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病能篇第三
    

古今医统大全:病能篇第三

至真要大论篇 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曰∶愿闻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

至真要大论篇 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曰∶愿闻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 ,皆属于火。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此言百病皆生于五脏,五脏之病又不外乎风寒暑湿燥火之六yin,而诸病莫不兼之,病机大要实病于此矣。)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此总结上文之意,有无求之,求其五脏六yin之有无也;盛虚责之,责其五脏六yin之虚实也,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五胜,五运之胜也。)

风论篇 帝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或,当作均。)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气道也)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厉者,有荣卫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厉风。

(此风气入于经脉之中也,荣行脉中,故风入脉中与荣气合,则热而血腐坏也。其气不清,言溃乱也。然而血脉溃乱,荣复挟风,阳脉上头,鼻为呼吸之所,故鼻柱坏而色为恶,皮肤破而溃烂。经曰∶脉风盛为疠溃是也。)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甲乙经》作故字。)有风气也。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肺脏有风,则眉间 白色。 ,薄白,肺色薄白,时咳短气,昼则阳气在表故瘥,暮则阳气入里,风内应之,故甚。)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焦绝,谓唇焦而文理断绝,风薄于心则神乱,故善怒而吓人也。舌为心之苗,故病甚则舌强而言不快也。)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善怒时憎女子,皆木之性曲而又直故也。)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脾主四肢,故不欲动。鼻于中而主土,故脾候之而色黄也。)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庞然,言肿起也。肾脉起于足下,上股内后廉贯脊,故脊痛不能正立也。隐曲者,谓隐蔽委曲之处,肾风薄精气内微,故隐曲之事不利为也。)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胃风失衣,则外寒而内热,故 胀。胃合脾而主肉,胃气不足则肉不长,故瘦也。)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口干善渴,近衣则身热如火,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怠,不欲自劳。)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泄风汗多,则津液涸而亡阳,故口干而寒也,此为泄风。)

痹论篇 帝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小便上引而痛,如怀孕之状。)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怠,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以上十二痹证,皆风寒湿外邪所伤而致之也。邪舍于其脏腑,则其脏腑之证见焉,治者审之。)

yin气喘息,痹聚在肺;yin气忧思,痹聚在心;yin气遗溺,痹聚在肾;yin气乏竭,痹聚在肝;yin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此属内伤外邪合而为痹是也。)

其风胜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痛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于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曰∶其客于六腑何也?曰∶此亦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

四方土地高下温凉不同,物性刚柔飧居亦异。经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是也。

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曰∶以针治之奈何?

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一作治)其过,则病瘳也。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帝曰∶善。

(此言水谷之精,冲盛荣卫,邪气自不能入而为害,何痹之有?)

帝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当作急。)逢热则纵。帝曰∶善。

痿论篇 帝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 。此之谓也。

(五脏之痿,皆固肺热而致之,然本脏各有相火而生痿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yin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yin。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使内谓劳役筋力,费竭精气。)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溃,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下经》,古经也。)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时受月,谓受气之时月,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之类是也。)

厥论篇 帝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阳谓足之三阳脉也;阴谓足之三阴脉也。)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帝曰∶热厥何为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此言寒热二厥,皆损其阳气,竭其精气之所致也。四肢无气以营乏,则为厥逆。寒热虽异,虚损则同。)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音县)

仆。阳明之厥,则颠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溺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此六经之说厥状,皆有盛衰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只以本经留呼多少而取之。

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经脉行有左右,候其有过者取之,故云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语,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 ,治主病者。

五脏生成论曰∶卧出则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涩,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大经队也。)故为痹厥也。

评热病论篇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上从之,谓少阴从太阳而上也。饮之汤,为止逆上之肾气也。

热论篇 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乘杀厉之气,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名曰寒毒,藏于肌肤,至夏至气变为温病,夏至后变为热病,皆原于伤寒所至,故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校正】按《伤寒论》变温变暑与王注异,王注本《素问》为说,仲景本《阴阳大论》为说。

岐伯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寒毒薄于肌肤,阳气闭密不得发散,而内怫结,故伤寒反病热。)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穴名)。故为诸阳主气也,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已。其病两感于寒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六日当作三日,下文可见。)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此言两感于寒者,邪气悍暴之甚必死。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大邪气也。)皆去,病日已矣。

此言不两感者,六日之后,邪气从始次第而自退,病日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所遗,邪气未尽去也。)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曰∶治遗奈何?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曰∶病热当何禁之?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此言遗禁者皆病愈不知禁谨而复作热,故曰遗也。

凡病伤寒而成瘟者,先夏至日者为病瘟,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评热论篇 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已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裨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汗出脉躁,不胜其病,狂言失志,此三死也,乌能生?

