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关于中医疗效的评价问题
    

中医讨论:关于中医疗效的评价问题

现在流行运用循证医学来评价医学治疗的效果,中医也不能避免,可是,实际上,当前运用循证医学评价中医疗效的文章却背离了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得出的结论十分可笑,下面祥加分析:
依据现有的文献,尚没有一种中药和中药制剂经过现代循证医学严格的验证,对某种疾病或综合症有确切的疗效,那么,在中国应用了数千年的中医药是否真的就没有疗效了吗?笔者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论是:目前中医药没有客观而且符合中医传统的循证医学疗效评价体系,不可能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下面是笔者的分析,请广大同道不吝赐教:
在目前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中,存在四个主要问题,这四个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中医药的科研一方面不符合严格的循证医学原则,另一方面,又违背了传统中医理论,从而导致一系列错误的结论,诸如中医药只能改善次要症状,不能对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显著的疗效,因而得出结论说中医药的疗效并无严格的循证医学依据。
从一般的科研方法来说,对同一质的对象,施以同一质的处理方法,得出的结论如果可以重复,那么可以认为结论与方法之间存在某种规律。同时,作为临床试验设计三大基本原则之一的重复的原则即是:研究样本应该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1】。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同质性”是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首要前提,如果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采用了不同质的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不可能有效的。
但是,由于中医药所特有的复杂性,许多现代医学认为“同一质”的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在中医学看来,是完全不同“质”的,所以仅仅照搬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是不能对中医药疗效作出科学的、明确的疗效评价。下面予以分别的说明:
首先来谈谈处理因素是否同质的问题:在大多数的中医药研究中,始终都有一个基本复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给人一种印象,即在研究治疗期间,治疗(处理)手段始终是不变的,然而仔细考虑一下,与绝大多数按现代化工艺生产的,有着极其严格工艺标准的西药不同,中药方剂在一定的治疗期间,不可能维持有效成分不变。比如中药的产地、采收的季节、炮制的工艺、煎服的方法,都对最终的病人服用的汤剂中的有效成分有着极大的影响。
中药质量控制,仅就植物来源看,受下列诸因素影响。①品种准确。品种混乱应杜绝,但尚未完全杜绝。②生长环境保证。强调地道药材以保证生长环境的固定,以达所含成分的相对固定。而当今多地引种者众,即使仍在原地,水库修建、工业粉尘加入等情况,亦使生长环境出现实际改变。③种植处理得当。众多中药由野生改家种,涉及土质、水源改变、化肥、农药使用等.对入药部位的化学组成有何影响.尚需更深入研究。④采收时间合适。“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六月当柴烧”,同一植物仅采收时间不同.对质量影响即如此之大。⑤生药加工相宜。水洗用量烘晒温度和时间等.均影响质量。⑥贮存状况合乎要求。包括温度、湿度、通风、时间等因素,如陈皮吴茱萸久存为佳;而薄荷、紫苏等则不宜久存。⑦炮制得法。历来有“遵法炮制”,“遵古炮制”之说,而今又有炮制规范作依据,而不遵法者,非鲜见,⑧制备工艺合理。中药真正被人使用者,是其制剂。而今在其成分尤其是有效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合理的制备工艺对质量保证更具突出意义。仅就煎剂或称汤剂而言,制备工艺涉及所用器具、质地、水之量和质、温度高与低、时间长与短、先煎后下等因素,只有使用因素均合理,才能保证质量。仅就煎法而言,大黄后下,致泻作用强;附于先煎毒性小;山豆根久煮,毒性增加等。总之,只有在如上诸因素均符合要求时,中药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时。【2】如果不能保证汤剂中有效成分的始终如一,处理因素始终不能保持一致,怎么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中医药地疗效?
