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尽在《金匮玉函经》之中zt
    

伤寒杂病: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尽在《金匮玉函经》之中zt

中医药导报:http://202.38.93.7/wf/~kjqk/hnzyydb/hnzy2009/0907pdf/090702.pdf
吴忠文1,吴学珍1,李永责:,聂伟1
(1.常德市第二中医院,湖南常德415000;2.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关键词】《金匮玉函经》;仲景A-;孑,J"g-g;考证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1X(2009)07-0003-03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是唐代医家孙思
邈在撰写《千金要方》时,为见不到仲景《伤寒论》而
叹惋的一句牢骚话,也是他晚年为寻求仲景要方,再
编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唐本《伤寒论》的动力。
钱超尘教授在《金匮玉函经的研究与考证》中说:“依
《玉函》章节次第,与《脉经》、唐本、宋本对比考证,资
料充分翔实,从考证中可以看出,孙思邈的唐本《伤
寒论》是以《金匮玉函经》(以下简称《经》)为底本。”
在加以调整编排时独出心裁的改为“方证同条”、“同
类相附”。然而,唐本虽源于《经》,却有删节、遗漏和
省略。笔者在以《经》为底本对《伤寒论》十一种版本
进行校注时,发现其与宋、成、唐、桂林等版本的原文
有较大差异,或有缺如,或为后人增加,或字词句错
误,或方与证不符,或方药组成有误等。为此,本文将
予以校正、廓清,以飨同道。.

-----------1、《经》中缺如的原文

(1)宋本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
日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
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
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按:上条原文还见于康平本。《经》、唐本、桂林本
均无。钱超尘教授说:“目前各种传本,偶有一些条文
为后人所增,如宋本第30条、第178条肯定为后人所
增。”(《伤寒论文献通考》ll页)

(2)宋本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
者,死。”
按:《经》中未载此原文。依据唐本记载:“伤寒发
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唐本与宋本仅一“甚”字
之差,可能为《经》遗漏或孙思邈撰写唐本时还参考
了其他版本。


2、其他版本未载但《经》中载有的原文

(1)太阳·3:“太阳病,其脉浮。”
按:宋、成、康平、康治、桂林本不单独列为一条,
而是只取其“脉浮”二字加于前条的“头项强痛”之后。
傅青主勇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善调奇经。如治
阴虚血热所致之崩漏月经过多,用“清海丸”,“海”
指血海,即冲脉,“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虞,缩血而无
寒凉之苦?u8943 .子宫清凉,血海自固”;带下为奇经之
病,如任督脉虚、带脉不能约束诸经,必然发生带下。
如黄带为任脉虚、带脉失约、水湿内停,方用易黄汤
以“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
任脉之中,更为便捷”。

此外,傅青主对产后病及妇女不孕症也很有研
究。他认为妇女产后多虚多瘀,所创生化汤及系列方
至今仍然是治疗妇女产后疾患的重要方剂。他认为
妇女不孕原因颇多,而身体过度肥胖、过度消瘦、精
神抑郁妒嫉、犯有骨蒸潮热等是主要原因。他还分析
了这些病因导致不孕的机制,如指出肥胖不孕者,其
体内脂肪积聚,必遮隔子宫不能受精;妒嫉不孕,是
精神因素所致,任带诸脉不通阻塞胞胎等等,这些认
识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直至现在。


《经》与唐本均分列,则可能是仲师经过长期的临床观
察之后,认识到太阳病的主脉是“脉浮”,故另列一条,
既强调脉在临床的重要性,也可能是以后逐步增补、完
善之举,符合“回顾性病案记录式”的思维特征。

(2)太阳·5:“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
按:此条仅见于唐本。宋、成、康平、桂林本均无
此条文。该条文《经》编在太阳·4条“为中风”之后,或
称单列续条,更进一步补充说明“太阳中风”不仅只
有“发热汗出而恶风”之证,除此之外,还可有“发热
而恶寒”的另一个类型,以示进一步区别于“伤寒”。.