疟论篇 帝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

此论疟病之形状也,下皆发明此节之意。

帝曰∶何气使然?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阳兼疟邪而言,谓疟邪随阳气而入于阴分。)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

此释上文阴阳交争,随经而作寒热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舍,犹居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搏,是以日作。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指疟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此疟寒热所因,至此乃言疟有数种也。

帝曰∶夫疟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曰∶经言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漉漉,汗大出也。)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故经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曰∶攻之奈何?

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直往而未得并者。

四末,言四肢也。此言牢缚四肢,令气各在其处,则邪所居处必自见之,则剌出血耳。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离谓不相争,集谓邪相会。)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论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今疟不必应者何也?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帝曰∶瘅疟何如?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其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至真要大论篇 帝曰∶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阴阳齐等,则一日之中寒热相半;阳多阴少,则一日之发,但热不寒;阳少阴多,则隔日发,先寒后热。虽胜复之气,若气微则一发之后,六七日乃发,故云愈而复发。或频三日发而六七日止,或隔十日发而四五日止者,皆由气之多少,会遇与不会遇也。俗谓鬼柙暴疾而从祈祷避匿者,病势已过,旋至于毙,自谓其分,宁不伤乎?习俗既久,卒难离革,悲哉奈何?

咳论篇 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曰∶愿闻其状。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谓寒邪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此言五脏受病之由。各以其时,谓旺月也,若非旺月则不受邪,故各传以与之,是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至阴则脾先受邪,乘冬则肾先受之。曰∶何以异之?(异,分别也。)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下满。(□,亦胁也。)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曰∶六腑之咳奈何?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通结上文。)曰∶治之奈何?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此总结一篇之义也。

举痛论篇 帝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前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予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今验于已,如发蒙解惑,可得闻乎?岐伯再拜而对曰∶何道之问也?(发问甚大,而此只及五脏卒痛,甚不可晓。)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夙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此当作痛甚不休也。)寒气稽留,炅气上从,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弓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夙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泻,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曰∶扪而可得奈何?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者也。

生气通天论篇 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支氏曰∶人不知节欲而数犯,伤其正气,则邪气乘正气之虚而入为害也,故曰邪气伤人。王注直云邪气伤正气,而不先言耗损之由,则邪何从而入也?)苍天之气,清冷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因于暑,则当汗泄,不为发表,邪热内攻,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湿气熏蒸,清道不利,故首如有物蒙之若裹也。热伤血,不能养筋,致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湿热甚,以致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便作风治者误矣。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煎迫而成厥逆。)目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

阳气烦劳则主阴绝,辟积不已,至夏火愈亢,而时若煎迫而气逆上,火既亢上,则目盲耳闭,精败神去,如溃散之坏都,所储之水散流而不可遏矣。病而至此,为坏极矣。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怒则气上,血随积焉。阴阳相搏,气血奔并,因薄厥生。菀,陈积也。薄,迫也。怒气伤于筋则为痿,而不维持也,故曰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身常偏汗出者,久久而成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痱痤。

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郁皮肤,则为疮痱。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膏粱浓味,内多滞热,皮浓肉疏,故内变为疔。足,多也。

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痱。

此阳为阴遏,而不通畅,故迫为 ,粉刺也。轻为痱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留连肉腠。

内精微以养神,外柔和以养筋。开阖失宜,为寒所袭,则筋络拘 ,形容偻俯矣。寒气下陷于脉中,则为痿。留连于肉腠而不舒。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营气不顺,血郁肌肉,故成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热藏不出,以至秋阳复收,两热相合,寒热相移。以所起为风,故为风疟。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是为清净。真气内固,故皮腠闭密。虽有大风苛毒,弗能伤害也。

