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个脉象的的诊断意义的分析
    

伤寒杂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个脉象的的诊断意义的分析

柯雪帆《疑难病证思辨录》

脉象的诊断意义,初看起来简单明了,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虚脉主正虚实脉主邪实。。。。。。。,历代脉学著作及教科书中所说,大致相同,似乎没有分析的必要。其实不然,我们如能细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便能体会到脉诊的诊断意义与病情的发展|、证候的变化、病人的体质、病邪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个脉象的的诊断意义往往是多义的,应与各种相关因素综合分析之后才能明确其对具体病人的诊断意义。兹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个脉象的意义作一番穷尽性的简要的分析。试图改变一脉一证的脉诊观念,以提高脉诊的临床诊断价值。

一、浮脉

《伤寒论》中共记载浮脉64次。提示表证者43次,占百分之67(其中6次不是典型的表证,但有外邪)。提示热证者15次,占百分之23,大多在阳明病经证中,可见阳明经证之热有外达之势。提示虚证者4次,占百分之6。虚实相对,治法大异,不可忽视。还有2次是指吐法,提示病邪上越的病机。

《金匮要略》共记载浮脉44次。(五脏风寒篇中浮之虚、浮之弱、浮之实、浮之坚四个浮字是指诊脉时轻按浮取,不是浮脉,未列入)提示风邪外袭者15次,占百分之34,远较《伤寒论》为低。提示热证者14次,占百分之32。提示虚证者13次,占百分之30,明显高于《伤寒论》,可见杂病浮脉应高度重视虚证的可能。也有2次是指可吐之证。

二、沉脉

《伤寒论》中记载沉脉24次,所有沉脉全部是指里证。其中里实证12次,里虚证9次,里寒实证2次,虚实夹杂者1次。可见在《伤寒论》中,浮 脉主表的可靠性不足百分之70,沉脉主里的可靠性却极高,但出现沉脉不能否定表证之存在,如少阴病篇第301条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里同病而见沉脉。

《金匮要略》中记载沉脉33次(包括伏脉2次),其中30次指里证(因水气病浮肿而出现的沉脉13次),提示里寒实证者13次,里虚寒者8次,里实热者8次,分布于下利、黄疸、黄汗、痰饮、水气、卒厥等疾病,对此应特别重视。此外,咳嗽病篇泽漆汤证的沉脉是阐明病机,属于里证,但寒热虚实夹杂证情十分复杂。

三、数脉(附疾脉)

〈〈伤寒论〉〉中记载数脉21次。14次指热证,其中虚热2次,实热9次,另有3次病邪属实热而正气略有不足。有5次数脉为表寒证,宜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桂枝汤,虽属寒邪,体温升高则出现数脉,不能因脉数而否定其寒,忌用温药。又2次数脉是指虚寒证。虚寒与实热性质相反,但均可出现数脉,必要重视。疾脉1次,阳明病篇第214条,脉滑而疾,用小承气汤。滑指里实,可以用大承气汤,但疾提示正气已略有不足,故改用小承气汤。

〈〈金匮要略〉〉中记载数脉28次。属实热的15次,虚热或微热5次,属虚寒4次,属寒实的3次,另有1次是正邪盛的危重证(为痰饮咳嗽病)。由此可见,在杂病中,出现数脉证情很复杂,大多提示热证(百分之71),寒证见数脉的也不少(百分之25),既有病证将愈的,也有病情危重的。故对数脉要慎重辨析。

四、迟脉

〈〈伤寒论〉〉中记载迟脉13次,真正属于虚寒证的5次,占百分之38,有6次为实证(其中阳明实热2次,结胸实热1次,痰热内郁1次,寒实结聚1次,湿邪内阻2次)。另有1次为热退身凉,脉率缓慢。上述数据样本太小,没有统计意义。但出现迟脉的病证中,实证多于虚证,实热与虚寒接近,这一点值得注意。

