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腹泻不止。
肉豆蔻(一两二钱,面裹煨) 附子(一枚,重七钱者,炮,去皮脐)
上二味并为细末,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候干,每服五、六十丸,米汤吞下,不拘时候,立效。江州高端朝方。
治骤腹疼注下,或滑肠频并多有冷沫。
上三味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八分,温服,不拘时候。
治久泻。姜侍郎方。
木香 丁香 附子(炮,去皮脐) 缩砂仁 诃子皮 罂粟壳(炒,去穣、顶) 川姜(炮) 没石子 梓州浓朴(姜制) 白龙骨 肉豆蔻(面裹煨) 赤石脂( ) 禹余粮(醋淬七遍,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白龙骨 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 浓朴(姜制) 诃子(炮,去核) 肉豆蔻(面裹煨)
上等分为末,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韩御带施此药极验。
上四味等分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入坩埚火 通红为度,每服五丸至十丸,米饮汤下。石膏是软者,北人谓之寒水石,故可 。
治脏气虚弱,大肠滑泄,次数频并,日渐羸瘠,不进饮食,或久患赤白痢脾泻等皆治之。白术 白茯苓(各三钱) 没石子(南蕃者二枚,面裹炮) 丁香(不见火) 赤石脂(别研) 白姜(切作片,略炒) 肉豆蔻(面裹炮) 诃子(湿纸裹,炮,取净皮,各二钱)
上和匀用汤泡,蒸饼为丸,小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吞下,粥食前,一日三、四服,枣肉丸亦得。
徐元敏察院方。
南木香 缩砂仁 白术(各一两) 丁香(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食前通口服,轻者三、四服,甚者五、六服,虚冷人加附子半两。
本出《博济方》,人少知之!
宣黄连(一两,骰子块切,净洗去泥土,清水浸片时) 生姜(四两,骰子块切,一方用二两)
上于锅铫内同炒,姜赤黄色为度,去姜不用,将黄连碾罗为细末,每服二钱,腊茶同调下,不拘时候。若欲速效,一料只作二服。尝有人患此,两月一剂而愈。
治脏腑滑泄,昼夜无度。
上三味等分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治暴泻,孙盈仲方。
神曲(微炒) 吴茱萸(绿色者,拣净,炮洗七遍,各一两)
上二味为细末,以酸米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米饮汤下。
治脏腑虚怯,本气衰弱,脾胃不快,不进饮食,时加泄利,昼夜不息。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木香(纸包煨过) 诃子(湿纸包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一枚,生姜二片,煎至六分服。
治滑泄神效。
陈粟米(一两) 肉豆蔻(面裹煨) 五味子 赤石脂(研,各半两)
上同为细末,每服二钱,粟米汤饮调下,日进三服。
史仲华云,渠乃伯史防御得此效方光尧御府所处。
附子(二两,炮) 细辛(一两半) 干姜(炮) 良姜(炮) 白龙骨 赤石脂 酸石榴皮(醋煮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杨氏方加诃子二两,枯了白矾二两。
治泻久不效者,老年人尤宜服!
上用大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以韭菜根研烂,绞取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焙,每服三十丸,米饮汤下,不干恐麻人。
唐仲举方。
人参(去芦) 茯苓 肉豆蔻(面包煨) 诃子肉(等分) 木香(减半)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汤下。小儿丸如黍米大,量大小加减服之。
治滑泄。
白术 赤石脂 肉豆蔻(面裹煨) 川浓朴(去粗皮,姜汁涂炙) 川白姜(炮,各一两) 荜茇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前各五十丸,陈米饮下。
又方,其效胜前。
吴茱萸不以多少,拣净,用大 猪脏一、两条,以茱萸实满,扎定二头,熟炭火煮,令极烂,研细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前,各以米饮吞下五十丸。
治滑泄甚妙。
荜茇 川姜(炮) 丁香(不见火) 附子(炮,去皮脐) 吴茱萸 良姜 胡椒(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陈米饮下五十丸,日进三服。庐州知录周汝功嘉禾人,乃尊守永嘉时,每苦滑泄,服此药果有效!其方董发运闷有序,多不复录。上二方亦周所传也。
脏腑不固,只一、二服取效。老人、小儿尤宜服,便血或痢皆可用。
白石脂真者炭火 通红,取出放冷,研细,米饮调下二、三钱。
洞利不止。
白茯苓(一两) 南木香(半两,纸裹炮)
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吴内翰母夫人服之大有功效。
治脏寒腹痛,泄泻不止。
艾叶(半两,炒) 缩砂仁 附子(炮,去皮脐) 肉豆蔻(各一分) 吴茱萸(二两半,炒) 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食前。赵从简通判甲辰年丁母忧食素之久,苦泻不止,日七、八行,首尾几年,每服它药,不过一、二日复作,得此方而愈,后数年间遇泻,服之又效!
