边缘化的问题,笔者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确评价中医。中医药系统更要加强自律,正确地传承;教学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中医教育机制,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政府更应重视中医的发展,应将其作为国粹发扬光大,为其发展开拓一条广阔、深远之路。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