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是谓至治”,见《灵枢》卷十第六十六《百病始生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自“五邪入”至末,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湿从地起,雨从上下,其性虽同,生病有异。寒生于外,清发于内,性是一物,起有内外,所病亦有不同。喜者,阳也。怒者,阴也。此病之起也。
喜怒不节则伤脏,
心主于喜,肝主于怒,二者起之过分即伤神,伤神即内伤五脏,即中内之部也。
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风雨从头背而下,故为上部之气;清湿从尻脚而上,故为下部之气。所伤之类不同,望请会通之也。
岐伯对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或起于阴,谓臂胻及尻。或起于阳,谓面与项膺背及胁。请具申之也。
喜怒不节则伤于脏,脏伤则病起于阴;
阴,谓内也。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足阳并于阴,阴虚即清湿袭之,故曰病起于下也。人之面项,阴并于阳,气虚即风雨袭之,故曰病在于上也。
是谓三部。至其yin佚,不可胜数。
是谓三部之气,生病不同,更随所因,变而生病,漫衍过多,不可量度也。
平按:“佚”《灵枢》、《甲乙》作“泆”,下同。
黄帝问曰:余固不能数,故问于天师,愿卒闻其道。
诸邪相传,变化为病,余知不可数量,天师所知,固应穷其至数,余请卒闻其道。天师,尊之号也。
平按:《灵枢》“天师”作“先师”。
岐伯对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亦无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虚邪,即风从虚乡来,故曰虚邪。风雨寒热,四时正气也。四时正气,不得虚邪之气,亦不能伤人。卒风暴雨,虽非正气,不得虚邪之气,亦不能伤人。独有虚邪之气,亦不能伤人。必因虚邪之风,及身形虚相感,故得邪客于形。
平按:“亦无虚邪”《甲乙》“亦”作“盖”,《灵枢》同,惟“邪”上有“故”字。“相得”《甲乙》作“相搏”。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躬身,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风雨寒暑,四时正气,为实风也。众人肉坚,为实形也。两实相逢,无邪客病也。故虚邪中人,必因天时虚风,并身形虚,合以虚实也。参,合也。虚者,形虚也。实者,邪气盛实也。两者相合,故大病成也。
平按:《甲乙》“众人肉坚”作“中人肉间”;“因于天时”作“因其天时”。“躬身”《灵枢》作“身形”。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邪气舍定之处,即因处以施病名。如邪舍形头,即为头眩等病也;若舍于腹,即为腹痛泄利等病也;若舍于足,则为足悗不仁之病也。
上下中外,分为三贞。
上,谓头面也。下,谓尻足也。中,谓腹。三部各有其外也。贞,正也。三部各有分别,故名三贞也。
平按:“贞”《灵枢》作“员”,《甲乙》作“真”。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从毛发入,入则柩深,深则毛发立淅然,皮肤痛。
皮肤缓者,皮肤为邪所中,无力不能收,故缓也。人毛发中虚,故邪从虚中入也。柩,久也。邪气逆入,久深腠理之时,振寒也。
平按:“从毛发入”《灵枢》作“开则邪从毛发入”。“柩”《灵枢》作“抵”,《甲乙》作“稍”。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脉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大经乃代。
去,散邪①也。孙络、大络,皆称络脉也。十二经脉行皆代息,以大经在肌肉中,令②肌肉痛,故大经代息也。
平按:《甲乙》“则传舍于络脉”作“则舍于络”;“痛于肌肉”作“通于肌肉”;“其痛之时”作“其病时痛时息”,《灵枢》“时”下有“息”字。
①“散邪”,人卫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本注曰:疑倒。
②“令”,人卫本据日抄本改为“今”。查仁和寺本,亦作“令”。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洫泝善惊。
经脉连于五脏,五脏为邪气所动,故其善惊,惊即洫泝振寒也。泝,音诉。
平按:“洫泝”《灵枢》作“洒淅”,《甲乙》同。“善”《灵枢》作“喜”。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输,谓五脏二十五输,六腑三十六输。大经,谓三阴三阳也。输在四肢,故四肢痛也。足太阳及督脉在腰脊,邪气循之,故急强也。
平按:“输”《素问》、《甲乙》作“俞”。“四肢节痛”《灵枢》作“四肢则肢节痛”,《甲乙》作“四节即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冲脉为经络之海,故邪居体重。