〈〈金匮要略〉〉中记载迟脉18次。属虚寒者9次,属实邪阻滞者7次(其中实热2次,寒实4次,寒热难定者1次),另有1次为虚实夹杂,1次为热退身凉,虚寒证略于〈〈伤寒论〉〉,但未超过半数。

五、弦脉,

〈〈伤寒论 〉〉中记载的弦脉只有8次。主要指肝病(5次,有肝火、肝热、肝气等),1次指虚寒用小建中汤,1次指寒实用吐法,1次是阳明重证“脉弦者生,脉涩者死。”

〈〈金匮要略〉〉记载弦脉35次,明显多于《伤寒论》,弦脉所主病证也与《伤寒论》》不同。真正主肝病只有2次,即使将疟病7次、痉病2次、转筋1次算作肝病也不过12次,只有百分之34 。弦 脉主里寒偏实者最多,达12次;主虚寒者7次。《金匮要略》明文指出痛者5次,(其中4次为里寒致痛,1次为虫痛)。此外,弦脉1次为酒疸可吐,可能与疼痛有关,1次为正气恢复下利将愈。

看来,弦 脉主要不是主虚,而是主寒、主肝病、主痛。

六、紧脉

《伤寒论》中出现紧脉23次。大多主寒邪在表,共11次。指寒实病邪在里者6次,指邪在少阳2次,指里有实热结聚者3次。

《金匮要略》中出现紧脉24次。有14次是指寒实病邪在里,指虚寒者5次,指表寒者2次,指里有实热者3次(宿食与肠)。

看来,紧脉主要指寒邪(占百分之81),其大多为寒实,少数为虚寒。指实热者占百分之18,临床应予重视。

七、滑脉

《伤寒论》中7次出现滑脉,所反映的都是热证,有白虎汤证、小陷胸汤证、协热利与热盛下血。

《金匮要略》中9次记载滑脉,其中8次为热证,有承气汤证、肺痈、肠胃实热、风水化热、下焦湿热等。只有痰饮病篇“脉浮而细滑伤饮”一条,不能肯定是热证。

八、涩脉

《伤寒论》中现涩脉11次。10次是虚证(其中气血不足6次,阳虚心2次,阴津不足2次)。虚证的轻重相距甚大,虚象最轻的是脾约证,热退津伤;最重的是大承气汤危重证“脉涩者死。”只有1次涩脉是指表证无汗,“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金匮要略》中出现涩 脉10次。9次是虚证(其中6次为虚寒,2次为虚热,1次为出血)。只有一条条文的涩脉为宿食结聚,用大承气汤攻下。

涩脉之实者 涩而力,虚者涩而无力,再结合菘它见症不难鉴别。

九、大脉与洪脉

《伤寒论》中出现大脉8次,均提示病情有发展,符合《内经》所说的“大则病进”,。此但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同。太阳病上篇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虽一时出现洪大但表证未罢,可以再用桂枝汤。此证最为轻浅,但亦有发展成里热证的可能。太阳病下篇第132条:“结胸证其脉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此证正虚邪盛,最重最急。8次大脉中,6次基本上属于实证,2次已伴有述洪脉,并且均与大脉同时出现,故不另立论。

《金匮要略》中记载大脉14次(还有2次重复者未计在内),洪脉2次,洪大同时出现1次。洪大脉见于蛔虫痛发作时。洪脉见于肠痈与水气病伴瘾疹。大脉中有7次见于中风、咳嗽上气、下利、宿食、疟病、腹满等病证,均为实证,提示病情有发展。另有7次大脉兼有明显的虚证,特别是在虚实病中4次出现大脉,并有“脉大为劳”的原文,提示杂病虚证见大脉的可能较多,值得重视。

十、小脉与细脉

小脉与细脉形态、性质相同,故合并讨论。《伤寒论》中细脉出现11次,小脉仅出现1次,另有1次为小细沉紧的复合脉,提示复杂的病机。抽有小脉与细脉都有反映正气有所不足,但轻重差别很大。如“少阳脉小者欲愈也”是邪去正虚,病已进入恢复期。而少阴病、厥阴病中的细脉提示正气虚损严重。