(3)太阳·7:“伤寒一13,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
脉大。”
按:宋本、成本、康平本、桂林本均无此原文,只
见于唐本。因本条是仲师以日程和病名相合,六日为
一周经尽,以此假说作一循环的规律和轨道以示六
病的传变规律,与太阳·10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为欲传”意同,故列为《经》开篇以示之。

(4)太阳·13:“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
之。”
按:本条唐本同,宋、成、康平、桂林本无。本条言
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示其病情,未人里,无胃气上
逆和肠道病变,所以不吐无泻下的病状,故保元堂本
“芤”作“浮”,比较恰当,其病邪仍在表,仍可用汗法
治之。至于芤脉,《素问》无此脉名。《脉经》云:“三部
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临床凡遇芤脉者,
多为暴失血者,未必皆死。

(5)太阳·181:“凡用自虎汤,立夏后至立秋前得
用之,立秋后不可服也。”

(6)太阳·182:“春三月病常苦里冷,白虎汤亦不
可与,与之则呕利而腹痛。”


-----------(7)太阳·183:“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白虎汤,
得之腹痛而利者,急当温之。”
按:以上三条不见于唐、成、桂林本,宋、唐、康平
本在168条(宋本编码)白虎加人参汤煎服后的小字
注文有一段相类似的文字。从以上三条看主要是说
春芎月冷时和秋凉季节里不宜服白虎汤,亡血体虚者
不可与自虎汤,因为白虎汤中以生石膏为代表的辛大
寒之品,与知母同用,为清解阳明气分实热之品,所以
必需因人因时使用,且体虚非实证者不可用。

(8)阳明·26:“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汗出多
极,发其汗亦坚。”
按:该条与唐本同,宋、成、康平本未列入正文
中;桂林本未见此原文。根据其字义分析,《伤寒学》
是以阴阳为总纲进行辨证论治,阳热阴寒是伤寒杂
病的基本病机。本条所言之“阳多”即指非同一般的
阳热之证,故不可轻易运用下法,下则可能出现大便
坚硬;且因阳多而热盛,内逼其汗出极多,导致津液
内耗,肠道干燥,致使大便坚硬,或谵语、神昏等变证
蜂起,故在阳明·3条中有“何缘得阳明病”之问答,已
明确告示之。本条为补充阳明病的另一种病因病机。

(9)阳明·77:“伤寒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
为实,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出,宜大承气
汤。”
按:唐、宋、成本均无此条,桂林本与此同。《伤寒
杂病论会通》黄竹斋按:“原本无此节,今从《玉函经》
补入。”本条《经》列于“急下之、当下之”中,是仲师告
诫我们腹诊与舌诊相结合,如何判断腹满虚实的一
种重要的临床诊法之一。可惜唐本抄漏,宋、成、桂林
本及其他版本均无此条,更加说明《经》在学术价值
上超出其他版本。现代医学在临证中亦用此种腹诊
方法,有无反跳痛和肌紧张是鉴别急腹症的要点。

(10)厥利·24:“表热里寒者,脉虽沉而迟,手足
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阴证亦有发热者,此表
热也。”

(11)厥利·25:“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身厥舌干
也,所以少阴恶寒而倦,此表寒也,时时自烦,不欲厚
衣,此里热也。”

按:以上二条《伤寒学》诸版本未见。《经》太阳·
17条(相当于宋本11条)中虽已总结出了“真寒假热”
的原文,该原文中仅以“反欲得衣”和“反不欲近衣”
的表面现象来区别和认识“表热里寒”、“里热表寒”。
仲师唯恐没说清楚,故又在“厥利篇”补充以上二条,
以“脉象”、“手足”、“舌质”、“情志”等更深刻地描述
表里真假寒热的标准和临床要点。

(12)差后.8:“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
按:该原文诸多《伤寒学》版本未见。《经》列为
“差后劳复篇”最后一条,!iP409条,其麦门冬汤列为
第一百十五方。本方以麦门冬为君药,按当时剂量为
七升,其量之大比半夏大六倍,方中还有人参、炙甘
草、粳米大枣,主治病后劳复发热之证,明示该方是
治以“虚热”,类似于竹叶石膏汤之清伤寒余热。又联
系该原文列于差后·7条之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
为7条是“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
谷,故令微烦.,损谷即愈”,故未列出方剂。差后·8则
是接上条而省略了文字,只补其不相同的主症,同时
列出方名。这是《经》中常见的写法,即同类原文中;
上条已详论,下条承上条之意省略之。如阳明病i急
下证之第1、2、3条即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差后·8条
是与7条同属差后劳复类,又与7条不同临床表现的证
型,故以麦门冬汤生津降逆和胃以清虚热治之。