平按:“传舍”《甲乙》作“伏舍”。“伏冲”下,《灵枢》、《甲乙》有“之脉”二字。“体重身痛”《甲乙》作“身体重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舍于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飡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
贲响,虚起貌。多寒则邪为飡泄,多热则邪为溏糜。糜,黄如糜也。
平按:“向”《灵枢》作“响”,《甲乙》作“向”,袁刻作“响”。《甲乙》“不化”上,无“食”字。注“貌”,袁刻误作“也”。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肠胃之腑,外有募原,邪传肠胃之外,溢至募原之间也。
留著于脉,稽而不去,息而成积。
脉,谓经脉①及络脉也。谓邪著于经络之脉,传入肠胃之间,长息成于积病,此句是总也。
平按:《灵枢》、《甲乙》“稽”下有“留”字。
①“脉”,萧本原作“络”。今据仁和寺本改。
或著孙络,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yin佚,不可胜论。
以下言邪气著成积,略言七处,变化滋章,不可复论也。输脉者,足太阳脉,以管五脏六腑之输,故曰输脉。膂筋,谓肠后脊膂之筋也。缓筋,谓足阳明筋,以阳明之气主缓。
平按:“孙络”《灵枢》作“孙脉”。注“滋章”,袁刻作“滋蔓”。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愿尽闻者,愿尽闻于成积所由。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勾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间之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
居,著也。邪气著于擘手孙络,随络往来上下,其孙络浮缓,不能勾止积气,臂手之络行在肠间,故邪随络脉往来,令肠间之水凑渗有声也。濯濯,水声也。
平按:《甲乙》“擘手”作“擘乎”,注:“擘音拍,破尽也。”“勾”作“抅”;“肠间之水”作“肠胃之外”,《灵枢》作“肠胃之间水”。
有寒则脉□满雷引,故时切痛。
邪循于络,在肠间时,有寒则孙络□满,引肠而作雷声,时有切痛。
平按:《灵枢》无“脉”字,《甲乙》“脉”作“腹”。
其著于阳明之经,则侠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胃脉足阳明之经,直者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故邪气著之,饱食则其脉粗大,饥少谷气则脉细小,今人称此病两絃也。
平按:《灵枢》“侠”作“侠”。
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缓筋,足阳明之筋也。邪客缓筋,是足阳明筋从上下腹,侠脐而布,似足阳明经脉之积。饱则大而痛,饥小而安,亦邪侠经之大小也。
平按:“似”,袁刻作“以”,注同,《灵枢》亦作“似”。
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
募,谓肠胃腑之募也。原,谓肠胃腑之原也。募原之气外来,连足阳明筋,故邪使饱安饥痛也。
平按:注“足阳明筋”,袁刻“筋”误作“经”。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揣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冲脉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胻骨内,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以其伏行,故曰伏冲。揣,动也。以手按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邪之盛也。
平按:“揣揣”《灵枢》、《甲乙》作“揣之”。
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弗得。
膂筋,足少阴筋,循脊内侠膂,在小肠后附脊。因饥则见,按之可得,饱则不见,按之难得也www.lindalemus.com/job/。
平按:《甲乙》“弗得”作“伏得”。
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空窍干壅。
输脉,足太阳脉也。以管诸输,络肾属膀胱,故邪著之,津液不通,大便干壅,不得下于大小便之窍也。
平按:“空”《灵枢》作“孔”,《甲乙》作“而空窍干”。
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者。
结邪行处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上乃成积也。
夫聚者阳邪,积者阴邪也,此言病成;若言从生,阴阳生也。故积之始生,邪得寒气,入舍于足,以为积始也,故曰得寒乃生也。寒厥邪气上行,入于肠胃,以成于积也。平
按:《灵枢》“厥”下无“上”字,《甲乙》“上”作“止”。
