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音老师于2012.6.20授于学医之路
学习中医当需了解中医分类:学院里学的,可以称为现代中医、民间中医、道医,道医其实已经超出医学范围,而且很多东西秘而不宣,所以不成为道士就难了、经典中医。
我主张学习经典中医,所谓经典中医和现代中医区别很大。经典中医,一般特指以易经为哲学基础,以象数思维为特点,汉唐时代发展到顶峰的独特医疗体系。“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素问玄机原病式》。《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构成了经典中医的基本理论构架。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禮記‧曲禮》。“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后经华佗将“黄帝针经”的针灸技术发挥到极致,仲景将“神农本草”理论发展到极致,著成《伤寒论》,秦越人将“素女脉诀”的脉诊技术发挥到极致。所以,学习经典中医,要先有国学基础,具体说,是易经基础。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就这意思。现代中医,严格的说,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医了。黄元御学医从伤寒入手,其实,是有了很厚的易经基础的。一般人没有这个基础,很难从伤寒论入手学习。
窈冥点评:松音老师之前提倡乃易经入手乃此意也。尊一个宽而广的基础,则万丈高楼指日可待。而任启松老师推崇其以《四圣心源》为入也有此意(四圣心源乃医易结合之书),黄元御精研古圣经典,致力深而识悟彻,深得先圣遗旨,“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乃对内径理解透彻极少数人之一,在黄元御众多著作之中,《四圣心源》乃“诸书之会极”,是其顶峰之作,全面阐述了黄氏“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的学术体系。将经典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核心,简洁准确地描述出来,开创了中医理论发展的新纪元。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
窈冥与松音老师之问答:
窈冥曰:“松音老师为何不推崇以四圣心源入,四圣心源当医易结合。”师曰:“还是那个问题,四圣心源,非常好,但是并不容易懂。要彻底懂这本书,没有易经基础也不行。比如,如果不了解64卦圆图,怎么能了解阳气的运动规律,懂得一气周流的奥妙呢。再打个比方,元气开始运动,就产生阴阳。四圣里说是从中间动的,也就是说从土开始。另外有一个说法,不是从中土动的,是从木和金开始。这里就有问题了,那有什么区别么?有区别,答案还是在易经。”窈冥曰:“易经岂不是更难懂呀。”师曰:“我强调要有国学基础,才能从高处入手,如果没有国学基础,那就治好从中医基础入手了(乾辅兄皆推崇于中医基础),这个并不矛盾,要因人施教。”
窈冥见解:先传任启松老师之文“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学”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能道出四圣理论和仲圣用药规律),再背颂长沙药解(解仲圣之理、法、药也),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尊仲圣之原文也)。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老朽在此恭侯各位。
任启松老师所言“背诵”有其两:第一,背书有益于明理识证。《医宗金鉴·凡例》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他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而“识清”最终是为了临床上能够准确地辨证用药。第二,背书有益于日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由于经典著作文字简要,理论深奥,初学者难以一下子弄懂其全部义理,如果能够先将书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中,日久以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入,尤其是随着临床知识的提高,对某些疑难问题就逐渐地有触类旁通之功,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悟性”吧,这种“悟性”越多,其中医水平也就越高。刘渡舟曾说:“巧者人皆受之,若平时不下苦功先熟书于心中,则临证之时又有何巧之可言”?这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条条大路通罗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旨哉言乎!岂欺人哉!
附:读书之法。
朱熹上宋光宗奏疏中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读书之道。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语类》卷十)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①。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朱子语类》卷十一)
[注]抽绎玩味:抽绎,引端伸义;玩味,探索体味。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附:医道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无尤。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吾师常告诫吾乃:“真如本性(心),原自清净。清净者邪性灭智慧增。”乃日三省其身,清心寡欲,向善归真,找回真我。只有按此修行,内外兼修,才能有所突破,而不断进步,以达化境。fo法乃:“诸恶勿做,众善奉行。”“心空、性大。”知止而后有定,定则慧开也。知止,则为父母、为人民也。止其狂躁,为之谦和,孝敬父母,爱其众生。容其难容,以性为大。故大医精诚,妙哉其心,诚哉其性。
信者得爱 发表于 2012/6/21 00:59
吾所言未必正确也,欢迎指正。终于写完了,好累。
终于体会到为中医奉献之人。
感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