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原熙 于 2012/3/31 11:44 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zg/ 今天来讲
四逆汤、
附子汤和
乌梅丸三个方剂。都是
伤寒论上大名鼎鼎的方子。由于十多年来,扶阳学说的大力倡导,四逆汤附子汤等方子也吃香得很多。有时恍惚间,每天醒来,总听人唠叨一句“今天你吃四逆汤了吗?”。为什么四逆汤附子汤这么盛行呢?按通常的想法,是因为像癌症肿瘤之类,看来为阴质之像,阳不化阴,所以产生这类疾病,所以四逆汤这类壮阳之药正好用得上,当然有部分的确是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显然也有以偏概全之嫌。以前也常听到有些女性朋友,认为自己属于阴寒体质,所以经常隔段时间服用四逆汤,服后还频频点头,身体确实暖和了好多。这时总忍不住暗暗祈祷,但愿但愿……
下面我们来看看四逆汤的组成和适应症。
先看组成:附子三钱 干
姜 炙草 各二钱
主治太阴病寒,自利
腹痛,食不下、腹满而吐。我们在前面学大
柴胡汤时提到过太阴吐而下利的寒症,也就是这里主治的病症。先天体寒,兼之寒邪侵入,导致太阴脾脏阴盛,不能运化,寒湿过多,所以自利,寒伤火,火土皆亡,一片沉阴,所以食不下,腹满而吐。
其实不仅病在太阴,也同时病在少阴,肾脏无火温养,寒水一片。进而一切阳气皆伤,为险症之最。所以,该方以附子暖肾而养脾,
干姜温中而化湿,炙
甘草斡旋其中。
我们再来看看脉象:脉沉而微。沉为里像,微为阳气衰败,为极衰之症,所以必须回阳于旦夕。
这个为太阴湿土一气独胜之病,旁及于肾,这点是用方之要。所以应谨记。也是治疗伤寒病,以烈治烈的方法,并非回阳必用。不要悍不畏死地胡乱使用,因为现代人细皮嫩肉,风吹即倒,手无缚鸡之力,这类药自然以少用为是。
再来看附子汤组成:附片
白术 茯苓 人参 炒
白芍 各三钱
看病症脉象:脉现微细,微为阳衰,细为阴不足之像,其脉亦应为沉。
主治治少阴病,具体症状为:手足寒、背恶寒、蜷卧、但欲寐、骨节痛。
因肾寒冰寒,累及于中土,故脾胃亦寒,体现为手足寒,肾阳衰,无阳升背,故背亦恶寒。肾脾皆寒,无阳以养,所以蜷卧,但欲寐,无阳流通于骨节,血气不养,所以骨节疼痛。
跟四逆汤比较,前者为太阴累及少阴,这个是少阴累及太阴。附片以温肾,白术茯苓人参以化生,启动中土之阳,炒白芍以吸附附子之燥气,以化肝阳,其间不用干姜,因干姜味辛性热,易引动肝阳之燥气,兼伤及津液。就真正适应用法而言,反而是附子汤应该比四逆汤更为普遍,因为有了白芍在其中,起到阴阳化合的作用,再用人参斡旋全身,所以阳气自然充足。不像四逆一样,全是燥阳化湿为主。
感有太阴少阴寒症的,一定是神色黯淡无光,神情倦怠。也是用药需要认识到的。
乌梅丸的组成:乌梅 三十枚
蜀椒 当归 各四钱
桂枝 党参 附片 各六钱 干姜 二钱
黄连 黄柏 细辛 各三钱
彭子建议,如果用汤,应该只用丸药分量的六分之一即可,而且乌梅必须用醋泡上一个晚上,取其酸养肝气之意。
本药专治厥阴病,以乌梅命名,所以是乌梅为君,以养肝气之意。厥阴之病,上为火,下为水,见热则化热,见寒则变寒,所以有厥热往返,亦是中土败亡,水火分离之像所致。
水火分离,则厥阴风木行于上,所以风火相循,累及津液,所以为
消渴之病;风气上攻,相火不能下潜,郁结于上,故心气上冲,心中热痛。中土败亡,则饥不能食,中下寒而上热,故虫扰而上,虽其食入而涌上胃口。因为厥阴寒,所以还可以伴随着囊缩的怪症,这些都是厥阴病象的成因。
既然是水火分离,自然是中下寒而上热,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寒,使阳不能入阴,所以下而以附子细辛
川椒以温,中以党参干姜温化,乌梅当归桂枝导阴入阳,黄连黄檗寒化上热,寒热两种迥异的药物同现于一方,这也是厥阴经症的特点。
上面三个方剂为对治三阴脏症的主要方剂,寒邪传入三阴脏症,这时可算阴阳分离之危症,所以必须以阳药为导,以阳化阴,归于常态。我们通过这三个方剂,就可以去大体了解三阴症的伤寒治则。
乌梅丸治虫为肝虚之症,以乌梅养其肝阳,木气得复,则百虫蛰伏。如果是实证,则需要考虑到下法。如用
使君子百部等下之。还提到一个甘草粉蜜汤,就是
虫实需下所用。
太阴下利,分为寒热,寒症则以四逆汤或者
理中丸为要剂,如果是热症,则是木郁克土,形成的湿热为主,这时彭子建议用
猪苓汤,因
阿胶可以养肝阴,平肝阳,当然也可以考虑舒木之法。
对于少阴寒症中,也伴随有渴者,但是该渴是肾气不能化水润上所致,仅仅是小渴,跟阳明腑症的极度饥渴并不一样。
彭子对伤寒论的理解极具火候,整体的把握极其顺理成章,振聋发聩,读彭子的书,多能契合天地之道,对于其学理方面的非凡成就也只有赞叹的份。所以彭子的授业之师应属于正统医学一脉无疑,如果单纯是他自悟,达到这种程度,那就更是惊世骇俗了。
-----------深刻明了,受益匪浅。对症下药,就是最好的妙药。
-----------学习了。我也在看此书
-----------分析得很有道理,开阔了学习伤寒论的眼界。
-----------
回复 原熙 的帖子上、下、寒、热、危、急、重、缓脉明而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