黄帝曰: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足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涘泣,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散,日以成积。
以上言成积所由三别。外邪厥逆之气客之,则阳脉虚,故胫寒。胫脉皮薄,故血寒而涘泣。涘,凝也。寒血循于络脉上行,入于肠胃。寒血入于肠胃,则肠胃之内□胀,肠胃之外冷汁沫聚不得消散,故渐成积也。此为生积所由一也。
平按:“足悗”《甲乙》作“足溢”,注云:“《灵枢》作足悗。”“涘泣”《灵枢》作“凝涩”,《甲乙》作“凝泣”。“寒气上”
《甲乙》作“寒热上下”。
卒然盛食多饮则脉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内溢则便血,肠外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薄,则并合涘聚不得散,积成矣。
盛饮多食无节,遂令脉满,起居用力过度,内络脉伤。若伤肠内阳络,则便衄血;若伤肠内阴络,遂则便血;若伤肠外之络,则血与寒汁凝聚为积。此则生积所由二也。
平按:《灵枢》“盛食多饮”作“多食饮”;“脉满”作“肠满”。“涘聚”《灵枢》、《甲乙》作“凝聚”;“散”下有“而”字。
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涘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泣澡,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人之卒然外中于寒,以入于内,内伤忧怒,以应于外,内外相搏,厥气逆上,阴气即盛,遂令六腑阳经六输皆不得通,卫气不行,寒血凝泣,蕴裹不散,著而成积,所由三也。
平按:“忧怒”《甲乙》作“忧恐”;“六输”作“穴俞”;“涘血蕴裹”作“凝血緼裹”;“泣澡”作“凝涩”,《灵枢》作“涩渗”。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
前言积成于阳,以下言积成于阴。忧思劳神,故伤心也。
重寒伤肺;
饮食外寒,形冷内寒,故曰重寒。肺以恶水,故重寒伤肺。
忿怒伤肝;
肝主于怒,故多怒伤肝也。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因醉入房,汗出当风,则脾汗得风,故伤脾也。
平按:“醉以”《甲乙》作“醉饱”。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水,则伤肾。
肾与命门,主于入房,故用力及入房,汗出浴水,故伤于肾也。
平按:《灵枢》无“水”字。
此外内三部之所生病者也。黄帝曰:善。
忧思为内,重寒为外,入房当风以为内外,故合前三部所生病。
平按:《灵枢》、《甲乙》“外内”作“内外”。
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凡积之病,皆有痛也,故察其痛以候其积。既得其病,顺于四时以行补泻,可得其妙也。
五邪入: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搏则为癫疾;邪入于阴,搏则为瘖;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善怒。
热气入于阳脉,重阳故为狂病。寒邪入于阴脉,重阴故为血痹。阳邪入于阳脉,聚为癫疾。阳邪入于阴脉,聚为瘖不能言。阳邪入阴者,则为病好静。阴邪出之于阳,阳动故多生怒也。
平按:《素问》“五邪入”作“五邪所乱”;“则为血痹”作“则痹”;“邪入于阳,搏”作“搏阳”二字;“邪入于阴,搏”作“搏阴”二字。“怒”上无“善”字。新校正云:“《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巢元方云:邪入于阴则为癫。《脉经》云: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云: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则为癫痉;邪入于阴,传则为痛瘖。全元起云:邪已入阴,复传于阳,邪气盛,腑脏受邪,使其气不朝,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击,发动为癫疾。邪已入阳,阳今复传于阴,脏腑受邪,故不能言,是胜正也。诸家之说不同,故俱载。”又引全元起云:“阳入阴则为静,出则为恐。”《千金方》云:“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于阳病怒。”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病发于气,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阴之为病,发骨疼等。阳之为病,发于血痹等。五味为病,发于气不调等。冬阳在内,故病发冬。夏阳在外,故病发夏也。
平按:《素问》“五发”作“五病所发”;“以味病发于气”作“阴病发于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