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第五节 缺疗与氧中毒
    

病理生理学:第五节 缺疗与氧中毒

一、氧疗各类缺氧的治疗,除了消除引起缺氧的原因以外,均可给病人吸氧。但氧疗的效果因缺氧的类型而异。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的效果最好。由于病人PaO2及SaO2明显低于正常。吸氧可提高肺泡气氧分压,使PaO2及SaO2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因而对组织的供氧增加。但由静脉血分流…

一、氧疗

各类缺氧的治疗,除了消除引起缺氧的原因以外,均可给病人吸氧。但氧疗的效果因缺氧的类型而异。

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的效果最好。由于病人PaO2及SaO2明显低于正常。吸氧可提高肺泡气氧分压,使PaO2及SaO2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因而对组织的供氧增加。但由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引起的低张性缺氧,因分流的血液未经肺泡直接掺入动脉血,故吸氧对改善缺氧的作用不大。

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缺氧者PaO2及SaO2正常,因为可结合氧的血红蛋白已达95%左右的饱和度,故吸氧虽然可明显提高PaO2,而SaO2的增加却很有限,但吸氧可增加血浆内溶解的氧。通常在海平面吸入空气时,100ml血液中血浆内溶解的氧仅为0.31ml;吸入纯氧时,要达1.7ml%;吸入3个大气压的纯氧时,溶解的氧可增至6ml%。而通常组织从100ml血液中摄氧量平均约为5ml。可见,吸入高浓度氧或高压氧使血浆中溶解氧量增加能改善组织的供氧。组织性缺氧时,供氧一般虽无障碍,而是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降低;通过氧疗提高血浆与组织之间的氧分压梯度,以促进氧的弥散,也可能有一定治疗作用。一氧化碳中毒者吸入纯氧,使血液的氧分压升高,氧可与CO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加速HbCO的解离,促进CO的排出,故氧疗效果较好。

二、氧中毒

O2虽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却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oxygen intoxication)。

氧中毒时细胞受损的机制一般认为与活性氧的毒性作用有关(参阅第十三章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氧中毒的发生取决于氧分压而不是氧浓度。吸入气的氧分压(PiO2)与氧浓度(FiO2)的关系如公式:PiO2=(PB-6.27)×FiO2,式中PB为吸入气压力(kPa)。6.27(kPa,即47mmHg)为水蒸汽压。潜水员在深50m的海水下作业(PB约为608kPa 即4560mmHg)时,虽然吸入气的氧浓度正常(FiO2=0.21),氧分压(FiO2)却高达126.4kPa(948mmHg),从而可导致氧中毒;相反,宇航员在1/3大气压环境中工作,即使吸入纯氧(FiO2=1),PiO2也仅27.5kPa(206mmHg),不易出现氧中毒。当吸入气的氧分压过高时,因肺泡气及动脉血的氧分压随着增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分压差增大,氧的弥散加速,组织细胞因获得过多氧而中毒。

人类氧中毒有两型:肺型与脑型。

肺型氧中毒 发生于吸入一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小时以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咳嗽、呼吸困难、肺活量减少、PaO2下降。肺部呈炎性病变,有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出血和肺不张。氧疗的病人如发生氧中毒,吸氧反而使PaO2下降,加重缺氧,造成难以调和的治疗矛盾,故氧疗时应控制吸氧的浓度和时间,严防氧中毒的发生。

脑型氧中毒 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内引起脑型氧中毒(6个大气压的氧数分种;4个大气压氧数十分钟),病人主要出现视觉、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死亡。高压氧疗时,病人出现神经症状,应区分“脑型氧中毒”与由缺氧引起的“缺氧性脑病”。前者病人先抽搐以后才昏迷,抽搐时病人是清醒的;后者则先昏迷后抽搐。对氧中毒者应控制吸氧,但对缺氧病脑病者则应加强氧疗。

附 高原适应不全症(高山病)

