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傷寒論新義>六經提綱集匯----余無言
    

伤寒杂病:<傷寒論新義>六經提綱集匯----余無言

太陽病提綱(頭項背脊病)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余無言曰:此太陽頭項背脊病之提綱也。今以太陽專指頭項背脊,何哉?蓋昔人謂太陽主一身之表,其言似是而實非。因病者有全身證狀之惡寒、發熱而云然。且病者無不頭痛。中醫舊說為頭為諸陽之會,故指頭痛、惡寒、發熱之表證為太陽病也。不知全身之證狀之惡寒、發熱乃風寒初中人體之表,體溫、及血液起而自衛,拒邪不納之表現也。而究其受病之根源,確在頭項背脊。如云頭痛、頭項強痛、項背強几几等,皆是腦脊一系受風寒侵襲之徵也。

至第十七條云「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雖為全身感覺,然當惡風、惡寒、發熱之始,其嗇嗇、淅淅、翕翕之初兆,必先自頭項背脊呈電擊性忽然而來也,世俗有「神仙但怕腦後風」之說,此語不為無因。想受病時,必自腦項始也。不然,何以第二十三條之表證:服桂枝湯不解者,而必欲刺風池、風府耶?其間蛛絲馬跡不無可尋。故惡寒、發熱,雖為全身證狀,然不能獨認此種證狀可代表全身之表病。當求其根源之所在,乃可得其綱領。夫如是,則太陽病者,即頭項背脊病是已。

西醫所謂外感之證狀,約有三類。一為神經系性,如頭痛、項強、脊痛、荐骨痛、眼痛、四肢痛等是;二為呼吸系性,如鼻卡他、喉嚨卡他、及氣管卡他是;三是消化系性,如嘔吐、泄瀉、腹痛、腹脹、食慾缺乏等是。執是以觀,則西醫之所謂神經系性證狀者,實為腦脊一系之病狀,即中醫之所謂太陽病者是也。考頭項背脊,以神經系統、及骨骼系統、筋肉系統言之,均有密切之關係。腦髓在腦蓋之內,神經之根,即倒植於此,其在人身猶倒置之小樹,然主一身之知覺。自後腦起,延枕骨大孔貫項後之頸椎,而下脊椎,又由頸後背上兩側,分兩枝於上肢,由臀下尾閭,分兩枝於下肢。沿背脊者,則分披如馬鬃。在四肢者,則發散如麈尾。頸項脊椎之外,則為形狀不一之肌肉附著其上,肌肉之中,則血管佈焉。肌肉之外,則皮膚被焉。此其大概也。故金鑒外科心法亦曰「吾人身體計有五層,皮脈肉筋骨也。」惟未言及神經。此時代關係,不足為病。然可以互相印證矣。

風寒外來之邪,既侵襲人體,則神經立有知覺而命令各部組織同時起而自衛,於是證狀發生矣。如惡寒,乃外來寒邪欲由皮膚入內,使體內氣血流行發生障礙,故患者惡之。脈浮乃體內氣血覺有外邪欲入,立即奔湊於外,以作自然之抵抗也。頭項強痛,乃頸項之神經及筋骨,皆為邪所中,而同時該處血管呈充血作用也。他如桂枝湯證條下之發熱、自汗、惡寒、惡風等證;麻黃湯證條下之發熱、無汗、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等證,皆軀殼中皮脈肉筋骨五層,無不受其侵襲之確徵。故凡現有以上諸證者,皆統稱之曰太陽病。至近人以風中肌腠、寒傷皮毛立說,又以太陽兩字專指皮膚與肌腠,反不言頭項背脊,則見既不廣,說亦難通矣。

即以中醫舊說證之曰,頭為諸陽之會,曰背為陽,曰表為陽,內經亦曰「太陽之脈,上連風府,上頭項,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是也。則太陽之為病,明明指為頭項背脊病矣,而太陽之證狀亦明示吾人曰頭痛、曰頭項強痛、曰項背強几几,更足為證,奈何世人不知此理,而各作別解,何耶?

