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徐仲才擅长用
小青龙汤,经他随症化裁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而致的咳喘及痰饮等症,均有显著的疗效。兹将其临床用此方加减治疗支气管疾病的病例及体会介绍于下。
例一:于某,女,3 1岁。初诊:1983年12月。自幼哮喘,每于春秋发作。发作时大汗淋漓,不能平卧,
咳嗽剧,白痰多。病情严重时,静脉注射氨
茶碱、
地塞米松也无疗效。本次遇冷后大发作,西药无效。症见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苔薄白润,脉细数。治拟温肺化饮平喘。方用生
麻黄9g,
白芍12g,干
姜4g,
细辛3g,
半夏9g,
陈皮6g,
白芥子12g,
苏子9g,川
椒目9g,熟附片12g (先煎),
甘草6g。 3帖后复诊,咳喘明显减轻,汗亦减少。又服7帖,症状基本控制。缓则治其本,又治疗数月。嗣后再没有大发作。
例二:程某,女,31岁。初诊:1980年4月。自幼哮喘,一年四季均发作,常服
氨茶碱、强的松,不能工作。面色咣白,满月脸,舌淡胖,脉细。拟
小青龙汤加减。随病情缓解,渐增补脾肾之药。方用生麻黄6g,
干姜3g,细辛3g,半夏9g,陈皮6g,
茯苓12g,
五味子4g,熟附片12~24g(先煎),
仙灵脾9g,
补骨脂12g,
党参12g,
白术12g,甘草3g。经治疗三年后,不仅复工,还参加业余夜校学习。每有发作先兆,服氨茶碱即能—缓解。
体会:
(l)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
发热无汗等病症。先生认为,方中麻黄、
桂枝两药是宣肺解表的峻药,麻黄又是治咳平喘的要药。上述两例都以麻黄为主药。这里的麻黄并非解表发汗,而是平喘治咳之用。如果
气喘严重,就应当重用、多用,而且用生麻黄效果更好,用量为9—15g,随着病情减轻则减少用量或改用炙麻黄。气喘严重时,病人往往大汗淋漓,有谓此时如服大量麻黄会引起病人大汗
亡阳而致虚脱,但在临床上尚未遇到此种情况。事实上,大汗是由严重喘息引起的,随气急缓解,汗亦会减少。麻黄须与桂枝同用才有很强的发汗作用,因此,对汗多者应去桂枝,并重用白芍敛汗。
(2)先生认为,小青龙汤中干姜、五味子用以除咳,但在有外感新邪时,应先用干姜以散寒温肺蠲饮,待外邪除去后,再用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否则会咳痰不爽。东垣日:“治嗽必用五味子为君,然有外邪者骤用之,恐闭住其邪气,必先发散之而后用之可也。”在临床上如此应用多能收效。
(3)先生认为,熟附片有扶阳散寒的功能,因此,在小青龙汤中加入熟附片以治疗哮喘(寒喘)和
慢性支气管炎。此类患者往往脾肾不足,阳虚失运而致痰湿内盛。如遇外邪,引动痰浊,便阻遏肺气。本病标在肺,本在脾肾。尤其是高龄患者,肾阳亏损明显,肾气失纳,气不归原,病情日趋严重。此时,若在小青龙汤中加入熟附片这味温肾扶阳之药,可振奋一身之阳,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和抗病能力。诚所谓“
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
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又能引麻黄、
防风、
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表之风寒”。
(4)先生认为,小青龙汤方中的半夏配陈皮、茯苓组成二陈汤,是健脾燥湿化痰的良方。苏子、白
芥子和
莱菔子组成
三子养亲汤,功用降气化痰,特别是
白芥子豁痰作用强。小青龙汤与之配伍用于寒痰壅滞,咳痰不畅的患者,每每收效。但是苏子、
莱菔子均有润肠作用,故大便溏薄者不宜应用。如患者脘闷苔腻,痰湿内蕴,则在小青龙汤温化痰饮的基础上配用平
胃散,以
苍术燥湿健脾,
川朴散满除胀,并加强燥湿化痰之功。
(5)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反复发作,很难根除。先生认为,一般来说,发作期以攻邪治标为主,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常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熟附片、仙灵脾、补骨脂等温肾纳气。患者如能坚持服药,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徐仲才医案医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