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湿症论治
    

类证治裁:湿症论治

(风湿 湿热 寒湿 暑湿 中湿附)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湿蒸于上,则头胀如蒙,经所谓因于湿,首如裹也。湿…

(风湿 湿热 寒湿 暑湿 中湿附)

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湿蒸于上,则头胀如蒙,经所谓因于湿,首如裹也。湿感于下,则跗肿攻注,经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在经络则痹痿重着,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在脏腑,则呕恶肿胀,小水赤涩,经所谓湿胜则濡泻也。又或在肌表,则恶寒自汗;在肉分,则麻木浮肿;其身重如山,不利转侧;腰膝肿,筋骨痛;

小溲秘,大便溏。则有湿兼风者,有湿兼热者,有湿兼寒者,有湿兼暑者,有中湿而口 舌强,昏不知人,类中风者。不得误作中风症治。在表在上,宜微汗;在里在下,宜渗泄;中虚,宜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挟暑热而滞于三焦者,宜清利分消;其湿热蒸痰,内闭昏厥者,宜宣窍逐秽,此治湿之要也。

〔湿阻上焦〕头胀脘闷,不饥溺涩,宜开肺气,通膀胱。桔梗通草滑石半夏、栝蒌、浓朴、杏仁、蔻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叶等。

〔湿滞中焦〕肠胃属腑,湿久生热,传送既钝,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脾阳不运,湿郁腹膨,用术、朴、、半之类,以温运之。

以苓、泽、腹皮、滑石之类,以渗泄之。兼寒,实脾饮。兼风,胜湿汤。

〔湿痰阻窍〕湿郁蒸痰,神呆语謇。宜主开郁,佐辛香。郁金、石菖蒲、浓朴、半夏、佩兰银花茯神、栝萎、枳壳之类。神昏内闭,邪入心包,宜芳香宣窍。佩兰、银花露、犀角连翘心等送至宝丹。

〔湿流关节〕体酸骨痛,不利屈伸,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防风汤。

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五积散加减。风寒湿合则成痹。详痹。

〔风湿〕一身尽痛,属风湿相搏。除湿羌活汤。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泻利,或下清血,为风木之邪,内干湿土,神术汤。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仲景论风湿之脉,浮虚而涩。

〔湿热〕脉滑数,溺赤涩,引饮自汗,属湿热。宜主清火,佐分利,清热渗湿汤,或小厘清饮。湿盛身痛,溺涩体重,发渴,五苓散加羌活。身黄如橘色,溺涩腹微满,茵陈蒿汤。身黄溺涩而渴,五苓散加茵陈。

烦热溺涩而渴,桂苓甘露饮。湿热相搏,清热渗湿汤。肩背沉重,肢节烦痛,或遍身痛,脚膝肿痛,属外因湿热,当归拈痛饮。湿热之内因,则水肿小便不利,五苓散、神芎丸之类。分轻重之泄,后用实脾之剂调理。六君子汤异功散。阴虚多火,兼走精者,湿袭精窍也,虎潜丸,或加白术牡蛎。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属湿郁成热,二妙丸牛膝、防己。叔和《脉经》云∶湿热之脉滑疾。

〔寒湿〕脉不滑数,溺清便利,身痛无汗,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属寒湿,宜温利,七味渗湿汤、五苓散。

脉虚者宜温补,理中汤加茯苓、薏米。四肢浮肿,不利屈伸,大便多溏,除湿汤。或升阳除湿汤。腰痛身重,小便不利,肾着汤。如寒热之气中于外,此与内生之湿不同,宜温而兼散,五积散,或加味五苓散。叔和《脉经》云∶脉大而浮,虚而涩,皆寒湿。

〔暑湿〕溽暑酿湿,呕吐泻利,六和汤。先伤于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弱阴急,病名湿温,切不可汗。苍术白虎汤。 仲景论中暑之脉,弦细芤迟,若兼湿,则虚濡,或虚涩。

〔中湿〕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昏闷不知人,脉必沉缓或沉微,属中湿。除湿汤。有破伤处,因澡浴湿入疮口,昏迷沉重,身强直,口噤,状类中湿,名破伤湿。白术酒,或用 牡蛎粉二钱,甘草汤调服。仍取粉敷疮口。叔和《脉经》云∶脉沉而缓,沉而细,皆中湿。

沈氏云∶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也;湿在中,宜苍术,土干燥湿也;湿在下,宜利溺,开沟利湿也。湿在周身,宜乌药www.lindalemus.com/shiti/羌活。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湿在两股,宜牛膝、防风、萆 。分部位治之。

其伤湿由肾虚者,腰冷如坐水中,肾着汤。由脾虚者,腹满吐酸,苓姜术桂汤。体气虚弱者,身重便溏,清燥汤。酒湿者,呕泻发热葛花解酲汤。坐卧湿地,当风凉,足膝拘挛者,独活寄生汤。年老衰惫,妇人肾虚血竭,致腰脚痛者,独活寄生汤。脾胃不和,伏湿水泻者,加味平胃散。脾湿泄泻者,胃苓汤、苍术丸。