陽明病提綱(胃腸系統病)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余無言曰,此陽明胃腸病之提綱也,陽明是中醫書中之術語,指胃腸一系言之,即消化系統是也。然胃腸必須有相當熱力乃能消化,熱力不足,則消化失職矣。此種熱力必如陽光之烈烈,火光之熊熊,乃克有濟,故曰陽明。今將腸胃一系以及與消化直接及間接有關之諸藏器,合併言之,俾於新舊學說,兩相映證焉。

胃居腹中,上有食道通於口腔,下通小腸,小腸之上端近胃口之下處,名十二指腸。小腸全體則屈曲迴環盤疊於腹內,下端與腸通。盲腸為大腸之起始部,大腸之全部則作一缺環形,由起始部經腹右側上行,折而橫行,經胃底至腹左側,又折而下行,至骨盤腔內,作S狀而達直腸至肛門為止。胃與小腸黏膜均富於分泌黏液,以為消化之用。至大腸之分泌黏液,僅供渣滓之傳導而已。至胃之消化,直接有賴於脾臟之助。蓋脾於胃消化時,及立起收縮作用,將其體內之血液,經網底於胃底之血管,盡量輸注於胃底,一方在取給於心臟,宛如有橡皮球之汲筒,然此通於胃底之血管,及內經所謂脾之大絡是也。胃得脾血之輸注,則胃中熱力增加,分泌旺盛,腐熟之功愈大。此熱力即中醫所謂胃陽是也。小腸之消化,直接有賴於膽汁及膵液,但膽汁由肝臟製造而儲於膽囊者。膵液由本體之分泌,及脾臟之導管輸來津液,而共同製成者。膽於膵之兩管均通於十二指腸,而下入小腸。是胃腸之消化,除本身自動分泌外,直接有取於肝膵,間接仍取之於肝脾兩臟也。其生理上之情況,大概如是。而經文祇曰胃家者何?蓋係指消化全部而言。如云張家、李家者,是非指一人也,蓋消化系為一長形之管,胃部獨膨大如囊,故特舉胃以蓋其餘,至謂胃家實之實字,約有二義。食物滯積而實者,實也。表熱傳裡而實者,亦實也。食滯而實者,是為承氣湯證,熱入而實者是為白虎湯證,故承氣、白虎均為陽明病正治之方也。

至陽明病之來路,約有二道,一由食道而來,一由交感神經而來。蓋食道在頸部之中,前為氣管,後為頸椎,病在太陽,將欲傳裡,邪熱即可由頸椎而波及食道傳至胃府,再傳至腸,此其一。脊椎有許多交感神經沿背脊分為若干枝,直達胸腹內各臟各腑,網於臟腑之上,而使其有知覺、有運動。而通於胃府之一枝獨多,因胃體甚大也,邪熱即能由背脊循交感神經直達胃體,此其二。不獨太陽傳陽明者如是,即太陽傷寒之繫在太陰脾者,亦莫不如是也,讀者不可不知。

柯韻伯曰,食入則胃實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若但實不虛,斯為陽明之病根矣。胃實不是陽明病,而陽明之為病,悉從胃實上得來,故以胃家實為陽明病之總綱也。然致實之由,最宜詳審,有實於未病之前者,有實於既病之後者,有風寒外束,熱不得越而實者,有妄汗吐下,重亡津液而實者,有從本經熱甚而實者,有從他經轉屬而實者,此但舉其病根在實,世人以識證之方焉。

少陽病提綱(胸肋隔膜病)

少陽之為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目眩也。(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八字編者補)

余無言曰,中醫於病理多有茫然不知者,每以認定某種狀,即推想其病理為如何,其言之中肯者固多,而言之不中者,亦往往而有。此不可不糾正者也。如少陽之病,完全為胸膜、肋膜、隔膜間事,病在胸肋隔膜間,則外而胸骨、肋骨;內而胸膜、肋膜、橫膈膜、縱隔膜,及膜內之網油,皆為病邪之侵犯地帶。此等地帶,即中醫所稱之三焦,半表半裡者是也。甚則胸肋間附近之內臟,亦被波及。因與脅肋隔膜及網油接近也。如侵及脾臟,則發脾腫,侵及肝膽則發黃疸,皆是。中醫以口苦,是膽氣上溢所致,故以為口苦,是少陽病也。若以半表半裡之義言之,則膽寄於肝葉之內,明明是內臟,而謂為半表半裡又說不通矣。

