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气功的基本理论之一。《脏腑图点穴法》说:“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古代气功家和医家不仅把宇宙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把人与大自然也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而建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练功和医疗实践。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医易》说:“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说明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等与机体各部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情况无论在生理或在病理情况下都具体体现出来。
心为“君主之官”,作为专司意识和精神的“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体在心的统帅下,各脏器、组织与器官进行着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在气功锻炼和外气疗法的治疗中,特别注意“神”的作用。五脏之中任何一脏的生理活动,都是在其他脏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的。例如: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脾的这一功能又需要在肝的疏泄作用协助下进行。脾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的输布又懒心、肺、肾的活动。所以脾的运化功能常需要在肝、心、肺、肾的协助下进行。而脏腑又与各组织、体表相互联系。如肝开窍于目,肺主皮毛,脾主四肢,肾开窍于耳等。这样我们在发放外气治病时,就不能只看到某一个器官或组织,要从人的整体观念上去选择经络、穴位、手法和发放外气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认为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是“天人相通”与“天人相类”。
所谓天人相通,是指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是一气相通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明·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中说:“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又说:“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元气生化的产物,元气充塞于天地人之中,人之气能通于天之气,天之气亦能影响人之气,所以天之气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自然界季www.lindalemus.com/sanji/节、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气机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如人在夏天汗多尿少,冬季尿多汗少;人体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
四时气候的变化太过,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促使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例如:麻疹、流行性脑膜炎多于春季流行;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夏季多雨季节比较多;暴风雨可引起心脏病的恶化,阴雨潮湿天气多引起关节疼痛等等。
人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吸收了自然界各种信息,完善了自身,提高了适应能力,因此在人类个体中,往往有与自然界大环境相对应的部分和机能,这一现象古人称做“天人相应”。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医易》云:“质诸人身,天地形体也……故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脏;天有十二会,人有十二经;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节.知乎此,则营卫之周流,经络之表里,象在其中矣。”
练气功与发放外气治病,最注重“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故气功锻炼与外气治病必须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顺应天地之和。只有这样才能有较好的宁神、调息的锻炼,才能练就好的发气手法。古代气功家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气功锻炼,就是通过练功达到天地人三宝合一,使人的精、气、神日渐强盛。在练功和发气中还要“法于阴阳”,“顺应四时”,“和于术数”;还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才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积极的适应变异的环境,元气充实,周流不息。所以气功外气疗法的练气、导气、诊断、治疗具体地体现着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
阴阳是一切事物对立的概括,故《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一般来说亢进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的、向上的、向外的、清纯的……等现象都属阳;反之,衰退的、抑制的、寒的、静的、软弱的、混浊的……等现象都属阴。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内外、动静、水火、呼吸、虚实等。一切对立的事物,都可按一定的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一、阴阳在事物上的运动规律