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仲景谓湿家忌汗,以身本有汗,易至亡阳,故湿温症误发其汗,名曰重 ,所宜深戒。然久冒风凉,以水灌汗,遏郁生阳,又不得不微汗之。不可大发汗,大发汗则湿去热留,防其变症。东垣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亡之候。若以为湿热而大利之,真阳无水,顷刻脱离而死矣。不宜过利,第去其六七,即改用理脾之剂,否则亏其肾水。罗氏曰∶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

因时令阴雨,或坐卧卑湿,或引饮过多,宜利小便,五苓散。湿去则愈。切忌汗下,误则不救。医不识症,误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秋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用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以风能胜湿也。又曰∶湿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黄葛根等,宜防己黄 汤。湿在中下,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渗治湿也。

湿症脉候

伤湿之脉细濡,湿热之脉缓大。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湿脉沉细,与痉脉相似,而症不同,湿则身痛,痉则身不痛。弦缓为风湿相搏,身痛脉沉为中湿,脉浮为风湿,虚涩为寒湿,湿流关节,一身尽痛。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湿温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附方

〔寒湿〕实脾饮 白术 茯苓 甘草 浓朴 大腹子 草蔻 木香 木瓜 附子 炮姜

〔风湿〕胜湿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黄连 黄柏 猪苓 泽泻

〔宣窍〕至宝丹 见前中风。

〔经络〕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熟地 人参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当归 细辛防风www.lindalemus.com 甘草

〔风湿〕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夹风〕防风汤 防风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 赤苓 姜 酒煎。

〔夹寒〕加减五积散 苓 夏 陈 草 麻黄 白芷 川芎 当归 干姜 桔梗 赤芍 苍术 浓朴

〔外因〕除湿羌活汤 见前中风。

〔风湿〕神术散 见前伤风。

〔恶风〕防己黄 汤 防己 白术 黄 甘草 姜 枣

〔湿热〕清热渗湿汤 黄柏 黄连 茯苓 泽泻 苍术 白术 甘草

〔湿滞〕小厘清饮 茯苓 泽泻 猪苓 薏仁 枳壳 浓朴

〔内因〕五苓散 见前温。

〔发黄〕茵陈蒿 茵陈 大黄 栀子

〔热渴〕桂苓甘露饮 见前暑。

〔外因〕当归拈痛散 二术 二苓 人参 羌活 葛根 升麻 当归 知母 苦参 防风 茵陈

〔导水〕神芎丸 黄连 黄芩 川芎 大黄 薄荷 滑石 牵牛 水丸。

〔理脾〕六君子汤 见前中风。

〔化痰〕异功散 见前中风。

〔阴虚〕虎潜丸 见前中风。

〔湿火〕二妙丸 黄柏 苍术

〔温利〕七味渗湿汤 苍术 白术 茯苓 炮姜 丁香 橘红 炙草

〔温补〕理中汤 见前中风。

〔寒湿〕除湿汤 六君子汤加藿香、苍术、大腹皮。

〔寒泻〕升阳除湿汤 升麻 柴胡 神曲 泽泻 猪苓 苍术 陈皮 甘草 麦芽 益智 半夏

〔肾虚〕肾着汤 炮姜 茯苓 白术 甘草 如溺赤便溏,加苍术、陈皮、丁香。

〔温散〕加味五苓散 五苓散加羌活。

〔暑湿〕六和汤 见前暑。

〔湿温〕苍术白虎汤 见前中风。

〔伤湿〕白术酒 白术(一两) 酒(三盏) 煎一盏。

〔腹满〕苓姜术桂汤 苓 姜 术 桂

〔体虚〕清燥汤 见前暑。

〔酒湿〕葛花解酲汤 葛花 砂仁 蔻仁 木香 青皮 陈皮 人参 白术 茯苓 神曲 干姜猪苓 泽泻

〔除湿〕平胃散 见前中风。

〔脾湿〕胃苓汤 见前中风。

〔止泻〕苍术丸 茯苓 苍术 浓朴 白芍 炙草 川椒 茴香故纸 糯米粥丸。

〔湿痰〕二陈汤 见前中风。

湿脉案

潘 溽暑蒸湿,水谷聚湿,致胸脘烦闷,呃逆吐哕,口甜燥,手心热,头汗,舌白不饥,便溏溺少。由湿邪弥漫膈间,郁蒸成热,所服汤饮,尽变浊瘀上泛,脉息三五不调。治宜辛以通壅,苦以降逆。佩兰、香薷、白豆蔻、公丁香、柿蒂、郁金、半夏曲、枳壳、杏仁(俱炒)。按∶口甜经名“脾瘅”,用兰草除陈,遵经立治。一服脾瘅已除,诸症俱减,改用清轻淡渗。淡竹茹、通草、滑石、石斛、蒌霜、象贝、赤苓、藿梗、灯心。二服呕止呃稀,乃胃虚客气上逆。用一味大麦仁汤,脘舒呃止,汗彻知饥思食。治用调补胃阴。太子参麦冬沙参扁豆(炒)、茯神、枣仁、薏仁、小麦南枣,数服进食如常。