张医升之传。
鹰爪黄连不以多少,碾为细末,用煨熟去皮大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米
治脾胃虚损,脏腑泄泻,不进饮食,大有神效。韩 子髦方。
川乌(炮,去皮脐) 梓朴(去粗皮,姜汁制) 干姜(炮,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之)
上为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八分,食空服,看病证紧慢增减药味。
治脏腑。葛枢密传。
南木香(二钱半) 肉豆蔻(一两,面裹煨)
上二味为细末,煮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不以时候。
滁州赵使君云,其女年甫周岁忽苦脏腑,每所下如鸡子黄者半盆许,数日之间几至百往,渐乳服,亦可。以儿小只用一钱,已平复矣。传方者云,它日或作少疮疡,不足虑。儿子清老年三岁,过镇江时病久泻危甚,用此法服至半两遂安,亦不生疮。
宇文尚书传此方甚妙!
上为粗末,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空心食前服,并滓,再煎一服。
治下血或痢不止,詹判院武子方。
乌梅(十枝,捶碎) 甘草(二寸,生用) 罂粟壳(十个,去瓤顶,捶碎) 丁香(五十个,全
上六味同拌匀,作一服,水一盏半,于银器内煎至七分,忌铜铁器,去滓温服,滓用水二盏,再煎小半盏服。
治痢独神丸,沈太虚侍郎方,沈仁父传。
罂粟壳去穣蒂,不以多少,用米醋一碗蘸炙,以醋多为妙,候焦黄为细末,炼蜜为丸,小弹
王顺伯运使传。
鲫鱼一枚,不去鳞腮,下作一窍,去肠肚,入白矾一栗子大,纸裹煨,令香熟,令病患取意用盐醋食之。季毅方烧存性灰,米饮调下,曾用之有效。
《太平广记》,唐太宗得效方。
乳煎荜茇,《沈存中良方》云,每用牛乳半升,荜茇末二钱匕,同煎减半,空心服,仍具载本末。
腊茶细末不以多少,白梅肉和为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泄泻不止,陈米饮下。每服二十丸,团茶尤佳,白梅贵陈。
孟公实郎中传云甚妙。
石莲不以多少,不炒,剥去壳,将肉并心碾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便觉思食。
此愈,自服痢药。
祭酒林谦之说,韶州医人刘从周治病有功,议论殊不凡,且有验,云大凡痢疾,不问赤白而后为冷热之症,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只须先服五苓散,用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粒即愈;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服暖药,如已寒丸附子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此方亲
并脏腑等疾,臧将仕之女服之有效。
罂粟壳(去穣蒂,令净,炙黄) 罂粟子(炒,令微黑)
上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鸡头大,每服十丸、十五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泻,米饮下;小儿,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减服之。
吴茱萸(拣净) 黄连(去须并芦,切骰子大)
上等分,一处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拣,焙或晒干,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赤痢,用并以甘草干姜汤下。此方浙西何山纯老以传,苏韬光云,数十年救人无数,人多求方,不敢轻授,恐以其药品之微而忽之。韬光每以救人,甚效。洪氏方亦有修制汤使,少异。
热躁。
水研粳米半升,取汁令尽,以汁置有油翁瓶,蜡纸封口,沉井底,平旦服之。吴内翰家乳妪病,服之而愈。
《泊宅编》云∶蜀人山叟治痢药,用罂粟壳并去核,鼠查子,各数枚,焙干,末之,饮下,尤治噤口痢。鼠楂子即糖球。
陈庆长知县名祖永云∶顷守官南康,其子年十许岁,患噤口痢,水浆不入者数日进药。同官家有方书,载一治法,试用之,一服而痢稍疏,三服遂索粥饮,顿食半盏是痢止而安。其法用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