《金匮要略》中小脉出现8次,细脉出现6次。这里14次细小脉中,9次提示虚证,包括血痹、虚劳胸痹、中蝎、历节、水气、痉病等;4次提示并病邪阻滞、气血流行不畅,如积聚之细而附骨,痰饮之细滑,湿痹之沉细等。此外,妇女妊娠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名妊娠。”这个小字可能是形容词,小弱是指脉力稍稍带弱,不是明显的正气不足,这样才符合一部分妊娠脉象。

十一、微脉

《伤寒论》中出现微脉34次。其中30次提示正气不足,以阳气虚衰为主,也有气血亏损,包抱阴阳两虚,但没有单纯的阴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此处不作平析。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典型的阳气虚衰的代表。有4条微脉虽属正气不足,但程度较轻。如94条:但阳脉(指轻按)微者,先汗出而解。此脉重按较为有力,故可汗出而解。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阳微也是轻按无力,尺部见长脉,及轻微正虚所以判断为欲愈。287条少阴病,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愈也,这是下利之后邪去正虚之象。365条厥阴病,脉微弱数而判断为下利“欲自止”。这二条均为邪去正衰之象。另有3处“微”字为形容词,不是指象。如蓄血证的脉微而沉,应理解为脉略有沉象,否则,怎能用抵当汤攻下瘀热。太阳上篇第23条“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应理解为脉较为缓慢,是热退身凉之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也是脉略有浮象之义。此外,太阳病中篇第94条“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对此微字历来有疑问,不作解释。

《金匮要略》中有17条微脉。其中11条提示证情属于正气不足,有阳虚、气血两虚与气两虚等,包括中风、血痹、虚劳、胸痹 、痰饮肾虚、水气病阳虚、胃反、下利邪恶去正虚、刀斧伤出血与产妇郁冒等10种病证。有6个微字是形容词,如肺痈之微数,百合病的微数,转筋的微弦,宿食用大承气汤的微而涩,产后用大承气汤的脉微实,瘀血现的脉微大来迟。如作微脉解,与病情不符,并且微脉与大脉、实脉不可能同时出现。

十二、弱脉

《伤寒论》有弱脉13条。所有弱脉均提示正气不足,但程度轻重有明显差别。有5条提示正气严重不足,其中3条为弱与微相见,1条为弱与涩同见,1条弱脉而见厥逆。有8条弱脉只是正气略有不足。其中2条为邪去正虚,虽见弱脉而恢复有望。有4条是浮弱脉同见,如太阳病中篇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正气虽略有足,但仍属表证,仍可汗解,但不可用麻黄汤峻汗而已;98条的小柴胡汤证;阳明病篇251条本应用大承气汤攻下因脉弱而改用小承气汤;太阳病篇280条因脉弱而减轻祛邪药的性质或用量。还有2条浮弱同见是邪去正虚,恢复有望。

《金匮要略》中记载脉弱的共有13条。提示正气轻度不足的有4条,如妊娠脉、久咳可治脉、下利邪去正虚脉。提示正虚比较明显的有6条。另有3条弱脉与浮脉同见,而其辨证意义与《伤寒论》中的浮弱同见有别。外感病中的浮脉大多为表证,提示正气尚能驱邪外出。杂病中的浮脉大多表示虚证,浮弱脉同见往往提示正虚比较严重,如虚劳精气清冷无子、下血、黑疸肾阳虚等。

十三、虚脉

《伤寒论》中虚脉仅3见,均属正气不足。虚与浮同见证情较轻,虚脉与厥逆同见证情较重。

《金匮要略》中虚脉出现6次,无不提示正虚。也有轻重不同,虚劳病篇中2次称为“极虚”,妇人杂病篇中“久则羸瘦,脉虚多寒”病情较重,肺痿脉虚数、痰饮脉虚而眩冒病情较轻。

