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六味
地黄丸)补水,八味(附桂地黄丸)补火,最开始于薛立斋,后李士材、赵养葵、高鼓峰、张景岳诸人,至今四五百年,基本都持这个观点。二方原仿于仲圣《全匮要略》之
肾气丸。但六味一方出钱氏幼科书中,是仲阳〔钱仲阳〕本以之治小儿,而今则称为大方之通剂。考《金匮要略》,肾气丸共出现五个地方,
一见于第五篇,治
脚气上入小腹不仁;
再见于第六篇,治
虚劳腰痛小便不利;
三见于第十二篇,夫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主之,
四见于第十三篇,治男子
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
五见于第二十二篇,治妇人
转胞不得溺,但利小便则愈。
观此五条皆泻少腹膀胱之疾为多,故方中
茯苓、
泽泻不可除也。观此好象与阴虚阳虚干涉不大,而后世承用若此,可能也是仲圣之所难预料的吧。虽有后世变化活用之说,但立方之本不可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