如後文小柴胡湯證條所舉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皆邪在胸肋隔膜之特徵。徵之解剖,胸內及兩脅疼痛,因胸膜及肋膜發炎之故,惟此為乾性肋膜炎,與小青龍湯證之濕性肋膜炎不同。其發炎部之疼痛(@此當指乾性肋膜炎),多因深呼吸及咳嗽而加劇呼吸障礙,患側之呼吸運動緩而且淺,並發無痰之乾咳。倘延及隔膜發炎,則吸氣時劇痛。上列證狀與中醫所謂胸脅苦滿正同。而經文中不以此類證狀為少陽胸脅病之提綱,而反以口苦、咽乾、目眩、三證為提綱,誤矣。須知口苦、咽乾二證,非少陽證所獨有,凡有寒熱或惡熱者,皆有之。病在太陽(頭項背脊病)其邪淺。故口苦、咽乾微。病至少陽(胸肋隔膜病)其邪較深。故口苦、咽乾甚。病在陽明(胃腸系統病)亦有口苦、咽乾,若以口苦、咽乾,為膽氣上溢,則何以不發黃疸?而陽明發黃證,又何以不說是少陽病耶?是口苦咽乾,不能算少陽專有病,而又不是純為膽氣上溢也。可知舊醫謂發黃證,是濕熱蘊結而成。而言不及膽,但徵之於解剖實驗,確由膽道發炎,膽汁逆行入血所致。但膽汁與消化系有莫大關係。是膽囊之不屬於少陽也。又可知目眩一證,凡屬於寒熱往來者,皆有之,故瘧疾之寒熱往來亦有是證。此是寒熱往來之時,頭部受震盪之結果而發為頭昏眼花也。故此三證,均不能認為少陽胸肋隔膜病之主徵。余意當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為提綱方為合理。故特補之。

至少陽病之來路,計有二道。一由太陽直傳而來,一由陽明遞傳而來。由太陽而來者,係頭項背脊受病後,邪熱即由脊髓神經沿肋骨下緣肋溝中之肋間神經而傳於肋膜、胸膜,次及隔膜者也。由陽明而來者,係陽明受病後,邪熱即由胃脘及十二指腸傳於隔膜、肋膜而波及胸統膜者也。太陽傳至少陽者,則太陽之證罷,本為惡寒、發熱者,一變而為寒熱往來。陽明傳至少陽之證罷,本為蒸蒸發熱、日晡潮熱者,一變而為寒熱往來。蓋邪正相爭,邪欲入裡,邪勝正,則寒;正欲抗邪,正勝邪則熱。故為寒熱往來也。但此言其常也,亦有太陽雖傳少陽,而太陽病仍在者,是為太陽少陽合病。陽明雖傳少陽,而陽明病仍在者,是為陽明少陽合病,此言其變也,又當遵合病併病法治之矣。

(@按太陽可傳陽明可傳少陽,這指病由表入裡,但依余說之分,將六經分為不同臟腑功能系統的病證,則太陽可傳陽明、少陽,則少陽又何不可傳變回陽明、太陽呢?)

太陰病提綱(脾臟病)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自利益甚。

余無言曰,此太陰脾病之提綱也,其證狀為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滿是一證,嘔吐是一證,自利是一證,食不下是由腹滿嘔吐而來,其提綱大概如是,然當究其腹滿、嘔吐、自利、之來源,不可草草讀過。吾中醫自古及今,凡論消化無不以脾胃並舉,是脾胃之關係可知。而在西醫則認脾臟無消化之功,不過專司製造白血球耳,並謂脾胃之收縮與擴大適成反比例。當胃中空無飲食時,胃體縮小,而脾即擴大、遲緩而無所事事。胃中納入飲食時,胃體擴大,而脾即立行縮小。此種機械上的改變,在血液循環上只可謂為一種附屬作用。脾收縮最大之用途,在逼使本身之血液經網於胃底之血管而輸注於胃體云云。視此則脾胃之關係可以心領神會矣。蓋脾既能逼使血液流注於胃體,則胃中之熱力即中醫所稱之胃陽自然增加。熱力增加則為黏膜之分泌自然旺盛,於是共同營其消化作用矣。其脾胃間之熱力,發為蒸氣,如蒸籠般之上騰,斡旋於體腔之內,則胃中之水穀,豈有不腐化哉?故中醫稱此種作用曰腐熟作用。若其人素來之脾胃之熱力不足,中醫則稱為胃陽不足,或脾陽不足,則招病尤易。病在太陽,往往有繫在太陰者,亦有病在太陽,或病在陽明,而誤下之亦能轉屬太陰者。病既入於太陰矣,則脾氣為傷,無力振奮,不但遲緩而不能收縮反而腫大。左脅及脘腹漲滿,此即西醫之所謂脾臟腫大,同時胃肌亦呈遲緩,消化亦弱,食糜存在胃中者,一時不能消化,食糜中之水分,不得脾胃熱力之蒸發,則留中不運。瀦為黏濁,此即中醫之所謂脾濕是也。黏濁之水分化之不能,留之不可,鬱停於中,則為腹滿,yin溢於上,則為嘔吐,滲滑於下,則為下利,設醫者不知為虛寒,而誤為實熱以下之,則胃腸非為結實,不但下之不去,而胃中濕濁反因虛而陷,結於胸下胃脘中,硬滿及下利,反益甚矣。(@中醫之所謂「陷」,不知徵之以生理當為何物?)