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病久上下不通,则阴阳否隔,良医妙法莫能为何也。

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

三阳蓄积不通,不急泻之则死。

风客yin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yin气甚而风客之,则伤精。邪气伤于肝,为本经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食甚饱,则肠胃横满而筋脉解,故有肠 为痔之患。大饮甚,则肺气逆而上奔。强力入房,则肾气伤,高骨坏而不为用。高骨,谓腰之高骨。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病瘟,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阳应象篇 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必病瘟。

二论大同。王安道云∶此四章诸家注释多戾经旨。盖非有四伤一定之说,原其病之根因有此耳。其气盛者,有伤之而过后消散不作者,及过后作者,其为各时一病,而治各有方,又不必拘定前之伤也。成无己、王海藏之注,皆推求过极。

阴阳应象论 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此言天以五行,以应人之五志。善摄养者,得其中和。不善节者,生乃不固。

脉要精微篇 曰∶风成为寒热。

经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瘅成为消中。

瘅,湿热也。湿热内积,故为消中。王注∶善食而瘦,乃食 也。

厥成为颠疾。

厥,气逆也。气逆上则为颠。

久风为飧泄。

即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此其候者也。

脉风成为疠。

经曰∶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疠。

脉要精微篇 曰∶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伤恐,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腹中气盛,肺脏满变伤于恐,声如在室,腹中有湿气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言微声低,不能相续,乃夺气不足然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此心火炽甚,而神志昏乱,故不知其亲疏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仓廪,为脾胃。门户,为魄门,即肛门也。不藏、不要,皆不得其正,不禁固而时泻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小便流注而不度是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总结上文两节之意,以起下文。

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一作俯。)

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五脏者,身之强也。今若所言皆失强也。盖五脏之气,内属本脏,外循各经,故为守为强,有如是者。下文云∶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总结上文之义。

玉机真藏篇 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

肺司治节,气息由之,其气动形,为无气相接,故耸举肩背,以远求报气矣。夫如是,皆形脏已败,神脏亦伤。见是证者,则后一百八十日内死矣。见真脏之脉候,乃与死日之期矣。此肺之脏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 ,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此脾脏之病也。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恐当作真脏未见,故远至十月方死。 ,肉之标,肘膝后内如块者。阴气微弱,阳气内燔,故身热也。脾主肉,故肉如脱, 如破败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缺盆深陷。)动作益衰,真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此肾之脏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

(此心之脏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腹内痛,肩项身热破 脱肉,目匡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入者,至其所不胜之期则死。

此肝脏病,故目陷也。不胜之时,谓庚辛也。

帝曰∶愿闻虚实以决死生。岐伯对曰∶五实死,五虚死。脉盛,(心也。)皮热,(肺也。)

腹胀,(脾也。)前后不通,(肾也。)闷瞀,(肝也。)此谓五实。

此五实,为五脏邪气之实。

脉细,(心也。)皮寒,(肺也。)气少,(肝也。)泄利前后,(肾也。)饮食不下,(脾也。)此谓五虚。

此五虚,为五脏真气不足也。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五虚五实得此二者则生,无此二者,其死必也。

五脏生成论 曰∶头痛颠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蒙招尤。

膀胱脉,从颠络脑,侠脊抵腰中,循膂络肾属膀胱。然肾虚不能引巨阳之气,故头痛而为上颠之疾也,经病甚则入于脏。 当作 蒙招摇。 蒙谓目瞬动而蒙昧,下文之目冥是也;招摇谓头振掉不定也。

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 胀,支膈 胁。

,胁上也。支,执持也。胸膈 胁,皆不执持,不利也,肝胆之经也。

下厥上冒,(谓气逆上而冒于目。)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此咳嗽上气,厥逆之病,在于胸中也。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此相火为病,热在膈而心烦,上行而头痛。

阳明脉解篇 帝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十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曰∶其恶火何也?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则恶火。曰∶其恶人何也?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然郁内也)惋则恶人。(恶人,作烦也。)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厥连于经脉者易愈,连于脏者则神去而死也。

