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简称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trichuriasis)。
形态
成虫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约占虫体长的3/5,后端明显粗大。鞭虫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活动时可自口腔伸出。咽管细长,前段为肌性,后段为腺性。咽管外由呈串球状排列的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杆细胞的分泌物可能具有消化宿主组织的酶,具有抗原性。雌虫长35~50mm,尾端钝圆,阴门位于虫体粗大部前方的腹面。雄虫长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1根,可自鞘内伸出,鞘表面有小刺。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图16-6)。
图16-6 鞭虫
鞭虫卵呈纺锤形,大小约为50~54×22~23µm,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个透明的盖塞(opercular blug)。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卵壳内细胞尚未分裂(图16-6)。
生活史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直到回肠下段寄生。雌虫每日产卵约1000~7000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www.lindalemus.com/job/、蔬菜等经口进入人体。在小肠内,卵内幼虫活动加剧,以及分泌酶的作用,幼虫自卵壳一端的盖塞处逸出。并多从肠腺隐窝处侵入局部肠粘膜,摄取营养,进行发育。经10天左右,幼虫重新回到肠腔,再移行至盲肠,以其纤细的前端钻入肠壁粘膜至粘膜下层组织,后端则裸露在肠腔内寄生并发育为成虫。自误食感染期虫卵至成虫发育成熟产卵,约需时1~3个月。鞭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5年。
致病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肉芽肿等病变。鞭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重度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
一般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惟在进行常规粪检时,才发现有鞭虫寄生。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儿童重度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多见于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病例。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以及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阿米巴痢疾、阑尾炎等。
实验诊断
鞭虫病的诊断以检获虫卵为依据,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及饱和盐水浮聚法等。因鞭虫卵较小,容易漏检,需反复检查,以提高检出率。
流行
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尤以温暖、潮湿的环境更有利鞭虫卵的发育和传播。在荫蔽、氧充足的环境中,适宜虫卵发育的温度为30℃,并能保持感染能力达数月致数年。鞭虫卵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www.lindalemus.com不及蛔虫卵强,因此,在我国南方人群的鞭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北方干旱地区。
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但感染率一般低于蛔虫。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儿童的感染率及感染度均比成人高,这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以及接触感染期虫卵的机会多有关。
防治
防治原则基本上与蛔虫相同。应强调加强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做好保护饮用水的清洁及加强粪便管理,这是预防鞭虫感染的主要措施。对病人和带虫者应重视驱虫,近年来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对治疗鞭虫病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