十四、实脉

《伤寒论》中只有4次记载实脉,其辨证意义十分重要。245条“阳脉实,因发其汗”是指表实证。240条与394条脉沉实是里实热证,可用攻下法。369条“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是正虚邪实。同样是实脉,都有有实邪存在,但具体证情差距甚大,必须仔细辨析。

《金匮要略》中也有4处记载实脉。妇人产后篇脉微(形容词)实是大承气汤证。肺痈脉数实是热毒炽盛、正气未衰。痰饮病久咳数岁,其脉。。。。。。实大数者死。这3条实脉的辨证意义与《伤寒论》基本相同。另有1条实脉在妇人杂病篇中所说的“虚实弦紧”,是指一般辨证中的各种脉象,故置勿论。

十五、芤脉(附革脉)

《伤寒论》中只有1条芤脉。阳明病“脉浮而芤”,是指阳明热盛,津气两伤。

《金匮要略》中有6次出现芤脉。太阳中蝎的脉“弦细芤迟”是指气血两虚。虚劳病的“极虚芤迟”与“芤动微紧”均提示亡血失精。另有3条基本重复,均为解释革脉是芤脉而兼弦脉,证情属于虚寒。虚劳病篇中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衄血篇与妇人杂病篇各有1条,内容大同小异。

十六、缓脉

《伤寒论》中有缓脉7条。

有缓脉2条。缓脉反映三类不同证情:一为湿邪,如太阴病或黄疸病。二为感受外邪但发热不高,如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或大青龙汤证兼有湿邪。三为正气略有不足,如外感恢复期热退脉缓,中风病气血略有不足。

十七、动脉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各有1条动脉。《太阳病下篇》“动则为痛,”惊悸篇“动即为惊”,都是气机紊乱所致。脏腑经络篇中所说的“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前一个“动”是指脉搏跳动,后一个动是指脉象有变动,都不是指动脉。

十八、长脉与短脉

《伤寒论》中有1条长脉。太阴病“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长是指正气恢复。还有1条短脉。“谵语脉短者死”短是指阳气将竭。

《金匮要略》中无长脉、短脉的记载。

十九、促脉、结脉与代脉

《伤寒论》对两种脉象均称为促脉,一是脉率较快,并无停搏,如表证发热而见促脉(第34条、第140条);二是脉率较快,且有停搏,如胸阳不振(第21条)或阳虚厥逆(第349条)。《伤寒论》中有3条结脉。一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属心脏阴阳气血俱虚;一为“脉沉结,少腹硬”,用抵当汤攻下瘀热与上一条证情虚实相差悬殊,不可误辨;还有一条是对结脉脉象的描述,没有证情《伤寒论》中有2条代脉。一为炙甘草 汤证,见前文;一为对代脉脉象的描述。

《金匮要略》正文中无足、结、代脉。

二十、其它的脉象描述

仲景著作中,除上述26种脉象之外,还有许多对脉象的描述,如脉平、脉调和、脉自和、脉卑、脉绝、脉不至、无脉、脉不出、脉还、脉不还、脉暴出、脉微续、脉阴阳俱停、脉不负、脉脱、脉静、脉搏已解等等。这些描述,有的文义自明,不必详解;有的其义难肯,尚有不同认识。兹选择“脉平”与“脉还”两面三刀点略做阐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有“脉平”的记载。脉平并非无病,有的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下宿食结聚,有的是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主治,有的是痰饮病气喘,当然也有病证将愈的。可见,并非所有病证都有会出现相应的异常脉象,中医辨证也并非单凭脉象。仲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有病而脉平的记载。可是目前临床医案、病史,不记脉象者有之,却没有有病而记平脉的。神,对脉象作符合临床实际的记录。

“晬时脉还”是脉绝之后,抢救24小时,终于恢复脉搏。在古代条件下,这样持续努力抢救危重病人的精神是值得后世学习与敬仰的。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