其二,研究对象的同质问题:对研究对象地筛选,现代循证医学有着一套严格地方法,须要尽可能保持除了处理因素方面以外,在非观察因素方面,在对照组、观察组之间尽可能保持一致,从而客观评价不同处理因素对观察指标的影响,这当然是十分科学的。但是问题在于在西医看来是同一质的研究对象,从中医的角度看,是完全不同“质”的。
举例来说,在研究开始以前,对照组、观察组的性别、血压、心率、身高、体重等等生理指标要保持均一性,这对西药的研究是必须的,但是,对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则是远远不够的。按严格的中医传统来讲,中医在辨证论治之前,首先要进行体质辨证,而最早的体质分类,是《黄帝内经》所说是阴阳二十五人,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以及阴阳平和之人,这种分类方法代表的是不同体质、不同心理类型的人,他们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绝不会完全一致。
尽管对体质概念的表述角度有所不同,但个体体质的特殊性,以及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传变、转归存在密切关系的观点,已经在中医界形成共识。【3】
所以,如果把西医的方法不加修饰的移植过来,对不同体质的研究对象施加同一种处理因素,从而想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结论,这可能吗?
其三、中医证型标准的粗糙,当代中医医师辩证水平的普遍低下,使得有价值的中医临床研究成果难以出现。中医证型分类的标准化对中医药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成果交流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地域的辽阔,人群的复杂,社会转型期间影响因素众多,不可能对某种疾病的证型进行明确而简单的分类,从而象现代医学一样进行规范化的治疗;换言之,实际的临床诊治活动与科研设计要求的诊疗方案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小的落差。
举例来说,就中风的证侯分型,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并被《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采纳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分为7个证型,各有不同的主证、次证和舌脉表现【4】,但是,只要稍微查阅一下文献就知道,中风的诊治在不同的地域,经治不同的中医专家,其诊疗的辨证分型,用药方剂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作为国家新药标准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可以说是科研的指导标准,但是决不能说是临床用药的指南,那么,这样的标准可以说是全面而实用的吗?
当代绝大多数中医的辨证水平,仅仅停留在问诊而知的水平上,假如病人没有主观症状,没有不适的主诉,就很难进行中医辨证,正如某位中医药理专家所言,许多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中医“无证可辨”,【5】我不知道如果扁和张仲景在世的话,听到后代医家作此议论时会作何感想,扁鹊“望齐侯之诊”,仲景辨证王仲宣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当死,这样的辨证肯定不是依赖所谓实验室检查结果,但绝不是说没有主诉就“无证可辨”,所以我想,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的辨证水平,总比作些证明中医药没有疗效的科研要有益于社会的多。如果辨证手段仅仅停留在“凭病人说”的水平上,要想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进而作出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疗效地科研成果,那是难以想象的。
其四,疾病诊断标准主要依赖实验室指标:目前的临床研究多套用现代医学相应疾病的评价标准,过于重视实验室的评价指标,在一些中医药文献中,甚至将实验室指标作为疗效评价的唯一指标,涉及中医证侯的越来越少。
中医药疗效评价应该符合中医理论的特点和临床治疗宗旨,更应该选择符合中医药自身治疗特色(如整体优势)和疗效优势(尤其是改善病人的痛苦和不适)的评价指标。与现代医学“对抗疗效”的理论模式与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环节的特点,着重的是整体调节,因此不能与现代医学单纯比较实验室的微观疗效指标【6】。
总而言之,笔者以为,完全照搬现代医学的科研方法和手段,不可能对中医药的疗效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现代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化,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诸如;发病率、病死率、复发率和生存率等等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医学发展的要求,社会、心理因素、生活和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表现为医学界越来越重视生存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结局评价指标的研究,而这些指标与现代循证医学结合尚无定论,尚没有诞生一种符合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体系【6】,另一方面,中医基础研究的薄弱,中医医师辨证水平的普遍不足,这些都限制了中医科研水平和疗效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因此,作为医学研究人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医药是否有效或无效,而是应当把主要精力投入临床和中医基础地扎实研究当中去,否则,按照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进行中医药科研,只能是杀鸡取卵,成为后人的笑柄。
参考文献:
【1】 贺石林. 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版:2001:38
【2】 岳凤先. 中药中毒报告的思考【J】. 中国中药杂志.1998 ,23(2):114-118
【3】 钱会南.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评述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5(7):1-4
【4】郑莜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第一版,2002:101-102
【5】熊宁宁,罗玫.中药临床试验的适应症侯设计与疗效评价. 【J】中国临床药理杂志 ,2003,8(6):715-716
【6】胡学军,商洪才,张伯礼. 生存质量及其量表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中医药,2003, 21(3):191-194
-----------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 89岁抗日老战士、老中医:吕炳奎
胡 锦 涛总书记:
  现向您报告有关中医药学遭遇到有史以来没有过的灾难的事实。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一流传了数千年未中断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学科。它又是一活文物,中医药学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在现今丧失治病的功能和极高的疗效,因为它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学科,具有超时代的内涵所致。说到文物,对文物保护有整旧如旧、原汁原味的要求,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学。现今,卫生部等部委对中医药采取了以现代化的道路去改造它,要对中医药进行创新,这将给中医药的原汁原味彻底破掉,这是个错误的路线。中医药学在现今,不存在创新的问题,而只有继承、发扬和提高之路。原因很简单,中医药学在高等教育上已完全被西医化,继承都已经成为问题,如何去创新?