(一)阴阳的对立互根:阴和阳是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就是说,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就是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关系。
(二)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而是有着不断的消长斗争过程。阴阳之间不断地有盛有衰,有消有长,“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在一定程度内保持着动态平衡。但如果阴阳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打破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就会造成阴阳的偏盛偏衰,产生异常现象。
(三)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也可以转化为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又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就是阴阳相互转化的说明。
二、阴阳在外气疗法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生理结构。就人体来讲,半身以上为阳,半身以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脏腑来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就物质功能而言,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根据《内经》的理论可将人身分成三对阴阳的组合体,具体分法是:上下以肚脐为界,脐至头顶为阳,脐至脚为阴。左右、前后则以百会至会阴穴画一中心线,左右分之,则左为阳,右为阴;前后分之,则背为阳,腹为阴。我们可以用外气测试这三对阴阳体以及脏腑组织在其体表投影区的气机,如邪正、盛衰、强弱、方向、性质等情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头部气感强、密集、燥热等,多为上实下虚、阳盛阴虚之候,宜用外气调整使其阳降阴升,以达阴阳平衡,水火既济的正常状态。
(二)根据阴阳的运动规律来练气和治疗疾病。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为阳,六阴时(午、未、申、酉、戌、亥)为阴;呼为阳,吸为阴等等。在临床实践中,阳亢火旺的病人,练功时应注意呼气,阴时练功,面向北方;发放外气给患者治疗则要益阴以滋阳,引阳下行以济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指导临床诊断。如果破坏了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就会造成阴阳的偏盛、偏衰,产生疾病。一般说来,阳偏盛就会造成阴虚而致病,阴偏盛就会造成阳虚而致病。阳盛则出现热象,阴虚也出现热象;阴盛则出现寒象,阳虚也出现寒象。察明了疾病的阴阳属性,就可以选择适当的发气方法,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治疗原则,就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节阴阳的偏盛和偏衰,使其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如纳凉饮冷,可以造成阴气偏盛而出现腹痛、腹泻、恶寒肢冷等脾胃寒症。用外气疗法,导阳热之气发放于中脘、天枢等穴,并导引寒气从足三里、阴陵泉等穴外出,便是“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是古人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代表,阐明事物的属性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说理工具。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说明了五行和阴阳的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内容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古代医家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及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界事物,做了广泛的联系和研究。并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进行归纳。根据《内经》及气功有关书籍列表说明(表2-1)。
气功和中医把人体脏腑组织和自然现象配属五行,说明他们之间的联属关系。如人体的肝、胆、筋、目与五行的“木”相配合,又与自然界的春天、风、青色及三、八、甲、乙、震,巽相配合等。这种用五行归纳事物的方法,基本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的本身,而是按其特点,抽象的概括出了不同事物的属性,以便应用于练功及临床治疗。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循环无尽。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它们每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我克”,“克我”。生我常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又叫“母子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二、五行在外气疗法中的应用
(一)生理、病理方面:人体是用生克制化规律解释内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的的关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木),心(火)之热以温脾(土)等。但人体疾病的发生,又是脏腑组织生克乘侮失调的反应。如肝病传脾为木乘土,传肺为木侮金,传心为母病及子,传肾为子病及母等。
(二)气功治疗方面:如肝火旺见面青目赤、烦躁易怒、脉弦、口干、舌红等症。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练功时可以练采月华功、滋肾益阴功(滋水函木),练嘘字功(泻肝气)、呵字功(泻子火)等。在发功时,可在亥子时,采水气,六息发气以助肾水(水克火);再导心与小肠之气外出以7息之数泻之(泻子制母)等。
若患者病至三重单元之体受制,其病必难治而危及生命。例如脾土病,心火虚极不能生脾土,肝木旺克脾土,肾水反相侮于脾土,此为三重单元受制。