治下痢赤白甚重者二方,焦济卿传。
人参 当归(各三寸,洗) 滴乳(一块,黑豆大) 甘草(二寸,炙) 乌梅(七个)罂粟壳(一个,去穣、蜜炙) 大北枣(七枚) 缩砂仁 大丁香 白豆蔻(各二十一枚) 陈生姜(二块
上为末,分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滤去滓服,不用罂粟壳亦可。
治下痢危困。
上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缪立夫云∶有一医者每料添滴乳香半两,尤有效。绍熙壬子绍兴人苦痢疾者极多,往往不救而死,凡平时所用治痢如罂粟壳之类,不可向口,唯服此等药或没石子丸作效。
用合成平胃散称一两,入川续断末二钱半,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张叔潜秘书知敛州时,其阁中病血痢,一医者用此药治之而愈。绍熙壬子会稽时行痢疾,叔潜之子为人说服之亦验。小儿病亲曾服作效。
治痢如圣饮,治一切痢疾,无问久新,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悉能治之。
绍熙壬子浙东提举黄郎中,施此药颇有效验。
当归 地榆 缩砂仁 赤石脂 陈皮 石榴皮 诃子肉 甘草 罂粟壳 干姜(各等分)
上十味为粗末,每三钱重作一服,水一盏半,入陈霜梅一枚,煎至七分,去滓,赤痢冷服,白痢热服,赤白痢温服,年高、娠妇、小儿皆可服。忌生冷肥腻物。
治久新赤白痢。浙东帅赵侍郎子和,壬子年施此药。
白术 甘草(蜜炙) 罂粟壳(蜜炙,以
上等分用)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白痢加白术、赤痢加甘草,不拘时候服,忌油腻之物。
《泊宅编》云∶姚 自殿监迁入座,母夫人病痢,诸药不效,令李昂筮轨革有真人指灵草之语,一日登对,上讶其色悴,具以实奏,诏赐一散子,数服而愈。仍喻只炒椿子熟,末之饮下。余捡《本草》椿荚,主大便下血,今处处有之,夏中生荚,樗之有花者无荚,有荚者无花,常生臭樗上,未见椿上有荚者。然世俗不辨椿樗之异,故俗名此为椿荚,其实樗荚耳。注云,樗皮主疳痢,止《日华子》云,樗皮温,无毒,止泻及肠风,入药时用蜜炙。
《药性论》云,樗白皮使味苦微热,无毒,能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取白皮一握,仓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握,甘草三寸,炙豉两合,以水一升,煮取半升,顿服之。小儿量大小服。枝叶与皮功用皆同。
无问赤白。韩明道名月卿传。
玄胡索不以多少,新瓦上炒过,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只一服取效。
甚者数服止。赵彦信方。
人参 白术 当归 地榆 阿胶(各一分) 蚌粉炒黄 甘草(一钱) 乳香(少许) 肉豆蔻(二枚,面裹煨)
上九味为粗末,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褚日新方云甚奇。
杏仁(四十九粒) 巴豆(四十九粒,各于麻油灯焰上烧灰存性) 百草霜(一钱)
上各研为细末,用黄蜡溶成膏,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五粒。白痢,干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如要定转用枣汤下七粒。
治赤白痢及水泻最效。庐州合肥唐主簿 方。
破故纸(一两炒香熟) 罂粟壳(四两,去穣顶蒂,新瓦上爆燥)
上二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姜二片,枣一枚,煎取七分,如小儿分作四服。
无问赤白。张王仲参议说。
官局二姜丸不用糊,却以 猪胆为丸,根据常法服,以米饮汤下,空心食前服。
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或一日之间一、二百行,只一服便疏,再二三服即愈。魏不罂粟壳(去上下蒂顶鬲,切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净秤) 浓朴(各三斤,去粗皮,净秤,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尽为度)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忌生冷油腻鱼 毒物三日。汤寿资通判所传与此同,云极有功效!