-----------3、《经》中部分方证不同于其他版本

(1)太阳·74:“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
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
胃气,宜小承气汤。”
按:本条原文前部分与其他版本无明显差别。自
“不恶寒”到“宜小承气汤”其证基本相同,可是方药
仅唐本同,宋、成、康平、康治本均作“与调胃承气
汤”;宋本卷八作“属调胃承气汤证”;桂林本无此十
七字。如此则m现了_一种不同情况,且其重点是方药
运用问题。此证之因正如阳明·3l条所述:“??若腹
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至大
下。”

而宋、成、康平、康治却“与调胃承气汤”。考“调
胃承气汤”的适应证在宋、成本中计7条原文(29、70、
94、123、125、207、248);《经》中却只有5条(太阳·36、
113、133,阳明·30、69),其中有2条被宋本改为用“调
胃承气汤”(宋70、94)。5条原文分别论述:“胃气不
和,谵语”;“此为内实也”;“其腹微满,郁郁微烦”;
“蒸蒸然发热者”;“不吐下而烦者”,可见其“谵语”、
“内实”、“满”、“烦”、“蒸蒸然发热”为调胃承气汤之适
应主证。而本条中仅为“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只适
宜小承气汤以和胃气。

(2)太阳·180(宋本170条),其原文均言“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经》为“白虎汤主之”,而宋本则改为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加人参之理并不充分,考宋本
168、169二.条原文均为“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中
均有“舌上干燥而烦”或“口燥渴,心烦”的共同之证。

(3)太阳·108条“伤寒中风,有小柴胡证”,而宋
本101条中去掉“小”而成为“有柴胡证”。然而柴胡证
有大、小之别,适应证可以说完全不同,决不可混淆。
4《经》中少数方药组成与其他版本有别
太阳·2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反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而宋本14条改“桂枝汤主之”为“桂枝
葛根汤主之”。

按:该原文及方药仅唐本同;宋、成、康平、康治、
桂林本均作“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考宋本在原文后
列出的桂枝加葛根汤方组成为:葛根四两、麻黄三两
(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三两、甘草
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
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查此
方药物组成并非为桂枝加葛根汤,乃葛根汤也。因此,
其证亦非所宜也。

兹录林亿等人的校语:“臣亿等谨
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
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
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
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加葛根耳。”

经考宋·3 l条之“葛根汤”之药物组成与14条之“桂枝
加葛根汤”的药物组成、剂量完全相同,可见错在宋
本,且自相矛盾,说明3l条之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方
证相符;而14条所列桂枝加葛根汤只是桂枝汤中加
葛根而已。


5、结语

本文先列出宋本中178、345两条原文,该原文
《经》中无记载和论述,据钱超尘教授考证,其中第
178条为后人所加;而第345条可能为《经》传抄遗漏。
随后,《经》中12条原文宋、成本未载,且唐本亦有6条
遗漏,不仅如此,唐本中正文还有太阳·12、17、37、
53、54、55、85、88、97、118、119、137、15l、181、182、
183;厥利·24、25共24条原文为孙思邈所抄漏。笔者
认为,唐本既然是以《经》为底本,就应该全文抄录,
而经考查,唐本中实际原文只有505条、方剂105首,
与《经》中764条原文和方剂115首相比,差距甚远。有
幸《经》在1066年得到校正,现存1716年陈士杰本完
好无缺,保存至今,避免了唐本又一次造成“不传”。
故本文以“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尽在《金匮玉函
经》之中”为题,进一步说明《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
的学术价值。(全文完)


(收稿日期:2009-05—05编辑:蔡铁如)

编者后记:吴忠文等几位先生研究《伤寒学》的版本、校勘方法、内容、概况及体会等系列论文,至本期已连载完毕。至此,吴先生等主编的《金匮玉函经研究》一书亦已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金匮玉函经》校注的底本、校本和校注方法、《金匮玉函经》校注、《伤寒论》版本研究、金匮玉函经》系统思维源流、《金匮玉函经》方临床运用案例及《金匮玉函经》考等几大部分;对理清《伤寒学》版本源流、探讨《金匮玉函经》学术价值,以及弘扬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万方数据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