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李玉成大夫的博客 感觉写的很好 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句话出自《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之阴阳应象大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人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今晨思之良久,偶有心得,记之:
这句话里面最让人困惑的就是:苦可泄,辛甘可散。酸为什么涌泄?《黄帝内经》说酸主收敛啊,中医药大学课本也说了,你看看拉肚子吃点酸的止住了,这不是收敛住了吗?错!大错特错。咱们看到收敛住拉肚子只是一个外象,不是内在机理。我用
苍术也止住泄了,难道我说苍术也是酸味的?有人用
四逆散治
早泄,四逆散里哪有酸味药?下面我来解开谜底:
酸主收敛这句话是要放到五行里去理解的,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是针对气机循行,升降浮沉的,我们调理气机的时候要用这个理论,如厥阴热化,气机上涌,要用
乌梅。
酸苦涌泄这句话是要用到阴阳里去理解的,大家看这句话的前面两句话:“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
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尤其注意:味厚则泄,薄则通。怎么理解?其实就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经典示人以规矩。很多人理解酸苦涌泄的时候会把他放到五行里去理解,就怎么理解都理解不通。从所谓科学的理解,你喝进味道重的东西身体会有一个应急反应,这个应急反应就是吐,拉,分泌唾液等,大家可以查一下西医资料,酸味是刺激唾液分泌最强的。也就是说,这里只用味重,味淡这组阴阳来理解,不要用酸苦甘辛咸的五行来理解,否则坠入思辨则难以自拔。
再比如大家经常说:哥们,你口味真重,什么意思?你口味重,和大家不一样,大家不喜欢和你玩,大家都排挤你,排挤不就是“涌泄”吗?
大家再看内经的这篇题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讨论阴阳的。简单之极。我们把它复杂了。
另外提醒大家对”泄“这个字的理解,泄,不只是拉肚子,只要可以排除体外的都是泄,味苦是入心的,心是与夏天相通的,夏天要干什么?出汗,出汗要干什么?排毒,你没看现在大街小巷都是汗蒸馆?还说排毒,商人都比咱们学中医的聪明。
拿
麻黄,
桂枝做例子,麻黄这味药《神农本草经》明明说是味苦,我就不理解大家为什么总是说辛,今天我再把这个谜给破了,苦者,泄也。辛者,通也。麻黄味苦外泄,桂枝味辛温阳活血利水。学中医的还需要我过多的解释吗?你再看二陈汤,其实正宗的二陈汤里面是要有乌梅的,为什么?用味重之味去泄,古书上说乌梅酸,滋阴,错,而且大错特错,真正滋阴的只有食物和甘味药。你没看温病上说什么时候用乌梅?温病后期要用,为什么温病后期用?这时候脾胃已经累了,用味道重的酸刺激一下,刺激脾胃活动吸收食物,这时候放进
沙参,
麦冬,
山药,增加营养。因为读者不同,我再稍微深一点解释,酸入肝,肝在八卦属震卦,震卦的先天卦在后天卦的艮,艮为小儿,阳气之始。做个大胆的设想,酸是连接先后天的开始,所以厥阴才有乌梅,好了,不多说。。。。
不知道学中医的人明白没有,中医和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他往单里说只有元气,往多里说是十二地支,放到人体就是十二经络,不同的时候可以拿出不同的理论,下面我大体总结一下?一是元气,二是阴阳,三是天地人,四是四象,五是五行,六是六经,七是七星,八是八卦,九是九宫,十是十天干,十二是十二地支。
关于什么时候用什么解释,我用风水给大家一个解释比较直观。就是形以形破,气以气破,星以星破。比如房子的外形不好了,要调整外形,气不流通了要调整物体不能阻碍气机流通,某个不好的星位高大了,要把它修一下,然后把好的星位调整了。
个人觉得已经说得比较明白了,望明者识之。我文笔有限,难免挂一漏万,请看文章的朋友斧正。
李玉成
壬辰年己酉月庚辰日午时
这是李大夫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208d96e0101ajbl.html
-----------
本帖最后由 泽灵 于 2012/9/19 13:05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ob/新鲜阳光 发表于 2012/9/17 21:28
看了李玉成大夫的博客 感觉写的很好 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句话出自《 ...
這是個很好的討論議題。
俺個人認為這裡是說複味﹐也就是味道組合迭加以後的總效果﹐而不是分開兩個味道來討論。以辛甘發散為例﹐若單獨用甘味﹐並沒有明顯發散的效果﹐只有圓潤的效果。辛味發散﹐大概是無爭之論。甘辛組合效果﹐是辛味作主﹐甘作陪襯﹐反而能緩其過散的副作用。故此二味之發散﹐沖擊力不及單用辛味﹐但是卻有後勁﹐把單辛味散力強而短暫變成較緩而持久﹐同時避免對惡辛味之內臟的衝擊﹐這是甘緩的效果。如外感常用辛散藥﹐但若單用辛味﹐肺臟可能受不了或過燥﹐容易咳嗽﹐加用點甘味以緩之﹐則散而不燥﹐能緩解對肺臟的衝擊。
酸味單用肯定有收斂作用﹐止瀉﹑收汗﹑斂膽火常用酸味藥﹐這不但理論上成立﹐實際臨床也證明了這一點。苦能泄﹐大概沒有疑議﹐問題是泄什麼﹐又這裡的涌泄和收斂是否就一定對立﹐這是個問題。內經原文說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似乎是兩種相反的作用。同時﹐我們注意到﹐收斂和發散正好相反﹐可見涌泄和收斂並非對立。我個人認為﹐辛甘發散是把陰積給散掉﹐涌泄是把高亢之陽(或熱氣)給瀉掉﹐雖"發散"和"涌泄"都有散和瀉之意﹐所言作用則完全不同。也可以看成陽藥治陰病﹐陰藥治陽病﹐或說陰積用陽藥散之﹐陽亢用陰藥瀉之。
再回來說酸苦組合起來的涌泄效果﹐應該和單用苦味酸味的涌泄不同。苦味鎮熱的效果較強﹐而寒性一般較重些﹐酸味可收斂陽氣﹐到底用哪一個﹐應視察病人體質和病位而定。若要催吐("涌"常指"吐")﹐習慣上單用苦﹐加酸味可能反而不吐了。胃的陽氣走下﹐如果用陽藥﹐如辛辣食品﹐胃則下食加快﹐這樣的"散"力﹐不但不會造成嘔吐﹐反而能治療嘔吐。反之﹐用苦陰之味﹐則可能減損胃陽﹐致使胃中食物不下﹐反而上逆﹐故能催吐。肝膽火旺﹐則可能多用酸味收斂。若是寒熱交雜﹐則可能四﹑五味全用了。腫瘤病從局部看多是陰積﹐故治腫瘤的局部宜多用辛甘以散之。若是陰虛﹐則多用酸苦。全身而言﹐常常陰陽皆虛﹐故遣藥需要兼顧兩方面。
植物藥的氣味非常複雜﹐非如化學藥單一﹐往往很難歸在哪一類。桂枝和肉桂都有辛甘之氣﹐但或肉桂有些許苦澀之味﹐或許因此多些收斂作用﹐所謂肉桂能"引火歸源"之來由﹐從部位上看﹐肉桂是皮﹐皮有內斂之功效﹐與此相合。麻黃味苦﹐可是氣非常衝鼻﹐將麻黃杵碎一聞﹐其氣非常刺鼻﹐故又屬辛。有人說麻黃表熱裡寒﹐是否因為氣辛故走表而熱﹐味苦走裡而寒﹐尚有待研究。-----------大道至简,精通到信手拈来不简单啊
-----------学习中! 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