Syndrome of Insufficient AltitudeAdaptation (Mountain Siwww.lindalemus.com/zhicheng/ckness)

人未经适应就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或由海拔较低的高原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加上寒冷气候的影响,或体力负荷过重,而使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以致个体适应能力不足,一部分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称为高原适应不全症。国外习惯用急性高山病和慢性高山病。

我军对高原适应不全症提出了下列分型:

上述分型简明,有利于诊断治疗。但对具体病人来说,常常是混合型,很少是单一的,但在一定阶段可能以某一型为主。

我国幅员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疆省区,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高原地带气候多变,寒冷、风大、空气稀薄,对人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高原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但一般人口稀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内地支援。我军有守卫边疆的任务,内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我是军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海平地区,空气在每平方厘米上所形成的压力为101.3kPa(760毫米汞柱),在干燥空气中氧占20.40%,故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空气中氧所占比例基本不受高原影响,当大气压力因海拔增高而降低时,则氧分压按比例降低。下面选择几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列表如下(表3-2)。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

表3-2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

高度大气压 kPa氧分压 kPa
英尺
00101.31(760.0mmHg)21.15(159.0mmHg)
10,0003,04869.51 (522.6mmHg)14.55(109.4mmHg)
17,0005,18252.59(395.4mmHg)11.01(82.8mmHg)
20,0006,09746.44(349.2mmHg)9.72(73.1mmHg)
23,0007,01040.88(307.4mmHg)8.57(64.4mmHg)
26,0007,92535.88(269.8mmHg)7.51(56.5mmHg)
28,0008,53432.82(246.8mmHg)6.88(51.7mmHg)
33,00010,05826.12(196.4mmHg)5.47(41.7mmHg)

三、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一)高原反应

从海平面地区进入高原地区以后,在不同的高度,人群中有些可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头昏、失眠、乏力、四肢发麻、眼花、耳鸣;重的可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心慌、浮肿等症状,称为高原反应。多数人在两周内由于代偿适应功能的建立,症状可自行消失。

这些人发病较快,如无合并症恢复也较快,一般3~5天即可恢复。也有少数人持续数月而不恢复的。

初入高原的人到海拔1000米以上就有人发病,随着高度增加,发病率增高。下面是一部分人群从海拔1000米处出发到5000米高度,高原反应发病率的情况(图3-6)。一般在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51%,3600~5000米发病率占50%。有一个单位在3000米居留一段时间,再登高,抵达4500~5000米时才有一些人发生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个体代偿适应能力和预先有无锻炼有关。

在代偿适应反应中主要是通过肺泡能气量增加,以增加肺泡气氧分压;并通过加强血液对氧的输送和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高原反应的人主要是这几个环节的代偿能力低下或发生障碍所致。

因肺泡有水蒸气和较高的CO2分压,再加上氧的弥散入血,肺泡气与大气氧分压有一个很大的梯度差(表3-3)。

在海平地区,大气→肺泡气→动脉血→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之间的梯度差较大。而进入高原,抵达5791米高度时,它们之间的梯度差变小。例如,在海平大气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为13.83kPa(104毫米汞柱),相差7.32kPa(55毫米汞柱);而登高抵达5791米处,大气氧分压为10.64kPa(80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为5.99kPa(45毫米汞柱),只相差4.66kPa(35毫米汞柱)(图3-7)。此时大气与肺泡气氧分压差变小,主要是由于代偿性通气增加的结果。

通气增加是机体在高原的代偿适应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呼吸加深来实现的,呼吸频率增加不明显(表3-4)。由于呼吸加深,每分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气分压。

图3-6 高原反应发病率与行程

─·海拔高度·─·─·发病率

表3-3 在海平地区呼吸过程中各部分气体分压变化

气体分压(kPa)大气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动脉血混合静脉血
79.4074.9375.6875.2876.2176.21
21.1519.8613.8315.9613.305.32
二氧化碳0.040.045.323.595.326.12
水蒸气0.496.256.256.256.256.25
总 量101.08101.08101.08101.08101.0893.90