  建国53年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对中医药一直是十分关注和保护的,谁反对和要消灭中医药学,就会给予严厉的批评、直至撤职处分。解放初期,就有对当时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贺诚和副部长王斌的消灭中医药政策的行为,给予行政撤职处分的先例(部长是民主人士李德全)。但是,这并未将中、西医在行政管理权上给予分开,使得中医在卫生部内长期受到西医的排斥和压制。可以说,中医被西医统治了53年!因为有了王斌、贺诚被撤职的前车之鉴,反对中医药的势力,采取了打着发展中医药学、弘扬中医药学、中医现代化的旗帜,进行着反对和消灭中医药学的勾当。由于卫生部长期以来均是西医掌权,现今,在消灭中医药学的进程中,已经获得节节胜利。2002年11月6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这个纲要将中医药学彻底的破坏了,是西医消灭中医药学的重要证据,也是它蔑视中医药学的一块耻辱牌。
  对西医消灭中医的做法,或者说以西医改造中医的做法,庄子在《应帝篇》中有一很恰当的比喻,其谓:“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实行中医药现代化,其意就是要中医药西医化,这与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异曲同工。
  由于中医药学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促发剂。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开始增大,在许多国家政府以及人民也开始承认和接纳中医药学的时刻,中国的卫生行政部门却在做着过去连殖民主义者和汪伪***都未做到的事--消灭中医药学。这不光是广大中医药从业者所不能容忍的,一旦真相大白,全中国人民也是不能容忍的。故针对当今这种打着发展中医药学,中医现代化的旗号,干着消灭中医药学的行为,党中央及中央政府应当顺应中医药界以及中国人民的心声,采取有利于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行政措施,即将中西医在行政上分开,各自独立管理,真正让中医药学在没有西医干扰的前提下重新获得生机。这对提升中国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国人对党和政府的拥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挽救中医药学不被消灭,特提出以下解决办法,望能充分考虑,给予实施,真正以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生死存亡为基点去挽救中医,也必然会得到中医药界和中国人民的拥戴。
 一。解决办法
  为能使中医药学真正按照自身发展和存在规律弘扬起来,针对现时对中医药学的错误认识和一切以美国医药标准为中药标准的错误做法,防止用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为幌子,去消弱和消灭中医,我的建议如下:
  1.建议中央以保护中医药学为由,将卫生部一分为二,设立中医与西医两个在行政等一切方面平等的行政机构,终止建国53年来西医统治中医的行政模式,使中医能够独立管中医,能够和西医平等竞争,相互补充,现今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仍是被西医统治的,故没有起到设立它的应有作用;并推荐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同志负责中医药的领导职务,他是中医药学徒出身,对中医药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知识,并有在中央机关工作的经验,现年57岁,是中医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2.为能使分治后的中医药行政部门真正按自身发展规律存在下去,应加强和扩大中医药行政部门的相应权力,与现行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权力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中医药行政部门至少应有以下权力:
  (1)首先将中医药的教育权从教育部移交给新的中医药行政部门;
  (2)由新的中医药行政部门起草有关中医药的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上报人大批准;对以前限制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宣布它不适宜中医药界,只适用于西医药界;
  (3)有确立中医药的研究课题的权力,可与科技部协商,如确立中药自身的符合中医药的鉴定标准,废除以美国医药鉴定标准为中医药的标准的规定和做法;
  (4)中医行政部门有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审批中医师职称以及设置临床机构的权力;
  (5)确立中医药和西医药在行政上,医疗上,地位上的平等原则及法律,使它们在为人民治病上获得同等地位;