潘 六旬以上,感冒春温,治者用伤寒法,杂进桂枝、柴、葛,兼旬不解,延至湿热酿痰,舌腻口甜,溺少赤痛,不思伤寒递传足经,温邪专伤手经,桂柴等温升,已属误治。更医见其里迫欲下,竟用桂心、焦术,尤为可骇,无怪唇干舌灰矣。夫病者自言,不恶寒而但热,身重难移,则春温化湿了然,况脉来气口濡大,湿甚生热,脉候可按,更兼口味作甜,经名脾瘅,粘痰稠腻,气窒不利,皆湿热混处上中焦显象。其欲泻者,亦湿邪下注,得小水分利,自不至下迫耳。治法透热泄湿,数剂可安。香豉、杏仁、贝母(各二钱)、佩兰、前胡、栀皮、竹茹(各钱半)、赤苓(三钱)、滑石(五分)、蔗汁(半杯)、灯心(一钱)。一服微汗,烦热退,下迫除,去香豉、佩兰,加通草、栝蒌、沙参(各一钱)。日再服,痰较滑利,舌灰渐脱,可知温邪本湿热内搏,用辛凉透热,甘淡驱湿,口甜身重俱除,惟小溲混浊,犹是湿邪未净,此轻清泄热渗湿,为一定治法。

花粉生地、麦冬(各二钱)、赤苓、薏仁(各三钱)、栀皮、川贝、木通(各八分)、灯心(五分)、加鲜芦根。日再服,溺清,粥饮渐加,转侧如常矣。继进调补胃阴法∶玉竹、钗斛、潞参(各二钱)、麦冬(一钱)、薏仁(生二钱、熟二钱)、小麦、湘莲(各三钱)、甜杏仁(钱半)、蔗汁冲服。此甘润以养胃阴,兼用火肉汁吹去油面饮之,待肠腑一充,大便得解,则脘腑爽矣。

侄 据述去秋濒海潮溢,淹没民居,凡受水湿者,足跗肿溃。今懋迁其地,更冒时邪,身痛头晕呕哕,乃湿阻气分。治者误汗劫液,继用消导,遂致热渴脘闷,呃逆自利,不思湿家忌汗,消导更劫胃津,再用丁香、参、甘以止呃,温补焉能利湿。夫时邪本湿土郁蒸所发,感受不时,热腾湿滞,先宜疏解,再行渗利,俾气机升降如常。豆豉、枳壳、栀皮、蒌皮、半夏(制)、藿梗、通草、茯苓、猪苓、荷叶煎汤。一服诸症俱减,时有呕渴,乃中焦水谷之气不运。用半夏、橘白、茯苓、杏仁、薏米、花粉、砂仁,再服得安。

族某 客路感邪,风热上壅,呕渴头重痛,脉浮濡,此热蒸湿伏也。治先宣解表分,则风热不与湿搏。

用薄荷、牛蒡、桔梗、山栀甘菊桑叶、赤苓、姜皮,汗解身凉。因食荸荠,重发热下利烦闷,乃温邪未尽,生冷引动湿浊。用胃苓汤去二术,加枳壳、灯心,芦根。煎服愈。

侄 头蒙如裹,胸闷便艰,腑气失降,以湿郁论治。通草、白蔻壳、枳壳、蒌霜、川芎、山栀、杏仁、半夏、淡竹叶、冬桑叶。三服愈。

侄 络热蒸痰,腮紧口甜,脉沉濡,左寸差大,此风热郁于胆络,兼脾有湿痰壅热而为脾瘅也。钩藤丝瓜络、桔梗、连翘、象贝、薄荷、佩兰、橘红、郁金。三服而愈。

族弟 嗜酒蕴湿,又醉渴饮冷,寒热挟旬,口干舌腻,呕恶胸闷,跗冷便泻,脉濡数,湿甚于热,医混称温疟。屡用芩、膏、生地,湿愈搏结。宜轻透湿于热外,毋令互相煽炽,病可立除。通草、枳壳、半夏、赤苓、车前、石斛、薏仁、麦冬、灯心、花粉、芦根。日再服,汗彻热退,泻止足和。但微嗽。去枳壳、车前、芦根,加杏仁、象贝,更适。粥饮既进,脾阳未醒,间或腹痛。用广皮、砂仁、茯苓、薏仁、半夏曲、生白术、枳 子。又数剂全愈。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