图3-7 在海平和5791米高度时氧分压的变化

表3-4 在不同高度每分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高度(米)每分通气量(升)每分呼吸次数
海平地区8.8512
36589.7112
548611.0612
670615.3115

发生高原反应的人,常常对低氧环境代偿反应较弱,没有明显的呼吸加深,因此每分通气量增加不多。由于这些人代偿适应反应弱,因此登高到一定高度,缺氧症状比较严重。目前有人认为,可用减压舱测定人群每分通气量变化,作为预测人群地高度适应的能力。

呼吸加深,可提高肺泡膜弥散功能,使肺泡氧进入肺泡壁毛细血管增加。我国健康成人静息时氧的弥散量为23毫升/0.133千帕(1毫米汞柱)/分,每分钟约有250毫升的氧弥弥散入血,供组织代谢需要。缺氧时,由于呼吸加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增多和肺泡容量增加,同时开放的肺毛细血管数也增多和毛细血管扩张,这样就增加了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面积,血液从肺泡摄取较多的氧。如果这种代偿能力弱,可促使高原反应发生。

缺氧时,向组织输送氧的能力提高。正常人在海平地区安静状态下,平均每分种100毫升血给组织输送约为5毫升氧,正常心脏每分输出量约为5000毫升,那么每分钟就有250毫升氧输送给组织。在高原地区,一方面心脏活动增强,每分输出量增加,组织血流量增多;另一方面,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多,增强携带氧的能力。这样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补偿组织代谢对氧的需要。如果这种代偿适应能力降低或尚未建立起来,也易发生高原反应。

初进高原,由于呼吸加强,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还可引起低碳酸血症和呼吸硷中毒。PaCO2降低,可引起脑血管收缩,部分抵销缺氧引起脑血管扩张的反应,容易发生意识丧失。

(二)高原昏迷

进入高原地区较高高度,有少数人可发生昏迷。在昏迷发生前,常有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昏迷发生后常出现阵发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病人瞳孔常缩小而固定,或忽大忽小;少数病例有肢体强直或肢体弛缓性瘫痪。1/5的病例眼底有小动脉痉挛,静脉扩张,视网膜乳头水肿。

高原昏迷常在3500米以上的高度发生。根据67例发病高度统计,3500~4000米发病11.9%,4000~4500米发病28.4%,4500~5110米发病59.7%。一般进入高原后1~10天内发病。

高原昏迷发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缺氧(见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早期可能由于缺氧,氧化过程障碍,能量供应减少,而致脑细胞功能降低。正常脑内ATP贮存量很少。ATP是推动“钠泵”的能源。ATP减少。“钠泵”作用减弱,则钾与钠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减小,膜电位降低。人吸入含8%氧的混合气体3~5分钟,脑电就出现每分钟2~7次的慢波。高山运动员在减压舱内,当减压到相当于9000米高度大气压力时,脑电α波减少,慢波增多,出现神经细胞功能抑制现象。

缺氧进一步加重,ATP形成更加减少,不能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氯也进入细胞内,水随之进入增多,发生细胞内水肿。大白鼠实验性缺氧,有4~6%的大白鼠发生细胞内水肿。1962年印度士兵急性高山病死亡率病例中,3/4有脑水肿病变。

除神经细胞水肿外,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也发生水肿。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可以压迫血管;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有的呈疱疹状向管腔突出或脱落,使血管腔狭窄或堵塞,造成脑微循环障碍,缺氧和脑水肿进一步加重。

严重缺氧,还可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二氧化碳排出减少,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缺氧,可使脑血管失去自家调节,而引起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通透性升高,组织间液和脑脊液生成增多。有的实验证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到6.65kPa(50mmHg),脑脊液平均增加55%,脑脊液压力由正常0.69~1.78kPa(70~180毫米水柱)升高到2.82kPa(285毫米水柱)。在西藏地区高原昏迷病人,有人测定过10例脑脊液,其中7例脑脊液压力升高。