  3.应在中央或国务院成立一支持中国文化中各个学科发展的小组或委员会,保障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各个学科独立发展和存在。如,在此框架下,成立中医药专家委员会,人员由中医药界著名老中医、老药师、和坚决支持中医药学独立发展的行政官员和教授、讲师组成。其负责监督指导和协助中医药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防止偏离中医药发展的正确路线。
  二。现时状况
  经过调查,中医药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关心中医药存亡的人已不局限于中医药界,如,现代教育报编辑郝光明,年仅28岁,对中医药的处境做了调查,在2001年10月写出了“救救中医吧”的系列报导,对中医药学的失落痛心疾首,虽然文章上有些偏激和不熟悉新中国中医发展的历史,但是,他从此不知去向。
现将各方面的现实汇报如下:
  1.现今虽已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但其在行政上仍隶属于卫生部,加上其现行司局长以上官员从未对消灭中医药学的行为和法律法规进行过抵制,没有起到促使中医药学独立发展的作用。这是西医统治中医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
  2.现今中医药学的管理权已被各大部委瓜分,如科技部、经贸委、教育部、农业部、药监局、卫生部、商业部、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都有权插手中医药学,造成中医药学在管理上多头而无序,并且大多部委全是不懂中医药学的人在管;
  3.《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的学历者,方能参加资格考试,而中医药界大量的医师均没有这种学历,基本上是学徒出身,造成大量的中医师失去了行医资格;
  4.取消中药店内的坐堂医师的传统,不顾中国百姓的治病习惯和方便就医,既伤害了百姓的感情,又增加了他们治病的麻烦,也使大量的中药店倒闭,大量中药从业人员流失;
  5.中医师现今就是具备了开设门诊部的资格,也无法申办,全国已停止批准新设置个人门诊部,而且,就是准许设置,其硬件及注册资本也会令人望而却步:门诊部必须大于300平方米,注册资本也不菲;
  6.中医师临床用的自制药是每个中医师都必须掌握的技术,而对中医师自配药的限制,约束了中医师治病的手脚,并且,经常被执法部门随意扣上销售假药的罪名;
  7.将中药定性为农产品,将其种植权放开,由农民自行决定,并不顾中药产地的特点,随意改变具体中药种植的产地,这对中药的药性带来了破坏性的结果,造成中医治病的疗效大降,给患者造成痛苦,也使假药充斥中药市场;
  据国家药监局文件〖国药监市(2001)497号〗中披露,对全国17个中药专业市场的抽检结果,不合格率最高的竟达到95。1%,最少的也有25%,总体看,17 个市场中不合格率在50%以上的有11个,其中超过90%的有6个;
  8.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病的主要物质基础,它是经过数千年实践而来的,是中医中非常科学和方便配药的物质基础。现今所推行以颗粒饮片来代替实物饮片的方法,破坏了中医师配药的规律,颗粒饮片的药性远不如实物饮片,况且它还给储药、配药、病人冲服带来了大麻烦。颗粒饮片的强行推广,并将此说成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将把中医药破坏至尽;
  注:颗粒饮片:是把中药单味药提取浓缩,然后加入淀粉糊精制成颗粒,分小包装装入塑料袋内,服用时根据处方的各味药的颗粒饮片混合起来冲服。这种剂型同传统中医开处方用中药饮片煎煮成汤药有很大的区别。……并且,这种颗粒的价格比普通中药饮片平均价格高出2~3倍,直接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和公费医疗的支出;由于工艺简单,全国所有中成药厂都能生产;由于把有形的饮片变成了细小的浓缩颗粒,肉眼不能分辨其所用药材的真伪,因此极易被假冒仿制,市场上又很难监管,……因为生产中加了糊精淀粉,且用塑料袋包装,因此又很容易受潮变质,存放期短,占空间大……等等。
  9.在中医药学的教育上,西医化已成为事实,并且中医药学理论被否定,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会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来诊断疾病了,大多学生毕业后,根本不相信中医,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对他们的评价是:中医药学的掘墓人。可见中医药学在教育上已到了后继无人的境地了;
  10.中药出口以及对中药的鉴定标准,不按中药自身的标准鉴定,反而以美国的标准,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中药的地位,在客观上否定了中药的药性;
  11.贬低中医药学的学术地位,以及在中医药学教育上的随意性,使中医药学成为一部分人骗医的招牌。如有关部门举办的针灸学习班,时间只有1~3个月,就可以拿到盖有卫生部大章的结业证书,很多学员拿此在国外开起了诊所……,败坏了中医药学的名声;