吳綬曰,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瀉利,俗言漏底傷寒者也,大抵瀉利大便,清白不澀,完穀不化,其色不變,有如鶩溏,或吐利腥穢,小便澄澈,冷口無燥渴,其脈多沉、或細、或遲、或微而無力,或身雖發熱,手足逆冷,或惡寒踡臥,此皆屬寒也。凡熱證,則口中燥渴,小便或赤、或黃、或澀而不利,且所下之物皆如垢膩之狀,或黃、或赤、所去皆熱臭。其脈多數,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也。亦有邪熱不殺穀,其物不消化者,但脈數而熱,口燥渴,小便赤黃,以此別之矣。(@似乎只觀其口渴與否,與小便赤黃而就決定熱證寒證?)

金鑒曰,吳人駒云自利益甚四字,當在胸下結鞕句之下,其說甚是。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則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復曰若下之,無所謂也。

丹波元簡曰,案自利益甚四字,不允當,故姑從吳人駒之說,且脈經、千金翼文有異同,可知此條,固有差錯也。黃仲理曰宜理中湯。陰經少有用桂枝者,如此證若脈浮,即用桂枝湯微汗之,若惡寒不已,非理中四逆不可。

少陰病提綱(心臟腎臟病)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余無言曰,此少陰心腎病之提綱也,其證狀僅舉脈微細、但欲寐,似乎太簡,而不知其旨微矣。夫太陰者,陰之始也(一般注家以太陰作至陰解,大誤)與人類始生之世,曰太古同義(@若按余說者是,則內經中所言:上古之人豈不就如王說真是人之初生乎?)。少陰者,陰之中也,厥陰者,陰之盡也(@六經傳變其實當為疾病由表入裡的變化,至三陰經則病之為深)。病至少陰,其來路為太陰,其去路為厥陰(@余說不知何不提太陽少陰互為表裡之說?)。少陰心腎之間,有下行大動脈及大靜脈互相連貫,下行大動脈及大靜脈之源,皆出於心臟,曲而下直貫腹中,於腹內諸臟腑皆別出支脈,網於該臟之上。此大動脈及大靜脈,猶之長江黃河,然不論遠近湖沼河流,皆受其灌注,與之相通。而腎臟在腹中腰椎之兩側,亦得兩支動脈及及靜脈互相通連,腎靜脈之迴血,則循大靜脈上行而入心。(@此處即古人論之心腎相交?)心臟之血則由大動脈下行而入腎,成一氣血交通之甬道。其氣血不易致病,必太陰先受病,而後始能及之,何哉?當病在三陽,雖有邪熱消耗氣血,但太陰未病,脾胃尚能共同營其消化作用,飲食尚可少進,化生氣血之源迄未斷絕,其時氣血一方雖有消耗,一方仍有補充,蓋最可寶貴之氣血,皆由飲食之精英而來也,迨至脾臟一經受病,則腹滿而吐,自利而痛,食不下咽矣。而邪侵略不已,乘虛而入,在氣血方面,等於籓籬盡撤,任賊深入,無力作強烈之抵抗。在邪的方面,因人體抵抗力弱,亦即化爭奪戰而為消耗戰矣。此時心為行血機關,調兵遣將以供馳策,雖賴腎臟助之,維持胸腹間之交通線,然脾先受病,不能訓練新兵以供補充,則此罷蔽之兵,久當鋒鏑,何能禦方張之寇乎?氣,日耗一日;血,日少一日,氣衰,則脈必微,血少,則脈必細,氣血之表現於外者為精神,氣血一衰,精神自困,求其不欲寐尚可得乎?