一、肝 肝胆属木,肝为青帝,八卦属震,神形如青龙,象如悬匏,在日为甲乙,辰为寅卯。肝在右胁下,其气化在左,藏魂,其经脉布于两胁,其华在爪,主疏泄,开窍于目(左目为甲,右目为乙),胆为肝之腑,互为表里。
肝病者,目夺而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喜怒。肝热者,左颊赤;肝虚则恐而寒;阴气盛,多梦见山林、树木之类;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肝病出现脐左侧有动气,按之硬,胁痛支满,转筋,昏昏欲睡,视物不明,胬肉攀睛等症。
在气功疗法中,肝虚寒症应练吸青气与补肾(补母益子)之功法;肝实热症当练嘘字诀与呵字诀(泻子制母)。故元·丘处机《颐身集·摄生消息论》说:“治肝病当用嘘为泻,吸为补。”如肝气逆乱胁痛、满闷、拘急等,当用外气导引,导气归于肝之源。
二、心 心属南方火,为赤帝,八卦属离,神形如朱雀,象如倒悬莲蕊,在日为丙丁,在辰为巳午。心居胸中偏左,心包围护其外,与小肠相表里,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主汗。
心热者,色赤而脉溢,口中生痰,胸膈、肩背、两胁、两臂皆痛,心虚则心腹相引而痛,多梦见刀杖、火焰、赤衣红色之物,炉冶之事,以恍怖人。心病在脐上有动脉,按之牢,手足心热,口干舌强,忘前失后等。
气功疗法治心实热症,当练呵字诀,导水气以制火。或用拉引手法,顺心与小肠经,导邪气外出。元·丘处机《颐www.lindalemus.com/shouyi/身集·摄生消息论》说:“心有疾当用呵。呵者,出心之邪气也。”又说:“安息火炽,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治虚弱症当服中营之气(补子益母),或用推导手法补心神,丹田之气。
三、肺 肺属西方金,为白帝,八卦为兑,神形如白虎,象如悬磬,在日为庚辛,在辰为申酉。肺位居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合称肺系,其经脉下络大肠,相为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肃降,宣散,通调水道,司理声音。
肺病色白而毛槁,喘咳气逆,鼻不闻香臭,鼻塞,皮肤燥痒,胸背烦痛,多梦见与美人交合,或与花幡、衣甲、日月、云鹤、贵人相临等。肺病热,右颊赤;肺虚则气短,不能调息;肺燥则喉干;肺风则多汗畏风,旦善暮甚。
气功疗法治肺实热症,宜练呬字诀、吹字诀;发气用推拉导手法,导邪气顺肺及大肠经而出。元·丘处机《颐身集·摄生消息论》说:“肺有痰,用呬以抽之。无故而呬,不祥也。”肺虚症,练功和外气治疗都应补脾(补母)益肺,导气归于肺之源。
四、脾 脾胃属土,在八卦属坤艮,形如刀镰,在日为戊己,在辰为丑辰未戌。脾与胃以膜相连,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升,主统血,主四肢肌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其特性是喜燥恶湿。
如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可出现食少、腹胀、便溏,或水肿、痰饮等症。脾虚下陷,可出现少气懒言、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症。脾虚不统血,可见便血、崩漏或皮下出血等。元·丘处机《颐身集·摄生消息论》说:“治脾用呼字导引……能去脾家积聚邪毒气,又能消食。”若中气不足,当向中脘、黄庭发放外气,以补其气;脾实热症,当用拉引手法顺脾经、胃经导引,能除脾胃邪气。
五、肾 肾为北方水,为黑帝,生对脐,附腰脊,色如缟映紫,八卦属坎,在日为壬癸,在辰为亥子。肾主藏精,与膀胱互为表里,主骨生髓,通于脑,主水液,主命门火,主纳气,开窍于耳,司二阴。
肾有病,色黑而齿槁,腹大体重,喘咳汗出,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肾热者,颐赤;肾虚则腰中痛。肾风之状,颈多汗恶风,膈寒不通,在形黑瘦。元·丘处机《颐身集·摄生消息论》说:肾有疾,当吹以泻之,吸以补之。其气智,肾气沉滞,宜重吹则渐通也。”肾气沉滞,属实症者,当用吹字诀,以疏通肾气。虚症当吸气入肾腰之中以补肾。命门火衰者,当用推旋手法发放外气于丹田、命门,以益其气,补命门之火。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说:“一身所宝,惟精、气、神。”
一、精 历代医家和气功家对精的认识,概括起来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一)先天之精(元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它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功能。《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
(二)后天之精:由后天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微物质。它通过经脉,营养五脏,灌溉六腑,成为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输布到各脏腑称为“脏腑之精”。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先天之精必须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发挥其作用。后天之精必须在先天之精的作用下,才能化生。
气功疗法中,很注重精的作用,要经过刻苦的锻炼使其化气,称为“炼精化气”;并且要遵循节欲保精(浊精)的调养方法,才能有利于气功的锻炼。
二、气 气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动力,故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含义;也有先天气与后天气之分。先天之气又称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由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物质结合而成。从气的分布和作用来区分,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