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能也,病反能者何也?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受气于其四肢之故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曰∶热盛于身,故弃衣而欲走也。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阴阳别论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汪氏《质疑》注,此言阳明燥金之气为病也。心以燥血不能生,而荣于百脉;脾以燥弱不能卫津液,而润于四肢,则筋脉无所滋养,故肢体为之劲急,而不能伸曲也。在于女子则月经不利,此燥之至也。燥立传变亦终归其所主,故燥甚则风热上攻于肺而为消渴。东垣云∶上消者多饮水而少食,主于肺是也。其或津液生痰而不生血,痰积肺中,有时孤阳泛上,则痰随之贲上,而喘www.lindalemus.com/pharm/急大作。孤阳降下,则痰随坠而喘急憩息,斯皆燥其不治之验。王注以大肠胃四经混说,强谓以男子少精,牵扯曲说,愈讲愈繁而不通矣。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痛。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三阳为太阳,寒气郁而不散,则发寒热,久之为痈肿,如流注之疾。痿厥,足冷无力。 ,酸疼也。索泽,润泽之气消索也。颓疝,即睾垂纵缓,内作颓疝也。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鬲。

此少阳相火为病,壮火食气,故少气。火烁肺金则善咳,火入于心故掣,三焦内结故隔塞不通,皆火之过。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咳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此肝经风燥为病,故惊咳噫欠,为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君相二火之病,故善胀满。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此寒湿二气合病。寒湿之邪滞于经络,则血气不周荫于肢体,故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之证作矣。

阴结者,便血一升,(阴主血故。)再结二升,(二盛。)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小阳曰石水,少腹肿。

经曰,三阴独至,期于石水,为腹坚如石而水肿也。

二阳结谓之消。

阳明热结,故善消水谷。

三阳结谓之鬲。

太阳寒水凝蓄胸膈则嗝,其饮食犯寒而吐逆亦然。

三阴结谓之水。

太阴湿土人感之,内聚于脾,不能散布,积于腹而为水肿。其或溢于四肢,而为水肿之类是也。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此少阳相火与厥阴风木相扇而为病也。风火俱阳邪,阳邪从类而上攻,故为喉痹之病。治以薄荷荆芥以去风;生甘草桔梗玄参黄芩之类以泄火是也。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脉中有阳之别,如尺脉搏手与寸口殊别,则为有孕。今诊尺脉滑利是也。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气上搏,则蒸而为汗是也。

阴阳虚,肠辟死。

辟,利也。胃气不留,肠开不禁,此阳气竭绝,故死。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下流,此阴中附火然也。

经脉别论 帝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yin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yin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yin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

此言病之变而yin气于别脏,勇壮者不能yin,怯弱者则受害也。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不适其性而强云为,过则病生,此理之常也。

皮部论 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淅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

此言病始于皮毛,不愈而渐入于筋骨间,有寒热之易也。

逆调论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

以上六问而下止三答,亦脱简也。

岐伯对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水谷海也。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上古经也。)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病能篇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偃,仰也。)岐伯对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能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五脏有伤,精气有所之寄,故卧不安,人不能悬其病于空中也。

评热篇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 然壅,害于言,可刺否?

然,肿起貌。壅,为目下壅,如卧蚕。肾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妨害于言语。

岐伯对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至,谓脏气未至也。此言肾虚真气不足,不可刺,故五脏五日一至,循至肾脏而邪气至也。

曰∶其至何如?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善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其,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其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能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脘鬲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此肾气不足之至,悉皆小阴经之病,水不胜火,故其病然也。

水热穴论 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腑,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 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水积则气停,气停则水生,水积则气溢,气水同类,故云关闭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经曰∶下焦溢为水,此之谓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曰∶诸水皆生于肾乎?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其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风客玄府,汗未出,内伏皮肤,传化为水,从风而水,故名风水。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此虽肾肺二脏之病,要皆水气所留也。

平人气象论 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颈脉为耳下及结喉两旁人迎脉也。水气上溢则肺被热熏,阳气上逆,故颈脉鼓盛而咳喘也。