《夷坚甲志》云,虞丞相自渠州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痢,连月梦壁间有韵语药方一纸,读草作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家大错。如方服之遂愈。
治霍乱吐泻,但一点胃气存者,服之无不回生。
陈皮(去白) 藿香叶(去土)
上等分,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蒋签判云∶行在一家专货此药。
上为粗末,水一大盏,煎至七分,温服,甚妙!
治霍乱大交泰丹,见第九伤寒卷中,杨氏方云,治霍乱吐痢,辅先生甚奇此药,合以施人。
钱知阁传,王嗣康方。
阿胶麸炒,研为细末,煎服三钱,气实者加木香,最宜老人。
利三焦,顺脏腑,治大便多秘。孙盈仲传,吕子浓右司阁中服之有效。
香附子(六两,须新砂盆内打,令净洁,焙干秤) 乌药(二两,去心取肉秤,用真天台者) 缩砂仁(一两) 甘草(一两一分,炒)
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浓煎橘皮汤下,不以时候。此方官局小乌沉汤加缩砂仁,分两不同。
葱白三寸,水煎,候葱熟不用,入阿胶一片,溶开温服。吴内翰母夫人曾服得效!
攒宫有一老人,患八、九日不通,有木匠授以此方,只一服便见效。
不蛀皂角,当中取一寸许,去黑皮,以沸汤半盏泡,
上用盏盖定,候通口服之,先办少粥,通后即食。
吴内翰方。
琥珀研如粉,人参汤调下一钱。只陈彦修侍郎服验。
栝蒌不拘多少,焙干,碾为细末,每服三钱重,热酒调下,不能饮者,以米饮调下,频进数服,以通为度。绍兴刘驻泊汝翼云∶魏KT 知明州时,宅库之妻患此疾垂殆,随行御医某人治
颜尚书方,屡试有验。
连根葱一茎,不得洗,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一捻,生姜一块胡桃大,同研,令烂沙,温填脐内,以绢帛缚定,良久即通。
俞教授药方。
苍术 浓朴(姜汁炙) 陈皮(各一两) 生好硫黄(二两,用萝卜煎沸汤浴三、二次)
上件捣罗为细末,浸,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三、五十丸,日两服,米饮下。
兼去暑毒。赵从简亲服立效。
枇杷叶(去毛) 生姜(湿称) 罂粟壳(去穣蒂,各三钱)
上三味细切,用水二大盏,蜜一合,酒半合,粟米百余粒,同煎至一盏以下,温服,一服即愈。
治夏月暴泻。
楮实(青者,蒸一次,晒干,用一斤) 甘草(一两,炙www.lindalemus.com/wszg/) 陈仓米(一升) 干姜(一两)
上为细末,饭饮调下。
以理中汤下驻车丸。
章教授方。
煎四物汤下驻车丸,病甚者驻车丸一贴只作一服。
治脏寒滑泄,不思饮食,华宫使传。
用正坐大附子一枚,干枣半斤,同于银石器中慢火煮,上留水两指,水干旋添汤,煮二、三捣为细末,别煮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空心服。患滑泄垂死者,皆获康愈。
治脾积下痢,蛊痢同。
木香 诃子(连核,各半两) 黄连(一斤,炒紫色)
上为细末,研粳米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日进二服。
治一切痢同。
丁香 木香 肉豆蔻(面裹煨,去面) 当归(洗去芦) 白茯苓(去黑皮) 罂粟壳(去顶蒂,炙) 人参(去芦,各一两二钱半) 拣草(一两,炙) 乌梅肉(二钱半) 酸石榴皮 陈皮(去姜(炮裂) 阿胶(蛤粉炒上一十九味,碾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食前二服,滓再作一服。
治泻不止神效木香煮散。
木香 茱萸(各二两,去枝梗) 甘草(半两,炙) 罂粟壳(四两,去顶蒂鬲,蜜炙)
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稍温服,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