脑水肿(包括细胞水肿和间质水肿)和脑脊液增多,使颅内压升高超过3.96kPa(400毫米水柱),可压迫脑的小血管,动脉血灌流明显减少。高原昏迷的许多临床症状是由于缺氧和颅内压升高所引起的。

(三)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发病率较高。一般由海平地区初入高原或重返高原一周内发病。据218例高原肺水肿发病与高度的关系统计,3500~4000米,占28.3%;4000~4500米,占34.4%;4500~5100米,占37.3%。

高原肺水肿发病急骤,临床症状除有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外,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开始为干咳或有少量痰,以后即咳出均匀混合、稀薄的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呼吸急促,有时每分钟高达30~40次。病人惊恐不安,心慌、胸闷、紫绀、两肺满布湿罗音。

高原肺水肿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广泛的呈片块状分布的肺泡水肿,偶而可见透明膜形成(这是肺泡水肿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所致)。肺水肿最早在血管周围间隙形成(间质水肿),当这些间隙扩张,压力超过了肺泡压,则液体进入肺泡。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充血,偶而可见血管周围有出血。

高原肺水肿发生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以往推测可能是肺静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近年来应用心导管直接测定肺动脉压、楔压(wedge pressure)、肺静脉压和左心房压力,发现高原肺水肿病人动脉压升高,楔压正常或降低,肺静脉压和左心房压力正常。因此可以排除左心衰竭或肺静脉收缩而引起高原肺水肿的论点。

高原性缺www.med126.com氧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随着高度增加,肺动脉压也增加(图3-8)。在单纯性缺氧,肺泡氧分压降到7.98kPa(60mmHg)以下,也引起肺动脉压升高。曾进高原患过高原的肺水的人,肺动脉对缺氧敏感性升高,则很快发生肺动脉高压。Hultgren观察了5例曾患过高原肺水肿的人,在海平地区,安静时的肺动脉压平均为1.84kPa(13.8mmHg),肺泡气氧分压降到5.99kPa(45mmHg),肺动脉压平均为3.06kPa(23mmHg),有两例高出正常的范围(图3-9)。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与肺动脉压升高有关,但是肺动脉压升高是如何引起肺水肿的,现在还不清楚。有人推测肺动脉收缩是区域性的,高山缺氧时可能引起一部分肺动脉收缩,另一些小动脉尚未收缩,则肺的血流大量进入肺动脉尚未收缩的区域,因此这些局部的微循环中血量增多,流体静压增加,液体向血管周围间隙转移增多,当组织间液生成增多超过淋巴液回流量,则引起肺水肿。所以高原肺水肿在X线下看到的往往呈片块状分布。

图3-8 不同高度肺动脉压的变化

图3-9 人缺氧时肺动脉压的变化

肺微循环有旁路,从小动脉发出分枝直接进入毛细血管静脉端(图3-10),称为前终末微动脉(preterminal arteriole),正常是闭合的。当肺微动脉收缩时,则此旁路开放,血液从小动脉直接进入毛细血管静脉端,血量增加,压力增高,液体渗出增多。由于这些血液没有进行气体交换,故动脉血氧分压急剧下降。

高山缺氧还引起外周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肺血量增加,Wood测定前臂肢体容积,推测静脉容量。在海平地区前臂肢体容积测定溢出水量平均为4.4毫升;登山到3596米时,第三下降到3.4毫升,表明有静脉收缩。而高原肺水肿病人降到2.5毫升。周围静脉收缩,中心血量增多,可能是促进肺水肿发生的一个因素。

此外,缺氧可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也是引起肺水肿的重要因素。

四、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包括高原心脏病、高原血压或低血压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的是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三型中有两型以上并存的混合型。