惲鐵樵曰陰虛火王者,恆苦竟夜不得寐;陰盛陽衰者,無晝夜但欲寐。陰虛火王之不寐,並非精神有餘不欲寐,乃五內燥擾不寧,雖疲甚,而苦於不能成寐。陰盛陽衰之但欲寐,亦非如多血肥人,頭纔著枕即鼾聲雷動之謂,乃外感之寒勝。本身陽氣微,神志若明若昧,呼之,則精神略振,須臾又恍惚不清,此之謂但欲寐。病入少陰未有不如此者。故少陰篇首節標此三字。然陽明證亦有迷睡,須不得誤認,故又出脈微細三字。然僅據脈微細、但欲寐兩語即足以認識少陰證,則少陰證亦不為難識。天下寧有此容易事?果如此容易,醫亦不足學矣。然則奈何曰仲景之意不如此也?蓋為少陰之見證,可於但欲寐知之,然僅據此三字不足以辨證,更須辨神、辨色,與夫聲音、熱度、津液等等,凡見不足者,方是少陰。見有餘者,則非少陰。有餘不足之辨別最大而最要者在脈。故舉脈以該其餘。漢文簡單當然不能如鄙人著講義之雜沓膚淺,故讀古書,貴在別有會心也。惟其如此,所以此處脈微細三字不必拘泥。後文有脈浮、脈緊、脈數、脈濇,皆是少陰,非少陰證必須脈微細也。注家不明此意,先執定脈微細三字。嗣後凡遇各種脈,與此條不合者,皆須曲為解釋,真有敗絮行荊棘之苦。(@脈微怎不可數?內經說「脈流薄急」,若薄指微弱講,那又怎能不說是不足?故舉脈微應當只是提醒少陰病「不足」的特徵,對脈浮、脈緊、脈數等應當都是在氣血衰弱不足之下來討論其他病症的狀況。但按醫宗金鑑之說明,也可知就算正氣略復,但較之於常人,仍屬不足,但少陰病證之後面部分,正氣略復則已可做攻下等治法,否則若氣血、正氣不足,何以攻下?也許攻下法與理中法間錯用之,但不知可乎?)

厥陰病提綱(肝臟病)

厥陰之為病,熱與厥相錯見也。(本篇提綱編者補正)

余無言曰,論者無不謂傷寒論難讀,而厥陰篇尤難讀。此說信然。今觀厥陰篇提綱原文曰「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此條文字,完全為形容胸脘間煩熱之狀,而言不及厥,但後文諸條皆將熱厥並舉,是以熱厥兩重要證狀為厥陰病之主徵。已意在言外,此即日人丹波元堅所謂厥陰病者,裡虛而寒熱相錯證是也。

考中醫厥陰所指為肝與心包絡。此說源出內經。仲景因之以名篇,但條文中仲景絕未明言何者是肝病證狀,何者是心包絡病證狀,不似陽明病,指明為胃腸。太陰並指明為脾也。余意厥陰之藏指定為肝最為精當,而並指為心包絡,則殊無確徵,何哉?蓋心包絡為細筋膜與黃脂所組成狀如一囊較心臟為大,包於心臟之外,繫於心蒂與肺脈相連之處。在生理上,只是心臟之附屬品,除保護心臟以免心尖與胸膜磨擦外,其他則無大功用。此物在體內當與胸統膜、腹統膜、橫隔膜、縱隔膜等類齊觀,決不能認經文中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等,而認為是心包絡病也。至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猶可說到心包,但消渴及饑不欲食,又屬胃脘間事矣。總之經文所舉此數種證狀,是胸脘間有熱而煩之象,非心包局部所獨有也。

至獨認厥陰為肝臟病者,何歟?蓋肝為造血器官,一般學者認為肝中之血約佔全身三分之一,而中醫舊說謂肝為藏血之臟,更有顛撲不破之價值。是肝臟不啻為人身一血液藏儲庫,全身血液之給養,心腎血液之交流,均取給於此。據生理新說,胃腸等各臟器之迴血管(即靜脈)一一通匯至肝部,合成門脈,而入於肝。與肝動脈之毛細管合流再入與肝靜脈相合。門脈之血液入肝,則供給肝細胞製造膽汁及肝糖者,近世泰西醫家取動物之肝臟造成一種補血劑,或內服或注射均有奇效,可見中醫肝藏血之說不虛矣。

厥陰者即指肝也。厥者,盡也,陰之終點。而血最深處也。由病至少陰,心腎之血為邪熱所消耗,邪愈盛則血愈虛,病進不已,再至厥陰,則消耗及於儲藏庫矣。猶之一個家庭日用浩繁,入不敷出,忽動及向來不用之儲金,其危險為何如?邪既侵及肝臟,裡虛可知,氣不能充於衛,血不能輸於營,循環發生障礙,故每發厥。但此時正氣雖衰,猶冀作背城一戰,如能略進米飲,體功上稍得援助,即自起救濟。正與邪爭,正盛時則發熱,邪盛時,則又發厥,故熱厥之證交錯而見,如熱多厥少是為病退,每可自愈。如厥多熱少,是為病進,必藉藥力之援助,此厥陰之病,亦有可治之機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