(一)元气:又称原气,先天之气,肾气,真气。它包括元阳、元阴之气,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原始动力,并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二)宗气:宗气是由水谷之精气和吸入自然之气结合而成。它形成于肺而聚积于胸,具有助肺脏以行呼吸和助心脏以行营血的作用。故《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三)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物质之一,其气进入脉道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行周身,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四)卫气: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它的来源和生成是: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始于上焦。其本源于先天,是肾中阳气所化生,所以有“卫出下焦”之说。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又必须赖于中焦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卫气行于脉外敷布全身,具有温煦脏腑、腠理皮毛和开合体表穴位、汗孔等作用。
(五)气功之“气”:气功之“气”是体内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经过气功三调(调身、调息、调心)的锻炼,使其产生特殊的功能,能量增强,并在意识控制下聚集、疏散,或与外界之气交流的“气”,称为气功的“内气”或“外气”。
1.“气”与“气场”:气功之“气”经过锻炼,形成较强的能量,就会在体内流动,象电流一样在流动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场”,并与自然之气产生交流、感应、激发等现象。这种“气”与“场”人人都有,只是其敏感程度和其能量大小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内、外气的流动方向、大小、频率等时刻都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
人体中有一个以经络、穴位为基础的有规律的内气系统。这个内气系统与大脑思维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它不象脏腑、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那样可以解剖观察,在现有科学实验条件下还不能观察到它,但是练功有素而且对气的感知程度又特别敏感的人,可以感知其内、外气及其这个系统的形态、性质、节律、方向、强度等。所以明·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明确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2.气的运行:内气在经络中的运行方向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其十二经气脉运行相承有序,表里相联。
经过气功的三调锻炼,内气在意念的控制下不但可以顺经运行,还可逆经运行,或数条经同时向一个方向运行而成面,还可与自然界之气相互感应,而形成气场。如左为阳,右为阴,气在体内左升右降,与自然界之气相感应,在体外则形成左降右升的气场。
外气是这样一种气,它是练功有素者用意念控制内气外放,并随发放者的意念形成或改变其气的形态、性质、方向、频率等。
3.气的特性:根据古人对气的总结及个人所感知、体察和实验研究,总结出气有以下特性:
(1)普遍性:明·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中说:“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清·唐容川《医易通论》云:“凡天地间物其秉气以生者,多秉于先天卦气也。”这说明气是普遍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动植物中的一种物质,它们秉天地之气以生,并且受其气的影响。
(2)系统性: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医易》说:“天之气,即人之气……人身小天地。”这就是说,天、地、人之气不仅相通,而且人体内还存在一个气系统“小天地”。人体中这个气系统与人体之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一样,有它自己的组织与活动规律、由它来调整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和适应外界的气环境,以利于吸收外界对自身有益的气,排斥对自身有害的气。
(3)传布性:气具有延展、散布、扩散、流动的性质,并且是循环无端,周而复始的周期性运转。
(4)激发性:外气作用于患者的经络、穴位,可激发、活跃患者的肌肉、组织,使其产生运动、感觉效应,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
(5)同步性:气具有同步的特点。当外气与患者之气的频率、性质等相近似时,可产生共振、同步而迅速激发、调整患者的气机。这种效果有的人在经过数次治疗或练功后也可获得。
(6)敏感性:每个人对气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性高的人,可以很快的接受外气,或很易受外界动、植物等气的影响。敏感性差的人则很难感知。虽然有人感知不到,但也可同样受到气的影响。
(7)可控性:人身的气是可以控制的,练功有素者更容易做到这一点,但在特殊情况下则不易控制。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三、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指人的精神意识,以及脏腑精气在外的表现。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精和气作为物质基础的。所以神产生于精和气。如《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所以神形成于先天之精气者为元神,它受后天水谷之精气的滋养;而能思虑、意识者为识神。
四、精气神与气功锻炼 清·徐文弼《寿世传真》说:“精者,滋于身者也;气者,运于身者也;神者,主宰一身者也。”又说:“元精,乃先天真精,非交媾之精。元气,乃虚无空气,非呼吸之气;元精,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所谓元精、元气、元神,由未生出胎以前而具,俱先天也。所谓交媾之精(浊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识神),乃既生出胎之后而用,俱后天。”
精、气、神三者各有不同的概念,但是三者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其中精是基本,气是动力,神是主导。