(一)高原心脏病

图3-10 肺小动脉与肺毛细血管静脉端的交通支—前 终末微动脉

久居高原地区的人,有少数(特别是儿童)逐渐出现心悸气喘、胸闷、浮肿、右心室增大等现象,可考虑有高原心脏病的可能。X线检查:肺动脉圆锥突出,右肺下动脉增宽。心电图图形;右心肥厚,电轴右偏,有时出现肺型P波。

高原心脏病的发生,多数人认为是由于高原缺氧,肺小动脉持续收缩,引起肺小动脉肌层肥厚,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阻力增加,而使肺动脉压持续升高(表3-5),加重右心室负担。慢性缺氧,还使红细胞生成增多,血液粘滞性增加,又加重心脏的负担。

表3-5 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人与高原居民右心和肺动脉压比较

 
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Monge氏病)高原世居者海平正常人
右心房平均压(kPa)0.52(3.9mmHg)0.39(2.9mmHg)0.35(2.6mmHg)
右心室平均压(kPa)3.86(29mmHg)2.00(15mmHg)1.20(9mmHg)
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kPa8.51(64mmHg)4.52(34mmHg)2.93(9mmHg)
4.39(33mmHg)1.73(13mmHg)0.80(6mmHg)
6.25(47mmHg)3.06(23mmHg)1.60(12mmHg)
肺动脉楔压(kPa)0.76(5.7mmHg)0.92(6.9mmHg)0.82(6.2mmHg)

有人比较高原习服的人和高原心脏病患者的右心室功和心脏指数,证明高原心脏病患者心脏负担加重(表3-6)。

表3-6 高原习服的人和高原心脏病患者的右心室功

和心脏指数比较(五例的平均数)

 
高原习服者高原心脏病者
心脏指数(升/分/米2)3.834.01
右心室功(公斤-米/分/米2)1.082.47

长期肺动脉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将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大,最后可发展为右心衰竭。但也有少数病例是以右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

(二)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

进入高原以后,部分人发生头痛、头昏、失眠等症状,血压持续在18.62/11.97kPa(140/90毫米汞柱)以上,返回平原,血压又恢复,称为高原低高血压。高原高血压的特点是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超过11.97kPa(90毫米柱),收缩压略有升高或在正常范围内,因而脉压变小。

高原高血压的发生机理,可能是由于缺氧使大脑皮层对皮层下枢的调节功能减弱,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升高,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小动脉收缩;另外,红细胞增多,血液粘滞性升高,也是引起外周阻力增加的一个因素。

进入高原后,还有少数人血压降到11.97/7.98kPa(90/60毫米汞柱)以下,并伴有头昏、眩晕、乏力等症状,称为高原低血压。高原低血压以收缩压降低为主。其发生机理不清楚,可能因缺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引起心动缓慢和外周阻力降低;也有人认为,缺氧通过某些生理活动性物质的作用,使小动脉平滑肌紧张性降低。

(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进入高原后,红细胞数超过6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超过20克%,血红细胞压积超过65%,并伴有紫绀、头痛、头昏、乏力、呼吸困难等,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是机体对缺氧的代偿适应性变化,进入高原后可以很快出现,以进入高原后6~14天最明显,一般持续6~8个月,开始血量不增加,以后血量有所增加(图3-11)。组织缺氧,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因子(erythrogenin)增多,使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erythropoietinogen)变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刺激骨髓红细胞生成增多,结果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增加。

图3-11 登山以后不同时期血液的变化

Ⅰ在4000和5791米处停留8周后

Ⅱ在5791米处停留3~6周后

Ⅲ在5791米处停留9~14周后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机理,可能是:

1、在慢性缺氧条件下,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和主动脉体与颈动脉体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充分发挥呼吸的代偿功能,肺泡通气量增加不明显,肺泡氧分压降低。

2、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和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高于同一高度的健康居民,氧离曲线右移(图3-11),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降低,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更加重缺氧,使得红细胞生成更多。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