  12.中西医在行政上的不平等。长期以来中医一直受到西医的统治,在经费上的分配就可以看到,中医的经费只占有很少一部分;中医的人数, 1950~1958年时近50万,1978年时只有25万,现今也只有38万,而西医人数则由1930年时的4000人,到现今的200万人,中医药学由于在各个方面都与西医药学不平等,中医已接近被消灭的边缘;
  13.中医院说是中医,实质上仍是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中医为辅。全国几乎没有一所纯中医医院,中医成了西医的附属品。这还不如韩国,韩国对中西医有明确的规定,即西医不得使用中医方法和中药,中医也不得使用西医方法和西药,这个规定我国是可以借鉴的。
  总之,中医药学在现今的状况,可以说已经被西医消灭了,只是掌握有纯中医技能的中医师们还没有死绝,人还在,但是这些人也都是50岁以上的人了,50 岁以下的会纯中医的几乎为零。照此下去,再有10年,中医药学要翻身就难于上青天了。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现代西医学是无法与它相比的,如果现在不去纠正对中医药学的错误做法,不断然将中西医在行政管理上分开,还延续现今的管理模式,那么,中医药学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落,如果这样,那我们将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1-
三。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有关历史情况
  1950-1951年间,中央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卫生行政工作会议,这个会议还邀请了汪伪***余云岫参加会议,他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医是封建社会产生的封建医”。卫生部错误地轻信了余云岫的话,把中医的行医资格取消了,全国各地办起了进修学校,把中医集中起来学习西医,来改造中医师。因此,全国的中药店也都关门停业,中医药界一时一片混乱。不久,中央的钱俊瑞同志发现了这个问题,中央***局对此进行了讨论,毛主席立即撤消了卫生部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部长贺诚与副部长王斌的职务,中医药重新开业。
  1953年初,我在南京,时任中共江苏省统战部副部长兼省政协秘书长。当时,中央***局常委、江苏省委书记柯庆施刚从北京开完***局会议回来,正值年关。由柯庆施出面在其家里邀请南京的各方面专家学者吃年夜饭(当时的中科院尚在南京,还未迁来北京),在席间,柯庆施传达了中央对卫生部轻视排斥中医的错误,撤销了卫生部党组书记贺诚和副部长王斌的职务。并把我介绍给大家:“咱们新四军中还真藏龙卧虎呢,吕部长是名医出身,叫’中医司令’,那时兵荒马乱,名不副实,现在该归队了,中医的事业让他来搞吧。可以先办一家中医院,并成立一个中医学院。”这样,大家纷纷表示赞成,我也很高兴重操旧业。
  过年后,年初五,省委开会做了正式决定。任命我为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兼党组书记。
  我即利用卫生厅原有的中医学习西医的进修学校改为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把学员培养为师资,集体编写中医教材,这所学校共培养了二百多名中医药师资,编写出第一套中医药系统教材。这二百多名学员(师资)以后支援到北京40多名,其中大多成为日后北京有名的中医师,有董建华、程莘农、杨甲三、王绵之等,还支援了河北、河南、内蒙等省区的中医院校。中医药学的第一批师资与教材,全是我在南京办起来的。
  1956年,我调任卫生部中医司任司长,此时,李德全部长,徐运北副部长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郭子化副部长具体领导我我日常工作。中医工作在这个时期 (大约一年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开始建立中医高等教育院校,由于有南京中医药学师资和中医药学教材的基础,北京中医学院经过半年的调整,进入正规教学。以后,为了团结西医,响应毛主席的中西医结合的指示,中医司又进行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简称西学中,卫生部的西学中报告是我起草的,毛主席对此有著名的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这是中医工作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另外,为使西医能学好中医,专门让南京又编写了“中医学概论”,并推向全国使用。后来的全国数十所中医学院,全是我一手推动办起来的。