目裹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曰黄胆。

《正理论》云∶肾劳胞热,溺黄安卧,谓之劳疸,以女劳得之也。

食已如饥者,曰胃疸。

胃热则消谷,故食已如饥。

面肿曰风。

风从上行,故面肿者,曰风。

足胫肿曰水。

下焦有水,则足胫肿也。

目黄,曰黄胆。

火气上蒸,故目黄。《灵枢》曰∶目黄者病在胸。

逆调篇 帝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何也?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此言寒气,阴寒之为,非衣之寒,而中寒也。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小水不能灭盛火也,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

治者,王也。胜者,盛也。独胜谓阴独盛而火止灭也。

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烁,消也。)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肾不生水,则髓不满,而筋骨干槁,所以当挛节也,是矣。

通评虚实篇 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曰∶肠 下白沫何如?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阴病见阳脉,如相反故死。)曰∶肠 下脓血何如?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曰∶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曰∶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之类。)

曰∶巅疾何如?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曰∶巅疾之脉,虚实何如?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巅疾之脉,虚则可治,实则死,似与搏而滑大相反,搏而滑非实也,正滑泛而跃也,故自已。

曰∶消痹虚实何如?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消,瘦也。痹,劳热也。瘦热病久,脉当微弱者生,兹为实大者可治,似相反也,愚谓当时传刻者之误耳。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耳聋,偏闭塞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此言消瘅仆击偏枯之疾,非内外中风之变证,乃膏粱暴忧,内气暴薄,不得宣通,故二便闭塞, 匿留着而不去也。□,匿也。

跛,寒风湿之病也。

□,足也。跛,不能履也。此则风寒湿之病也。

黄胆暴病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气久厥逆,而不下行,怫积上焦,故为黄胆及厥狂之疾作也。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六腑不通,则五脏之气壅滞不平,大便闭,则肺气喘逆之类是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此亦六腑闭塞之余意,六腑为肠胃最要,肠胃结滞,则气不流通,气不流通则逆上,而为头痛耳鸣者矣。

腹中论篇 帝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曰∶治之奈何?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曰∶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曰∶治之奈何?

曰∶以四乌 骨一 茹二物并合之,丸以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按乌 骨、 茹、鲍鱼汁,皆攻积血,散恶血,雀卵阴痿,起阴之药,并非生血治血枯剂,学人详之。

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曰∶病名伏梁。曰∶何因而得之?

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曰∶何以然?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上鬲,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

此伏梁,冲脉之为病。以其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上行循腹,下行络阴,上则迫近于胃脘,下则因薄于阴器。若因薄于阴,则便下脓血;若迫近于胃,则病气上出于鬲,复侠胃脘,内长其痈也。所以然者,以本有大脓血在肠胃之外故也,久则难治。居脐上为近心,故为逆;居脐下为远心,故为从。亟,数也。夺,去也。言其不可移动,但数数去之斯可矣。

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此亦冲脉之病,所以髀股 皆肿,亦名伏梁。其气溢于大腹着肓之原,故环脐而痛。不可动,谓不可用大毒之药,击动而峻下之,则为水而溺涩也。

病能篇 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此言胃痈病,胃脉不常沉细。胃脉细故人迎脉大。人迎,结喉两旁之动脉也。人迎大则热聚于胃口,故成胃脘痈,由气逆热盛而致之也。

曰∶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曰∶此名同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此言痈虽同而治异也。痈为气之息,故气盛血聚宜用砭石针之,泻去恶血而自愈,今用排针者是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曰∶生于阳也。曰∶阳何以使人狂?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曰∶何以知之?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阳脉动则人迎脉常动者也。巨阳脉在天容位分,少阳脉在天窗位分,二脉不常动而反动,故病也。

曰∶治之奈何?曰∶夺其食则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食少则气衰,故节去其食,则病自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则铁浆也。)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气上逆则狂,饮铁洛所以下其逆上之气也。)曰∶有疾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曰∶病名曰酒风。曰∶治之奈何?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泽泻去风湿益气,术止汗去火风,麋衔治风湿筋痿。后饭,药先食后,故曰后饭。

奇病篇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对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气逆息难,故曰息积。气不在胃,故不妨食,灸则火邪内攻,刺则正气外泻,故皆不可。惟宜积为导引而气流行,兼药治,则可矣。若不导引,只以药攻亦难治也。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此寒邪客逆,久而不散,故为厥逆头痛也。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瘅,热也。)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食甘肥则内热,郁积而不外泄,令人中满,气上溢为消渴。治之以兰草,兰辛能发散陈久肥甘不化之气,故曰以兰除陈气也。