在气功自身锻炼与发放外气治病中对精、气、神的锻炼与调整是很重要的。古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聚精、炼精、养气、调气、存神的锻炼和调治方法。具体的说就是锻炼后天之浊精、识神、呼吸之气,以培补先天之元精、元气、元神,从而达到益寿延年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经络是人体穴位与穴位之间、穴位与内脏之间、内脏与感官(目、耳、鼻、舌等)之间以及内脏与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的通路(或称途径)。人体之“气”只有在经络中运行,并通过皮部、窍穴与外界相互联系,才能发挥其功能。经络的这种通路与“气”的作用形成了人体中特殊的经络气系统,它是外气疗法激发、疏导、调整气机和驱除邪气的主要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部位。
经络系统有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等组成。经脉包括运行于人身分肉间的十二经脉,别行于正经的十二经别和不拘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络脉包括主要大络的十五络脉,支而横者的络脉和络脉之别的孙络。十二经筋不入脏腑,十二皮部则以经脉为纪。这些共同组成了人体内、外的经络联络系统。
一、十二经脉 手足三阴三阳经是经络学说的主体,因此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阳经)。
它们在四肢分布的特点是:阴经在内侧面,阳经在外侧面,内侧和外侧各分三阴、三阳。大体是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在中(侧)。在躯干部,手、足三阳经分布在头面、躯干的前、后、侧;手、足三阴经,则分布在胸腹部。
十二经在体内各属、络于一定的脏腑,阳经属腑而络脏,阴经属脏而络腑,组成表(阳)里(阴)相合的关系。各经之间又互相衔接,成为全面运行的主要通路。其中布有一定的穴位,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十二经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是一经接一经,手足阴阳经互相衔接。循行开始于手太阴肺经,终止于足厥阴肝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其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蹻、阳蹻等。它们不和脏腑直接相联结,彼此间也没有表里关系。奇经的生理功能,从总的方面来说,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一)督脉:为诸阳脉之海,总督一身的阳经。循行:起于胞,出会阴部,沿脊入脑,上头顶,过鼻尖、人中至龈交。
(二)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循行:起于胞,出会阴部,沿腹、胸正中线向上,过喉,至颏,环口,分行至两目下。
(三)冲脉:冲脉运行于全身的前后上下,能调节十二经之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循行:起于胞,经会阴部向里,上行于脊柱,向外上行过气冲穴,与足少阴肾经交会,沿脐旁上行,至咽喉,环绕口唇。
(四)带脉:束腰如带,统束诸经。循行:起于季胁下,如带环腰一周。
(五)阴维脉:阴维在里,维络一身在里之阴。循行:起于小腿内侧肾经的筑宾穴,沿股内侧中央上行,入少腹,过府舍、大横穴,沿胁肋,至肝经的期门穴上胸,斜向颈,会于天突、廉泉穴。
(六)阳维脉:阳维走外,维络一身在表之阳。循行:起于膀胱经的金门穴,上行至胆经的阳交穴,沿经上行,过髀枢,沿胁肋后侧上行至腋缝后缘,至肩、上顶,会于哑门、风府穴,入风池穴沿胆经上头,止于阳白穴。
(七)阴蹻脉:阴蹻脉主一身左右之阴。循行:起于足内侧然骨穴之后,循内踝下肾经的照海穴,上内踝上,沿股内侧上行,经过阴部,上循腹、胸内部,至缺盆,再上出人迎动脉之前,入颧骨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阳蹻脉两经相合。
(八)阳蹻脉:阳蹻脉主一身左右之阳。循行:起于踝下膀胱经的申脉穴,上行沿股外侧至髂骨上胆经的居髎穴,上行胁后,至肩,循颈,上至口吻边胃经的地仓穴,过巨髎、承泣至睛明穴,上入发际后行,经胆经入风池穴。
三、络脉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部分,如纲络一般遍布全身。经和络的区别是:经脉属于里,位置较深,比络脉粗大;络脉比较细小,位置浅而易见。络脉的功能主要是将经脉中的气血灌注到全身各部去,以司养筋、骨、皮、五官、七窍等组织与沟通表里,其中大的有十五络,就是十四经脉各有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都是由表经别入里经,里经别入表经的络脉。
四、十二经筋 经筋是经络系统中的连属部分,行于四肢、体表和胸廓、腹腔,不入脏腑,是指十二经络所属的筋肉体系。在生理上主要是联缀肢骸的动作。
五、皮部 皮部属于十二经络系统的体表部位。虽然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不在体表皮肤部分,但是由经脉别出的浮络却无所不到,皮肤部分的气血营养,就是依靠这些络胜供给,因此在生理上可以按不同的经脉和所属的络脉,将体表分成十二个区域,这就是十二皮部。
六、经络在外气疗法中的应用 对外气疗法医者来说,不论是练气、导气、发气的锻炼,还是发气为患者辨证治病,均离不开经络的指导。故古人有“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名言。
(一)指导练功:《针灸指南》说:“学习针灸者,必先自愿练习……静坐功夫,则人身内经脉之流行及气化之开合始有确实根据,然后循经取穴,心目洞明,否则无法可以证实。”是说通过练功可以体会到人体内经气的运行,气功锻炼可以使全身经络中的气血畅通,并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气脉的运行。
在练功中,奇经八脉,特别是任、督两脉尤为重要。宋·张紫阳《八脉经》中说:“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胜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一般练功者把经气在任、督脉上走动的感觉称为小周天,兼通十二经脉的称大周天。
(二)指导发气:练导气、发气时不但锻炼气在经络中运行,还要练气在络、筋、皮部运行,使其在意念控制下有目的的运行、出入、散敛,才能发放外气。
经络系统中经脉、经别、奇经、经筋、皮部组成了一个气机循环的整体,构成了人体中特殊的经络气系统。这个系统把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四肢百骸脏腑、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体,并且通过皮部与窍穴和自然界之“气”息息相通,形成了天地人“三才”的合一。这样我们在练功中除锻炼自身的气机以外,还可以吸收自然界中与自身有利的“气”来充实,活跃本身的气机。发放外气治病则是以自身之气调动、激发自然界与患者之气,使患者气机活跃;然后再以补虚泻实,通经活络、引气归原等原则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