  中医药学受到毛主席的直接关心,有了很大发展。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对各个行业进行了精简,教育系统也同样面临40%的精简。根据精简精神,卫生部教育司提出,全国23所中医学院只留5所,即南京、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对此,我心急如焚,多次与教育司协商,得到的结果是留12所。此后,国务院文办在有关教育系统精简大会上(开了40多天),仍宣布中医学院只保留5所。我立即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报告,并恳请徐运北副部长亲手交给周总理。徐副部长将信交给周总理时,还将我的意见直接转达给了周总理:“中医学院问题,中医司不同意砍掉10多所!”得到周总理“中医学院问题再考虑”的一句话。在教育系统精简大会总结会上,文办主任林枫宣布:“中医学院不动”,就这样,经过我的力争,中医学院全部保留了下来,只是河南洛阳正骨学院和河北中医学院因省里坚持下马,实际保留下来21所。
  但是,由于中医管理部门一直是在卫生部领导之下即西医领导之下,到了60 年代,卫生部某些领导仍然对党的中医政策阳奉阴违,为此,自1964年9月7日,1965年1月13日,7月12日,我针对卫生部对中医政策的错误做法,连续给毛主席写了三封信,向他直接汇报和反映这些问题,使中医事业又得到了一时的发展。
  ***期间,中医药事业遭到了破坏,***后,中医药界大减员,由1958年的50多万,锐减到1978年的25万多人,中医药学面临着失落的危险。中西医学术上的偏见,影响到卫生部行政领导,中西医的不平等地位就是这种偏见的状况。虽然在解放后,我们党和政府极为重视中医药学,提出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和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政策,把中医药学从绝境中解放出来,旧中国那种“中医饱受欺凌摧残,祖国医药学日趋湮没”的境况得到改变,中医药学得到了新生,中医药事业有了发展。但是,由于学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而且根深蒂固,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采取鄙视、歧视中医药学的错误态度和把中医药学体系放在医药体系的最低位置的做法,始终没有解决。1980年,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我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长期发展长期并存,把三者置于同等的地位,三支力量的方针,可以说在理论上解决了几十年来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三支力量的方针,在1982年衡阳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医药发展的方针。会后我即退居二线,当时的部长崔月犁同志虽然竭力支持中医,弘扬中医,对中医药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卫生部对中医药学的偏见和压制,已经无法改变,三支力量的方针没有得到执行。中医被西化的倾向愈来愈严重,虽然此后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但又是主张中医西医化的人在掌权,中医想走按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无法实现。而中医药学的教育大权又放到了教育部,也是中医教育走向西医化的一个原因。
  如果现今不去纠正中医西医化和中药现代化的错误做法,不给中医药学独立的行政管理权,那么,不出十年或再长些时间,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医这个名词永远存在着,中药中的植物、动物、矿物也都存在着,只是会用这些药物的中医师没有了。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再去纠正就为时太晚了,后人将会骂我们这代人是消灭民族文化和民族瑰宝的罪人。中华民族独有的宝库也就形同虚设了。中华民族连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中医药学都保护和继承不了,将无颜面对全人类!我作为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者和见证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中医药学的复兴大肆呼吁,希望总书记注意到这一关系到中华民族自尊心,和代表了比现代西医学水平更高的学科--中医学的命运,认真考虑这一有关中医药学生死存亡的建议。
  此致
  一个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进行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流过血,负过伤的老战士;一个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了大半生的老中医;一个不愿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科学瑰宝--中医药学失落的中国人寄与厚望的
  敬礼!
  吕炳奎
  地址:北京德胜门内大街68号 邮编:100035
  电话:64040590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