曰∶有病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曰∶病名胆瘅。(胆汁味苦,故口苦。)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咽为之使,恐咽字之误也,常作因为之使,故胆虚气上溢而口苦也。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胆募则在期门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两旁,各开一寸半。支秉中曰∶胆上溢入咽,故口苦,咽为使是也。

金匮真言论 曰∶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泻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此四时不节而各致其病也,故下云∶能节养者皆不病也。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泻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

此言冬不按跷,则四时不能为病也,何也?冬乃藏精秘密,若冬按跷,则精不能藏而致四时病。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五脏生成篇 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故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气者人之神,故受血者,皆能神于运用。

宣明五气论 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为五病。

胆为中正决断无私,其刚决故为怒也,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www.med126.com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以胜相并,故有五志。如肺虚,心精并之故喜。故曰∶虚而相并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颠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

同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同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心有所忆谓之意,专意不移谓之志。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刺志论 帝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形气相反,谷气不应,血脉不浮,故皆反,法当病。

曰∶何谓反?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寒伤形,故气盛身寒。热传气,故气虚身热。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气小则脱血而下,故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谷少气多,乃胃中邪气并入于肺,而非正气之多也。

脉少血多者,饮中热也。

饮留胃中而作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风气盛满则水浆不入也。

阴阳应象篇 曰∶天之邪气,感即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

四时之气,天之邪也,感之则害五脏。饮食寒热,感之则伤六腑。地之湿气,感则有伤经脉,故害于皮肤筋脉,各以其近而受害也。

太阴阳明篇 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此言贼风虚邪,阳受之入六腑。饮食起居,阴受之入五脏。与阴阳应象论∶天之邪气害人五脏,水谷寒热害人六腑,两说相反,其理安在?此谓虚邪外伤有余,饮食内伤不足,二者之伤互有所受,不可执一而言伤也。惟湿从外伤,故及皮肤;湿从内成,亦伤脏腑。此又不可一途而云然也。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此言物极则反,理之常也。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风,阳气也。湿,阴气也。阳从上,阴从下,火就燥,水流湿,类也。

阴阳应象篇 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灵枢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若五志不常,寒暑过度,戕贼天真,何可长久?

六元正纪篇 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肿。

湿胜濡泄,水气内胜,则伤脾胃,而泻利也。其则脾胃之气一行水道,溢于皮肤,则为水闭。肉如泥,按之陷下而不起也,故曰 肿。

太阴阳明论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对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胃气不得径至,以达四肢。)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四肢禀气于胃,袭脾而布化。脾不布化,故四肢不用,胃气不能独施故也。

脉要精微篇 曰∶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甚饱则梦与,其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气厥论篇 帝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热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鬲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脏腑相移,各以所司而为病,皆由气厥逆而得也。 ,伏同。

调经论篇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寒气在皮肤之外,则上焦不通,而发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王安道曰此阴字,指人身之阴与水谷之味也。夫有所劳倦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小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则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养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浊无降矣,故内热。汪寅谷曰∶人身之中,阴气虚损为热。盖劳倦伤脾,胃气因虚下陷,重压下脘气道之分,而上焦之气,因以不行,少火郁为壮火,而为内热伤气等证。其治以东垣补中益气为宜。斯所谓劳伤形体,饮食失节而致热者乎?内伤之说,盖原于此。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外伤寒毒内薄、诸阳外盛,则皮肤收。皮肤收,则腠理密,故卫气蓄聚无所留行矣。寒气外薄,阳气内争,积火内燔,故生外热也。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温气,阳气也。阴逆内满,则阳气去于皮外也。

举痛论 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气皆能致病,故问之。)岐伯对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怒则阳气逆上,肝气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何以明之?怒则面赤,甚则色苍,经曰∶盛怒不止,则伤志明。

喜则志气和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腠谓津液渗泻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泻之处,皆秘闭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泄也。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根据,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且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劳于力役,则气奔速,而阳外发。喘息汗出,外内皆逾越常纪,故气耗损。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九气致病,于此可详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